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与责任(一所小学的教育叙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有关一所小学六十年发展历程的口述史。其中,既有老校长对学校走过的风风雨雨的温馨回忆,也有在新的发展时期,现任校长和教师集体对学校生活的叙事,更有他们作为行动研究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深情展望和独立思考。

本书以叙事的研究方式,讲述了一所小学的成长与发展,分析了该所小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本书从学校发展的细节出发,对于学校研究具有很强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的价值正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三种立场或视角,去分别审视今天的学校,这对理解和思考今天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上篇部分,通过口述学校发展史,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所小学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更看到了今天学校的可喜变迁。

在中篇部分,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对学校日常生活的叙事,这些故事发生在繁杂工作的间隙。这些可爱可敬的老师,用自己的心将这些日常琐事真诚地记录下来,在每一个字的背后,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至真至纯的师爱。

下篇部分,主要收录了老师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研究文章。其中,刘芳老师对学校“生长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阐释,为我们勾勒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教育蓝图。

目录

上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流光倒影五十年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爱与责任中长大

 我在学校的日子里

 开辟艺术教育的新天地

 从工厂到食堂:为了学校的发展

 创办少儿京剧班

 艰辛盖楼为发展

 想起当年那面红旗

 忆起当年一件事

 思绪小摘

 心底深处的感激

 我和母校一起成长

 成长的摇篮

 一生的导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中篇:爱与责任的传递

 我们一同走过

 我和学生的那些事儿

 触动我心弦的孩子

 这朵花该不该摘

 借爱促爱

 天使在行动

 动其情监其行

 比太阳更炽热的心

 做播洒阳光的人

 莫让针尖对麦芒

 那一刻,他管住了自己的手

 灿烂的笑容

 一个善意的谎言

 为心灵找一丝暖

 教育的“良药”

 小事件,大教育

 你的哭声打动了谁

 爱是最大的力量

 让我到黑板上画一画

 游戏中的精彩

 学生的舞台

 淘气的孩子,天才的“老师”

 110分

 自强方能不息

 我和学生的“作业大战”

 我们的爱心中队

 她替家长签字后

 从天而降的尺子

下篇:一切为了生长

 生长教育:我校的办学理念

 中国农科院附小“教师教科研评价机制”的探索

 浅谈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融研究于常态教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有效教研,快乐成长

 我和“精彩”有个约会

 用“错误”促进知识生长

 我和元元

 每个孩子都是老师的“宝”

 用爱关注每一个学生

 有意注意稳定性培养的个案研究

 “修枝剪叶”为生长

 让网络成为师生成长的家园

 快乐游戏,轻松沟通

 生活教育情境中的感悟

 在支教中成长

 成长的支点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一刻,他管住了自己的手

吴宇农

文文,这个蒙古族的小男孩,非常调皮,有些孩子式的霸气,也有些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平日喜欢和同学打闹,老自诩能打过班中所有的同学,同学也经常来告状。每次当我批评他时,他都会表现出一种既无辜又气愤的表情,好像同学故意难为他,老师总是冤枉他。

那天中午,我正在批改作业,同学们也都在写作业。突然,文文气呼呼地走到我面前:“老师,童童把我的水瓶碰倒了。我的水都洒了。那可是我爸爸早上给我熬的绿豆水。”说完,眼睛就恶狠狠地盯住童童,一双手紧紧握成了拳头,好像随时都能冲过去。童童非常小声地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他的水瓶放得太靠前,又没有盖盖儿。”班里的同学都抬起了头,想看看我怎样“修理”气焰嚣张的文文。

经过一番思考,我大声地说:“文文,吴老师发现你长大了,像个小男子汉。”文文愣愣地看着我,没有明白我想说什么。他也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有些“敌意”。我转过头问其他学生:“你们发现今天文文的举动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同学们被我问得都愣住了,见我挥了挥拳头,有几个同学明白了:“老师,文文今天没有去打童童,而是找您告状了。”我点了点头,说:“以往文文要是受了委屈,总是用拳头解决问题,今天,文文没有去打女孩子,多有男子汉风度。”“对,文文今天有进步!”班中几个女同学带头喊了起来。文文有些不好意思地放开了拳头,可是小脸仍然没有笑容。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可是我真的很想喝爸爸煮的绿豆水!”我的心里又是气又是笑,这个平日张牙舞爪的文文,其实就是个单,纯的孩子。我把他搂在怀里说:“明天再让爸爸熬点儿。不过要记住,喝完要把水瓶盖拧紧呀。”

这件事发生之后,文文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和同学发生矛盾后,会找老师评理;看到有同学打架,他会批评打人的同学;甚至还会帮女生干力气活,与女生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他还主动让爸爸买来了洗手液让全班同学一起使用。虽然,有时还会犯点脾气,但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夸文文在进步。

反思这件事,我有了几点想法:

孩子渴望赏识,就像人需要阳光和氧气一样强烈。小孩子认不清自己,需要靠成年人的表扬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试想,如果当时我严厉地批评文文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东西放好,正在火头上的他,肯定从心里不接受批评。课下,一定会找童童报仇。过多的批评,还会让原本就很反感文文的同学们更加讨厌他,甚至排斥他。时间一长,文文就会没有朋友。在孤独中生活,文文怎么能健康成长?

男孩子都喜欢别人叫自己“男子汉”,给文文戴个“高帽子”是让他能感受到被赞美的喜悦。同时用这个“紧箍咒”告诫他:男子汉不能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这件事也令我警醒:他们都是小孩子,可能有些调皮,做事有些不计后果,但他们都渴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对孩子来讲,这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今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事不能急躁,要多反问自己几个“会不会是……”“能不能……”,用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心。

作者简介:吴宇农,1992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曾经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获北京市辅导员大赛第六名;两次被评为海淀区思想品德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多次在校级各项比赛中获奖。

灿烂的笑容

刘艳梅

“丽丽,我认识,她和我住得很近,不就是在某某学校一年级……”“丽丽要到我们班了,太好了!”教室里响起一片嘁嘁喳喳的说话声。这是怎么回事?

前两天班上的一位家长悄悄对我说:“刘老师,我的一个朋友听说您对孩子很有耐心,又有一些特别好的教育方法,想和您在电话里聊聊怎样教育孩子,问您要个电话号码,好吗?”我爽快地答应了她。当天我就接到了一个女人的电话。电话里时而传来轻叹声,时而传来哽咽……这个女人就是丽丽的妈妈。

从丽丽妈妈的口中得知,丽丽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上学前和小朋友们相处得都很好。提起要上一年级当小学生了,可高兴了。可是没想到开学前三天因坐姿不符合要求,连续三次下午放学时被留校,从此她就不喜欢上学了。早上刚要出家门,她就哭着说:“我不想上学去!”她说只要看到班主任老师的眼睛,就不敢抬头,心就怦怦直跳。听到孩子这么说,又看到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丽丽的妈妈很苦恼,不知该怎么办。听了这些,我帮她从家庭、学校老师及孩子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她努力做好孩子的工作。

通完电话后没两个月,校长告诉我,我们班要从外校转来一名学生,名叫丽丽,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丽丽的妈妈想给孩子换一个环境。丽丽进班之前我和同学们说:“咱们班是个非常团结向上的集体,许多人都很想和你们一起学习。今天,就要新来一位同学叫丽丽,你们可要多帮助她,和她交朋友呀!”话音刚落,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面。

丽丽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可是我发现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她总是躲在一旁看着。很多同学在一起做游戏时,她总是退缩,不愿加入伙伴之中,平时少言寡语,上课几乎不发言。从心理学上讲她属于“紧张型”的孩子,多半由于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能凭自己的头脑判断事物,不能凭自己的手足去体验事物。加之前任班主任那一句失误的话及对她的态度,使她内心感到很孤独,无法融入集体之中。为了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我开始对她的情况进行调查。

首先进行家访。在与丽丽的家长谈话中,我发现她的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与她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原来老师对她的态度有关。丽丽的父母工作很忙,父亲在日本工作,母亲晚上很晚才下班,缺少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她从小就被姥姥、姥爷悉心照顾,几乎事事代劳,怕她有闪失,因此从不让她单独行动。上学后,离姥姥、姥爷家比较远,就托付给一个阿姨照顾,直到母亲下班回来。这使她没有自己的伙伴,因此也就缺乏交际的能力。入学后的第一位老师又伤了她的自尊心,使她不敢面对挫折,做事缺乏自信。

针对这些情况,我与丽丽的父母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决定:1.对她尽量不使用强制的语言;2.上课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再让她回答;3.读课文时先让她在家中事先练好;4.通过做游戏提高她与同学们交流的热情和乐趣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她并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不敢说话,怕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说她不好,怕被别人嘲笑。

有一次,下课后我把她叫到了我身边,微笑着对她说:“丽丽,老师刚才提问的问题你真的不会吗?”

她低着头,眼睛盯着桌角不说话。

“别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老师不怪你。”我仍然微笑着注视着她。  她停了一会儿,“嗯……”然后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回答呢?”我还是面带微笑地问(并没有责备的意思),“抬起头来,看着我,孩子”。

她看见我期待的眼神,又迅速低下了头,用很小的声音说:“我不敢说。”

“是吗?老师觉得你一直是个勇敢坚强的孩子,前天膝盖上磕破那么大一块皮都没有哭,怎么会不敢说话呢?”

这时可能是听到了我的表扬增强了她的勇气,她马上说:“老师,原来我们班的同学都说我说话声像蚊子叫,我只要一开口她们就会笑。”话语充满了委屈。

我一把把她拉到了怀里,“是这么一回事儿啊,咱们这个集体不会这样的,即使你声音再小大家也不会笑你,不信下节课你试试?老师希望你再勇敢点儿,想说就说,别怕,孩子”!

这次谈话使我了解到丽丽受到过别人的嘲笑,因此才不爱说话,使她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不如别人。发现了新的问题我调整一下策略,给她创造一些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增强她的勇气和信心。

我也鼓励同学们多去关心她,大家一下课就拉着她的手一起去玩。丽丽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就鼓励她发言,答对了大家鼓掌夸奖她;答错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向她投去安慰,鼓励的目光。只要她举手,我就一定叫她回答问题。我还把语文课代表的工作交给了她,除了督促同学们完成作业,还要按时收发作业。经过一段时问的锻炼,她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同学没有交上作业时,她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询问。同时,私下里,我又要求别的干部和同学要支持她的工作,不要为难她。使她的信心不断增强。这项工作唤起她内心的责任感和集体感。使她打开心扉重新投入伙伴和集体中来。

我发现她爱画画而且画得不错,我就让她当宣传委员出板报。累了我就让她歇一歇,渴了我就给她买支冰糕。我还在全班表扬她能吃苦,为集体的事舍得自己的时间,还给大家看她的作品,同学们可佩服她了。

一段时间后,又接到了丽丽妈妈的电话,她说丽丽又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又恢复了孩子的天性,天天早起要上学,只要是班里或学校的事,她总是第一个想着去做,她说刘老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老师,因为她总是对我笑,笑得可美了。我们家长看到后可高兴了,连姥姥、姥爷看到她都说丽丽变了,变得爱笑了。灿烂的笑容又浮上了她的脸颊……

作者简介:刘艳梅,小学高级教师。1990年工作,2003年调入农科附小。现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师德先进个人,海淀区五四先进青年。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曾在市区获奖,并有教育教学作品发表。

P103-107

序言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本有关一所小学六十年发展历程的口述史。其中,既有老校长对学校走过的风风雨雨的温馨回忆,也有在新的发展时期,现任校长和教师集体对学校生活的叙事,更有他们作为行动研究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深情展望和独立思考。本书收录的文章,虽然内容和形式上相对独立,但细读之后,读者会发现,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对教育、学校、学生的爱和责任的意识。可以说,爱与责任作为教育的基调和底色,在本书收录文章中得到了较好的彰显。透过这些文章,我们不仅看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和教育事业的深情,更能看到今天的年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对学校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今天,如火如荼的学校教育改革正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们不仅需要教育的智慧,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培育改革智慧,是实现静悄悄的教室变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全部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和终极目标。实现这种目标,需要每一位参与、推进、落实改革的教师,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学校和今天的教育。通常,审视教育改革有三种立场或视角,一是历史的视角,是站在过去看今天的教育;二是当下的视角,是站在今天看今天的教育;三是未来的视角,是站在未来看今天的教育。三种视角会看到不同的教育脉络,形成不同的教育立场:站在过去看今天,看到的是进步和发展;站在今天看今天,看到是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事件,其中有激情、有志向、有拼搏,更会带有诸多困惑和迷惑;站在未来看今天,看到是的方向和希望,既有信心、勇气,更有壮志和雄心!

本书的价值正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三种立场或视角,去分别审视今天的学校,这对理解和思考今天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上篇部分,通过口述学校发展史,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所小学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更看到了今天学校的可喜变迁。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教师、学生人数的增加,不仅反映在校舍、操场的扩建,它还体现在一所学校精神力量的积聚。在老校长卢益谦的口述校史中,我们看到她对学校、对教育、对社会的拳拳责任之心,会听到她对年轻教师如何走好人生道路的三句忠告。聆听老前辈朴素的智慧妙语,不由得使我们油然生出对这位与学校一起风雨走过的耄耋老人的深深敬意;在老校长张文元的口述校史中,我们会看到一位老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独特思考,更会深深地理解,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切道理;在现任校长刘芳的口述史中,一个个平凡的教育故事,一句句朴实的真情话语,使我们看到了她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的浓浓深情,更生动感悟到了一名青年教师不断成长的力量——爱与责任。除此之外,在退休教师的深情回忆中,在老校友的真诚感受里,在当年学生今日教师的生动追忆中,在一个个将人生大部分的工作时光挥洒在这个学校角角落落的员工记忆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大爱,看到了成就这所小学今天辉煌背后的力量。可以肯定地讲,正是对爱与责任的传递和接力,成就了学校的今天!

在中篇部分,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对学校日常生活的叙事,这些故事发生在繁杂工作的间隙。这些可爱可敬的老师,用自己的心将这些日常琐事真诚地记录下来,在每一个字的背后,无不流露出对学生的至真至纯的师爱。读完老师们写下的教育生活的故事,我不由得被故事中的“凝”、“菁”、“小硕”、“丽丽”……一个个鲜活而可爱的孩子“触动心弦”,我要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过得好吗?我由衷地相信,也充满自信地想对孩子们说:你们的老师,是值得依靠和托付的!因为,他们用爱和责任,为你们营造出最美好的生长环境,在这所学校,你们完全能够尽情地呼吸,欢快地成长!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我相信,看完中篇的读者,会对今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感到欣慰,因为,在学校改革的实践中,在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会感到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会看到了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不断生成和创新,会看到时代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正在汇聚成一股爱的力量,用足以担当社会、时代、家庭希望与责任的肩膀,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教育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下篇部分,主要收录了老师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研究文章。其中,刘芳老师对学校“生长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阐释,为我们勾勒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教育蓝图。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篇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思考今日学校教育的论文,它指出了明天的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生长教育”理念的生成,不仅是学校前进的方向,更体现了一所小学在探索教育真谛过程中的可贵探索,代表了一所小学在改革实践中,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真实理解,它不仅是学校的文化标志,更是明日学校发展的目标!

在这些带有浓浓研究性质的文章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些作者不是在做“表面文章”,他们在行动中,用心研究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在课堂中捕捉充满教育智慧的灵动瞬间。这些研究是真实的,是为了一个“生长,,的理念,认真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在熊老师的研究中,“元元”是那么真切地走到了我们的面前,身陷孤独的“元元”其实并不孤独,因为,有那么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伴其左右,用心陪伴她走出孤独。熊老师这样的研究,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研究!在吴老师、高老师、张老师……的研究中,一个个课堂教育事件成为研究的素材,呈现了对教育细节的精致分析,他们的研究,是充满了教育智慧的研究……

通读完本书,我不禁感叹:一所小学的教育叙事,它可能没有为人们提供“学院派”式的理论,可能没有迎合人们对高谈阔论的偏好,但它真实再现了今日基础教育生活的片段,为人们寻找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今日学校发展的使命,洞察明日学校发展的方向,多多少少提供了深思的素材。或许,这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吧。

后记

2010年6月26日是我校六十周年华诞,拿什么献礼,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对一个又一个曾经在此奉献出青春年华的退休教师的采访过程中,在与一个又一个曾在此度过无忧无虑孩提时代的校友的访谈中,在翻阅资料室里一篇又一篇出自于正在此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之手的教学随笔过程中,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将这些口述文稿和教学随笔收集成册,不是献给学校六十华诞的最好礼物吗?通过老领导、老教师们的讲述,我们了解了风风雨雨六十年中学校所发生的诸多故事,了解了她曾经的辉煌与苦闷,了解了前辈们的追求与思考,欢乐与忧愁……透过一届又一届校友的讲述,通过孩子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当然更能体悟到的是,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能对一个孩子的一生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也倍感责任重大!细细品读每一篇教学随笔、研究心得和工作总结,我们切入肺腑地地感受到老师们和学校管理者的工作是那么的具体和琐碎,然而为了学生的健康生长,大家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他们的爱心,他们的责任心,他们的智慧……同时,我们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象那么的天真可爱又个性鲜明,教育事件那么的纷繁复杂又不具确定性,教育是一项多么复杂而伟大的工作!我们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所能做的,就是直面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地探索,不断地反思和重建。

就这样,《爱与责任:一所小学的教育叙事》问世了。

这本书,除了作为校庆六十周年献礼,我们更希望成为学校教师的读本。通过她,教师们可以了解学校的历史,认同学校的文化,同时,通过对其中的一些教育故事及研究心得的分析,开展基于我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因为无论结果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做法的巧妙与普通,无论表述的精致与粗糙,都出自我们之手,反映我们的真实状态。分析自我,反思重建,是我校一直倡导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发展;我们,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学生、家长,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还有一个设想,这本书,可不可以为那些从事小学教育研究,从事学校发展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原生态的资料呢?因为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原创,未加任何修饰与雕琢。

本书的编写框架和编写体例由刘芳校长和北师大出版社的郭兴举编辑确定,文章统稿及必要的修改与加工由学校科研开发部的欧阳朝霞老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宋兵波老师负责。在此,要感谢本书的所有作者及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我们手头这本沉甸甸的书。深夜挑灯夜战,双休日奋笔疾书,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调整,有的由于篇幅原因最终未被编入,这些,我们都不曾忘记……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李秀红、熊海兰、郑艳荣、李波、韩华、李浩敬等老师为此书做出的努力。原首师大初教学院的杨圣佐是本书书稿的第一读者,他从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方面为本书把关,感谢他的辛勤劳动!

本书中篇和下篇的文章,是教师们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写出来的,统稿时间又非常仓促,不乏稚嫩,甚或粗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其价值!因为这些文稿记录着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真实的探索,是汗水与心血的结晶。清泉,虽浅,却可滋润万物;矿砂,虽粗,却可经提炼。今天,我们用爱与责任,书写学校六十年的教育叙事;明天,我们仍将用爱与责任,续写学校新的篇章!

所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6月7日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与责任(一所小学的教育叙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1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2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