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孔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孔子,引发了世人的几多思索,几多感慨。两千五百年来,可以说,环绕其人其事是问题不断,争议不绝。但最终人们还是肯定了他。“大哉,孔子!”他在世时人们的一句赞誉之词,终究被历史所肯定,所传颂。

《提问孔子》这部书,是想通过对有关孔子的诸多问题的解读,还原孔子这位中国历史“形象代言人”的真实面貌,并从他那里去寻找智慧。

内容推荐

在古代中国,孔子无疑是雄踞榜首的文化圣人。

孔子的周游列国,是一次“栖栖一代中”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付出的是困厄和艰辛,抢救和收获的是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精粹。

孔子的创私学、收门徒,为一个民族开创了学习新风。从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提倡的礼乐精神、中庸和谐思想,有助于消弥人间的种种争端,使世界和平天长地久。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是人类走向自身完美的基石。

曾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为了人类的共存共荣,我们必须学会“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孔子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整个人类的光荣。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地图

第二章 千秋学人

第三章 万世师表

第四章 文化寻根

第五章 学术钩玄

第六章 后世评说

试读章节

您对自己的“人生地图”作了极为清晰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人生地图”重彩浓墨的第一笔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对这个“学”字,人言人殊,先生的意见如何?

孔答:两千五百年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朱熹认为:“古者十五而入大学,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朱子集注》)张居正则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志于学就是“志于圣贤大学之道”(《论语别裁》)。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则认为:“孔子十有五而始志于学,不过晚乎?”由此推断,“志于学”实质就是“志于道”。李泽厚则在《论语今读》中说,十五而志于学,就是“十五岁下决心学习”。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都没有结合我幼年时的经历去考察。前面说了,我幼时“贫且贱”,虽说在与下层民众接触过程中学了不少知识、技能,被公认为“多能”的人、“知礼”的人。但是,因为家境的原因,十五岁之前我还没有系统地学过《诗》《书》《礼》《易》等书,而这些对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到十五岁时,我懂事了,就决心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些中华原典了。到了晚年,我整理原典可以看作是“十五而志于学”的继续和必然结果。

在您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可记之事似乎不多。是的确无事可记呢,还是不想多所赘述?

孔答:也不能说是完全无事可记。比如,我十七岁时失去了母亲,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十九岁时我结了婚,第二年有了儿子伯鱼。在此期间,我还当过仓库管理员,当过会计,为人看管过牛羊,有人释此为“初仕”,显然是不准确的。我家境困顿,不寻点这样那样的事做做,生计如何解决?怎么可以称为“仕”呢?

这十多年间,应该说我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读书上了。“志于学”不会只是十五岁那年的事,尔后多年我都在苦读,真可谓十年寒窗。《论语》首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是我毕生学习的心得。如果十五岁至三十岁这段时间算是我对中华原典的“学”的话,尔后毕生就是“习”了。

除了闭门苦读外,我也一如既往地走实践中学习之途。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我二十七岁。大学问家郯子到鲁国讲学,我马上前往求教,他可是我学术上真正的启蒙之师。此期间我还向师襄学琴,这对我的影响也是至大至深的。我还学了射御之术,《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表明我学得还不错。“学无常师”,主要指的是这段时间。

您说自己是“三十而立”,此言后世视为人生隽语,但对它的释义是很不相同的,大多数学者谓之为“立于礼”。您认为是这样吗?

孔答:有人引述《左传》上说的“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这段话,断定我的“三十而立”就是“立于礼”。我觉得此言对但不全对。

说其对,是因为到三十岁上下时,我在礼的学习上的确是很有心得了,在这方面的名声也比较大了。

说其不全对,是因为那样说是以偏概全的。三十岁时我“立”得起来的,不只是礼,在诗学上,在春秋学上,我都“立”得起来了。三十岁是我学术上自立门户、自成一家的时期。学者们往往忘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聚徒讲学、创立私学,正是以三十岁那年起始的啊!这不正好为“三十而立”作了最好的注释吗?因此,与其说“立于礼”,还不如说“立于学”更妥当。

这可是个大问题。请您说清楚,您开创私学真的是在三十岁前后的事吗?招徒讲学,在古代是件挺大的事,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的条件真的成熟了吗?  孔答:我在三十岁前后已招徒讲学,是铁板钉钉的事。《左传》上有记载:“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仲尼日:‘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齐豹是卫国的司寇,孟絷是卫灵公的兄长,他们在内部的争权夺利中为“盗”为“贼”,而背后离间的就是宗鲁。宗鲁被杀后,看重朋友情谊之道的琴张想去吊唁他,作为琴张之师的我就出来说了一番话,劝阻了他。这段话记述在鲁昭公二十年的史事中,那年我刚好是三十岁。

《左传》里还记述了一件事: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我当时三十四岁,将要死去的鲁大夫孟僖子对大夫们说:“孔丘,圣人之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孟僖子死后把两个儿子交给我当学生,后来都成了我的早期著名弟子。

这说明,“三十而立”对我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这里的“立”,标志着我开始招徒讲学,也标志着中国私学的创立。P14-17

序言

一个孔子,引发了世人的几多思索,几多感慨。两千五百年来,可以说,环绕其人其事是问题不断,争议不绝。但最终人们还是肯定了他。“大哉,孔子!”他在世时人们的一句赞誉之词,终究被历史所肯定,所传颂。

孔子是中国历史的真正“形象代言人”——

孔子的外部形象是伟岸的。据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可见,他是身高二米二十几的古代“东方小巨人”,健康而高大。

孔子的道德形象是高大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他的温和,他的善良,他的谦恭,他的朴实,他的忍让。会使人想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整体形象。

孔子的礼仪形象是美好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他不只把“礼”看成是一种具体仪式,而且当作和谐社会、立身处世的要件。“礼仪之邦”的说法就始于孔子。

孔子不只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昭示着历史的未来和走向。当有人问他是否可以预测后十世的世事时,他说:“后百世可知也。”依中国传统的一世为30年计算,百世则是3000年。孔子是说他做的一切,意在弄懂之后3000年的历史走向,为3000年后的世人造福。此为伟大的预见。孔子不是神,而是人,是“大哉,孔子!”

《提问孔子》这部书,就是想通过对有关孔子的诸多问题的解读,还原孔子这位中国历史“形象代言人”的真实面貌,并从他那里去寻找智慧。

郭志坤 陈雪良

2010年5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孔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885250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4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5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