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一神明(关羽)
内容
编辑推荐

群行百业各有神明,也都供奉关公;世俗民间各有神明,还都供奉关公……神明多矣:佛祖、观音、玉帝、老君、娘娘、妈祖……哪位有此盛况,说关公是中华第一神,绝不为过。

他是忠义的象征,他是骁勇的战神,他如何走上神坛,如何在千百年兴盛不衰?

下面,就让本书为您慢慢道来。

内容推荐

作为汉末一将,关羽生前得到的评价,总体而言并非显赫。然而身后,特别是千载之后,居然傲视群雄,成为中国各民族“护国佑民”的神。历千载而不衰,经六代而愈盛,关公信仰似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不解之谜。这里隐藏着秘密……

目录

一 兄弟关羽

二 美髯公关羽

三 汉寿亭侯关羽

四 关公面前耍大刀

五 关公左右二将

六 关公走麦城

七 佛家神关公

八 道家神关公

九 儒家神关公

十 皇家神关公

十一 国防神关公

十二 财富神关公

十三 乡里神关公

十四 江湖神关公

十五 全民神关公

十六 移民神关公

参考文献

大事年表

结语 为什么敬关公

试读章节

《三国志》说,关羽与刘备、张飞“恩若兄弟”。《三国演义》说: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如果要为关羽一生挑选几个关键词,“兄弟”入选无疑。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这种安排,实际上点明了这部小说在道德或伦理上的指向,是有深意的。为什么在桃园?桃园给人什么印象?《诗经》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叫“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春天,桃花盛开,果实累累……给人更多的联想。在灼灼桃花怒放的林中,一个外地人关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山西民工,和河北两个朋友刘备和张飞结下终生情义。1995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这段故事写的歌很不错,名字就叫《这一拜》。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关羽为什么大老远奔涿郡(今涿州)而来?他的老家解州(今运城)在山西南部,涿郡在河北中部。推想当时的原因,可能会有两个。《三国志》说关羽“亡命走涿郡”,既然“亡命”,也许是犯了王法,一般会跑到离政治中心比较远的地方才安全一些。解州离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都很近,涿郡相对偏远一些。还有就是,据历史记载,汉朝中平元年(184)刘备起兵讨伐黄巾。“黄巾之乱”发源地在今天的邢台,离涿郡很近。不排除关羽特意选择北上平乱,有志报国。为此,《三国演义》写道: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日:“如此甚好。”

关公老家有这样的传说:当时有一个恶霸叫吕熊,鱼肉乡民,无恶不作。青年关羽看不过,就打了一次抱不平。吕熊来追杀,关羽避祸。恶霸天天逼着要人,关羽听说父母投井自杀,一怒之下杀了吕熊全家,只身出逃。到了潼关,那里已经画影图形,挂出捉拿他的通缉令。得人指点,关羽在黄河边洗了把脸,脸就全变红了,所以才顺利过关。其实,潼关在解州西边,关羽要去涿州投军的话,是不应该走潼关的。这些民间传说,都力图塑造一个除暴安良、铲除豪强的英雄形象,流传很广。

其实,从元朝到明朝,民间还流传着其他一些刘关张三位草莽英雄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故事叫“一龙分二虎”。大概意思就是说,张飞是个卖肉的,这个人比较好强。他卖肉,不像今天要待顾客至上,笑脸相迎,笑脸相送的。张飞卖肉,他高兴卖就卖,不高兴卖就不卖。当时没有冰箱,张飞每天把肉搁到井里,井水冬暖夏凉,可以起类似冰箱的保温作用,然后上头盖一个大磨盘,一般人搬不动,好像一个冰箱加保险箱一样。张飞还放出话来,谁能把磨盘移动,里边的肉就给谁!关羽正好路过,有人就怂恿他,关羽一发力,果然把磨盘盖移开。正要拿肉的时候,张飞得知消息赶来了,想见识见识。在元朝蒙古豪强看来,关、张二人必有一斗。结果,旁边看热闹的人群里出来一位说:你俩都是好汉,跟我一块回去,共议大事。此人就是刘备,所以就叫“一龙分二虎”(见于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算是后人一种合理想象,想象这样三位人物为什么会遇到一起,头一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那么,桃园又何在呢?历史上对此的确认也很有意思。刘备的老家在涿郡,那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地标,就是老刘家的村里有一棵大桑树,长得很高,形状像一把伞,所以村子就叫楼桑村。此事载于《三国志》裴松之所做的注释。桑树肯定比人活得长。三国风云散去,刘备诞生300年后,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恰巧就是楼桑村的人。他记下了刘备的故宅的方位:“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旧里也。”

刘关张相识约700年后,乾宁四年(897),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昭宗下令为刘备修建昭烈庙,就建在楼桑村,这就是涿州三义庙的前身。从此之后,自宋、金到元、明、清,不断有文人墨客探访,留下无数诗文。据说,三义庙古树森森,从唐朝一直完整地延续下来,其间经过辽、金、元三朝异族统治,从未受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庙中有一尊关公塑像,是元朝塑像高手刘元所做。像高六尺,精神凛然,见者无不称奇。此像民国时期尚存。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千年古庙被毁,古树、佳塑荡然无存,20世纪80年代后才重建起来。

现在回到正题。说到兄弟,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真的结为兄弟吗?《三国志》只是说:关羽、张飞对刘备非常恭敬,吃饭的时候一块吃,睡觉的时候一起睡,在有很多人的正式场合,关羽和张飞都不坐,而是侍立在刘备身后。结论是:恩若兄弟。不过,没有提到是否结拜。

说到结拜兄弟,先秦两汉时期即已出现。比如《史记》中多次出现的“昆弟”,也就是兄弟的意思——均出自战国时期雄辩家张仪之口。他说的是国与国结为昆弟,实际是儿女亲家。然而从楚王被秦王扣押,六国被秦吞并的事实看,所谓“昆弟之国”实在靠不住,无信义可言,纵横家的噱头而已。

难道,在刘关张之前,就没有货真价实的结义兄弟吗?那就再谈谈“约为兄弟”。中国历史上比较早也比较著名的结为兄弟事件,都与刘备的老祖宗刘邦有关,一次是和霸王项羽,一次是和匈奴单于。

公元前203年,楚汉交兵,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即后来的吕后)被项羽扣为人质。为激怒刘邦,项羽声言要烹杀刘太公。刘邦听后,说了著名的一段话: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过,查阅《史记》和《汉书》,并无刘邦与项羽约为兄弟的踪影。很可能,这是刘邦临场发挥出来的“情感”战术。如此“兄弟”,不算也罢。

和单于这次相对复杂。西汉建立之初,匈奴经常侵扰。P1-5

序言

关公者,关羽也。老一辈多半从戏曲或小说中记住这个形象,年轻人则可能在电视或电脑游戏里知道这个人物。不过,大家对此几乎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关公信仰有其非常奇特之处——儒、道、佛各有神明,但都供奉关公;群行百业各有神明,也都供奉关公;世俗民间各有神明,还都供奉关公……神明多矣:佛祖、观音;玉帝、老君;娘娘、妈祖……哪位有此盛况?说关公是中华第一神明,绝不为过。

作为汉末一将,关羽生前得到的评价,总体而言并非显赫。然而身后,特别是千载之后,居然傲视群雄,成为整个中国各民族“护国佑民”的神。明清两朝遍布神州的关庙,早让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三国帝王黯然失色,甚至赶超了“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县县有孔庙,村村有关庙”。修孔庙属于国家行为,而修关庙既是国家行为。更广泛的则是民间行为,足见关公信仰深入基层、植入人心的群众基础。

关公信仰对审视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在这一“造神”过程中,传说、笔记、平话、戏曲、小说等文学诸样式,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制度一起相生互动。正是在这些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引自晋初《三国志》关羽传记),到“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引自清初《三国志通俗演义》点评本,即《三国演义》),近1400年间,完成了关羽由人而神,由神而圣的崛起。对其中奥秘,先辈学者也曾提出疑问,但长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比如,一时的关羽与千古的关公存在何种联系?为什么关庙深入中国几乎所有都市城乡、边疆海防(至今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仍把关公奉为主神)?众多信仰中唯独关公信仰超越民族、宗教、阶层和国界,贯通中华文明,道理何在?大约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代各方史家对关公信仰的始末根由,曲折转变,并始终付诸阙如。到了现当代,“统治阶级提倡”、“《三国演义》影响”两种解释众口一词。几成定论。殊不知,一种信仰的产生自有其传承发展的过程。对此的考察,既不能转果为因,更不能“想当然耳”。比如,兀大郁“汉关羽”盛大游行仪式,与《三国演义》何干?明朝吴地拜关公抗倭,与统治阶级何干?还有一说,将关公信仰称为“小传统”(与孔子崇拜之“大传统”区别),且谓之游民文化。如此理会,倒也别致,但有其不可解之处。关公信仰广及社会各阶层,远至海外几万里,其信众都是“游民”?这样的话,当年孔子自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岂不要当“淮游民”?若对民族核心价值观无认同,自然视而不见其与关公信仰的内在联系;对世代供奉的信仰不尊重,自然无从解读民族的精神密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古来英贤何止万千,为什么单单选中关羽?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以三国戏曲小说故事为本分析人物形象,或者从民间叙事角度入手探其流变,自然都是必要的,但却很难体现历史的传承和曲折。作为“活”信仰,关公从来没有被封闭、凝固在文字或口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他是“汉寿亭侯”,又是“崇宁真君”;他是“关元帅”,又是“关夫子”;他是“关三郎”,又是“关玛法”(玛法是满语的“爷爷”)……如何将。这些不同时代的关羽“面孔”恰如其分放置在具体生成的背景之中,凸现其变化的因果联系及与同时代其他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最后才是如何展现在文学艺术之中。运用上述史料而非颜料为关羽画像,不是更富挑战性的课题吗?

历千载而不衰,经六代而愈盛,关公信仰似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不解之谜。这里隐藏着秘密。

在有些人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个造神的、迷信的历史。倘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秘密。这个秘密。必然关涉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中国社会分期、唐宋及明朝的几次社会转型、江湖社会、神道设教、理学再评价、儒学与“政教合一”、中国各民族纷争融合中汉民族意识形成和发展,晚明商业社会的形成,满族入关前信仰关公的秘密……,等等。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研究看来,一千多年关公信仰的发展,呈现着“米”字型态,融会前此种种,包含后此种种。其中至为重要的“十”字型的交叉点应集中在宋元之际,高潮在晚明,顶峰则在清末。下面,就让本书为您慢慢道来。

后记

看到这里,不知您想到没有,关公与今天到底有何关系?今天,还要不要敬关公?其实,厘清关公信仰的演进流变,绝非无关紧要的怀古思幽,而是关涉“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化道路走得异常艰难。在饱经凌辱之后,华夏文明不得不以敌为师,开始漫长的浴火重生。一方面,对传自祖先的古老文化持越来越激进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对西方老师的学习仅限在技术层面展开,诸如船坚炮利、大厦汽车乃至“民主、科学”……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那就是——西方列强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间,其实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清理和整合,这也就是寻根问祖的过程、寻访史诗的过程。

通过追寻,欧洲各国大多拥有了属于各自民族的史诗:英格兰的《贝奥武甫》、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日尔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通过史诗,原本早已丧失共同记忆的民族有了自己的历史。史诗的主题一定是讴歌英雄人物,而且是悲剧人物。英雄并非全知全能,也有种种缺点、弱点,但一定要不畏强暴,为整个民族奋斗。读过这些史诗的中国人大概只能是极少数,不过不要紧,看过电影《勇敢的心》《魔戒》乃至《阿凡达》,相信一样能明白其中的真谛。其实,中国并非没有史诗。把关公写成“义绝”的《三国演义》作为影响最大的中文小说,其实就相当于史诗。然而,与祖先留下的众多遗产一样,它也正被不断误读着、颠覆着。

民族复兴,的确需要经济强国,技术创新,物阜民安。但是也需要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待人以诚。尤其在市场初兴,商品大潮追求“快速致富”的过程中,见利忘义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已经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2001年,一篇题为“赤兔马之死”的高考作文回答了“诚信”这一试题,一时全国热议。这意味着,如何认识和评价关公信仰,这一课题已摆在21世纪中国人的面前。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元素”日渐走俏。在中国政府支持下,海外频频落成孔子学院。在此背景下,在20世纪下半叶历经摧残,硕果仅存的几座关帝庙也重新包装面市。只是,人们是否应扪心自问,对于历时近1800年的关公信仰究竟认识多少?对于如何传承接续,准备了多少?对于精神遗产的传承、演进、沉淀、汰弃、升华过程,尤其是民间的流变,到底了解多少?早已成为全民神的关公,在国家祀典中应该占有怎样的位置,才与之相称?

关公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深厚坚实的民间根基,包容四裔的融汇能力、绵延不绝的历史积淀以及跨越时空的现实影响,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并重新做出现代性的诠释。对其的研究发掘,绝非停留于复祀兴庙,感慨回味,而应当更加致力于道德一价值体系的整合及其现代性阐释,以便为民族凝聚和复兴寻求既具有深厚传统,普遍认同,又能够不断开掘,振发进取向上精神的人格象征。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似乎什么都可以引进。不光是技术、不光是器械,包括穿的衣服、吃的东西,甚至讲的很多词语,还有很多生活方式,都已与传统渐行渐远。但是,一个民族的道德不可能引进,它必须根植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之中。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精华糟粕”“不破不立”的说法有相当大的局限。需要的不是断然的抛弃,不是截然的划分,而是按照时代发展节奏,重新认识、重新解释传统,树立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华第一神明,其实就是关公。这,也就是本书讲解关公信仰来龙去脉的用意所在。

是为全书结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一神明(关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小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2657
开本 16开
页数 1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