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佛学大师讲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今天这个人们容易受到名利、金钱、权力、物欲等一些外在东西所诱惑的迷茫时代,佛教那种注重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追求内心的明净,对现代人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用佛心去体察人生,我们就会对人生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看法。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高深的素养,重要的是用心:参的是一颗心,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就是要给我们被现代物质文明打扰已久的内心注入一些平静,一些淡泊,让我们的人生不那么紧张。工作不那么多压力,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过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内容推荐

在今天这个人人一心追逐名利,为金钱、权力、物欲等一些外在东西所诱惑、所困惑的迷茫时代,佛教那种注重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追求内心的明净,对现代人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学会用佛心去体察人生,也许我们对人生就能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我们不妨听听那些来自佛学大师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想。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更多的惊喜。

翻开本书,听佛学大师谈人生,我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素养,重要的是用心:参的是一颗心,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就是要给我们已经被现代物质文明打扰已久的内心注入一些平静,一些淡泊,让我们的人生不会因为工作或种种其他因素,而感到紧张或有压力,能够更健康和快乐地过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点亮一盏心灯

 要把心态驶向积极乐观的境界

 人生的品位在于你的内心

 真正的幸福在哪里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以欢喜心结善缘

 心定则智慧生

 正视自己,相信自己

 凡事求己,才能主宰命运

 心灵的成长

 洗净自己被蒙蔽的心

 人生要有梦想和目标

 放不下,担着走

第二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如何做好人的本分

 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佛谈做人的五项原则

 老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本分

 善待我们的父母

 婚姻的首要在于相敬如宾

 与强者为伍,以智者为师

 用爱来代替仇恨

 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言语婉转,不要轻易刺激他人

 行自然,乐自然

 完美其实是一种伤害

 要懂得适可而止

 争不如不争

第三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人生要达观超脱

 安贫乐道的人生智慧

 常有一颗平静的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沉默有时就是最好的表态

 得失都应当随缘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与其抱怨,不如静心

 守住你的“清净心”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好好地享受自己的日子

 幸福的解脱之道

 皆因绳未断

 放弃更是一种智慧

 一切随缘任他去

第四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把握好你的欲望

 金钱也是好东西

 畸形心态

 名和利究竟是何物

 保持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

 依顺自然,正视问题

 坦然面对诱惑

 贪小便宜吃大亏

 以苦为乐,乐大于苦

 不为金钱所惑

 去除不必要的欲望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知足之人,富乐安隐

第五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正确面对人生的际遇

 吃苦的修炼

 地狱与极乐

 快乐是一种心境

 欢喜自在一念间

 看透世情少抱怨

 坎坷磨人志

 经一经苦难与磨砺

 面对艰难和诱惑

 活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命运靠双手来创造

 人要为了将来而活

第六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人生需要爱心和包容

 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

 重要的是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怀有乐善好施心

 我们要学会自救

 佛性平等,普度众生

 佛的慈悲心

 神医的奥秘

 爱的力量

 修炼自我控制的能力

 心性平和最重要

 不要去自讨苦吃

 不苦不乐为至乐

第七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种善因,结善果

 人世常常因果互存

 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每次都要坚持下去

 依从一念之善,是真行善

 行善不能求回报

 留有善念在心中

 送出你手中的一轮明月

 美德即是智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友善地接纳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

 对别人的过错要多加宽恕

第八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境两不夺

 不咸不淡是常味

 凡事不必太认真

 命中无时别强求

 平常心

 除却心头火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好事不如无事

 幸福是一种心态

 被贵是值得庆幸的事

第九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立身行事,关德为本

 一休的修养

 还心灵本色

 修炼你的心灵

 捡走心中落叶

 积善以成德

 境界高处还有更高

 心灵的“眼珠”

 地狱乃是心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勤用善心,勤修善事

第十章 佛学大师告诉你:做个有智慧有行动力的人

 盗贼与禅师

 做个会思考的人

 菩提本无树

 专心力量

 知识和智慧需要实践

 不可说生死

 百年一场梦

 人生单行道

 人死并没有可悲之处

 有没有鬼

 要行动不要去试图等待

 把握时间,超越自己

试读章节

唐代龟山智真禅师有诗日:“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如果本心清净,就不用去求清净,就像没有病的人不用去求医一样。如果刻意求清净,一定是因为心里不清净了。

有一次,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问他:“你在千什么呢?”

僧人回答:“探寻清净。”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净又为何物呢?”

憎人起立礼拜,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禅师问:“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何不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否则,让谁来给你清净呢?”

僧人听后,顿时大悟。

按佛祖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清净,不染一尘。如果已经蒙尘,向外求清净,哪求得到?只能悟出自性清净,才能得到清净。

自性为何蒙尘呢?是因为受贪、嗅、痴诸毒的侵扰。贪、瞋、痴不是外来的,而是自生的。有人认为内心不宁静,是因为受到红尘俗事的干扰、引诱,只要避开红尘,内心自然清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来到白下(今南京辖区内)的幽栖寺,问寺里的僧人们:“这里可有道人?”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禅的心要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里充满了禅机,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满怀敬畏地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教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楞,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但法融听不懂,将道信引到他自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佛”字,悚然—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四祖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唐高宗永徽年间,山中缺粮,已经年老的他,每天早出晚归,到40里外的丹阳化缘,背米一石八斗,供养寺里多名僧众修行。因此,牛头山成了吴越之间规模最大的禅修道场,牛头宗也成了禅宗一个重要的分支。

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之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方法,都是没有用的。

有些人学佛,或者修其他的道,总想避开世人、世事,如果不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道,而是学懒,学问既不会长进,境界不会提高,内心也不能真正得到清净。

学佛不等于学懒,能够在闹市里修行,才上得了境界,能够在红尘中一尘不染,才是真正一心清净。比如,“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鲁迅先生的诗句,但这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牢骚话,他并没有真的“躲”起来,而是以笔作“投枪”、“匕首”,积极地跟社会不平现象开战,却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出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呢!P12-14

序言

佛教作为一种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有人问定远禅师:“世上什么最可怕?”

禅师答:“欲望。”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块银元买地,一个地主答应以10块银元卖给他地,条件是在一天内从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他,但最终必须在日落前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于是,第二日太阳一露出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不知不觉问,他已经走出来很远很远,此时他才想要往回走。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但他离起点还有很远,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就在太阳马上落到地平线下面时,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远的地方,终于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不过,他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于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历史上那些曾经星光璀璨的佛学大师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和故事,其中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这些智慧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处世与为人。

在今天这个人人一心追逐名利,为金钱、权力、物欲等一些外在东西所诱惑、所困惑的迷茫时代,佛教那种注重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追求内心的明净,对现代人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学会用佛心去体察人生,也许我们对人生就能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我们不妨听听那些来自佛学大师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想。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更多的惊喜。

翻开本书,听佛学大师谈人生,我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素养,重要的是用心:参的是一颗心,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就是要给我们已经被现代物质文明打扰已久的内心注入一些平静,一些淡泊,让我们的人生不会因为工作或种种其他因素,而感到紧张或有压力,能够更健康和快乐地过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佛学大师讲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丽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7655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