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北王张作霖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坚持实事求是、公允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描述,全面地恢复了张作霖这个传奇人物的历史真面目。主要内容包括弱冠前后,绿林生涯,效命清廷,君临奉天,称霸东北,扩张受挫,东山再起,祸起萧墙,究途末路。

内容推荐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执掌东北多年的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

本书讲述了张作霖的传奇人生,贫苦出身的他早早外出闯荡,做买卖,当兽医,当兵;又组建起自己的队伍,冒险拼杀,左右逢源,胆大心细,屡有不凡战果,显示出过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辛亥革命后,这位“剿匪英雄”乘机扩展,成了东北举足轻重的力量,进而成为独霸一方的边疆大吏、奉系首领。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了专制统治;为扩大自己的实力,既投靠和求助于在东北的日本人,又不甘心处处受制于人,并最终死干日本人之手。本书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他的为人机敏,长于计谋,重用人才,以及作战中的勇猛狡猾,吃苦耐劳,身先士卒。读者从本传记中,看到的不仅是张作霖的传奇故事,也更多地了解、认识了民国初期东北的这段风云巨变的历史。

目录

引子:皇姑屯的巨响/001

第一章 弱冠前后/008

生于乱世的“张老疙瘩”/008

只读了半年私塾/011

高坎镇上的恩恩怨怨/015

清军小戈什/022

被逼为匪/026

第二章 绿林生涯/029

与众不同的“马贼”/029

“保险队”不保险/031

八角台“让贤”/034

“双喜”临门/039

“我想升官发财”/043

第三章 效命清廷/049

官运亨通的秘诀/049

在日、俄夹缝中求生存/052

诱杀杜立三/054

追剿土匪,再立大功/058

不请自到的刽子手/061

第四章 君临奉天/069

善变的“魔术师”/069

巧逐段芝贵/074

两虎相争智者胜/080

“不能在马上治天下”/087

挨了日本人的炸弹/091

第五章 称霸东北/096

得“奉天”,望“吉黑”/096

“雨帅”舞剑,意在称王/101

白山黑水,终成一统/106

“有伸缩性的亲日论者”/109

“说我要复辟,那全是报纸放屁”/113

第六章 扩张受挫/118

劳而无功的“调停人”/118

在直皖相拼中渔利/125

一场“征蒙”闹剧/13l

“武斗”前的“文仗”/136

在直奉初战中败北/143

“大帅的肩膀比我宽”/148

第七章 东山再起/153

“日以复仇为念”/153

广泛争取同盟者/160

“真是天助我也!”/165

捧段、抑孙、排冯/171

“我不打人,绝没人敢打我”/177

第八章 祸起萧墙/180

“第一反动军阀”/180

“郭鬼子”的崛起/185

“就这样扔下走吗?”/193

“及时雨”来自日本/201

别出心裁的“善后”/210

第九章 穷途末路/218

以笔杆子倒戈/218

“反赤”,是条死胡同/223

“安国军”不安国/228

过一过“元首”瘾/235

悬在头上的“满蒙悬案”/241

关东军“卸磨杀驴”/248

结束语:魂归驿马坊/258

附录:参考书目/264

再版后记/266

试读章节

有一天,杨秀才让一个学生背《三字经》,这个学生背到“融四岁”时,对下面的内容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急得满头大汗,越急就越是想不出来。正当杨秀才操起板子,准备打他的手心时,突然,从屋外传来了断断续续的背书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杨秀才愣了一下,放下板子跑到屋外。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十多岁长得虎头虎脑的孩子。看见先生出来,张作霖不再背下去了,但也不撒腿逃跑,只是愣愣地站在那里。杨秀才问了他不少问题,如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儿等。张作霖都一一作了回答。杨秀才又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张作霖说:“我在听大伙念书。”杨秀才还问他:“你愿意跟我们念书吗?”张作霖没有正面答复先生的问题,只说了两个字:“没钱。”看着张作霖这副聪明伶俐的模样,杨秀才心生几分怜悯,对张作霖说:“你来上学吧,我不收你的钱。”

张作霖喜出望外,三步并作两步蹦回家,将这件事告诉父母亲。读书毕竟是正途,既然先生不要钱就可让儿子上学,父母当然赞成。第二天,张作霖蹦着跳着去私塾读书上学了。

此时,张作霖已有十三四岁。张作霖在这个私塾读书的时间并不长,此后张作霖再也没有正式进过学堂。从后来张作霖的实际文化水平看,虽不能说高,却也足以应付日常了;再从张作霖留下的墨迹看,他的字也不算差。显然,这都是他当年在杨秀才的私塾里打下的基础。这些都说明张作霖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张作霖虽然只在杨先生的私塾里读过半年书,但对他的这位启蒙老师却一直十分尊重。张作霖发迹后,感念师生旧谊,又特地将杨秀才请到奉天,在张府成立私塾馆,让杨秀才做他儿子张学良、张学铭等人的开蒙先生。

张作霖很快辍学,主要仍是因为家境贫困。就在张作霖进私塾读书不久,他的父亲张有财突然死了,死因与赌博有关。

一次,张有财在赌场上赢了同村栾家堡子一个姓王的赌徒,姓王的无钱还此赌债。于是,张有财便不断地上门逼债,并扬言,如还不出钱,就让他以老婆抵债。王姓赌徒因此怀恨在心。一天,他俩同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又为还债一事争吵起来。姓王的乘张有财不注意,突然猛踢张有财一脚。这一脚正好踢在张有财的致命处,他“啊哟”了几声就一命归天。姓王的一看出了人命,自知闯了大祸,撒腿逃走了。张作霖的母亲一连两三天不见丈夫归来,便派人四处寻找,这才发现丈夫已被人打死在野地里。

张有财在世并没有给妻子儿女带来过幸福,但他毕竟是当家的。他的暴死,对王氏的打击最大。家境本来就不好,现在全家的生活就更困难了。张有财的死,对儿子张作霖也是个不小的打击,他从此与学堂断了缘分。

张有财死后不久,王氏的长子张作泰又患肺痨病,刚到弱冠之年,便不治身亡。接着,辽河流域的大水又将张家仅有的几间破草房淹没冲坍。王氏不得不带着次子作孚、三子作霖和女儿,投奔镇安县小黑山附近的二道沟娘家,求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为了不让一家人饿死,王氏叫两个儿子设法自己谋生。次子张作孚当时已有十七八岁,征得母亲同意后,他决定只身到外面去闯荡。三子张作霖才十四五岁,尚不到单独外出的年龄,母亲寻思,不如设法让他学点手艺,虽不一定能赚到钱,至少也可以混口饭吃。起初,母亲托人说情,把张作霖送到一个木匠铺当学徒。但张作霖并不喜欢当木工,虽然听了母亲的话,进了木匠铺,却始终对干木工毫无兴趣。更令张作霖不满的是,他干了好几个月,却没有学到一点技术。因为师傅整天叫他打杂、干零活,甚至让他为掌柜的看孩子,倒尿盆,并不认真教他技术。张作霖不安于如此窝囊的学徒生活,没干多久便跑回了家。

母亲看他学不成木匠,便让他学做小买卖。母亲先托人到郭家包子铺说情,每天赊一点包子给他,让他去叫卖,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就这样,张作霖当上了卖包子的小贩。谁知做生意,张作霖又不在行,也没有多大兴趣。当时百姓大多穷困,购买力极低,张作霖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地叫卖,跑了大半天也卖不出几个包子,自己的肚子却早已饿了。开始的时候,张作霖还记得母亲的叮嘱,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还能忍耐着不吃包子。可是时间一长,饥肠辘辘的孩子怎么能抗得住篮里包子的诱惑?一咬牙,偷吃了一个包子。此头一开,以后再也控制不住。结果,每次出去卖包子,都是吃多卖少,不但赚不到钱,反赔了本,欠了包子铺不少债。包子铺的郭掌柜起先还看在张作霖母亲面子上,仍然赊包子给他。但张作霖还是吃多卖少,欠的债越积越多,加上郭家包子铺也生意不好,难以为继,不久倒闭了。二十多年后,听说张作霖当了奉天督军,包子铺掌柜郭老头还到奉天找张作霖,要他还债。督军府的卫兵不认识他,不让他进去,郭老头便与卫兵吵了起来。正在府内的张作霖听到后跑出来,一看是包子铺的掌柜郭老头,便问他:“你认识我吗?”郭老头说:“我不认识你,我找张作霖要欠账,听说他阔了。”这也难怪,二十多年了,张作霖已从一个穷得叮哨响的孩子长成了三十多岁的大人,衣着讲究,威风凛凛,郭老头哪里还能认得出来?张作霖一听这话,乐了。他告诉郭老头,自己就是那个卖包子的张作霖。郭老头愣了好一会,又仔细地把张作霖端详了一遍,这才认出,站在面前的果然是张作霖。张作霖对郭老头也很客气,把他留了下来,让他在督军府马号看门,以报其恩。

包子铺倒了,张作霖卖不成包子,又做了一阵小货郎,挑着货郎担,贩卖点针、线、鞋、胭脂粉之类的日用小杂品。母亲怕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不敢再让他卖吃的东西了。但是,张作霖仍然赚不了钱,干了一段时间又干不下去了。不过,他做小货郎收获还是有的,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赵家庙赵占元的二丫头,这二丫头后来成了张作霖的结发妻子。

放下货郎担后,母亲深知他不是做小买卖的料,便让他改学兽医。

在当年的东三省,兽医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当,东北马匹多,特别需要医治马病的兽医。儿子学兽医倒是不必求人。张作霖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兽医,就让张作霖跟继父学兽医。耳提面命之下,张作霖对学兽医既有兴趣,也挺认真。他生性聪敏,很快便基本上掌握了相马、医马之术,并能独立医治常见的马病了。

张作霖虽对兽医较有兴趣,也粗通门径,但不知何故,就是不愿像母亲希望的那样,将兽医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

张作霖虽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兽医,但学兽医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发迹颇有影响。正是在给马医病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包括乡绅、地痞、官兵、马匪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正因为掌握了相马、医马之术,他能更方便地讨好上司、巴结权贵,为自己日后发迹创造了一些条件。

张作霖学兽医的时候,已有十六七岁。十多年来,他历经曲折艰辛,如今,他已不是那个乳臭未干的“张老疙瘩”,而是一个有了不少人生经验的青年小伙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学了一段时间的兽医之后,通过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多少开阔了眼界,张作霖不再安于家庭及其附近的小天地,他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了。他的母亲见他已长大,并有了一技之长,也鼓励他去外面混出个人样来。就这样,张作霖挥泪辞别了母亲,离开那穷得响叮哨的家,头也不回地朝着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方向走去,开始了流浪生活。

P12-14

序言

提起张作霖这个名字,凡是粗读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耳熟,也大体知道,他和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等人一样,都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大军阀。然而,张作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崛起的?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应当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大概不甚了了。笔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向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介绍张作霖的一生,并加以评述,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张作霖,并通过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和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

实际上,从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的首领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政界和学界便开始对他进行研究和评论了,但对他的看法很不一致。张作霖死后,世人对他更是众说纷纭,或毁或誉,或褒或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不过,不管是毁者还是誉者,谁都不否认,张作霖这个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军阀,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作霖出身贫苦,早年为生活所迫而入“绿林”,当了土匪、马贼。他不甘“沉沦”,不断地寻找机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终当上了“东北王”、“满蒙王”;他从小因家贫读书很少,但却极有心计和谋略。晚年,他击败了其他军阀,一度登上了北洋政府的“元首”宝座;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谋取更高的权位,他曾恬不知耻地投靠和求助于日本侵略者,因而被世人斥为日本的“傀儡”、“走狗”,但他又不甘心完全受制于日本人,最后终于死在曾多次支持过他的日本人之手;在政治上他实行专制统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他有时也愿意听取部下的意见,尤其重视吸引和重用人才,也善于收买人心,因而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故事,至今仍在东北民间流传。总之,他的一生十分复杂,也十分耐人寻味。与同时代的其他军阀相比,张作霖的经历显得更奇特,更富于戏剧性。

对于张作霖这样一位有着十分奇特,也十分罕见经历的人物,世人往往难以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近代中国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外人横行,内乱频生;社会震荡,群雄并起;偌大的一个国家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论是谁,不论其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掌握枪杆子,拥有实力,就可称霸一方。张作霖正是这类应时而生的乱世枭雄。反过来,张作霖的最后失败,也是他违背时代潮流的结果,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因此,人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折光,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这正是我们述说张作霖这类历史人物的价值所在。当然,张作霖的发迹,也与他本人的“奋斗”分不开。由于出身微贱,他要冒比别人更大的风险,耍弄更多的手段,经受更多的曲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由于张作霖个人思想的局限性,尤其是他过分地迷信武力,以及对权力的贪欲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无知,最终不可避免地步入歧途,使他不仅失去了权力,也丢掉了性命。从他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纪录来看,后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获得许多教训。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尽可能真实而又全面地反映张作霖的一生。既然张作霖的一生是复杂的,就不能简单的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应当将他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实地写出,予以恰当公允的评价。当然,由于笔者的水平和掌握的资料有限,书中仍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中,笔者参阅了许多中外学者的著作,在此,谨向他们深致谢意。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也给了笔者很大帮助,笔者亦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后记

本书于1997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在此前后,国内外已出版和发表过不少涉及张作霖其人的著作、文章,但因本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允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描述,全面地恢复了张作霖这个传奇人物的历史真面目,故而颇具特色,仍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述,一直受到“公式化”的严重束缚,形成了许多不容突破的“框框”,诸如将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区分为“正面”和“反面”,并由此而作出“全面肯定”或“一概否定”的评述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而且歪曲了历史,实际上制造了许多假的历史和假的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变,上述“公式化”的各种框框很多已被冲破。笔者撰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也是笔者为突破传统的非科学的思维模式所作的一次尝试。

也许正因为本书尚有一定的价值,故在初版十二年之后的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将本书再版发行,并嘱笔者予以修改、补充。对此,笔者自然感到高兴,并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仅重新审读了全书,而且参阅了十多年来学术界所提供的若干新材料,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不过,由于时间仍然比较仓促,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盼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作 者

2009年12月25日于上海同济北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北王张作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其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351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