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粉丝力量大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关于粉丝文化研究的小百科全书。为粉丝带来崭新的诠释,解读当代创意社会的崛起。

从粉丝对偶像的作用力入手,层层剖析粉丝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颠覆你对粉丝疯狂追星的负面印象,带你享受解密粉丝基因的乐趣。

粉丝是最优质的消费者,引领消费潮流。本书为当前复杂多变的创意社会,提出品牌营销参考坐标本书作者是国际著名媒体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专注于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研究。书中配有大量精彩图片。

内容推荐

粉丝,是偶像与明星的权力来源,是Hello Kitty、贝克汉姆、还有姚明的身价指数。没有粉丝,哪来偶像?镜头的焦点永远是偶像,但为偶像明星默默付出的粉丝才成就了今天的偶像。闪烁不停的镁光灯,加上红地毯旁疯狂尖叫的粉丝堆砌了偶像的高人气,媒体加上粉丝,建构了庞大的名人产业,成就了崛起中的粉丝经济。无论你是谁的粉,欢迎来到粉丝年代!

粉丝是最优质的消费者,掌握企业与品牌制胜的关键。本书从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叙述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的形成,从文化研究背景与科技变迁铺陈粉丝崛起脉络;探讨粉丝经济,解密明星制与名人产业,从粉丝对偶像与品牌的热爱与崇拜阐述粉丝商机;分析后现代社会中的粉丝现象,解答粉丝崛起背后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书中提出粉丝的崭新诠释,体察粉丝的火花与力量,开启探索多元创意社会的一扇窗口。

目录

序一 粉丝小百科/熊澄宇

序二 粉丝为何力量大?/吕宁思

序三 偶像崇拜与粉丝力量/王吉鹏

前言 欢迎来到粉丝年代

1 粉丝的前世今生

 爱 因为在心中

 粉丝穿越古今

 迷啊!谜

 U时代来临

 受众的终结

 粉丝的崛起

2 解密粉丝密码

 我爱Kitty

 从雷锋到谢霆锋

 星星知我心

 和自己谈一场恋爱

 粉丝DNA

 追星不可十白

3 情绪资本打造粉丝经济

 名人生意经

 资本新概念

 欲望在消费中流动

 粉丝社区增值情绪资本

 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计价

 情绪资本是双刃剑

4 粉丝是门好生意

 偶像与粉丝双赢

 真人秀制造粉丝

 真人秀加码情绪资本

 注册爱的商标

 无量从一而生

 粉丝总动员

5 粉丝新势力

 御宅文化“钱景”好

 “角色扮演”来自爱

 粉飞客创意飞天

 我们都是一家人

 粉丝推动全球地方化

 偶像站出来

6 我迷故我在

 照片是没有围墙的卧室

 观看与表演的风格社会

 爱恋水中倒影

 我在故我迷

 粉丝成长三部曲

 迈向创意社会

附录 21世纪初中国粉丝事件簿

后记 我是谁的粉?你是谁的粉?

试读章节

粉丝穿越古今

《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1700多年前的晋人卫玠,小时候是个神童,琴棋书画,写诗赋词,样样精通,长大了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世说新语》说他“风神秀逸、身体赢弱”。帅哥卫玢喜欢坐着山羊拉的车出门,白色的山羊搭配卫玠姣好的皮肤,常吸引大批群众围观,爱慕者还追着山羊车送来鲜花水果。卫玠不堪负荷,积劳成疾,27岁就憔悴而死。因此有成语“看杀卫玠”,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追星现象,原来在公元265年到420年的中国晋朝就已经存在。古有卫蚧,今有周杰伦。要看周杰伦,现代粉丝不需舟车劳顿,就能在电视上网络上一睹偶像风采;偶像还有经纪人和公关公司打理行程,分忧解劳,粉丝也会体贴偶像,不会让偶像年纪轻轻就累死。

粉丝在中国历史悠久,在过去旧时代,不少著名的京剧演员广受欢迎,许多王公贵族一掷千金捧场给喜爱的角儿,传为佳话。京剧迷百年来遍布海内外,北京长安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门前更常见掷重金买票看戏的票友和戏迷。

华人电影明星李小龙、还有20世纪60年代红遍亚洲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制造了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追星现象。由凌波和乐蒂主演、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首映时轰动全亚洲,在香港连续上映了186天,还有影迷看了112次。凌波和乐蒂巡回登台,到了台湾更造成万人空巷,激动的老太太粉丝将身上的玉镯、金饰扔上台。她们疯狂的行为,其实跟今天的周杰伦、F4、韩国偶像Rain、裴勇俊、东方神起的粉丝,还有哈韩族、哈日族没有什么区别!

欧美的粉丝现象,从文艺复兴到维多利亚时代都普遍存在。当时欧洲贵族喜欢供养作家、画家或诗人,著名的歌剧演员和艺术家也有许多追随者和金主,这些名流及贵族喜欢在家里举办沙龙聚会,大家都争相邀请知名的艺术家、作家或诗人来为活动增光。

14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就有许多追捧者。达·芬奇经常受皇室贵族邀请创作,例如一位意大利公爵卢杜维克就以身为达·芬奇的金主而名留后世,达·芬奇一幅著名的画《抱白貂的女子》,据说就是为这位公爵最喜爱的情妇画的。达·芬奇晚年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聘为宫廷画家,谣传他临终时是在这位法国国王怀里过世的。许多达‘芬奇的画,包括他最著名的《蒙娜丽莎》,最后都留在法国了。

到了18世纪,有一些文学作品吸引读者到书中提到的地方参观,读者也会写信给喜欢的作家表达爱慕之意。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向来错综复杂,被《纽约时报》誉为“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数十年来他的小说总是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他的作品更是好莱坞电影制片商的抢手货。他有一部小说题材十分特别,描写了书迷与崇拜的作家间微妙的关系。

P17-19

序言

粉丝小百科

迷与偶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政治家与拥护者、艺术家与欣赏者、企业家与崇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迷与偶像的关系。偶像和追随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大众需要偶像,所以偶像应运而生;偶像需要关注,所以追随者(或称“粉丝”)得以壮大。历来为偶像立传者众,为粉丝写书者寡。张嫱有在海内外媒体长时间的工作经验,以及美国和中国大学严格而系统的求学经历,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将粉丝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并进而拓展成一部研究著作,其志可感,其识可赞。

偶像对粉丝的影响力,人所共见;粉丝对偶像的作用力,是张嫱的独特视角。由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张嫱逐步深入,从众多人所共见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模式,从而将对粉丝的研究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企业明星、Kitty猫、可口可乐等不同类型的偶像们对粉丝的吸引力;又可以发现粉丝们以及粉丝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放大效应、传播效果。此外,张嫱的书还进一步把我们引入关于粉丝生理学、粉丝心理学、粉丝社会学、粉丝传播学、粉丝经济学、粉丝文化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观察与思考。这本书在为读者描述和解释粉丝现象的同时,不失为一本关于粉丝的小百科全书。

粉丝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张嫱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期待张嫱这本书能引起更多人对粉丝现象的关注。

是为序。

熊澄宇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后记

我是谁的粉?你是谁的粉?

我的法国朋友伊莎知道我在写一本关于粉丝的书后,很激动地抓着我的手臂说,那你一定要写我老公的故事。她和老公原来都是律师,但是她老公在1988年见到一位法国著名高级服装设计师,并拿到他的亲笔签名,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是巴黎著名的设计奇才,这个以他命名的品牌在法国与迪奥、香奈儿齐名。伊莎的老公让-菲利普(Jean-Philippe Pons)一直都是拉克鲁瓦的粉丝,他在1988年见到拉克鲁瓦后,开始写信给他,从设计建议到心灵交流都有。在通信近十年后,让一菲利普建议拉克鲁瓦做一个十年设计回顾展,他们两位而且见了一面。那次见面对让一菲利普来说仍然历历在目,他还记得自己当时穿了件黑色的西装配上橘色的马甲,那次见面宛如通向梦想的起点。虽然这个建议没有落实,十年来让一菲利普在工作中更多地接触与学习法国时尚文化。终于有一天他接到拉克鲁瓦的电话:我要办一个回顾展,只有你最了解我,还是你来主办吧。从来没有策展经验的让一菲利普,在这个20年回顾展览中完整呈现拉克鲁瓦的设计全貌,从此,深获拉克鲁瓦信任的他成为这个品牌的艺术总监。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活动中, “灰姑娘”表演的服饰就是由让一菲利普及拉克鲁瓦参与设计的。而伊莎也离开了律师业,到北京帽儿胡同婉容皇后的故居开了一家结合京味与法国味道的时尚概念店。身材娇小的伊莎很有穿着品味,是我的逛街好伙伴。其实,粉丝因为偶像而改变命运的例子,中外都有,比比皆是。

每个人在知道我研究粉丝后,通常会问,那你是谁的粉?这个问题总让我难以回答,研究粉丝,自己却从来没有迷上一个偶像。我可以列出一长串我喜欢的偶像名单:我喜欢张国荣的温柔、梁朝伟的帅、姚明矫健的身手、安吉丽娜·朱莉的主动大胆、布拉德-皮特的微笑、蒙古乐队杭盖沙哑苍劲的歌声……其实,很多人跟我一样,可以在许多偶像明星身上找到喜欢的一点,而不是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全部喜欢的元素。那是因为我们在不同偶像身上,抓到自己向往的感觉,从我喜欢的偶像名单中,你已经可以拼凑出我还有我喜欢的人的特质:我喜欢主动做自己又时尚的女生;我喜欢温柔又有阳光气息的运动男生;我向往开放的心胸与广大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读到这里,那么你呢?你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人的名单,可以更了解自己喔。

研究粉丝,我喜欢从现象入手,在挖掘过程中找到人性与欲望,找到粉丝经济规律,从而掌握社会潮流与脉动。从Hello Kitty身上,我们找到航空业还有麦当劳,以这只不说话的猫眯带出人们纯真一面的秘密。在微博上,在人们絮絮叨叨的留言与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些日常生活的痕迹无非是肯定我们存在的证据。我拍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微博故我在。同样地,我在故我写,我在故我微博。我们不断追求真正的自我,江山代有媒介出,所有的媒介,不过都是扮演着“为我服务”的功能,所有成功的媒介,都能让使用者充分达到“以我为核心”。

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著作,是过去15年来,我从美国波士顿大学到北京清华大学,从美国广播公司北京办事处到美联社电视台北京分社,途经香港两年后再回到北京的总结。我见证了北京从申奥失败到奥运成功举办、科技泡沫、香港回归、中国崛起。奥运前后的北京,生生不息,建筑工地里的电焊工们用火光照亮黑夜,首都不打烊,世界零时差。海归和民工擦肩而过,新旧对立、中西融合、高科技和廉价手工制造、传统与现代、人文与媚俗、欲望与消费、现实与梦想,全部压缩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

在这样不平衡的压缩空间中,新旧媒体交汇,虚拟现实融合,文化创意处处,有时却昙花一现。电视台选秀节目成为造星机器,大量生产偶像,粉丝遍地开花,爆发无限激情。2005年的玉米狂潮,挑起了我的新闻敏感,解密粉丝,却入迷于粉丝无止尽的创意中。粉丝创意,是多元社会的写照,而粉丝,正是驱动创意的源头。

电视受众老龄化,平民意识出头,网络和视频,改变精英说话的方式。代代有新媒体出现,旧媒体并没有被取代,只是功能发生了转变,在媒介环境中找到新的生存位置;面对新媒体,人们自动找到适用模式,我们是改变媒介景观的关键。相较于欧美和港台,大陆传统媒体仍有生存空间,掌握话语权,中央和地方,各有特色,呈现独特的媒介面貌,更是欧美传播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模式,全球瞩目。粉丝研究,在国外已有30年历史,更是欧美著名商学院研究消费潮流的经典案例,在大陆,我的清华大学博士论文还是第一本探讨迷研究的学术专著。

在写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媒介变迁面貌丰富,人们媒介消费行为复杂,深受情绪和欲望的支配,还有媒介机构和企业的操控。这本书也是过去几年写作过程的总结,从国际媒体人到创意人,横跨两岸三地,记录了我的思考演变过程。在多年记者的专业素养中,我从观察记录社会脉动到提出自己的解读。在首都北京,更有幸面对中西荟萃、各方思想聚集的契机,获益匪浅。

这本书结合传播学和品牌营销理念,在勾勒粉丝媒介消费行为规律中,建构粉丝经济理论架构,为当前复杂多变的创意社会,提出品牌营销参考坐标。本书六章在试图描绘当前媒介景观下,结合理论和中国实践,解密粉丝密码,提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品牌媒介生存之道。当前全球政府和企业莫不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希望从微利的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开发有设计有态度的高端产品,然而创意诞生于多元宽容的社会,粉丝是主动的生产消费者,积极发挥创造力,推动创意社会,希望这本书为认识粉丝面貌,打开一扇窗口。

这本书奠基于我的博士论文《新媒介环境中的受众研究——以虚拟社区中的追星族为例》(2007)。中英文内容曾于以下国际会议及学术刊物发表: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7年年会、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2007年年会、国际传播学界核心期刊《理论、文化和社会》(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2007年于日本东京大学举办25周年年会、中国传播学会与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英国创意产业学刊》(Creative Industry Journal)(2009)、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2009年中国传媒中心年会。

感谢我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澄宇,还有受访玉米、粉丝、我的学生们以及同学、朋友、老师们,包括贺志刚、黄锫坚、展江、曾遂今、郭大为、李筱雯、肖亚辉、简妙如、魏文彬、吕宁思、王吉鹏、王伟忠、刘小康、郭咏茵,天窗文化的出版人孙海玉和编辑许迎辉,本书摄影乡有人(Arito Go)、梁永光(Mark Leong)、郝笑天等,助理陈艺清,图书设计何颖宜(Rania Ho)还有各国专家lan Kivk、Alan Moore,学者金麦克(Michael Keane)、霍金斯(John Howkins)等,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伊莎让我独家披露她老公与拉克鲁瓦的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多元创意的社会,尊重差异承认个性,包容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鼓励人们将生活风格表现在个人品位和形象上。创意,是多元社会的写照,粉丝带来创意,值得关注。从《粉丝力量大》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创意的泉源。

——刘小康(香港设计中心副主席)偶像对粉丝的影响力,人所共见;粉丝对偶像的作用力,是张嫱的独特视角。由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出发,张嫱逐步深入,从众多人所共见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模式,从而将对粉丝的研究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熊澄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粉丝力量大》是国内第一部写粉丝的著作,从粉丝出现谈起,层层分析粉丝追星背后的动机与意义,进而延伸到创意社会品牌打造经营手段,笔法通俗深入浅出。……虽然以文化研究的学术理论为脉络,却使用许多国内外粉丝故事,丰富内容理论活用,在为这本书赋予学术的深度与国际化的广度之际,让读者并不感到学术的枯燥。

——吕宁思(凤凰卫视咨询台副台长,《总编辑时间》主持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粉丝力量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0683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