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他山的历史/三十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寻找他山的历史收录的是钱乘旦世界史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内容推荐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目录

自序

一九八〇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一九八一

 1815年战后英国的工人运动及激进主义问题

一九八二

 试论英国各阶级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中的作用

一九八三

 书评: 《自由之狮: 费奥古斯·奥康诺和宪章运动,1832—1842》

一九八四

 从韦伯到汤普森——英国工人运动史研究简介

一九八五

 访新拉纳克

一九八六

 浅谈英国早期工人阶级文化

一九八七

 从内战到光荣革命: 英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一九八八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城市化和人口结构问题

一九八九

 英国早期工人政治斗争中的若干问题

一九九一

 “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一九九二

 新时代的曙光

一九九三

 跳出老框架,走向新天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

一九九四

 现代化研究:解开成功与失败之谜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一九九五

 谈谈现代化的基本认识问题

一九九六

 现代化与我们的困惑

一九九七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兼读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

一九九八

 谈现代化过程中领导者力量的错位——以德国为例

一九九九

 奥斯曼帝国自我改造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〇〇〇

 宗教对抗国家——埃及现代化的难题

二〇〇一

 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二〇〇二

 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二〇〇三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二〇〇四

 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二〇〇五

 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二〇〇六

 《大国崛起》的启示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

二〇〇七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二〇〇八

 评麦克尼尔《世界史》

二〇〇九

 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

附录:学术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真正的工业资本家可说在18世纪20年代就有了。当时托玛斯·隆伯利用他兄弟从意大利偷运出来的捻丝机,在德文特开了一家使用水力的丝厂。1719-1730年的十二年间,他积累了12万镑财产并封了爵士。在他之后,资本雄厚的工业家也时有出现,如罗巴克和加伯特1759年创办的卡隆铁工厂(第一部蒸汽机就在这里试制),开办时就有资本1.2万镑,雇用工人1 500名。但工业资本家真正成为一个阶层,却是在阿克莱特建立克朗福德水力棉纺厂之后的事。

理查德‘阿克莱特(1732—1792年)是理发匠出身。上半生穷困潦倒,几经风霜。后来,他的发明天赋使他成了水力纺纱机的创始人。当时正是棉纺织业疯狂扩展的时期,水力纺纱机的出现真可说是应运而生,因此阿克莱特也就成了天之骄子。在别人资助下,他很快取得专利权,并且在克朗福德建立起全世界第一个工厂(1771年)。他死的时候,留下六个工厂,50万镑财产,在“十年的一瞬间从一个不值五镑的穷鬼,成为拥有马车仆役的采地主,并买下了价值二万镑的地产;而千百名妇女,当她们能得到工作时,就必须挨过那长长的一天,把那5 040码棉线梳啊,纺啊,卷啊,为此她们只得到四五个便士,绝无更多”。在他死时,《绅士杂志》说他留下的“制造厂其收入比大多数德国王公都要多得多……”⑩

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有三个方面来源。首先,是那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这些人多数未曾经商,更不是贵族,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祖父曾种过地,他们的父亲破了产,他们自己则贫困潦倒,飘零半生。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保守党首相皮尔的父亲曾经是个自由持有农,在圈地的浪潮中他眼看要遭灭顶之灾,就卖地投资。到1802年,他已是雇用12 000名工人,每年向国家交纳4万镑国产税的大工业家了。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也是在1789年借了100镑作资本,后来成为拥有1 600多名工人的新拉纳克工厂的厂主的。铁业巨子克罗谢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空着两手逃离家庭,后来掌握了英国最大的铁工厂西法尔斯法,1810年死时留下的财产值150万镑。这个厂原来的主人安东尼·培根以铁商起家,发了大财,后来成为议员。培根还转卖过另外三家铁厂和一个大炮合同,并在默瑟尔附近向塔波特勋爵租了40平方英里的土地。在玻璃业,五家最大的玻璃公司1833年共缴国产税23.1万镑,其中艾萨克·库克森公司一家就缴6万镑。

但也有些贵族投身到工业革命的洪流中,成为英国工业化的开拓者。比如说,最早开凿运河的是布里奇沃特公爵,他也是英国最大的煤矿主之一。弗利勋爵死后留下每年获利7 000镑的矿山、获利21 000镑的不动产和50万镑的公债。当然,贵族真正从事制造业的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总是凭借手中的地产成为矿主,或是投资于运河、公路、铁路等,坐取红利,很少去费经办工厂的神。另一方面,本来控制手工业生产的商人或工场主就不同了。随着蒸汽机的出现,随着大工厂的产生,他们本来经营的手工生产已经岌岌可危。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识得时务,采用机器,转成工厂主;要么被机器工业所排挤,落入完全经商(如果资本充足)或完全破产的境地。总之,商人控制生产的局面是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大工业挤垮手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

马修·波尔敦可说是手工业主转化为工业资本家的典型。波尔敦是个银器商的儿子,年轻时发明了一种供上层社会使用的镶嵌带扣,使他父亲的商店大为兴隆。1762年,他把厂子迁到梭和,成为欧洲著名的铁工厂,生产从仿古的赫丘利与九头蛇象,到附有装饰品的小牙签,大受时髦社会的欢迎。1767年,他的产品毛利从7 000镑增加到2万镑,连俄国女皇凯瑟琳也买了他的货。但波尔敦真正的事业却是资助瓦特制成蒸汽机。1769年,瓦特原来的资助人罗巴克破了产,而第一台蒸汽机又试验失败,瓦特陷入深深的失望中,准备另谋生路。就在这时,波尔敦不顾自己的经济困难而与瓦特签订了继续试验蒸汽机的合同,把这项伟大的发明从绝境中拯救出来。1776年,试验成功了,而梭和铁工厂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蒸汽机厂,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就这样,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一支工业资产阶级的强大力量终于形成了。他们中有白手起家的冒险家,有商人和工场主中的成功者,也有少数贵族中的有识之土。这些人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与日俱增,终究成为民生国计的中流砥柱。这可从国家税收的变化看出来。  P6-7

序言

1978年,我29岁。这一年,我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随蒋孟引先生读英国史,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

两年前,“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烽火硝烟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慢慢消散,全国人民松了一口气。此后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大学也全面招生。我当时非常兴奋,希望能考上大学,好好读书,接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

但我很快就失望了,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我没有报考资格。我从1973年起当过“工农兵大学生”,就算已经上过大学了,因此没有必要再上第二次。

我觉得很委屈,谁都知道“工农兵大学生”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不认为我上过大学。1973年,张铁生大闹考场。那一年,全国有很多知青参加了一场考试,那是“文革”期间唯一的一次“高考”。“张铁生交白卷”成为一个政治事件,此后就有很多省份取消了录取结果,以此来杜绝“修正主义的猖狂反扑”。但江苏省没有推倒重来,于是我就以“一县状元”的身份走进南京师范学院,开始了我的“上、管、改”①生活。不过“上、管、改”的经历却是蓄意不让人学习的,因此像我这样一个想悄悄学点东西的人,就被认定有“白专”倾向,毕业后回到原地,除了在身份上取得“教师”的资格外,我觉得我学到的只比我插队五年间自学所学到的多一点点。为此我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就渴望能上一次真正的大学。

然而当真正的大学开始招生时,我却没有资格。我当时的心情极其沮丧。

1978年,新的机会又来了,谁也没有想到形势会发展得那么快。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开始招生。我作为“文革”以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被录取在南京大学历由系。

我报考的是世界史专业,没想到考取了。从内心说,我确实不认为我有过本科的经历,但又失去高考的资格,所以就只好背水一战,“跳级”报考了研究生。按照当时“计划经济”的办法,我被分配给蒋孟引教授,学习英国史。主管的老师没有忘记征求一下我们(共三人)的意见,我抱定主意:只要有书读,学什么都可以。但平心而论,学英国史,我当时有点别扭:英国那么个小不点国家,有什么历史好学?

后来证明我错了,一旦走进英国史大门,我就被完全吸引住了。英国在世界上发挥过特殊的作用,而它的近代史,几乎涉及半个世界。不仅如此,英国又是第一个走进工业化的国家,我读它的历史,就觉得有许多事怎么会那么眼熟,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我读着它就会联想起我所生活的中国,联想起我每天看见和听到的事。我熟悉这些事,也了解这些事,相似的情景隐隐浮现在脑中,甚至埋藏在我的无意识中。虽说它们形影飘忽,又发生在他乡异国,但我却能触摸它们,似乎是“心有灵犀”。这种感觉让我很惊讶,因为英国和我相离万里,我和历史又远隔经年,英国的历史怎么会让我感到熟悉,很多事就仿佛发生在身边?我突然想到:历史和现实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它让人超越时空,感悟社会最深刻的本质?

这种想法慢慢在我脑子里定型,我现在确信:历史与现实是分不开的,历史是历史,它同时也是现实。这不仅是说,历史和现实有承继关系,历史是现实之源;而且是指,历史在塑造现实,现实也在塑造历史;历史和现实是一双叠影,你看到的历史必定是某种现实,而你看到的现实也一定是一种历史。从这个角度说,历史与现实是同生同在的,历史规范着现实,现实也规范着历史。

这就是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但这只解决了一半问题,在“时”、“空”两个维度中,我们只谈了“时间”的维度。在时间维度中,过去与现在互相叠映。但“空间”维度也提出同样的问题:空间的距离会使历史分开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互叠映?

这就提出了历史的共同性问题,在这个标榜特殊性的时代,共同性似乎受到围剿。

后记

遵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要求,将我过去三十年的文章挑选整理,按每年一篇汇聚成册。我很感谢出版社的好意,对我的工作做一个回顾。

1978年我考取研究生,开始学习英国史,当时只是很高兴能有机会读书,不想就此走上学术的道路,一直做了下来。回顾我的研究兴趣,起先只是英国史专题,后来进入英围历史发展模式的探讨,由此而进入不同国家不同模式的比较、世界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再进而对人类的历史有了一些整体的感悟。我想这三十年中我的发展轨迹基本上就是这样,我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反映这个轨迹。

其实这本小册子反映的是我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的幼嫩,到逐渐成熟,再到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回顾这些,我觉得特别感谢在这条路上给我以援手的师长们,是他们拉着我的手,让我一步一步走过来。我有幸在许多师长的帮助下走学术的路,我与他们的邂逅,是我学习生活中最幸运的事。

我感谢曾给我帮助的所有人,他们中有我的师长,也有我的同窗、同辈、挚友、晚辈,还有学生。我的学生中有许多已经是新涌现的顶梁人了,我预祝他们更成功。

我也感谢史立丽同志,是她帮助我做出了这本文集。

需要说明的是:出版社要求在每一篇文章之前写一段“纪事”,但我不是那种能随时写出有趣故事的人,所以勉为其难,如果因此反而降低了读者的兴趣,也请大家谅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他山的历史/三十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乘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72563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7-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