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老建筑(第三只眼看徽州)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是作家赵焰以一位文化行走者的姿态,用感性、生动的散文笔法,以生动而富有穿透力的现代语言方式,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和诠释了徽州历史、地理、文化、人物,既有整体概貌,同时,各本书又各有角度、各有侧重点。

赵焰、张扬所著的《徽州老建筑(第三只眼看徽州)》为该丛书中的一本,主要从民居、祠堂、牌坊、戏台、园林、书院、桥、塔、亭等九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州老建筑。书中资料翔实、论证合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专业性和知识性。

内容推荐

赵焰、张扬所著的《徽州老建筑(第三只眼看徽州)》从民居、祠堂、牌坊、戏台、园林、书院、桥、塔、亭等九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徽州老建筑,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专业性和知识性。在某种意义上,《徽州老建筑(第三只眼看徽州)》是为徽州古建筑所作的“家谱”,既有存档的现实需要,也有为它们“立牌保护”的意思。全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生动,突出了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目录

总序 苍白的乡愁

楔子

第一章 民居

 【一】星罗棋布

 【二】枕山环水

 【三】美学意蕴

 【四】别有洞天

第二章 祠堂

 【五】源远流长

 【六】美轮美奂

 【七】教化殿堂

 【八】江南之冠

第三章 牌坊

 【九】风雨见证

 【十】徽州缩影

第四章 戏台

 【十一】人生舞台

第五章 园林

 【十二】江南胜景

第六章 书院

 【十三】积薪传火

第七章 桥

 【十四】彩虹卧波

第八章 塔

 【十五】摩天齐云

第九章 亭

 【十六】玲珑多姿

后记

试读章节

星罗棋布的民居群落

以宗族血脉关系为纽带,经过数十代繁衍而成的西递,是众多徽州古民居群落生成、发展的一个样板。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如今,遗存下来的徽州古民居,属于明代的数以千计,而清代的要数以万计。徽州著名的古民居群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关麓、呈坎、昌溪,等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古民居群,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440多幢,实属罕见。有着“歙南第一村”称号的歙县昌溪古村,自明代所建的西静庵起,到村北海瑞手书的“务本堂”界止,形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其中古民居就有800余幢。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潜口民宅,设有“明园”和“清园”,当地人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明清建筑,如乐善堂、曹门厅、方文泰宅等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古建筑群,也成了解徽州民居等建筑特色的一个窗口。

千年文化古村呈坎,在解放初期,有明代民宅43处,其中有多座是豪宅。像罗会泰宅,又称老虎洞,整个建筑为两层楼结构,呈正方形,其底层高达6米,整个建筑高度比现代三层楼还高。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周干峙1995年在呈坎考察时,看到许多高大雄伟的两层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荫余堂”,原坐落于休宁县黄村,因为一个文化交流计划,由美国有关方面斥资1.25亿美元,经过7年研究、施工,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这栋老房子建于清康熙年间,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拥有16间卧室,以及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等。在搬迁过程中,拆下的砖木石件达1万多件,被装上40个国际标准货柜,运至波士顿,在美国最古老的13家博物馆之一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得以重建、展出。

10多年前,对乡土建筑有过精心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对黟县的关麓作过深入的考察,在与十几位专家教授详细绘制全村古民居分布图时,陈教授发现:关麓村中的古民居群落竟然呈“九龙戏珠”之势!这一发现,让他非常兴奋。在关麓,同样也遗留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古民居,其建筑式样大同小异,或者说基本能代表徽州各地流行的传统住宅。这个村的核心建筑为“八家”住宅,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瑞霭庭”(双桂书屋)、“问渠书室”、“安雅书屋”、“易安”小书斋。这极具特色的“八家”建筑,是一户徽商人家兄弟八人所建的,外观上八座宅院各自独立,自成单元,每栋宅子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都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相互沟通,如同一体。这样一来,既可以防备兄弟不和时出现尴尬,更可以联手抵御外族外姓的侵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宗族观念和势力。可惜的是,八家建筑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现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艰辛努力,徽州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位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一般来说,古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邸、坛庙、陵园等建筑不同,主要满足生活以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北京、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民居各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格。而安徽民居,主要是以徽州民居为代表。可以说,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座高峰,它深深根植于优美的新安山水和厚重的徽州文化,同时也映照了纵横商界数百年的徽商风采;徽州古民居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而开出的奇葩,是一卷卷古代风情民俗画,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和薪火相传的烟火气,它为祖祖辈辈的徽州人所认同,并不断地相互影响、适应。

清中叶以后,徽州民居、村落逐渐走向衰落,经历着兵燹战火等天灾人祸的毁坏。清光绪年间,画家黄宾虹从浙江返回歙县老家郑村时,就慨叹今不如昔、凋敝不堪的情景。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徽州古民居,仅是劫后余生的一部分。

在绩溪上庄一个普通的清代民居里,胡适度过了他的童年,前后生活达11个春秋。1904年,胡适冒着寒风走出上庄,十几年后,他奉母命回乡完婚,之后是回来奔丧。最终他渐行渐远,再也没有回来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不仅仅是头顶36冠博士帽的胡适,也不仅仅是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众多的徽州人心目中,徽州的乡居老屋,就是那一湾载不动的乡愁,是魂牵梦绕的故园家国。

P11-14

序言

一幅图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一直端坐在老屋堂前八仙桌的两旁,静穆无声,就像是一幅巨大立体的古代容像。

他们似乎一直是老人:外公长得白白净净的,有着稀稀拉拉的胡须,说话慢条斯理,永远是慈眉善目的;而外婆呢,似乎总是有倾诉不完的怨气,只要一开口,便用一口难懂的歙县话大声地数落。平日里,很少看到他们走出那个黑漆漆的大门,一有空闲,他们总是喜欢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土地庙里的一对菩萨。

老了,也许只剩下沉默和思想了。外婆的心思是好揣摩的,无非家庭,无非生计;而外公呢?这个十来岁就开始“下新安”,后来又壮志未酬的“老徽商”,对于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有着失意的懊恼?或者,有着对宿命的怀疑?——总而言之,他们应该是在反刍吧,人与牛一样,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反刍的。当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做完,无需再做的时候,他必定会选择沉默和端坐,反刍岁月,内心忧伤。

一物件

20世纪70年代,外公、外婆的家已近一贫如洗了。我小时候只见过几枚老银元,很漂亮,沿着边猛一吹气,侧耳聆听,便能听到风铃似的清脆响声。后来,银元不见了,拿去换钱了,一枚银元,当时能换八元人民币。我能得到的,只是一些铜板。铜板很漂亮,上面有一些字,“光绪”、“咸丰”什么的。铜板是我们用来“打币”的:把一分、两分的人民币硬币放在青砖上,用铜板去打,打下来的,就归自己了。铜板是无孔的,铜钱则是有孔的。铜钱我们都瞧不上眼,在一些角落和路边,经常会看到一些生锈的铜钱。铜钱,就像历史的弃儿。

那一年夏天,我忽然迷上了斗蟋蟀。有一天,在老宅的旮旯里逮到了一只蟋蟀,顺手就放进了一只玻璃瓶子。泥菩萨似的外公忽然开口,他对舅舅说:你找几只蟋蟀罐给他,让他放蛐蛐。于是,舅舅不知从哪个角落拖来一个脏兮兮的大木橱子,里面竟然有数十个蟋蟀罐子!有的是陶砂制的,有的是青石刻的,看得出,是有些岁月的了。我挑了一个最漂亮的:似乎是用龙尾石雕刻的,比一般的蟋蟀罐要小,因为小,根本就不能放蟋蟀,一放进去,就跳出来了。但我喜欢这只罐子,它小巧、精致、漂亮,盖子上刻有一个人物,身着明代官袍,线条流畅;罐底下,有着篆刻印,大约是制作者的图章。

这个蟋蟀罐至今还留在我的身边,放在我的柜子里。前些年有一次拿出来赏玩,盖子落在地上,打碎了,随后又用胶水粘上,算是破相了。有时候偶然瞥到这个物件,我会突然想:当年这个蟋蟀罐到底是谁的呢?它比外公的年纪大,甚至要比外公的外公年纪都大。这个罐子那样精致,那样漂亮,当年的主人一定对它爱不释手吧?但爱不释手又能怎么样呢?物还在,人已去。两厢渺渺,物我两忘。

人真苦,童年如白纸,命终复空旷。我们生而支离破碎,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物件,来修修补补。

一本书

如果说“心想事成”的确有的话,那么,我与《歙事闲谭》这本书的结缘,还真是心想事成。

2004年左右,正是我对于徽州有着浓厚兴趣的时候,我阅读了很多有关徽州的资料,发现很多资料都出自许承尧所编撰的《歙事闲谭》,但我一直没找到这本书。那一天,我们去了徽州,把车停在屯溪老街边的延安路上买东西,顺便就进了旁边一个小书店,就在书架上看到了上下两本《歙事闲谭》——这样的感觉,不是“心想事成”,又是什么?

《歙事闲谭》其实就是怀旧。怀旧的心思,除了追溯尘封的人物和事件,还得触摸一些过去的品质:清洁、专注、端庄、认真、静美、自然和真实。那些不怀旧的人,总是显得肆元忌惮、无所畏惧。他们都是没有故乡的游子,是漂泊在这个世界上的萤火虫。在《歙县闲谭·自序》中,许承尧这样阐述他编撰的初衷:“垂老观书,苦难记忆,因消闲披吾县载籍,偶事副墨,以备遗忘。’’他所说的“以备遗忘”,不是针对个人,更像是对未来。也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回忆,是一个老人对于前世徽州的回忆和总结。眼中有大关者,内心必有敬畏和惜缘。

许承尧是老徽州最后的“六味真火”。当老徽州注定逝去,新的世界携着锋利、快速和浮躁扑面而来的时候,也许,最佳的选择,就是躲进书斋,用一种温润的回忆,来消解这个世界的寒冷。

回忆,是怀念,是留存,更是确立一种根基。许承尧的用意,我想就在于此。

一段话

现在回忆某些久远的事件和场景,会不由自主地眩晕,像跌入空濛,飘荡于云雾之中——从2000年开始,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徽州的书,比如2004年的《思想徽州》,2006年的《千年徽州梦》,2007年的《行走新安江》以及穿插其间所写的《发现徽州建筑》(与张扬合作);然后,又因为喜欢徽州老照片的缘故,在2010年写作了《老徽州》。写这些书的初衷,是想以自己自以为是的思想,撞击一下徽州,然后去触摸徽州文化的内里。这样的感觉,就像一个妄自尊大的年轻人,以吃奶的气力,试图晃动千年古寺边上硕大古老的银杏树——然后喘着粗气,听头顶上叶子窸窣的响声——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书出版之后,大约是切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和思维方式吧,不时地,会听到一些肯定,引发一些共鸣。有点小得意的同时,也会让我诚惶诚恐、羞赧生怯。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是他们给这一套书穿上了新装。沉静的包装风格,对于文字和思想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尤其是对于我淡淡的乡愁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小团圆”。   微州就是一个人、一幅图、一物件、一本书、一杯茶、一朵花……当安静地看,用心地品,用思想去解剖,用体温去摩挲,用禅意去赏玩,当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商业化,带着他们的人、事以及心思时,一个人,如果能独守空灵,借助于某种神明,用内在的纽带试图去连接那一片安谧的气场,就该是一种幸事吧?这样的感觉,与其说是思念的流露,不如说是乡愁的排遣。一种坠落于时空变幻中复杂情感的宣泄。

徽州从未消逝,它只是和流逝的时光在一起。

赵焰

2011年3月

后记

2004年,在一个热得几乎令人窒息的夏天,我们一行几人一起去了徽州,先是去了黟县、歙县,然后转道江西婺源。

这一次的行走,让我们大快朵颐,那种感觉,就像蜜蜂进入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一样。我们去了很多以前没有去过的好地方,品尝到很多正宗的徽州土莱,行走在徽州的山水间,看着不计其数的古民居、古桥、古亭j眼望着一汪又一汪的清水塘或者是平缓的河流,我们的身心完全放松了;除此之外,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我们在婺源彩虹桥下的河水中与当地孩童一起游泳。这一次的经历曾被我们反复说起,至今还觉得美好、有趣。

当时,我们投宿在一个号称徽州最美丽的廊桥边,傍晚时分,循着哗哗的水流声音,我们穿过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来到桥边,看到七八个孩子光着屁股在桥下的水中嬉戏,他们一会从岸上“扑腾、扑腾”地跳下,一会在水中扎着猛子。看他们快活的样子,我们也忍不住换了衣服,钻入清澈的水中,感受难得的放松和亲水之乐。后来,我们上了岸,在廊桥一端的老水车旁,慢慢地喝酒、聊天,晚风习习,凉爽无比。

可以说,这是一趟兼有“灰色之旅”和“绿色之旅”的文化旅程。满眼的徽州建筑,主色调是灰的;而徽州建筑是安卧在青山绿水中的。在山水中,古朴的徽州建筑给人的感觉是活的,有生趣的。在此之后,我们又一同去了好几次徽州,其中有一次,是沿着新安江的发源地,一直走到歙县深渡。两岸的风光无限,让我们真有些置身桃花源中的感觉了。

2007年底2008年初,南方的大雪,让我们猝不及防,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一度被打乱。其时,为实地考证,并补充一些资料,我们不顾冰天雪地,前往黄山市所辖的一些地方,在那里、,前后呆了有半个多月时间,尽管寒风割面,我们仍坚持早出晚归,仔仔细细地观察、研究建筑实体,尽可能地不疏漏一些重要的徽州古建筑。

到徽州,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每一次也都有些体会和发现。徽州是需要不断地发现的,因为她蕴藏的东西太丰富,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就能钻研得了的,也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穷尽的。到底是什么让徽州丰瞻多姿呢?似乎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在旧时,山清水秀的徽州就是一个让人好奇的地方,不仅文人墨客不断地前来探访,就是本地的文化人也在试图厘清这个地方的根系和气场。

在徽州行走的日子里,我们也感到了不安和忧郁。眼见着一些古村落的水系被污染、破坏,一些河流被垃圾塞得满满的,我们且走且叹。

1931年,绩溪的地方贤达人士余亚青等42人,准备在城区建一个“址源公墓”,于是请当时的绩溪籍名人、著名学者胡适作为发起人,并请他撰写墓启。当年的5月4日,胡适撰写了大约400字的墓启,在墓启中,胡适写道:“徽州是风水之学的中心,所以坟地也特别讲究。徽州的好山好水都被泥神和死人分占完了。究竟我们徽州人民受了风水多少好处呢?我们平心想想,不应该及早觉悟吗?不应该决心忏悔吗?”胡适的这段文字在当时是有所指的,当然也说得有些“过”了(如“徽州的好山好水都被泥神和死人分占完了”一句)。不过,在今天,人们也应该反问一句;难道好山好水最终被垃圾侵占完吗?

这,或许是杞人忧天。

当下,“徽州文化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对徽州,尤其是地表上可以观赏的古建筑感兴趣。徽州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弘扬,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有一段时间,人们议论着那些流失到外地的徽州古建筑构件,感叹之余,又显得无可奈何。时间只是推倒、蚕食徽州古建筑的一只手,另一只手,正是贪图私利的人伸出来的。幸而,后者得逞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在某种意义上,《徽州老建筑》是为徽州古建筑所作的“家谱”,既有存档的现实需要,也有为此物“立牌保护”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许多不复存在的古建筑,也被一一“点名”或介绍。当然,它也不是“全本”,尚有大大小小的一些古建筑,没有被列入进来。出于成书的需要,我们只能有所取舍、侧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老建筑(第三只眼看徽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张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400826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1064507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3
出版地 安徽
228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