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谦平、陈红民编著的《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精)》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以致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民国人物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进而提出:政治研究和历史研究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政治研究取代历史研究,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立体、客观,看待一个人物需要看他的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事,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主要看他对人类的贡献、对民族国家、对人民的贡献。

内容推荐

陈谦平、陈红民编著的《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精)》内容介绍:张宪文教授是国内,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在中国民国史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造诣,也是很多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张宪文教授著述颇丰,主编过《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3卷)大型史料集,以及《南京大屠杀全史》(三卷)等研究专著,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莫大贡献。《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精)》收录了张宪文教授的治史心得和史学成就,其中更有张宪文教授的学术生涯自述、与南大60年的风雨情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及文学价值,后辈治学者更能从中受益良多。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了解张宪文教授的史学世界、人生经历以及南京大学历史学科,尤其是民国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录

一、学术身影

二、学术纪年

三、学术之旅:“我在南大六十年”

四、师门忆述

五、弟子录

六、媒体访谈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泰山之子

公元1934年10月27日,我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县。泰安,寓意国泰民安,历史上曾设州、府,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南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广为流传。泰山道观佛寺遍布,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更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其间的碧霞元君祠,自1759年始,清朝皇帝每年登山祭祀,成为定制。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古刹名寺留下众多文物古迹。

我生于泰安南关一个大家族。作为家族长孙,小时候得到爷爷奶奶的百般宠爱。娇惯的孩子常常生病,有人说到庙里认个师父,可免却病灾。家人带我到泰山斗母宫认了师父,排正字辈,取名正海。又因族谱为宪字辈,取名宪文。

小学中学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日伪和国民党统治下。日伪时期,汪精卫的“和平军”开进泰安。听大人说,汪精卫是南京政府的,重庆还有个蒋介石。那时年少,懵懵懂懂,不知他们是干什么的,相互关系如何。

大概是1942年夏天的一个早上,天才蒙蒙亮,就听见家里的狗一阵狂吠,一群日本鬼子(那时我们都这样称呼日本人)持枪闯入家门,把我爷爷和爷爷的五弟带走,关进宪兵队。日军对他们进行拷打,用烧红的烙铁烫其胸背,要他们交代怎样“通八路”的。我爷爷是地方名士,长期服务家乡,家族中虽然人口多,但没有听说哪个人与共产党、八路军有往来。日军抓不到把柄,13天后把我爷爷放回家。那时候我虽年幼,对这件事却记忆深刻。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挺进山东,在各地建立游击区,泰安南部的徂徕山有游击队活动。盘踞泰安的日军多在早上下乡扫荡,傍晚时分匆匆收缩回城,不敢在乡下久留。我常见日军骑着战马狼狈返城的景象。

1943年,我七爷爷送我去徐州念书。当时,父亲在徐州做事,母亲和弟弟、妹妹都随在身边。我和七爷爷乘的火车到滕县、临城问突然停下了,听说前面铁轨被八路军游击队扒掉了。火车停了几个小时,铁轨修好后继续向前开动,眼见路旁倒了几节车厢。新中国成立后才听说这一带当时有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活动。50年代,铁道游击队的大队长还到南京大学给学生作过报告,介绍他们当年英勇抗敌的事迹。

1945年8月10日听到广播,说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了!日军有些将领接受不了这一事实,剖腹自杀,以表示效忠天皇。那时我刚刚小学六年级,也懂事了。学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每人手持三角彩旗,欢呼抗战胜利。徐州地处沦陷区,深受日伪统治的苦难,期盼国民政府、国军赶快回来。当时,蒋介石身着戎装的头像满街飞,其威望达于高峰。不少抗战将领成了青少年崇拜的英雄。  抗日战争胜利了,经历了八年战争劫难的广大民众,迫切需要重建家园,休养生息。战后中国的发展方向,一度出现和平曙光。可是,蒋介石因坚持一己立场,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国共两党未能达成共识,中国大地重燃战火。国共内战三年,我在徐州经历了再临战争的苦难。

抗战胜利的喜悦,瞬间即逝。中央军军纪松弛,接收大员据国库为已有,政府官员掠夺、贪腐,收复区百姓,“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政府拉大了他们与民众的距离。国统区经济不断下滑,危机四伏,政府虽实施金圆券币制改革,却已难挽财政经济崩溃的厄运。决定国民党命运的淮海战役,1948年底在徐州打响。淮海战役进行了两个多月,国民政府所辖部队损失了22个军约55万人,其参战精锐嫡系大部被歼,伤兵、败兵大量流落徐州街头。战争虽然在徐州四郊进行,但城内充满战争气氛。到了夜晚,战场上的照明弹腾空而起,照亮南郊上空。我家老小和邻居们不断躲进院内自挖的防空洞。随着战争的发展,国共双方的战斗转至皖北永城陈官庄、青龙集一带。

徐州解放那天早上,听邻居讲,街上已有不少八路军。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八路军、新四军已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仍习惯称其为“八路”。我一个人跑上街,眼见一队队军人走过。他们穿着不那么合体的土布黄军装,显得有些土气。这第一眼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国民党败退,对失掉的城市进行疯狂报复。记得有一天,我奉母命上街购物,忽听警报声响起,我拼命往家跑。这时,敌机已临上空,炸弹像下元宵一样,一串串丢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回家后,听说飞机炸了火车站。我家住的顺河街,距火车站不远,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我一生经历过三次飞机轰炸。一次是家乡泰安沦陷时,日机轰炸泰城,炸弹就在头上飞过,二叔把我扑倒在空地上。一次是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飞机轰炸徐州,我和母亲、弟弟、妹妹每天躲到云龙山。第三次就是上述国共战争期间。P144-145

序言

著名学者张宪文教授在南京大学学习工作已经有六十多年了,为推动我校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宪文教授1934年10月生于山东泰安,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他历任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南京档案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多项职务,至今仍在学术道路上孜孜求索、笔耕不辍。他先后独立完成或主编了《中华民国史纲》、《中国现代史史料学》、《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蒋介石全传》、《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华民国史大辞典》、《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2013年,张宪文教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入选江苏省委、省政府评选的首届“江苏社科名家”。

在长达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张宪文教授潜心治学、精心育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张宪文教授就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展中华民国史的研究,由其主编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民国史研究的基本轮廓。他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创建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建设的一面旗帜。同时,他探索并形成了“名家+团队”的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核心、汇聚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民国史研究团队,被学界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南京学派”。

值得一提的是,张宪文教授秉承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表现出较强的学术责任感。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捍卫历史尊严,他毅然承担起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整理的重任。在他的擘划下,南京地区数十位学者通力合作,远赴台港和世界各地,对南京大屠杀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展示了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在此基础上,他又率领研究团队撰写并出版了我国首部南京大屠杀“全史”,坚持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作出科学判断,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谬论邪说,而且为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正义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张宪文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严守师道、作育英才为己任。他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奖掖后学、诲人不倦,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进修学者近百名,其中不少已经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京大学是张宪文教授学术之路的起点,他的毕生精力也奉献于此。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南京大学在1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跨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顶天立地”战略,积极打造“南京大学学派”,涌现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大型文科研究集群,有力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教师是高校办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南京大学今天的办学成就离不开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张宪文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张宪文教授八十岁寿辰来临之际,记录其一生学术踪迹的《民国史巨子》一书即将付梓出版。我相信,张宪文教授的治学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年轻学人不断进取,努力取得更多一流的学术成就。

是为序。

洪银兴

2013年9月20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岁在癸巳,张门弟子迎来待望已久之恩师张宪文教授耋耄喜寿,阖门欢欣,大庆大喜,歌之颂之!

十年前,恩师古稀之寿时,张门弟子各献得意论文一篇,辑成《中华民国史新论》两卷,由北京三联出版贺寿。

斗转星移又十年,恩师之声誉,如日中天,张门之兴盛,前所未有,四世同堂,人才济济。祝寿文章不限题材内容,随意抒情。邀稿函出,张门子弟稿件纷至沓来。或论恩师学术业绩,或述恩师教诲,或记个人成长,或忆同门情谊。文字百花齐放,内容异彩纷呈,不一而足。对恩师师母诚挚深情,同门手足一心,尽倾笔端。

吾等受命编此书稿,得先睹为快,满眼皆是情深意切好文章。所有文章内容,不敢稍动,只对明显笔误略加修饰,确保“原汁原味”。

恩师贡献宏文《我在南大六十年》,并提供大量珍贵照片,尽述求学教书心路历程,筚路篮缕,柳暗花明。吾等拜读,无异再受师训与洗礼。

感谢南京大学洪银兴书记拨冗撰写“序言”,高屋建瓴,对恩师生平事业学术贡献多所褒奖。恩师是南大“校宝级”的学术明星,他在南大学习教书一甲子,热爱母校,忠贞不移,为南大争光添彩甚多。

感谢南大出版社出版祝寿集。恩师著作多在此付梓,杨金荣先生着力甚多。他对恩师执弟子礼,恭敬孝顺,不输吾等。金荣全程参与本书筹划,并撰写祝寿文章。

所有祝寿文章,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排序。

本书图片编辑配文由李继锋承担,文字编辑由齐春风、陈红民、薛恒分任。姜良芹参与部分工作。吕晶、王莉亦有调度联络之功。其他同门贡献良多,恕不一一。

谨以此文集贺恩师大寿,壮张门声威!

陈红民执笔

2013年9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谦平//陈红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21951
开本 16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98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532
CIP核字 2013214727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92
215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