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高新技术科普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浸在水中的星球

从“天圆地方”到“地圆说”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一般只是凭着直觉,而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盖天说。古埃及人认为,天是由高高的山脉支撑着,像一块穹隆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在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人们认为大海包围着又平又圆的大地,而天像碗一样盖在上面。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公元8世纪,唐朝派太史监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的实地测量,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的弧长为132.3千米,也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地球?水球?

一直以来,人类在陆地上居住生活,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和航海技术落后,所看见的只是广阔的土地,根本就不知道海有多大,所以把我们居住的大地称作“地球"。

直到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他在宇宙中看到地球时十分惊奇地说:“人类给地球取错名字了,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为什么加加林会有这样的感叹呢?因为他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据计算,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千米2,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千米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l亿千米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8%。由此可见,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2地球上最大的宝藏——海洋:

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天空中水汽与大气共存于一体。

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温度慢慢降低,水汽与尘埃、火山灰结合形成凝结核,变成水滴积聚起来。由于冷却不均匀,空气对流剧烈,水滴便形成雨水落到地上,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大约在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一泛大洋,泛大洋实际上就是古太平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又重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今天咸咸的海水。

大约5亿年前,茫茫的泛大洋把陆地分成了两大块,北面的劳亚大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大陆,它们就位于今天的大西洋。而到了2.5亿年前,古大陆开始分裂,先是北美与欧亚古陆分离;1·5亿年前,非洲与南美洲分离;1.1亿年前,非洲与印度板块分离。大陆的分离的结果是:形成了大西洋,围出了北冰洋。最后,在6000万年前大洋洲与南极洲同印度板块分离,形成了印度洋,而瓜分后的泛大洋则成为今天的太平洋。

生命的起源地

远古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着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38亿年前,当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时,海洋中就开始孕育了生命一最原始的细胞,大约经过了l亿年的进化,海洋中原始细胞逐渐演变成为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这些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进化准备了条件。这种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又经历几亿年的进化,产生了原始水母、海绵、三叶虫、鹦鹉螺、蛤类、珊瑚等,海洋中的鱼类大约是在4亿年前出现的。

由于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涨潮时,海水拍击海岸;退潮时,把大片浅滩暴露在阳光下。原先栖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经受了锻炼。同时,臭氧层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使海洋生物登陆成为可能,有些生物就在陆地生存下来。无数的原始生命在这种剧烈变化中死去,留在陆地上的生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适应环境并且逐步得到进化发展。大约在2亿年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出现了,而哺乳动物是最后诞生的。大约在300万年前,出现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P4-8

目录

一 走进蓝色世界

l 浸在水中的星球

 从“天圆地方”到“地圆说”

 地球?水球?

2 地球上最大的宝藏一海洋

 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起源地

 海洋是个大宝库

3 开眼看海洋的先驱们

 兴鱼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航海,探求海外世界

4 海洋世纪到来了

 21世纪属于海洋

 广州走在海洋发展前端

二 绚彩瑰丽的海洋生物

l 现代海洋渔业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2 海洋生物药物研究“进行曲”

 由古到今,大海捞“药”

 海中“炼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3 海洋清洁卫士一海洋生物修复技术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海藻的妙用

 能“吃油”的海洋微生物

4 世界上最小的传感器——海洋生物传感器

 什么是生物传感器

 海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

5 建造海上牧场,发展“蓝色农业”

 向海洋索取粮食

 建设海上牧场

 让鱼儿“安居乐业”——人工鱼礁

 为鱼儿建造“海中草原”——海藻场

三 波塞冬的“藏宝阁”——海洋矿产资源

1 海水“斗"量

 海水中盐有多少

 我们非常富“铀”

 海水淡化

2 大浪“淘”沙一滨海矿沙

 滨海矿沙有多少

 滨海采沙要科学

 让我们点沙成金

3 会生长的矿石一锰结核

 谁发现了锰结核

 锰结核的开采

4 深水“石漆”——石油

 海中找石油

 深海采石油

 我国能采海底石油吗

5 海底“能源水晶”——可燃冰

 谁发现了“能源水晶”

 “能源水晶”在哪儿

 “能源水晶”的勘探

 “能源水晶”的开采

6 深海“黑烟囱”一热液硫化物

 海底“黑烟囱”的形成

 我国探寻“黑烟囱”之旅

四 蓝色星球的“魔法棒”——海洋可再生能源

l 驾驭风之精灵——风能

 堂吉诃德战胜了风车吗

 我国风能的利用

 海上风机

2 海洋能量库——波浪

 波浪中有巨大的能量

 波浪的利用

3 朝生为潮,夕生为汐——潮汐

 不都是月亮惹的祸

 潮汐的类型

 潮汐能电到你

4 小差别,大能量——温差、盐差

 阿松瓦尔的设想

 能量巨大的盐差能

 我国盐差能知多少

5 小小的“我”,大大的“梦”一海洋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

 我国生物制氢技术已成熟

 最新海洋生物制氢技术

五 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

1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一港珠澳大桥

 世界最长的桥隧组合工程

 港珠澳大桥建设特点

 海底绣花

 高难度的沉管预制

2 海上生明珠——人工岛

 南海上的精卫填海

 建造人工岛好比制造杯子

3 海上明珠一香港国际机场

 海上机场如何建造

 香港国际机场

4 深海生命线一海底光(电)缆

 跨越琼州海峡的海底电缆

 海底电缆单条长度创世界之最

 海底光缆

 如何敷设海底电缆

5 海底仓库

 食品储藏引起的设想

 海底仓库方兴未艾

六 巡洋五大法宝

1 你是我的眼一海洋遥感技术

 监测海洋的“天眼”

 我国海洋的“天眼”

 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

2 海龟回家带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你在哪儿我知道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3 海阔任我行一航海技术

 船舶大型专业化

 船舶航行自动化

 航海技术电子化

 未来航海技术

4 尽职的观测员一海洋浮标“三兄弟”

 我们都是浮标哦

 海洋浮标是怎样工作的

 海洋浮标家族的“三兄弟”

5 海上的移动实验室

 海洋调查船

 功勋卓著“雪龙”号

 海洋科考之旗舰“科学”号

 海洋科考之“实验1号、实验2号、实验3号”

七 保护蓝色家园

1 还我碧海

 哭泣的海洋

 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拯救海洋

2 给海洋做美容

 垃圾不留,海洋自由

 消除油污,洁净海洋

3 对抗“海上猛兽”

 突如其来的海啸

 来势汹汹的风暴潮

4 信息化海洋 

 走进信息化时代

 海洋也要信息化

 中国数字海洋

 智慧广州,智慧海洋

5 神圣的海洋权益

 海洋——延伸的“蓝色国土”

 中国的未来在海洋

 “年轻有为”的三沙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序言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广州就迎来喜事连连。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这是亚洲体育界的盛事;《高新技术科普丛书》面世,这是广州科普界的喜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飞跃发展,城市面貌也变得越来越美。手机、电脑、互联网、液晶电视大屏幕、风光互补路灯等高新技术产品遍布广州,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学习和工作越来越方便;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和对高新技术的好奇心。所有这些都使广州形成了关注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然而,如果仅限于以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感性认识,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广州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和发挥全国领先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在科学领域敢于突破、敢于独创的领军人才,以及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勇于创新的尖端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优秀人才呢?我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里写的一段话就很有启发意义:“在12~16岁的时候,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他还明确地点出了其中的一本书:“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中知道了整个自然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了的著作。”——实际上,除了爱因斯坦以外,有许多著名科学家(以至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等),也都曾满怀感激地回忆过令他们的人生轨迹指向杰出和伟大的科普图书。

由此可见,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与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联袂组织奋斗在科研与开发一线的科技人员创作本专业的科普图书,并邀请广东科普作家指导创作,这对广州今后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件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大事。

这套丛书的内容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这些学科及其产业,都是近年来广州重点发展并取得较大成就的高新科技亮点。因此这套丛书不仅将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广州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成就,同时也将激励科技人员去抢占更高的科技制高点,为广州今后的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并进一步推动广州的科技普及和科普创作事业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优秀科技人才的茁壮成长,为广州在21世纪再创高科技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推荐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地理单元,它广博富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因此,积极探知海洋奥秘,开发和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势在必行。

《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参阅了大量最新的技术资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海洋开发新技术,融趣味胜和知识性于一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海洋世界。

《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由姜胜编著。

编辑推荐

姜胜编著的《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采用了吸收新闻元素、流行元素并予以创新的写法,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特色,按照当今“读图时代”的理念,加插了大量故事化、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插图,把复杂的科技原理变成浅显易懂的图解,使此书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美不胜收。本书介绍了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有利于激发读者了解海洋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保护海洋的意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高新技术科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963222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3220078
中图分类号 P7-49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3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