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与武汉
内容
编辑推荐

风云际会的武汉,成为革命先行者和仁人志士施展雄心抱负的舞台,从事革命事业的战场,奉献青春年华的热土。在这方让人充满激情的土地上,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多少人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谱笔了一曲曲动人心扉的凯歌。这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奋斗史和感人事迹,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蕴积在城市的积淀里,让人们钦羡和仰慕!

陆永初、陈芳国、王汗吾编著的《名人与武汉》一书选择1919年至1949年30年来,曾在武汉这个城市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贡献的人们,让他们的历史印记为今天所了解、熟悉,让他们的精神成为今天学习的榜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发展的动力。

内容推荐

陆永初、陈芳国、王汗吾编著的《名人与武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在武汉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书中的现代名人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等,《名人与武汉》中介绍了他们在武汉开展革命活动的印迹。

目录

毛泽东:敢问革命何处去

周恩来:国共谈判费心血

刘少奇:领导工人闹革命

邓小平:八七会议筹备忙

董必武:支持农运斗豪绅

李先念:武汉外围打游击

邓颖超:动员妇女去抗日

宋庆龄:谴责“分共”斗到底

马哲民:永远跟着共产党

邓演达:国共合作自先行

叶挺:挥师北伐功永存

包惠僧:早期革命展豪情

向警予:血洒汉口余记里

刘伯垂:多公祠内办“评论”

杨显东:农业专家救国情

李书城:和平解放打前站

李立三:指挥反英大游行

李汉俊:汉皋播撒革命火

李求实:满腔热血荐轩辕

吴德峰:智勇双全斗顽敌

邹韬奋:笔墨呼唤民众醒

张轸:金口起义迎解放

张太雷:号召工农来反击

张难先:黎明前夜护三镇

陈昌浩:奓山走出“飞将军”

陈独秀:四到江城身份异

陈潭秋:武汉中学传真理

林育英:领导汉钢罢工潮

林育南:革命才情志士心

林祥谦:江岸车站洒热血

罗亦农:否决暴动亦英雄

周苍柏:肝胆相照见赤诚

项英:工运舞台显身手

施洋:律师应仗人间义

恽代英:利群书社播火种

耿丹:丹心热血为革命

耿伯钊:和平道义铁肩担

夏明翰:革命还有后来人

钱瑛:铁窗几度志愈坚

钱亦石:《武汉评论》传新知

徐云之:潜伏终身无悔怨

郭沫若:文化抗战扛大旗

萧楚女:字挟风雷惊寰宇

黄负生:黄土坡上马前卒

黄琪翔:伉俪情深同抗战

曹渊:攻克武昌急先锋

曾□:武汉解放写华章

詹大悲:壮士未酬身先死

蔡和森:艰险时刻显英雄

谭平山:投身革命大洪流

瞿秋白:临危受命挽狂澜

后记

试读章节

●农民运动“好得很”

1926年11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从上海溯江而上,前往武汉设立中央农委办事处,以便就近指导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等省的农民运动,约在12月初抵达武汉。

毛泽东到达武汉时,湖南的农民运动已由秘密活动进入公开革命时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久受压抑的湖南农民进发出空前的翻身热情,革命风暴席卷三湘四水。

他在武汉听到了满城风雨的议论,说农民运动“糟得很”,而且这种议论也影响到了中央党内。不久,他收到了湖南农工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请他回湘指导的电报,便决定借此机会回湖南乡下去看个究竟。

1927年1月4日,毛泽东去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考察,历时32天,行程1400余里。一个月后,他背负搜集的农运资料,怀着对农运的满腔热情,裹一身风雪回到武汉。

武昌都府堤41号,是一栋青砖灰瓦的晚清民居式建筑。毛泽东全家人在这里居住了半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是他和杨开慧及孩子们最后的团聚。

武汉2月的夜晚,整个都市都隐入黑暗寒冷之中,而都府堤41号这问卧室里却红光熠熠,炭火融融。毛泽东泼墨催澜,奋笔疾书。他用饱蘸诗情的笔,向世人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斗争的气势恢宏的画卷。他预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多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毛泽东写出了他看到的农民运动。与那种“糟得很”的论调针锋相对,他满腔热情地赞扬农民运动,在报告中列举了农民所做的14件大事。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他认为,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只有依靠农民,尤其是贫农,无产阶级的领导在广袤的农村才不是一句空话。

室外,不远处的长江惊涛裂岸,室内的毛泽东激情奔涌。一连几天,他笔走龙蛇,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的报告写好以后,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等报刊相继登载。

4月,瞿秋白以《湖南农民革命》为书名,由汉口长江书店出版了这个报告的单行本,并为之作序。瞿秋白在这篇热情洋溢的序言中说: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他还给毛泽东一个雅称——‘农民运动的王”。

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杂志《共产国际》俄文版、英文版先后刊载了这篇报告。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布哈林在1927年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扩大会议上谈到了毛泽东的报告,赞扬它“文字精练,耐人寻味”。

●更向华中建赤旌

从湖南农村回到武汉后,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毛泽东和邓演达、陈克文提交的《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和《对农民宣言》。3月30目,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正式组成,毛泽东担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主持工作。4月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由毛泽东、邓演达等五人组成中央土地委员会。

就在这些会议召开的同时,毛泽东向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提议,将原定农民运动讲习所只招收湘、鄂、赣三省学员的计划扩大,直接由中央办理,名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把当年张之洞创办过北路小学堂的院落,拨给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武昌农讲所的领导体制为常委负责制。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三人为常务委员,毛泽东负实际主持之责。

4月4日,农讲所开学典礼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800余名学员,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中国农民革命。

农讲所并非一流的校舍,毛泽东却请来了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彭湃、方志敏、郭沫若这些堪称一流的教员。这些人大都是著名的革命家、理论家,还有的职业就是教授。他自己则主讲《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两门课,是授课时间最多的教员。

农讲所开学庆典的鞭炮硝烟还未散尽,毛泽东又添一喜。同日,夫人杨开慧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

P1-5

序言

城市是资源聚集的地方,也是人们劳作、栖息的场所。武汉地处东西南北交通之枢纽,居九省通衢之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积淀的城市底蕴,增添着城市的集散功能和影响力。在近现代史上,由明清之际的天下“四大名镇”之首,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贸易港口城市,较长时间内出口贸易仅次于上海。汉口的名声享誉全球,成为人们青睐的吉地佳城。

在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腐朽的统治者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给国家带来的是分疆裂土,给人民造成的是苦难和屈辱。列强的入侵、统治者的腐朽、国家的灾难、民众的苦楚,激起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觉醒与抗争。

武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民主进步打开了闸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先行者们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挺身而出,毅然革命。早在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成立了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十三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等五人是从武汉走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1923年爆发的以江岸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把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为了改变军阀割据的局面,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以共产党人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经过浴血奋战,终克武昌城,“铁军”英名享誉四海。武汉光复后,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迁汉办公。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毛泽东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李立三、刘少奇主持了工人运动讲习所,邓演达、恽代英领导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争夺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主张。接着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南京沦陷前夕,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机关迁移来汉,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各党派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界名流巨子,社会精英汇聚江城,武汉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进驻武汉,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民族抗战声浪日益高涨之际,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抗日武装聚集了南方游击健儿,奔赴抗日前线,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南京失陷后,疯狂的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武汉。保卫大武汉成为中华民族的焦点。武汉会战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避免内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到汉口,参加有国民党代表、美国代表组成的三方小组赴宣化店调处国共两军冲突,并签署了《汉口协议》。由于国民党不信守协议,内战还是爆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社会部、城工部和江汉军区、中原军区等积极开展武汉的城市工作,发动群众,组织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为武汉的解放积极作准备。

风云际会的武汉,成为革命先行者和仁人志士施展雄心抱负的舞台,从事革命事业的战场,奉献青春年华的热土。在这方让人充满激情的土地上,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多少人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扉的凯歌。这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奋斗史和感人事迹,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蕴积在城市的积淀里,让人们钦羡和仰慕!

革命先行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所表现出的坦荡胸怀、勇敢和智慧,大义和奉献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继和发扬,是时代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展现了已往光辉的历史,又启迪未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又链接了文明传统的延伸。在物质财富极大涌现的今天,人们需要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适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与协调,珍惜革命先行者为今天所作出的贡献。《名人与武汉》一书选择1919年至1949年30年来,曾在武汉这个城市中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贡献的人们,让他们的历史印记为今天所了解、熟悉,让他们的精神成为今天学习的榜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发展的动力,这就是编辑出版该书的初衷。

2009.7.28

后记

20世纪是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也是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世纪。面对封建阶级的统治和西方列强的压迫,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九省通衢的武汉,留下许多革命先驱的足迹。五四运动的一缕阳光,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林育南、林祥谦在江岸拉响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汽笛;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在武汉领导工运、农运,三镇反独裁反专制的斗争如火如荼;抗战初期,周恩来、邹韬奋唤起民众的觉醒,江城奏响了共同抗日壮烈乐章;解放战争,曾悖领导地下斗争、张轸审时度势,武汉开创了中国大城市独特的解放模式……在这系列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江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如何将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转化为继续推动武汉发展的动力?为此,武汉市政协想到了对这批革命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武汉市政协历来都很重视红色历史文化的当代回想。近两年来,市政协对筹建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项目进行了多次调研和视察,参与主办了“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究会”等活动,社会反响强烈。特别是有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独特作用的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一直注重对武汉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史料进行广泛征集,深受各界好评。

基于这样良好的基础,又恰逢新中国迎来60华诞,武汉市政协在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与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出版集团公司联合编辑出版《名人与武汉》一书。通过对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在武汉活动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充分彰显武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武汉、建设武汉的热情。

本书所述的五十一位著名人物,是经过反复权衡而定的。这些人物主要是为新中国建立作出重大贡献,在中共党史、军史上或某一方面有重要地位,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而且与武汉有密切联系的人物。主要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早期重要领导人及党史、军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武汉牺牲的著名革命烈士;爱国民主人士。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统战性的特点。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采用了大量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而且以其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知生动真实的历史文化,相信它能给予读者以一般文字记载难以替代的深刻印象。

本书在编撰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市政协、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出版集团公司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市政协主席叶金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撰写了序言,对本书出版的意义和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副主席李传德多次主持召开选题及编撰座谈会,对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指导意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等都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研究武汉地区党史、地方志和从事党报新闻编辑工作的专家,历史知识渊博,编写经验丰富,对这些名人的总体把握和文章写作都倾注了心血。特别是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方城、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陈芳国、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王汗吾等专家,不仅亲自撰写稿件,而且还对本书成稿认真审核、逐篇校对润色,对此我们深表谢忱。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民盟武汉市委员会、黄陂区政协、江夏区政协、蔡甸区政协等单位以及宋晓丹、韩玉晔、王钢、陈勇等同志给予我们热情帮助。在此,我们代表编撰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殷小琴 夏武全

2009年8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与武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永初//陈芳国//王汗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44791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09158830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7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