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刚经讲义/归元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金刚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诵持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即以如金刚般锐利(能断烦恼)的大智慧到彼岸。此经阐释的是佛教的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的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

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这本《金刚经讲义》。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

内容推荐

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这本《金刚经讲义》。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通《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在书中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的方法。我们读本书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

《金刚经讲义》原有较多的科判内容,因不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此次出版做了删除,只是在会影响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做了相关说明。本书是讲解《金刚经》的经典之作,内容最为丰赡。看本书不仅对《金刚经》能有深入的理解,对整个佛教也会有大体的了解,因此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读

序一

序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校勘记

试读章节

今亦无庸深谈宗趣,详引教义,片言即可判其与西人宗教大相径庭。当知佛像、经卷及出家人,称为住持三宝,意在令人因像而观想乎佛,因经卷而通达其理,因出家人而引起超尘离垢之心耳,故谓之“住持”。盖借住持三宝,观自性三宝,证常住三宝。生死荣枯,皆由乎己,无上权威,握在白手,故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此佛法所以超胜于世间一切道德哲理也,岂其他宗教所能梦见哉?

若佛门中所言“宗教”,“宗”谓明心见性,因佛法以明心见性为主故也;“教”谓一切经义,因一切经义为佛所示教故也。故若通达乎心性,谓之宗通;若通达乎经义,谓之教通。宗也,教也,截然两事,岂谓奉一无上权威者,为教中主人翁哉?则所谓宗教,其名虽同,义则迥异,较然明矣。

是故佛门中宗教之宗,原非指宗派言。但因禅门惟一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名日“教外别传”,遂谓之“宗下”,明其与明心见性为主之宗旨相合也。宗教之教,亦非谓教主。其能深通经义,依文字,起观行,证实相者,则谓之“教下”,明其能依教奉行也。此乃后起之义,已含有宗派意在矣。然日“宗下”,日“教下”,义犹平等,初无轩轾。继而凡言宗下,不但专指禅宗,并含有是能实行,是能扼要之意。凡言教下,泛指禅门以外各宗派,并含有但求多闻,有益于人之意。则一重一轻,大有不能同日而语意思,其义更属后起,盖在禅宗极盛时也。

至于所谓各宗,各有所主之意耳:或主法相,如慈恩宗,亦名法相或唯识宗;或主法性,如禅宗及三论、天台、贤首等宗。亦因依教不依教,别禅宗于其他言性者之外,如上所说之宗下、教下。亦因所主之经义不同,而立宗名,如日三论宗、法华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主律者日律宗,是也。

由宗再细别之,则名为派。如法相宗有真谛之旧派,玄奘之新派。《华严经》兼明性、相,故宗《华严》者,其教义性相并通。若约法相而言,贤首一家,亦可称为法相之又一派。他如净土宗,亦有作观、持名之别。禅宗之分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虽立宗名,实乃派别之义。余可类推。

总之,“宗派”之“宗”,因其立义、施教,各各不同,遂立各种宗名,不但修行方法有异已也。若“明宗”之“宗”,则专约修言矣。大抵宗教之宗,其义最广;宗派之义,已为渐狭;至日明宗,义尤狭矣——此其异也。而宗字之义,为主张,为主旨,则无不同。

若夫西人所云宗教,乃是“有无上权威者,为一教之宗主”之义,与吾所谓宗教,义乃迥异,此皆不可不辨者也。世俗中人不明此义,尚不足责。乃佛门中人,亦因异同未曾辨明,不知将佛门中宗教之正义,详切声说,但日“佛法非宗教”,以与世俗争。夫佛法明明有“宗”有“教”,何云“非宗教”?古人著述中,屡见不一见,如此立说,岂能令人心折?若将正义说明,使知吾所谓宗教,非彼所谓宗教,则泾渭分明,彼亦无从施其毁谤矣。

又台宗以外各家,亦尝明宗矣,然其所明,非台宗之所明,其异同,亦不可不一辨也。如贤首宗智、俨二祖,注魏译《金刚经》日:“文字、观照、实相三般若,为一经之宗。”则所谓宗者,既非专约修功,亦非克指《金刚经》,只可谓之泛论般若诸经之主旨耳。圭峰之疏,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为宗,视前说略优,然亦只是总论,而非切指本经。且为“性”、“修”合说,非专约“修”言也。

三论宗嘉祥《义疏》云:“因果为宗。”盖以无住之修为因,成就得无所得为果也,此说则克指本经,不能移之他部,切要多矣,然已涉入台家第四重之“论用”。何以故?功用属果故。由此可知诸家明宗则同,而所明之宗则异也。且由此愈见台家之五重,简明切要,非诸家所能及焉。

台家大德明宗之说如何?智注标宗,为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般若为理体本具之正智,故日“实相之慧”。檀者,布施,取经中“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义也。蒲益《破空论》,以“观照契理”为宗。契理者,契合理体也,即智注实相之慧义也。谛法师《新疏》,则以“发菩提心”为宗。三说之中,自以智注为最精,余两说,未免宽泛。

兹依本经现成语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义,约为两语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也。命意与智注同,而语句现成,且明显易了,故易之。

何谓与智注意同耶?本经举一“布施”,以摄六度万行。“行于布施”,正所谓修一切善也。而“离一切相”,正是实相之慧。盖法与非法,两皆不取,为离一切相,正与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相应。是则离一切相,非实相之慧而何?当知本经惟一修宗,在“无住”二字,但标“无住”,以明经宗,全经之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矣。然恐领会不易,不如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明之。则“无住”之旨,洞然明白。何以言之?无住者,两边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

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以及“即非……是各……”诸句,又云:“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论约二边说,约重空说,皆所谓“离一切相”也,即“无住”之真诠也。而“于法应无所住”之下,紧接“行于布施”,即是“修一切善”之意,亦即空亦无住之意也。全经所说观门、行门,一是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正所谓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时,宛合中道第一义也。

《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法”者,“离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也。得本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处,故本经为般若之纲要也。且离一切相,方为发无上菩提,而得无上菩提,亦不外乎离一切相。何以故?无我、人、众、寿,正谓“离一切相”故。而离一切相,当从修一切善做出。此正无实从无虚出,无为从有为出之意也。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将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此岸,渡中流,达彼岸之行程,括尽无遗矣。故日:为依体起修之妙宗也。

总之,明宗必与显体相应。经体既为“生实相”,而“离一切相”,本为实相之慧,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实相便从此而生。故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日: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盖名为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则举此两旬经文,以明修宗,若网得纲,有条不紊矣!P17-19

序言

《金刚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诵持最多,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即以如金刚般锐利(能断烦恼)的大智慧到彼岸。此经阐释的是佛教的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的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如何才能体悟这种空性呢?要从破相、去执、无我三个方面去体会。

一、破相。凡夫执著世间的名相,汲汲一生,无非为名为利,头出头没,没有了时。既没有认清世界的真相,也迷失了自己,很是悲哀。《金刚经》反复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出世间的一切不能独立而自存,事物的存在有赖于因缘的凑合,缘散复归于无,如梦幻,如露电,这即是空。如能认识到空性,就能明白相即是非相的道理。

二、去执。明白了相即是非相的道理,就能放下执著。凡夫追求的名利,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汲汲追逐,得不到会很痛苦,就算得到了,也只是暂时地保有,终究不能长久,虽然一时得到了满足,终究还是痛苦。只有放下执著,心境才能变得宽敞明亮。

三、无我。人一生最放不下的是自己,把自己的身体执实为自己,于是于滋养、满足、放纵身体相关的财利名声都看作是自己的,不惜一切代价尽量攫取,牢牢不放。既造成自身的痛苦,也给他人带来困扰。有的人物欲淡泊一些,能够放下财色名利,但不一定能放下自我。本经一再宣说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何为我?我是谁?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做自己吗?能把纷飞的妄念当做自己吗?身体没有了,自己在哪里?因此只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放下自己,才能体认空性。

《金刚经》围绕须菩提的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即是成佛之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阐发了般若空观的奥义。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说的是破相、去执、无我的道理,菩萨不应执着于相,但又不能落于绝对的空无。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无事可做,否则会堕入小乘的灰身灭智,而放弃了大乘菩萨的普度众生的责任。接着佛又回答:“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萨一方面要不著于相,另一方面还得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只是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六度。破相讲的是空慧的道理,但修菩萨道还得积聚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是成不了佛的,只有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修福德资粮以布施为最,包括财布施、身布施和法布施。其中以受持说法的功德最大。《金刚经》阐发的福慧双修的道理是进入佛道的关键,因此此经在佛教界极为重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通过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他对《金刚经》的主旨做了很好的总结。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之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于诸境上,心不染著,不与境上生心,就是无念。念念不住,即是无住。

《金刚经》既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五祖弘忍大师就以《金刚经》传法印心,也是中国佛教各宗非常重视的经典,“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慧能祖师听闻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可见本经对悟道的重要性非同凡响。本经也一再宣说,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本经不仅在教内极受欢迎,在教外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毛泽东主席在外出途中,时常带《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心经》等佛教经典参究,他和赵朴初、班禅者耐采讨过《金刚经》的相关问题,并目说:“《金刚经》值得—读。”

《金刚经》最早由鸠摩罗什翻译,此后还有五个译本,但以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优美,故他的译本传诵最广。历代注释《金刚经》的高僧大德及相关著作极多,但以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内容最为丰赡。

江味农居士(1872—1938年),原名忠业,字味农,法名妙熙,晚号定翁。祖籍江苏江宁,出生官宦,1903年考中举人,但不乐仕进。曾听谛闲讲,经,且录有讲义。又曾赴日本学东密,归国后随白普仁喇嘛在沪、杭、湘、鄂等地弘扬藏密。1931年任上海省心莲社社长,常在社中讲经。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本书。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看本书不仅对金刚经能有深入的理解,对整个佛教也会有大体的了解,因此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通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在本书中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的方法,我们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本书曾有较多的科判的内容,因不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此次出版做了删除,只是在会影响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作了相关说明。

人最大的烦恼在于身见,我们如常读诵修持《金刚经》,就能用金刚般锐利的般若慧剑,斩断烦恼之根。从世俗来说,破相能够不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认清事物的本质;去执能够采用灵活的手段处理问题;无我能够放下自己,精勤地做事。认真领会本经,对成就世俗的功业是有帮助的;从出世的角度说,福慧双修,精行六波罗蜜,就能圆成佛道。所以本经不愧为教内教外俱受欢迎的佛教的根本经典,值得我们认真读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刚经讲义/归元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味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12436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2013232062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