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修订版)》是由陈卫平先生对冯契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通史》的缩写,虽是缩写,但不是简单的缩写,还加入了陈先生的思考心得。全书运用哲学史和哲学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时期到元明清近现代时期中国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为读者展现了从古至今中国哲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修订版)》是冯契先生《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这两种著作的精编本。《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修订版)》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论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建立这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将其归结为天人之辩、名实之辩、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并以此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及其在现在的演变,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民族特点,以及中国近代中西哲学合流的趋势。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知统一学说

 第二节 墨子及儒墨之争

——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

——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和自然观

第三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

——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第一篇小结

第二篇 秦汉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一节 董仲舒和《淮南子》

——目的论“或使”说与机械论“或使”说的对立

 第二节 王充:唯物主义的“莫为”说反对“或使”说

第五章 玄学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说和裴颁的《崇有论》

 第二节 嵇康对宿命论的挑战

 第三节 《庄子注》:“有而无之”

——“独化”说反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第四节 葛洪的道教哲学和僧肇的玄学化佛学

 第五节 范缜对“形神”之辩的总结

——唯物主义质用统一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 儒、道、释合流的趋势

 第一节 天台宗:“三谛圆融”和“无情有性”

 第二节 法相宗论“一切唯识”与华严宗论“法界缘起”

——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第三节 禅宗:佛学儒学化的完成

 第四节 李筌的唯意志论倾向的道教理论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天人不相预”与“天人交相胜”

——对“力命”之争的唯物主义的总结

第七章 理学盛行和对理学的批判

 第一节 周敦颐、邵雍和二程:正统派理学的奠基者

 第二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

——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

 第三节 朱熹的理一元论体系

 第四节 与程朱理学对立的“荆公新学”和“事功之学”

 第五节 王守仁的心一元论体系

 第六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八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

——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

 第二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第三节 顾炎武的“修己治人之实学”

 第四节 颜元论“习行”和戴震论“知”

第二篇小结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日我”

——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第二节 魏源:“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

——“心物(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开端

第十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第一节 康有为: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和“群”之进化

 第五节 章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

——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

第十一章 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第一节 李大钊、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和梁漱溟的直觉主义

 第三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及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

 第四节 鲁迅论国民性及其美学思想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第一节 李达、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

 第三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

 第四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

——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

 第五节 冯友兰:“新理学”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

 第七节 毛泽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

第三篇小结

引证书目举要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要科学地研究中国哲学史,总结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首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书在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作了下面的探讨。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哲学作为以理论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其发展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普遍和特殊互相联结的观点来考察。

从理论思维的共同根据来看,哲学同科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根源于社会实践并受其制约,不过,社会实践的这种制约作用往往是通过某些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就哲学而言,这种中间环节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一定时代经济关系的政治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的斗争;一是体现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反对迷信的斗争。这两个方面就是推动哲学前进的两条腿,这两条腿立在同一个基础上,统一于社会实践。我们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来把握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中国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思想斗争都给予哲学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但也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一般地说,在先秦和近代这两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思想斗争对哲学的推动比较显著。先秦时期反映地主阶级变法改革的“古今”、“礼法”之争和近代反映人民大众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古今”、“中西”之争,都深刻地、明显地制约着这两个时期的哲学的发展,同时这两个时期的哲学革命又为政治变革作了先导。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两个时期的科学发展与哲学的关系。例如,墨家、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形态与古代自然科学是密切联系的,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是以西方传来的近代科学为基础的。

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哲学发展的情况,与先秦和近代这样的变革时期有所不同。这是封建社会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哲学斗争主要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思想斗争(如义利、理欲之辩)是这个时期哲学发展的一方面根据,然而,推动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的,主要的、首先的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带来的自然科学的进步。这个时期哲学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科学反对迷信的斗争。例如,从王充到王夫之的唯物主义哲学都以气一元论形态出现,就与当时的农学、天文、历法、音律、医学等科学都以气分阴阳、阴阳相互作用的理论作为基本观点是有关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有比较突出成就的哲学家,如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黄宗羲、戴震等,都与科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再从哲学的特殊矛盾来看,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之处,在于它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这是需要在哲学史研究中认真考察的。例如,哲学基本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在两汉表现为“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经过曲折的发展,到宋明又表现为“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客观上包括三项,即物质世界、主观精神和概念(范畴、规律)。这三项在中国哲学术语里则分别是“气”、“心”、“理”或“道”。上述的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于中国哲学各阶段的争论,归结起来,就是争论物、心、理三者的关系。因而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最后,就形成了三种形态:气一元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心一元论(主张主观精神第一性的主观唯心论)、理一元论(主张概念第一性的客观唯心论)。

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中包括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些认识过程的必要环节。这些环节也构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成为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哲学家在进行哲学争论时,都把逻辑范畴作为工具,以一定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并驳斥别人。这样,围绕着逻辑方法和逻辑范畴又引起了新的争论。比如,先秦时期的“坚白”、“同异”之辩,以及贯彻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于“类”、“故”、“理”的逻辑范畴的探讨。这就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且还和其他从属的问题相联系。

综上所述,哲学一方面具有同科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的根据——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还有其特殊的根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我们把上述两方面的考察结合起来,就能把握哲学的历史发展。

所以,哲学史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因素。这一合理因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吸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史研究中,一方面坚持唯物主义,把现实的历史看作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和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善于剥掉哲学体系的外在形式,摆脱历史偶然性的干扰,以便在历史现象中认出逻辑发展的环节来。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要把握所考察对象的基本的历史线索,看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根据是什么;又是怎样发展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P1-3

序言

在历史上任何的转型时代,总会有一部分读者产生读哲学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阅读哲学经典,来获得思考的工具,寻求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答案,并汲取心灵的慰藉。经典作品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冯契先生(1915—1995)的名著《中国哲学通史简编》及《中国近代哲学史》,是这位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多年研习中西哲学的总结,也是今天的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少数经典作品之一。

这两部名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由国内的两家出版社分别刊行。当时印量甚少,如今已很难寻得。我们此次重刊这两部书稿,一方面,是鉴于读者对这两部著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失为对这位哲学家、思想家的一种纪念。

我们特别邀请冯契先生的学生和助手陈卫平教授,在保留原书风貌的前提下,重新校订了书稿,并进行了文字及格式上的整理。谨此致谢!

限于编辑水平,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冯契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论著收入10卷本的《冯契文集》。此书则是其《冯契文集》之外的著作,最初出版于1991年,出版的原委,冯契先生在“前言”中已经作了说明。本书的优点是在比较小的篇幅里,简洁地将冯契先生共计100多万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作了概括,展现了两千多年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此书亦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史的教材和入门书。

此次再版主要做的工作是将先秦以后典籍的引文,加注了近些年出版的整理点校本的页码、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以便于读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先秦诸子的典籍由于点校的通行本十分普及,而且先秦诸子的文章篇幅不长,因而没有选定某一版本加注页码等。另外,对于初版版本的个别文字作了改动。

此次再版得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同时感谢负责书稿校对、引文加注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张盈盈、王泽春。

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将隆重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此书的再版是这一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对老师怀念之情的一点表达。

陈卫平

2013年5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4136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2013120922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