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与人生(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汝伦,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和思想史。本书《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哲学与人生》收录的就是他的13篇针对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演讲。话题涉及:人生、教育、哲学和思想四个方面。

内容推荐

《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哲学与人生》收录的是张汝伦针对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演讲。全书共分四篇:“人生篇”中演讲的主题是读书求学与人生的关系;“教育篇”基本上都是表达作者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哲学篇”旨在让学生明白哲学为何物,哲学为什么重要,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思想篇”试图向学生说明,何谓思想,思维与思想的区别,思想对于人类为什么重要。

《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哲学与人生》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和中西书局联合出版发行。

目录

人生篇

 与年轻人谈心:读书与人生

 珍爱生命,把握人生

 我们今天为何读研究生

教育篇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意义

 讲《论语》作为核心课程的意

哲学篇

 何谓哲学:与研一新生谈心

 哲学教育的意义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觉

 艺术中的哲学

思想篇

 何谓思想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市场生活与人文精神

试读章节

与年轻人谈心:读书与人生

不要为了五斗米、稻粱谋去浪费自己的青春。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你的本科四年都是打基础的重中之重。

尊重自己的天赋,别让一点小钱阻碍你的才华,才华的发挥是千金万金买不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多看、多用,古汉语这份遗产是我们需要挽救的。

我一直在做讲座,但是,我很不喜欢这样。为什么?第一,讲座讲的内容不一定是同学们所需要的,这是一个问题。讲座应该对同学们有帮助,如果随便捡一个题目来讲,好像有的时候对同学们帮助也不大。第二,大家往往赶讲座。现在复旦大学的讲座太多,我是有看法的。有的同学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就觉得讲座听得越多,越证明我没有虚度时间。其实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认为在大学里主要的工夫还是要放在看书上。念书、念书,就是要念书,不能“听书”!所以当年老一辈的学者,像陈寅恪先生他们曾经就说,现在这个教育制度呢,也拿它没办法,但是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学习方式,看来要断了。

中国人原来最讨厌的是什么呢?所谓的“耳食之学”,就是说学问全是听来的!陈寅恪说:“现在的教育制度,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只要多少门课修完了,考试合格了,就算你读书读过了。”可在我们受传统教育的人看来,这是不行的。比方说,你可能学完了唐代文学史,可唐代的很多诗歌你未必都读过。哲学系的问题就更大了,最近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原著读过没有?”所有的人都回答你,很老实地回答你:“没有!”那我说你读了什么,答日:“教科书。”我就问学生:“你喜欢什么?”他说:“喜欢《庄子》、《老子》和《论语》。”再问他这些书读过没有,还是回答没有。现在的校园文化你说它好也罢,你说它坏也罢,讲座太多了!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讲座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也有发言权,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张老师其实很喜欢跟你们一起谈谈心。我就觉得三五个人,一杯茶,一个圆桌,小范围交流效果很好。我本来根本不同意找个教室,就找个办公室,有那么一二十个同学,大家坐下来,你问我一句,我答你一句,这样的方式要比讲座好!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我呢,作为一个老学生,把自己在求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当中,所想到的东西,给大家讲一讲。我不喜欢人多,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听讲座的人多,说明你人气旺,很受欢迎。现在都是这样,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搞大的,我很反感。我认为师生关系就是,学生信任你这个老师,而你这个老师也能够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最重要的一点,不讨好学生。我讲的话你们爱听就听,不听也罢,但是我出于一个老师的良心,哪怕听了以后学生反对我、骂我,我都不在乎,我不能说在发言之前揣摩一下,这帮90后爱听什么。这就失去了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小范围的谈心交流容易迅速消除误解,比方说只有三五个人,同学觉得老师你误解我们了,我们不是这样想的,或者老师你这个讲法不对,你对我们恐怕不太了解。这样提出来之后,一下子能够消除误解。而几百人的演讲,同学们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便演讲完了以后安排提问,留给大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小范围的沟通效果。比方说,有的同学提的问题,其他同学未必也感兴趣。学生社团就会觉得说,听到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我们搞了没有。有一次我建议一个社团和社会学社合作办讲座,他们不愿意,他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们一起搞?姓张的老师不来我们找姓李的老师。”果然他们现在马上又去找别人了。他们就认为这个活动搞了没有,搞得声势有多大,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觉得这个一点都不重要,老师做讲座不是卖门票作秀,讲座就是老师帮助学生解决读书学习当中碰到的问题,是很简单的,对不对?所以我一直在想,今天可不可以这样,取一个折中,既不是一个大的报告会,也不是一个小的座谈会。

Money为指向的逻辑

好,我们言归正传。希望今天我讲的话对各位同学有帮助,看不惯的现象我就要讲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听得进也好,听不进也好,我还是要讲。要不然的话,我就不配当老师。

首先,第一个问题,中西异同的问题,也就是说与中西文化有关的问题。我们同学在校园里面,或者说我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必然会碰到这个问题。等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反思,我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一个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当年我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学生,他是复旦大学材料系的高材生,本科一毕业就申请了康奈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材料专业。学了一年以后,他来信说:“张老师,不行!你得给我写推荐信,我要转到哲学系去。我人生中最能够满足我内心需要的是两个东西:物理和哲学。但是,哲学比理论物理更能满足我。”大家不要认为在美国转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要读最好的哲学系,学校的工作人员说:“不行!无论在康奈尔,还是在复旦,你修过的哲学课加在一起,还是不能够满足转系的要求。”结果他又修了一年学分,才转系成功。

我给你们讲这位同学的经历,是想让你们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情。他现在跟我讨论什么呢?他跟我讨论,回国以后怎么养活自己。因为上海的房价这么高,他又是结了婚有孩子的人。他在美国没有积蓄,于是就回到上海后如何安顿下来这个问题,和我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他准备到二三线城市的大学里面教书。如果他真的做了这样的选择,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在讨论过程当中,我问他:“你的太太是不是愿意回中国?”因为我知道他的爱人也非常优秀,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了以后,又在德国和美国当了博士后。他说:“她当然也愿意,我们两个在这件事情上意见是一致的。”我说:“为什么你们这么一致?”他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美国孩子。”我说:“为什么?”他说:“张老师,你也在美国待过,美国孩子有很多很可爱的地方,但是缺了一点,没有文化的底蕴。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是这么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决定要回来。”

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念书跟将来过富裕的生活是怎样的关系?大家不要认为只有你们痛苦,历代读书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能不能买得起房子,跟要不要读书,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要把不同的问题搞在一起。有的同学拿起书来的时候就说,再看书,也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你逻辑清楚一点好不好,这是两回事情。不要犯西方哲学所说的范畴错误,不要把不同的事情搅在一起思考。这样的话,到最后,对于你来说思考问题只有一个逻辑:money。这倒也简单:看书有没有用?没用!能看出money来我看,不能看出money来我不看!能不能这样?不能这样!

有同学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东方的伦理解读起来是很有弹性的。那么这种理解和解读呢,可能受到读者阅历的影响。譬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的命题进行很好的论述。如果受此种西学的影响,那么解读伦理时会不会觉得有新的理解?这种解读关系张老师您怎么看?如果谈到《论语》,那么就需要东西方结合起来看吗?”问题很好,不过这话讲得也有点颠三倒四。他的意思是这样:我们理解中国的文本,同时我们也读西方的文本,那么阅读西方的文本以后,对我们阅读中国的文本有没有积极的影响?或者说是消极的影响,即我们完全被西方的理解给带跑了?

大家知道我原来在复旦教了几十年的西方哲学,现在也开始教中国哲学。我的一个想法是:第一,你必须明确,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是非常不一样的,尤其古典的传统非常非常不一样。我们不能够简单地拿来比较,比较的结果一定是拿一方殖民掉另一方。结果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两败俱伤,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拯救。所以,当我们在看一个文本的时候,尤其是要把另外一种文化作为背景参照的时候,我们得提醒自己,这是两种非常非常不同的文化,不能够一概而论。这是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

P3-7

序言

我不是一个喜欢演讲的人,可在大学工作,难免 会有人来请去演讲,盛情之下,不得不去,几乎都是如此。由于演讲一般都是针对一般的大学生,除了受一些学校的哲学系之邀去演讲外,我都不会演讲专业学术的内容。所以收在这部演讲录中的所有演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演讲,而是针对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演讲。

我之所以接受学生的邀请在复旦大学和其他各个大学做演讲,不是喜欢扮演“青年导师”的角色,而是套句孟子的话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现在实际上常常只剩下了授业一事。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赋予学生一定的就业资格 ,说得更粗俗 些,是让学生能找一个较好的饭碗。无论是学生、家长抑或是教育机构,都把找饭碗作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凡是与饭碗无关者也与教育无关。因此,传道和解惑似乎是多余的了。学校的好坏是以升学率和就业率来衡量的,恒不管受教者不是器而是人,他们未来 不但 会有饭碗问题,同样会面对家国天下的问题,因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人类的命运与社会国家是休戚相关的。

夫子云:“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具有诸多可能性的人来养成和完成。又云:“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恰恰在于前者关心的不但 是他自己的完善,更关心人类的命运,以及个人对人类的责任。而小人儒虽有专业知识, 但终究是为了吃饭活着,为稻粱谋而不为天下计。在我们的许多人认为夫子这些思想迂阔不堪时,我们却看到在西方一些一流大学校长的开学演讲或毕业演讲中始终不忘提醒学生记得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

其实,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甘心成为器,甘心为了吃饭而受教育。他们和我们的先人一样,希望在学校不但 能学到专业知识,而且除了专业知识外老师能够回答他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种种困惑以及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但是现在的大学课程,不太能够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尽管在古人看来也许这是学习的首要目的。“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古人对学的理解首先不是掌握未知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求得内心对道的觉悟。读书明理,而不是读书为饭碗。人内心对真理的追求即使在当下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也不会完全泯灭。我在课堂内外学生向我提出的问题有多一半属于人生困惑的问题,而非专业问题。面对极为片面的时代和同样极为片面的教育,他们心有不甘,不愿接受现有的答案,希望能有人向他们证明还有另一种人生方向和教育方向。

这部演讲录里收的演讲,大部分都是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我作为老师感到有必要向他们指出的问题而发。

第一部分“人生篇”中演讲的主题是读书求学与人生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学生最应该重视的一件事:读书求学,所为何事?现在不少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就不思学习,把四年大好时光随便打发,很是为他们可惜。人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用功。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对人生意义的茫然或偏见恐怕是一个最深层的原因。作为一个过去的学生,现在的老师,我觉得应该向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前现代的格言,但其中反映的却是那时的人对生命的珍惜。现在的人应该如何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读书求学与我们的生命究竟有何关联,这是不断有学生向我提问,也是我觉得有必要不断和他们说的最重要的问题。希望学生能从这些演讲中看到一个热爱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之心和殷切期望。

现在学生厌学或不太用功,或不知为何而学,与现在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他们实际是受害者。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教育不满,都认为教育有问题。但问题在何处,却有不同的看法。此演讲录的第二部分基本上都是表达我对教育问题的看法。通过这些演讲我想向学生指出,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对此有所补救。

也许我们不能指望今天的教育会真正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身完善作为它的根本理念,因为它已日益为金钱和权力的原则所控制;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使命莫过于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理智的人,而不是除了利益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逐利者。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相信人文教育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这些影响有多大,能否持久,那就不好说了。但不管怎么说,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今天谈教育的理想也许有点堂吉诃德的味道,但至少可以见证良知的存在。

一个哲学教师,自然会对哲学情有独钟。我不是通过考大学选择专业才选择哲学的,更不是由于考分不够被调剂到哲学专业,而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自然遇到了哲学,接受了哲学。哲学的意义我最初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哲学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生命到了一定阶段真实的需要。哲学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超拔和灵魂的提升,标志着人终于明白生命不等于生计。然而,在现代中国,也许在当代世界也一样,哲学是最不受人重视的,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性的有利和有用的原则。在技术思维空前发达的同时,是哲学的空前衰落。而这种衰落的直接结果,就是思维水平可怕地下降,以至于一些几乎可称是愚蠢的思想成为流行的意见。人们在拒绝接受哲学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愚蠢。作为一个哲学教师,首要的职责自然是让学生明白哲学为何物,哲学为什么重要,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本演讲录“哲学篇”的几篇演讲,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不是根据哲学教科书的定义,而是根据我自己对哲学的体会来和学生谈哲学的。我希望他们能从我的演讲中对哲学何为有些许感悟,从而开始接触哲学,亲近哲学,使哲学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自己言论的一种装饰。

哲学首先是思想的事业。思想和思维不是一回事,现代人思维也许真的很发达,但思想却是极为匮乏。面对人类日益深重的危机,人们还是在用一些早已证明问题重重的教条来应对和回答,却很少有深入的思想。思想也许真不像我们一般人所以为的那样,只是脑细胞的活动或逻辑的推演,而是对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本演讲录“思想篇”中的几篇演讲就试图向学生说明,何谓思想,思维与思想的区别,思想对于人类为什么重要。我们今天的大学课程多的是知识的传授,思想在大学的课堂上往往缺席。即使 在哲学系的课堂上,也往往是将哲学这样一种智慧的产物作为知识来传授。学生学到的是某个哲人说了什么,而没有了解他们如何思想、为什么这么思想。只要肯下工夫去背教科书考试就能得好成绩。我的这些演讲根本谈不上亡羊补牢,而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致命的缺席。

最后,要感谢中西书局的编辑张安庆先生、毕晓燕小姐。没有他们“抉隐钩沉”的功夫,断不会有这部演讲录。我演讲一般只是写些提纲,很少写一个完整的演讲稿,到时候按照稿子来念。因为演讲是心灵的互动,虽然只是演讲者一个人的独白,但他要根据现场的气场和听众的反应适当做些调整。另外,演讲不是放录音,演讲者在演讲时同时也在思考,演讲过程同时也是演讲者思路的展开,没现成的稿子更便于他现场发挥,将演讲过程中新产生的思想即时加以表达,增加演讲的生动性和有机性。

在中西书局的编辑朋友和我联系要出我的演讲录之前,北方有家出版社已先和我联系过此事,但我说我保存下来的演讲稿不会超过五篇,根本构不成一部演讲集,因而谢绝了他们。后来中西书局的朋友来找我时我还是这么说。不料他们是有备而来,说在互联网上已经收集到我十来篇演讲稿(当然是有人现场录音后放到网上去的,而我对此却毫无所知),再加上我保存的讲稿应该够一部演讲集的分量了。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在演讲中始终对互联网持批评的看法,没想到没有互联网这部演讲录也许就不会面世。当然,真正要感谢的还是人而不是网,没有现场录音者和后来的整理者,没有将这些演讲放到网上的不知名的朋友(尽管都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不会有这部演讲录。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张汝伦

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与人生(张汝伦人文学术演讲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汝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409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