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25位著名经济学家对当前金融形势的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全球经济令世人忧心忡忡,最终都聚焦到金融这一点。中国金融的起起伏伏,时时刻刻牵动着上至中南海下至亿万民众的心绪。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王建编著的《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汇集了国内25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严肃思考和冷静观察,其中既包括政府高层财经官员,也包括众多著名学者,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分析和探讨我国现实金融困境,寻求金融突破的具体路径和方略,对于广大读者思考和认识中国金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深化,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内也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中国金融业应如何适应当前形势,解决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科种问题,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中的25位著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由王建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国际金融动荡——中国的危机与困境

王建:美股暴跌与美国次债新危机前景分析

——新美债危机已经开场,中国须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向松祚: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科学新思维

——这场危机告诉我们必须彻底转向完全崭新的宏观经济思维来解释人类经济

樊纲:欧美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但会保持长期低迷

——欧美经济放缓长期化对我国外贸增长的影响

王湘穗:经济危机尚未过去 全球格局已然变化

——美欧两分天下的格局已经改变,多极化的雏形出现

李稻葵: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或来自美国

——当前世界表现出来的危机在欧洲,但更大危机在美国

梅新育:欧债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三个层面的机遇

——欧债危机为我们带来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的机遇

余永定: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公共债务危机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外储正遭受美债价格下降与美元贬值的双重打击

第二部分 国内金融风险——通胀、地方债、房产泡沫

周其仁:货币超发是通胀根源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因为流通中钱的总量太多

王建:紧缩型货币政策不抑通胀抑增长

——本轮通胀不是货币供给过量的结果,因此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无效

贾康:打造地方税务体系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中国的省以下并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才是地方财政问题的病根

巴曙松:地方债务问题应当如何化解?

——流动性问题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地方债务的重要风险

易宪容: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有多大?

——房地产业下隐藏着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房地产信贷三大风险

宋国青:低利率引发高房价

——房贷利率的歪曲导致中国房价偏高

周天勇:房地产调控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延长使用年限、确立近似产权、土地平等准入、废除招拍挂

第三部分 有形之手的调控艺术——油门?刹车?

郭树清:宏观政策进与退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更大更重要

魏加宁:民间借贷的风险评估与治理

——民间借贷总体风险可控,信贷调整应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和稳定的先决条件

王国刚:央行资产负债掣肘货币调控

——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较弱,措施较少,效果也常常不能如意

王松奇:宏观调控应避免"反应过度"倾向

——当前经济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是前期宏观政策"反应过度"的后遗症

肖耿:加息为什么这么难

——货币政策应更注重调价格,数量则以平稳为准

第四部分 为金融体系"刮骨祛毒"——进入金融调整新周期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

张燕生:扩大资本输出打造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

——扩大资本输出,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创造多元化出口需求

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需重审来时路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考虑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和国内金融改革现状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彻底的货币自主权毕竟仅是一种昂贵的理念

吴晓灵:让金融回归服务业

——金融业的本质是服务业,金融改革的核心是使其回归本质

厉以宁:将小微企业划分出来定做金融服务体系

——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体系,减轻小微企业赋税

黄益平:推进市场化应对金融风险关键发展债券市场

——中国金融风险不能忽视,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是关键

专家简历

试读章节

两年前我说过,2009、2010年都没有问题,但是2011年要出大问题,去年末我又写文章说2011年7月以后美国会爆发新一轮次债危机,现在看我说对了,而美股8月初以来出现的连续暴跌,就是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金融危机的警号。

美股暴跌的真实原因

有人问我,你不是说危机会在7月出现吗,怎么到8月初才发生美股暴跌呢?其实这些人没有注意到,美股的这一轮下跌是从7月22日以后开始的,从7月23日到8月4日美股开始暴跌前的8个交易日,道指已出现了罕见的“八连跌”,已累计下跌了6.8%。如果说“八连跌”是新次债危机的序幕,那8月3日以后的3次暴跌,就是新次债危机正剧的开场了。

大家之所以没有注意到危机从7月下旬开始露头,是因为注意力都被闹得沸沸腾腾的美国国债上限问题和欧债问题吸引过去了。其实这两个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拿国债上限问题来说,事关美国经济的生死线,两党、两院谁也不敢拿这个事情开玩笑,通过提高上限的决议本来毫无悬念。如果要讨论美国国债问题,更应该讨论的是增发的这两万亿美元国债谁会来买,因为即使美国国会批准美国财政部可以再多发十万亿美元的国债,没有人买这个国债上限还是白提高。以往时候,美国国债的六成以上是由美国民间的机构与居民买走的,但是2010年以来就已经开始卖不动了,这是迫使美联储搞QE2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美债问题上真正要命的问题,是越发越多的美债谁来买的问题,放着这样的问题不讨论,却把一个不是问题的美债上限问题拿来炒,显然就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

欧债问题也是如此。美国先是用手中的三大评级公司打掉欧元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信誉,又是用手中的媒体机构把欧债问题夸得比天大,其实欧洲经济比起美国来要健康得多。一般用当年新发国债与累积国债对GDP的比率来衡量经济的健康程度,而2010年的情况是,从新发国债看,欧元区是4%,日本是6%,美国是10%。从累积国债看,欧元区是85%,美国是100%,日本是200%,显然不管怎么看都是欧洲经济最健康,而且直到目前国债让美国评级公司已经降到垃圾级别的几个欧元区国家,一个也没有发生债务违约问题,凭什么你美国就是三A级,人家就得是三C级呢?更可笑的是在8月2日美国通过债务上限后,本来似乎已经是乌云散尽了,却来了个8月4日的美股暴跌,在解释原因的时候,竟然又把欧债问题拉出来说话,说是欧债问题引起美股暴跌,但为什么当天欧股反而跌得比美股还浅呢?比如英、德的股市都是下跌了3.4%,法国股市下跌了3.9%。

有人说美股暴跌是因为标普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级别,但标普调级是在8月5日,暴跌却发生在8月4日,更何况前面还有个“八连跌”。

总之,对美股暴跌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而在我看来都是牵强附会,我之所以能准确预测美国经济在2011年7月以后会出大事,根据是美国在次债危机爆发后,庞大的有毒资产并没有得到处理,而是被掩盖和冻结起来,因此一旦冷冻期过去,又面临必须清偿的时候,这些有毒资产就会重新“发酵”,成为压垮美国金融机构的重负。不仅如此,美国庞大的衍生金融资产的基础,是美国金融体系对美国实体经济23万亿~24万亿美元的贷款,是这些房贷、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和信用卡贷款被美国金融机构证券化后又被衍生化,才形成了数百万亿美元的衍生金融资产,所以一旦底部垮了,盖在上面的这座衍生金融大厦必然会跟着垮下来。

在次债危机第一次爆发时,到2008年底,在美国大约5千万个用贷款买房的家庭中,有200万个家庭出现了债务违约,当时主要是借“次贷”的低收人家庭还不起房贷,所以才叫“次贷危机”。但是到去年末,由于美国经济在危机爆发后复苏始终乏力,失业率重新回升,居民收入萎缩,所以发生房贷违约的家庭已超过500万个,并且在2010年9月新增房贷违约家庭首次超过了10万户。而且由于房价下跌超过40%,致使85%的房,贷借款家庭,其贷款已高于房价,所以有美国机构统计说,大约有2000万个房贷家庭已经不想继续背房贷了,反正当时在借房贷时首付很少,甚至可能没有首付,把这些用贷款买的房子扔给银行对自己更有利。所以,如果美国有2500万个家庭,即超过一半的房贷家庭要发生房贷违约,超过一半的衍生金融泡沫就得跟着破灭,美国庞大的衍生金融大厦就非倒不可,从而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形成毁灭性打击。因此目前的情况已经比爆发次债危机的2007、2008年要危险很多了。

问题还在于,一个标准的衍生金融合约一般是5年,所以在2007年爆发次债危机时发生违约的金融资产,应该是在2002年签的,而2005年以后美国才进入衍生金融品疯狂增长的高峰期,而2009-2010这两年由于美国冻结了有毒资产的清算,所以到目前这个阶段开始必须进行清算的时候,到期的有毒资产规模就会比2007年时要大得多。而我说2011年美国的危机会在7月出现,根据也是上次就是在7月发生了金融合约集中到期而不能兑现,所以推测7月应该是金融合约集中到期的一个重要时点。

我说的这些许多还是根据情况推测的结论,而没有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印证,因为美国的主流媒体都在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手里,在2009年初以后,我们在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就再也见不到那些在上次危机中形成的庞大的有毒资产的身影,但是我们却知道,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的15年里.曾经有大量的、不断的关于处置以及应该如何处置有毒资产的报道。P3-6

序言

自1979年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金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从稳步推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出发,金融领域是到目前阶段在体制改革方面最滞后的部门了,以至于中国经济在今天面临的诸多难题都与金融问题有关,而金融业自身发展中的许多难题甚至是困境,更与金融领域的改革滞后直接相关。

更重要的是,自新世纪以来新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由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以不变的金融体制应对激烈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就使中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比如,利率是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但是由于有国际热钱的存在,中国政府在为紧缩宏观需求而加息的时候,却往往由于与国外利差拉大而引来更多热钱,从而引起更多货币投放,这与加息的目的恰是相反的,这就大大限制了利率手段的使用,也使中国以国内经济为目标的宏观调控过程,不能独立于国外完成。

再如,2001年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才刚刚过2000亿美元,但是到今天已经超过了3.2万亿美元,因此早在新世纪初,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就已经成为了全部货币投放的原因,并且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要。这么庞大的多余人民币投放怎么收回来,现在已经成了一大难题,而庞大的外汇储备集中掌握在国家手里,怎么才能在外部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中保值、增值,是更大的难题。

对国内经济来说,金融领域里所面临的问题与难题就更多了,在此很难全面列举。我们仅看2010年四季度到目前为防通胀所进行的货币紧缩过程,就能看出其中的许多大问题。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紧缩货币而防通胀,应该在半年到9个月就看出效果,但是从2010年10月份开始紧缩后,直到2叭1年6月消费物价还在上涨,其后到10月份的4个月内,物价水平虽然回落,幅度却很有限,直到11月才出现了明显回落。其回落周期超过一年是中国的特色吗?好像又不是,因为2004年也曾进行过一次以防通胀为目标的货币紧缩,从5月开始到10月份就见到效果了。但是这次见效的时间却远长于上次,那么是什么机制发生了变化呢?至少目前是没有答案的。此外,货币紧缩的同时,却出现了大量银行内资金流出,以及地下钱庄高利贷泛滥的情形,银行紧缩贷款,得利的不是物价,却是地下钱庄,受害的是大量中小企业,这种情况说明,即便银行的主体是国企,政府也不能全面掌控金融活动。

现在大家都已认识到,当代中国金融业的难题必须用改革体制来解决,但是如何改似乎意见仍没有统一。意见难以统一也有深刻原因,因为中国在30年改革中,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基本是参考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做的,但是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却说明,现代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中蕴涵着重大缺陷,这就让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随便照搬,而是必须进行大量取舍。

但是取什么、舍什么呢?西方国家银行的混业经营应不应该学?衍生金融品应不应该鼓励发展?利率市场应不应该搞?人民币国际化与开发中国资本市场的步子应不应该迈?这些问题由于发达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体系出了大毛病,使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一下子失去了参照物,因此改革的难度就比以往任何领域中的改革都大了。

以上说的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浅见,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联合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站在中国经济思想最前沿的一部分学者对金融问题的思考,能够汇集起来,保留下来,让所有对这方面问题感兴趣的中国人,能够更方便地了解当代中国金融领域中的困难是什么,希望在哪里,并唤起广大有识之士对中国金融重大问题的思考、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与促进社会共识,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是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下属单位,对经济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学术普及始终抱有很高的热情。他们再三恳请我这个秘书长来作序,我虽不是专门研究金融问题的学者,但被他们的热情和真诚所感染,只好勉强对读者说几句我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是为序。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金融困境与突破(25位著名经济学家对当前金融形势的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0531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