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俞振飞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俞振飞对昆曲六百年艺术的浸淫与揣摩,对书画、诗文、鉴赏等传统人文艺术的融会贯通,使他的舞台艺术达到学术与艺术的和谐,成为代表近现代昆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的传承与教学更为昆曲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费三金创作的《俞振飞传》将学术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考证严谨、史料丰富、文辞华美、评论精准,成为独具风貌的“立传”与“谈艺”相结合的人物传记,全书分为京昆交融触类旁通;因材施教传道解惑等数篇内容。

内容推荐

  俞振飞(1902—1993),名远威,号滌盦。“江南曲圣”俞粟庐之子,昆坛一代宗师。他将京昆艺术熔为一炉,创建了儒雅秀逸、“书卷气”浓郁的俞派表演艺术体系,是中国近百年间首屈一指的昆曲、京剧两擅其美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

他对昆曲六百年艺术的浸淫与揣摩,对书画、诗文、鉴赏等传统人文艺术的融会贯通,使他的舞台艺术达到学术与艺术的和谐,成为代表近现代昆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的传承与教学更为昆曲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俞振飞传》将学术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考证严谨、史料丰富、文辞华美、评论精准,成为独具风貌的“立传”与“谈艺”相结合的人物传记。

《俞振飞传》的作者是费三金。

目录

总序 构建“俞学”

序 俞振飞和《俞振飞传》

第一篇 诗礼传家幼学如漆

 一 小巷里的故事

 二 父亲是“江南曲圣”

 三 并非特异功能

 四 “小老虎”上“同期”

 五 登上了红毹氍

 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七 初写黄庭最有情

 八 笛里宫商

 九 昆曲和评弹

 十 第一次“全部扔掉”

第二篇 京昆交融触类旁通

 一 赏心乐事谁家院

 二 戛玉敲金弄皮黄

 三 牡丹亭畔惊幽梦

 四 第二次“全部扔掉”

 五 负气南归

 六 梅边擫笛

第三篇 人当矢志艺贵立品

 一 重见古都

 二 峰回路转

 三 艺术人生的直角坐标

 四 曲折的婚恋之路

 五 无可奈何花落去

 六 “绿叶”绘作“牡丹”

 七 栏杆拍遍觅天籁

 八 酣舞高歌笛韵长

 九 客中灯火海中鸥

第四篇 因材施教传道解惑

 一 新的生命律动

 二 最美不过师生情

 三 最佳的艺术生产链

 四 访欧之旅

 五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六 新的里程碑

 七 梦里情思影里身

 八 重游香港

 九 再掐檀痕索新声

 十 谁知良缘是孽缘

第五篇 风雨如磐从容淡定

 一 我是呒没杀头罪的

 二 和“红卫兵”跑“圆场”

 三 风雨中的两代人

 四 北京的一纸调令

 五 “君子协定”

第六篇 欣逢盛世老骥伏枥

 一 喜神州又春回

 二 歌坛甲子

 三 美人蕉旁的合影

 四 晚年艺术人生的新一轮勃发

 五 课徒传艺

 六 谈美琐记

 七 示范演出

 八 守住这片阵地

 九 昆剧走向世界

 十 “我就是票友”

 十一 九十华诞

 十二 魂系昆剧

不是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苏州的园林,不管大小,只要品味,必有韵致;只要细究,必是经典。两千五百年的人文积淀营造的那种文化氛围,弥漫在山石水榭、亭台回廊之间。如果再配以水磨雅韵、笛里宫商,那真是一串镶着珍宝的项链,令人击节赏之。

俞振飞青少年时期经常唱曲的场所,就是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的拙政园的西园。

栗庐先生供职的张家,是苏州城里有名的望族,主人名张履谦(字月阶),其子张荫玉(字元毂),亦爱好文物、书画、昆曲。张氏家族以经营盐业发家,拥有厚实的经济实力。同光年间,张履谦以六千两白银买下迎春坊一片宅院。他请了苏州城的文人墨客,摊开文徵明(明末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拙政园记》,一同细细揣摩,十年时间,“补”出十处景点,取名“补园”,即今日拙政园的西半园。园东墙沿水构建波形水廊,水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水波倒影,别有一番风情。走廊建在水上是苏州诸花园中所无,是游廓之极品。西园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倒影楼、与谁同轩、浮翠阁、留听亭,另有宜两亭、笠亭、扇亭、塔影亭等。

苏州很多园林主人都曾是铁杆“昆虫”,而补园园主张履谦,对昆曲更是迷到了极致。他时常邀约曲友来园中“拍曲”、“踏戏”,还特地请来“江南曲圣”俞粟庐坐堂为子孙授课。儿子张荫玉唱丑角,长孙紫东唱老生,次孙笛渔唱小生,三孙逸侪唱旦角,幼孙荷百唱丑角。张家子孙尊称俞粟庐为“粟老爷”。

粟老爷常在园中听人唱曲,若唱得好,便拎起三弦为你伴奏,点头含笑(因为弦子最压得住板眼节奏,相传叶堂听人唱得好曲,也爱用三弦为人伴奏,唱曲者便认为是件很荣耀的事);若唱得了了,粟老爷便打开折扇,心不在焉地玩赏起扇面来;他若认为你唱得不好,干脆站起身来独自欣赏墙上字画了,唱者更是心慌意乱。这一来,有人便觉得唱曲时粟老爷最好不要监场。于是善解人意的张老爷便在卅六鸳鸯馆边上专门造了一个阁,让粟老爷在里面休憩、听曲,犹如老佛爷“垂帘听政”,这便是今天拙政园中的“留听阁”。

由于父亲在张家供职,所以俞振飞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唱曲活动,大多是在补园度过的。

俞老晚年回忆青少年时的这段情景,常说:“只要闭上眼睛,补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卅六鸳鸯馆的桌椅陈设,就会在我的大脑屏幕上复映出来。”

俞振飞尤其喜欢卅六鸳鸯馆上方的弧形“卷棚顶”,说在这里唱曲特别“笼音”,余音袅袅,绕梁萦回。厅下有与故宫相仿的“地龙”,冬日厅外生火,暖气源源不断,是古时的“天然地暖”;加上地下留空,念白清唱渡水越空,缥缈不尽。厅四周的耳室,是曲家换妆的后台,可谓精致之极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倘若我们要寻找中国园林和昆曲的审美特征,“散步学派”宗白华老人的一段话,能作为我们的切入点:“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气韵者,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都是相通的。从太和殿凌空翘起的描金飞檐,到拙政园的亭台楼阁;从昆明湖的浩淼烟波,到网师园的一池春水;无论是“平林落日归鸦”的北方园林,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无不体现了传统审美的韵味。即便是远离尘嚣的庵观寺院,同样以巧夺天工的自然生机,营造出萧然出尘的空明境界。而重意境、求神韵、讲情趣,本来就是园林与昆曲共同的美学特征。

园林是线的艺术,不同的线条及其组合能唤起观者不同的生活联想和心理感受。园林多曲线,曲线如水波,似蛇行,给人以优美柔和的动感和生动的气韵。那弯弯曲曲的回廊,此起彼伏的粉墙,三弯九转的波形水廊,错落有致的山石,都潜伏着一种“韵”,使人情不自禁地要一咏三叹“转音若丝”的水磨调:“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玉簪记·琴挑》)

园林讲“隔”,一座亭台,一座楼阁,偏偏让假山或芭蕉挡住,只露出飞檐一角,决无一览无余的“浅薄”。

园林讲“藏”,一道影壁,一座假山,犹如一道屏障,藏住了庭园最精华的景致,当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蓦然面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园林讲“险”,越过假山群的险峻,你才能享受到怡情的宁静。

用“隔”、“藏”、“险”的手法移天宿地、叠山理水,巧妙布局,这和唱曲时的起伏、停顿、抗坠、疾徐,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游赏苏州园林,最好带上笛子和弦索。因为那里有最佳的音乐风光背景和情感共鸣。这时候你很难说是园林给了昆曲灵感,还是昆曲给了园林灵气。开一出“姹紫嫣红”(《牡丹亭·游园》),续一支“月明云淡”(《玉簪记.琴挑》),绕一曲“秋高气爽”(《西楼记·错梦》),曲境和园景相融为一体,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交织在一起,那才是人间仙境。

所以,人们又说: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

俞振飞认为,在园林唱曲,须得一个“静”字诀。他在致许姬传的一封信里称:“先父常说度曲的最高意境是‘静’字。”白石老人画画,也讲求一个“静”字。庭院是清雅的,唯有浅吟低唱,才能中人欲醉。现代科学的声、光、电,演员佩着“小蜜蜂”(即无线话筒)唱曲,只会破坏昆曲的天然本真。

在园林听曲,还是一个“静”字诀,任何喧嚣和无聊都会玷污它的清白。从心物交融到物我两忘,唱者和听者便都沉浸在昆曲和园林的那种宁静雅致的审美境界之中了。

俞振飞是文人。文人更懂得园林的人文意韵。

一九八八年秋,俞振飞偕夫人李蔷华重游拙政园。俞老在卅六鸳鸯馆回忆少年往事,触景生情,不觉轻轻哼唱起《邯郸梦·三醉》中的I红绣鞋l,而这,正是童年时父亲哄他睡觉的催眠曲。

有人说,喜爱昆曲的人,灵魂深处都有一个“诗的王国”。这话值得玩味。吟诗、唱曲与造物同游,美感源自真情实感。一个“雅”字,概括了昆曲和园林 ?的共同的美学特征。P31-33

序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富。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深深地眷恋弥漫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气息。今天,当我们站在世界高度来重新审视、保护和利用京昆大师俞振飞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时,很有必要建立”俞学”这门学科,全面研究俞振飞的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演员本多艺人类,俞振飞则纯属文人型。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随父亲“唱曲、写字、说训诂”,接受的是一整套儒家的道德教养。俞氏体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离不开它的母体中国文化的。解读俞老,也必须追其“根“,溯其“源”,把它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透视,才能捕捉到经典的本体特质和审美特性。

“推陈出新,循时而进”,是俞振飞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他一生的艺术活动,都贯串了这根红线。如果说,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总结了叶堂以来昆曲清唱的传统,结束了有清=代清曲活动的历史;那么,俞振飞则把目光穿越曲台,投向广聚大众的戏台,开创了清曲和剧曲相结合的典范。研究俞氏体系,既要关注俞老在曲学方面的贡献,也要学习俞老如何把曲学提升到“戏剧学”的综合性高度,使戏、文、歌、舞相互渗润,互为一体,催生了富有”书卷气”的个性化的俞派表演艺术。

研究俞老,还必须高度重视他的教学理念。俞老唱了一辈子的戏,但他身上决没有半点旧戏班的习气。他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亲执教鞭、论材审用,”披泥抽沦玉,澄川掇沈珠”,为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育,注入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大班毕业生成才率之高,与俞振飞的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

总之,构建俞学,必须把曲学、戏剧学、美学、教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梳理,惟如此,才能抓住俞振飞艺术思想的“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俞老仙逝十八年后,他的学生费三金的新著《俞振飞传》和上海戏校青年教师江沛毅的《俞振飞年谱》同时出版。一九九七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已经出版过一本《俞振飞传》,它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俞老的一生;而费传则更注重“谈艺”和“立传”相结合,颇有些“品”的意味。江沛毅老师耗时十八载,史海钩沉,爬梳整理,以“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撰成《俞振飞年谱》。相信这两部著作必将成为构建“俞学”的铺路石,同时,也期盼有更多更新的研究俞学的文章和著作问世。

二○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后记

二○○九年四月,我在为《绝代风华言慧珠》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上海文化出版社通过江沛毅老师向我约稿,为我的老师俞振飞立传。写俞老师是我酝酿了十七年的计划,但我的心愿是写一本《俞振飞谈艺录》之类的书,借以反刍恩师数十年对我的教诲。而《俞振飞传》早在十四年前已由唐葆祥先生完成,他以清晰的线条勾勒出俞老师的一生,再续难免重叠。但文化出版社计划在数年内完成“海上大师一百人”的传记,昆剧泰斗俞振飞是其中一个。策划编辑周莺燕女士希望我把“谈艺”和“立传”合二为一,试用一种新的载体。经过八个月的努力,书是写出来了,究竟是新的载体,还是连体婴儿,就交给读者去评头论足吧!

“中国戏曲演员本多艺人类,俞则纯属文人型”。为这样一位学者型的大师立传,绝非我能力所及,书中的浅薄和谬误在所难免,倘若它能成为建构俞学的一粒铺路石子,于愿足矣!

在写作过程中,蔷华师母为我详尽提供了俞老生命中最后十四年的微末细节;年逾八旬的薛正康老师慷慨地把他博客中的数万字内容供我参阅,并为我审稿、把关;徐希博老师把俞老写给他的书信一封一封地让我阅读;与俞老“翰墨相随十四年”的王家熙先生,为我提供了翔实生动的史料;蔡正仁师兄、岳美缇师姐、周志刚师兄等,也都为我提供了俞老艺术人生中的许多亮点,令我深感俞门大家庭的温暖。

王诗昌老师和江沛毅老师代表上海市戏曲学校为本书提供资料、审阅把关,特此敏谢。

本书的参考书目有:唐葆祥先生的《俞振飞传》;王家熙、许寅等整理的《俞振飞艺术论集》;俞老编纂、陆兼之、辛清华、顾兆琪、蔡正仁、岳美缇等协助整理的《振飞曲谱》;俞振飞老师的讲稿《昆曲源流及其变革》;陆萼庭先生的《昆剧演出史稿》;俞振飞、言慧珠的《访欧散记》;岳美缇师姐的《巾生今世》;吴新雷先生的《昆曲“俞派唱法”研究》;俞振飞口述、王家熙整理的《南方小生琐忆》等。

九十高龄的刘厚生老先生,冒着酷暑高温通读全文,不吝赐序,是我尤其应该恭敬敏谢的。

二○一○年八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俞振飞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三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7027
开本 18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7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