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血的祭坛(十四位古代将军之死的真相与追问)
内容
试读章节

悲风黄金台

——乐毅之死

假如有个人,祖上替英国女王打下了法国并从此旅居法国,后因德国灭掉了法国而变成德国人,再后来,在德国住不下去跑回英国当官,又在给英国做外交使节时突然投奔了美国,接下来他以美国元帅兼德国首相的身份,出任美、德、俄、意多国部队司令,率军打败日本,最终回到德国,以终天年……我的天,这人的经历一定让你有点晕。

战国乐毅,就是这么个人——虽然战国时诸侯国的概念和现代的民族国家不同,但他确实是在游走东方诸国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并靠他的独立人格和具有超前性的智慧,剥光了所谓君臣大义的裙衫,让人们把内里的玲珑曲线,看得通通透透。

2004年秋冬之际,我去邯郸,友人以红焖牛头和衡水老白干宴客。兀那红焖牛头,乃邯郸名吃,需装入二尺余大盘中,由两个红衣少女抬上餐桌。但见盘中牛头,瞠目耸角,翻着鼻孔,好不吓人。红衣少女见惯不怪,香袖高挽,玉腕轻摇,双手分擎刀叉,如风般割砍撕拽,啧啧有声。转瞬之间,牛头瓦解,肉人餐盘,剩一架怒骨,冒着热气。再看那红衣少女,不喘不吁,施施然敬上滚烫烈酒来,微启朱唇一笑,各自露出一副黄牙板。众人轰然叫好,乃顾不得酸文假醋,吮咬啃嚼,声动屋瓦,饱食暴饮,尽兴而去。

出得酒楼,友人问我:邯郸有吕仙祠,“黄粱梦”的典故出于此;又有乐毅将军墓,在城东十里,可愿一游?我等皆答,要历史,不要美梦。于是游乐毅墓园。不知为什么现在对它毫无印象,隐约记得清乾隆帝、袁世凯、段其瑞都曾来此祭拜,韩愈、柳宗元还作过祭文……或许是那天的燕姝牛酒,过于醇浓吧?又或许滥饮郊游,都不过是出入黄粱梦中,在邯郸这个著名的“大梦之乡”,什么事不会发生呢?

再后来,在新闻中听说乐毅墓被两个黑龙江人盗了,但那个乐毅墓不知道怎的在北京房山区的良乡。我因当时生着一场大病,耽搁了穷究其实的机会,至今对此满心疑问,可见作学问是不可偷懒的。但其实我的内心深处,对什么墓不墓的,并不太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和乐毅有关的另一个地方——黄金台,也就是陈子昂笔下的幽州台。那是乐毅一生故事的真正起点,也是耸立于中国在朝在野知识分子心中的一个巨大的叹号。数千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帝王的最高企盼,就是一座黄金台,就是君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意,就是由此开始的一连串名君贤臣的佳话,就是一幅知识资本与权力资本恰当融合的美好图景。所谓“黄金不置高台上,似怪年来土价轻”(明·岳正《燕途怀古》);所谓“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抱怨也罢,意淫也罢,期盼也罢,多少议论,围绕这黄金台展开。

遗憾的是,自燕昭王以下,人去台空,悲风飒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怎不让人登高怀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据说黄金台的故址也被开发出来了,地点在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西。这很难引起我的兴趣,因为真正的黄金台,由战国时的燕昭王筑于历史的一道波澜中。

说来话长……

燕昭王是公元前311年即位的,他接手的,是一个离乱疲弱的烂摊子。燕国这个国家很有趣,它的君主都荒唐得不太像话。《左传·昭公三年》就记载:“燕简公多嬖宠,欲去(罢免)诸大夫而立(任用)其宠人。”气得燕国大夫群起而攻之,“杀之外嬖,公惧,奔齐”。燕昭王的曾祖父燕文公、祖父燕易王、父亲燕哙王,一连三代,更是一串“脑残串串烧”。燕国虽在所谓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发迹史,却和燕国有绝大关系,苏秦本人的“第一桶金”,就是在燕国的脑残君主燕文公那里掘得的。《史记·燕召公世家》上记载:“苏秦始来见,说文公。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连国事带车马金帛外加老婆,都被苏秦“玩”了。这则战国“八卦”已经够奇怪了,偏偏还有更“无间道”的:苏秦私通燕国母后毕竟心虚,就对姘头的儿子燕易王说,可把我派到敌国齐国去做间谍,我能从内部搞垮它。原文是:“说王使齐为反问,欲以乱齐”。燕易王这个“脑残二世”居然答应了。苏秦在齐国,大概“反问计”没弄利索,最终弄丢了自己的脑袋。有趣的是齐宣王虽然因此而倍加痛恨燕国,却没有对苏秦家族赶尽杀绝,反而依旧重用苏秦的弟弟苏代。这个苏代呢,并不比他那位仁兄善良。他的家族以手特别“长”为骄傲,可以轻轻松松伸向各个宫廷,《战国策》记载:“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就是说,苏秦与燕国国相子之是姻亲,苏代也是子之的朋友。苏秦死后,苏代掉转方向,开始替齐国搅和燕国的朝政。这时,燕国的国君是“脑残三世”燕哙王。

对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讲信义只讲功利的纵横家者流,但凡有点头脑的君主,谁能不加倍小心?可是燕哙王的“脑残”,早到了“骨灰级”。其实,作为以血亲为根本依据的世袭制度下的帝王,无论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还是从概率论的角度看,代代“脑残”的可能性都特别大,关键是君王不能在“脑残”的同时外遇强敌、内用奸佞。可人家燕哙王呢?不但“脑残”,而且外临强齐,内用奸相,还遇上了苏代这么个坏种,正所谓“先天愚型+艾滋病+吸毒+流感”,啥都不缺,燕国不乱才怪呢。

苏代可能和子之谋划好了,所以对燕哙王说:俺们那个齐王呀,根本成就不了霸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信其臣”。燕哙王本可哈哈一笑,当是个黄段子,听完了事。可“脑残哙”偏要信以为真,并开始在自己的国政上“信其臣”——也就是“信”那个奸相子之。奇怪的是,“脑残哙”后来居然又听了一个叫“鹿毛寿”的家伙的话,提出把王位让给奸相子之。他想的是“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也就是说:子之一定不好意思接受这份大礼,这样的话,王位依旧还是俺的,子之却会因此而更尽心竭力,江湖上还会风传俺老人家有礼贤让位如尧舜的好名声。没想到人家子之根本没有推辞,很“好意思”地直接坐了庄,“南面行王事”,“脑残哙”想必有点儿傻眼,但居然就此“老不听政,顾为臣”——反而心甘情愿当起子之的臣下。

这就是所谓“子之之乱”的由来。“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燕太子平挺身而出,要弄死子之,夺回王位。作为敌国的齐国,假意支持太子平。太子平起事,率兵围攻王宫,没想到“围公宫,攻子之,不克”,而本来与自己合谋的将军市被临战倒戈,一时混战,“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局面难以收拾。

P39-42

书评(媒体评论)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名将之死,皆时悲剧英雄!流血祭坛,留下千古绝唱!作者舟欲行从司马迁笔下的十四位名将的性格命运中,试图寻觅一个千古不变却难以言尽的历史规律,他似乎做到了。作者万千感慨,尽在字里行间。当下,在流血的祭坛上,血迹早已干涸,但历史的斑斑血渍依旧触目惊心!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那些著名的死亡案例,揭示出中国流氓政治的黑暗本性。历史的解读法,当有千百种之多。而本书之解,最具剔骨之痛。

目录

愤怒出神仙——伍子胥之死

贵族的奶酪与“山羊之歌”——吴起之死

悲风黄金台——乐毅之死

万人坑上唱秦腔——白起之死

将军无葬礼——李牧之死

将军的“正常死亡”——蒙恬之死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项羽之死

“且喜且怜之”——韩信之死

细柳营前柳笛儿飞——周勃、周亚夫之死

族的最前边——李广、卫青、霍去病之死

“李陵问题”——李陵之死

序言

列位看官:

照理说,书稿写完,前面该补写点什么。其实要说的话都在书中,此页大可略去。

按流行的文体分类,本书该归为“历史随笔”——用文学的感觉写历史,用历史的方式弄文学。书稿不长,却写了整整四个月,又“窖藏”了一年。一度失去信心和耐力,但友人看过,都半真半假地催着要看下一篇,也有一口气读上一夜的,可见还不是那么难看;或者仅仅是鼓励我,也未可知。又得华文出版社编辑的大力促成,乃成稿付梓。杨锦麟、朱大可二先生的评介文字,亦为本书点睛增色。在此,真心感谢朋友同道们,让我得以从“懒得说话”的状态中挣扎突围出来。

追踪与探询“名将之死”的真相,是个有趣的读史角度。它首先把一个个遥远而生硬的名字还原成“个人”,然后把这个“个人”放在与社会、自然和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中,这写法不是首创,但也算是读史方式的一种趣向吧。

于是,我们知道了:杀死一个将军的方法有很多种,用长矛,是最笨拙的。

用舌头、用口水、用软刀子、用蒙汗药、用专制时代的政治铁律和恶浊文化的潜规则,就方便多了。

将军死了,血流的祭坛上,落满了时代的碎屑……

可写的篇目当然不止这么多,原计划野心勃勃,想一直写到清末,甚至民国。本书仅仅以春秋至汉武帝时期为时间段,基本上是司马迁所记的范围,写了11篇,涉及14人,个个活得不轻松,死得不容易。其他的还要不要写,要和读者商量了。遗憾的是我因身份所碍,不能开博客,否则倒可以尽早知道读者的态度。

本书写作过程中,除了那些看家的《史记》《汉书》《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外,参考较多的有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李贽的《藏书》以及钱穆、雷海宗、翦伯赞、白寿彝、陈序经、范宽农等先生的著作,古今中外,林林总总,大约也有三四十种了,恕不一一列举,也不另开单子、假充博学了。其实我真正要说的是:一个人本事再大,谈历史也离不开书本;但仅有书本,怕也谈不了历史。

当今市井,流行“历史轻阅读”。我以为,“轻阅读”相当于喝啤酒:我“酿”的,可能口味偏重、偏辣。大家喝惯了啤的,不妨换瓶62度二锅头尝尝。我做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南方人,清醒的时候才知道毕竟是北方人,故此酒量虽不大,却还是喜欢烈酒。

烈酒一杯穿肠,浮云万古惊心。

就说这么多吧。谢谢您买书了。

舟欲行告白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名将之死,是解读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角度。舟欲行编著的《流血的祭坛——十四位古代将军之死的真相与追问》以中国古代名将的生命终结为切入点,运用历史随笔的体裁,描述若干位中国古代著名军事人物的个人生命史,破解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展开对宗法专制政治制度的深层批判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立思考。《流血的祭坛——十四位古代将军之死的真相与追问》具有独立的历史观点、广阔的学术视野、悲悯的人文情怀和鲜明的批判立场,以“历史过程论”和“文化发生学”等原创理论为支撑,借鉴世界史、世界军事史、西方思想史成果及军事学、民俗学研究方法,破除“就史谈史”的庸常窠臼,使作品的风格面貌上,有一定突破。

编辑推荐

杀死一个将军的方法有很多种,用长矛,是最笨拙的。

用舌头、用口水、用软刀子、用蒙汗药、用专制时代的政治铁律和恶浊文化的潜规则,就方便多了。

将军死了,流血的祭坛上,落满了时代的碎屑……

《流血的祭坛——十四位古代将军之死的真相与追问》作者舟欲行从司马迁笔下的十四位名将的性格命运中,试图寻觅一个千古不变却难以言尽的历史规律,揭示出中国流氓政治的黑暗本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血的祭坛(十四位古代将军之死的真相与追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舟欲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6232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2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