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生命的学问
内容
编辑推荐

走进生命的学问,是周保松先生追求的境界。呈献在读者面前这本小书《走进生命的学问》,是他在探索路上留下的足印。这些足印,或深或浅,承载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这本书,有不同主题,但归根究底,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活好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不易答。

内容推荐

《走进生命的学问》作者周保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走进生命的学问》许多文章,包括写给学生的书信,和陈特先生临终前的哲学对话,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个人历程回顾,都和活得好这回事相关。

目录

自序:活得好这回事

致谢

辑一 学生

1.或许不是多余的话

2.独一无二的松子

3.政治、学术与人生

4.论辩和论政

5.读书之乐

6.政政人何所重

7.走进生命的学问

辑二 老师

8.夜阑风静人归时——悼念陈特先生

最后的五堂课:与陈特先生对谈

9.之一:体验死亡

10.之二:追寻意义

11.之三:善恶幸福

12.之四:师友杂忆

13.之五:论情说爱

14.光照在黑暗里──追念沈宣仁先生

15.真正的教者──侧记高锟校长

辑三 大学

16.中大人的气象

17.我所理解的新亚精神

18.做个自由人

19.个人自主与意义人生──哈佛学生的两难

20.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重建中国大学的价值教育

21.大学的价值:与梁文道对谈

辑四 回忆

22.童年往事

23.倘佯在伦敦书店

24.淘书心情

25.寻找以赛亚·伯林

26.活在香港:一个人的移民史

27.行于所当行:我的哲学之路

28.可有可无的灰尘(代后记) 陈日东

试读章节

此刻,夜深,窗外下着冷雨。我在书房静静听着“广陵琴韵”,偷得一刻空闲,翻开梁漱溟先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读不下去。在这样的雨夜,听着这样幽幽的琴音,心有不舍。因为,明天,你们将一一披上毕业袍,正式告别三年的大学生活。这几天,一直告诉自己要好好写点东西,和你们道个别。只是真的到了眼前,却又有鲁迅在《野草》中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那份无可言状的寂寥。所以,一直不想也不忍动笔。反正,一切都会过去。只是,在这样的寒夜,离情一如那无孔不入的寒风,挥之不去。既然如此,我便想到什么说什么,像平常般和大家聊聊天吧。

那天,在新亚书院毕业礼,我又一次站在圆形广场,和同学一起照相。正好是十年以前,我站在同一阶梯,和哲学系老师一起,拍我的毕业照。曾经教过我的师长,陈特、沈宣仁、黄继持先生走了,刘述先、何秀煌、卢玮銮先生退休了,石元康先生教完这学期,也将告别杏坛。新亚依然。钱穆图书馆旁边的木棉,乐群馆前的桃花,在毕业季节,依旧识趣地盛开。水塔巨大的身躯,仍然忠诚地守护着新亚。当我和同学一起,穿过那耀目的镁光灯,我仿佛看见当年穿着毕业袍的我,在远处静静伫立,见证着不变中的巨变。那一刻,我忍不住想,十年后,我将如何?中大呢?香港呢?我身边的学生呢?我一片茫然。生命,实在有太多偶然和意外。十年前,我压根儿没想过会为人师表。而十年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身边很多我珍惜的人将会离开,而新亚的木棉将年复一年的绽放。

想当年,在毕业前最后一次的周会,我和同学一起唱起心爱的新亚校歌,心里怀着伤感,对着其他毕业生大声说:“今日,我以身为新亚人而傲;他日,我要新亚为我而傲。”那时,自有一番不知天高地厚的豪情。如今想来,倒也没有什么难为情,只是对于什么是一个人值得骄傲的东西,别有一番体会。例如,我会问,今天的新亚和中大,有什么值得我为它而傲?而我又应做些什么,才叫不负母校对我的期许?我多少知道答案。只是,我也逐渐发现,我的答案,原来和很多人不一样。我看着以为好的东西,别人却不如是想。清楚这点,多少有点苦涩。走在众人之中,总是安全而舒适,而我一直以为有很多同路人。

然后我又想,十年后,如果再见你们,我又会为你们的一些什么而骄傲呢?相处三年,你们应该知道,我不会用是否名成利就来衡量你们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好东西,使人活得安稳安全,也是很多人毕生奋斗追求的目标。但我确切知道,在香港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要实现这些目标,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仅是辛劳,不仅是汗水,还必将有无数的委曲和尊严的丧失,必将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并在残酷竞争中伤害自己同时伤害别人,甚至被迫出卖良知。我们难免心灵斑驳。

对不少人来说,这些代价是值得的,甚至根本不当这是代价。我对此很有保留。如果一种“成功”的生活,其中只有无穷尽的竞争和对物质的追求,却没有信任没有关怀没有公正没有爱,这是幸福的生活吗?最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不如是想。他在雅典被公民集体审判时,无惧地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知道努力追求金钱名声,却不在乎真理和灵魂的完善,那是可鄙的生活。

我自然明白,每个人皆有自己的选择——无论那是得已或不得已。但我依然想说,如果在日后的人生中,你们能够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有自信走自己的路,懂得热爱自然和感受人际关系中的真挚情感,并对社会中的弱势者有基本关怀,那么,我会由衷为你们骄傲。我知道,在香港这样一个“中环价值”当道的城市,要过这样的生活,实在不易。因为在她眼中,只有竞争只有效率只有弱肉强食人践踏人,却甚少我们课堂上向往的公义平等尊严,乃至将人视为目的而非仅为手段。很不幸,我们必须活在这样的城市,并投入这样的游戏。  我们的心灵,遂恒常面对曲折挣扎腐蚀。自由自主,如此难求。社会压力愈大,现实限制愈多,一己抗衡的力量就愈弱。而对生命愈有要求,对生活愈敏感的人,却愈感受到其中苦况。底线遂一退再退,原则调整复调整。或许去到某一刻,我们不得不接受,那就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从而失去仅有的对生活的另类想象。我们渐渐相信,生活不得不如此,生活本是如此,生活就该如此。我们遂不自由,遂彼此奴役,遂丧失活出个性的力量。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问题却在于,如果一个反思式的人生,必须直面人生种种软弱丑陋伤痛,我们能够承受得起吗?我们有责任要承受吗?对生命对社会不断的反省,真的令我们活得更加美好吗?苏格拉底以他自己来示范说,是的是的,活得正直正当,追求美善,我们才能活得幸福,因为活得好与活得高尚,是同一回事。正因为此,人生的首要关注,不是我们的身体和职业,而是灵魂的完善。要得到这种幸福,我们必须践行美德,活得正直公正,即使要为此付出极大代价。但在一个享乐主义和自利主义的时代,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早已显得过时,甚至被视为疯子。但他不是疯子。他是古希腊的伟大哲人,是西方思想的源头,并为了坚持一己信念而不惜舍弃生命。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会说,这只是纯粹的个人选择。只要我们不像苏格拉底那样看人生,自然活得心安理得。而当绝大部分人都选择活得不正当不高尚并视之为好的时候,一个苏格拉底式的人,活得好的那份自信又从何而来?而若为此而放弃世间众多其他的好,又是否值得?问题实在艰难。毕竟,生活中限制重重,而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对于人该如何活,在这样的世代,谁可以有绝对的权威?而微弱的个体面对庞大的制度,坚持又从何谈起?’我知得愈深,愈不敢要求。也正因此,我实在不想循例说那“前程似锦”的套话。中大,也许只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而人生忧患,也许只从离开大学站才真正开始。但我希望你们知道,至少至少,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启迪我们,选择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活得高尚活得正当,是值得追求的。我不知道,如果我们连这点信念也失去,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坚持,生活的意义又从何谈起。

大学教育,理应好好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而有个性的自由人,积累知识沉淀智能,拓阔视野建立自信,从而在步入社会后不至于那么容易被击倒,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改良,活出丰盛而有价值的人生。很可惜,今天的大学教育,在所谓国际化市场化大潮中,离这个目标愈来愈远,而古典的人文教育理念,亦几已遭人遗忘。所以,当我问母校有何值得自己骄傲的时候,我既感到困惑失落,同时感到一己责任之重大。

三年前9月开学第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大。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我是你们第一个上课的老师。我们能成为师生,其中必有许多不知的因缘。如果没有记错,也是在第一课上,我和你们谈及苏格拉底的教导。在其后的日子,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思考,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我记得你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清楚每个人的性情。我相信,三年的政治系生活,将是你们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而他日捧起《政治哲学对话录》,相信大家仍会记得,我们曾经如此一起忘我地思考哲学和政治。只是,把回想留给未来吧。你们如此青春年少,对未来的生活必定充满这样那样的美好想象,也必定有万分开拓前路的勇气和豪情。珍重!P3-7

序言

走进生命的学问,是我追求的境界。呈献在读者面前这本小书,是我在探索路上留下的足印。这些足印,或深或浅,承载了我的思想和情感。我珍惜这些文字,因我活在其中。此刻书成,晨曦初露,山海静穆,才出生几天的女儿就在身边恬睡。在这个四月的清晨,我想多说几句,权作为序。

这本书,有不同主题,但归根究底,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活好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不易答。

首先,这个人生是我的,不是别人的,我不能让别人代我活。我是自己的主人,得为自己做决定,同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不少人就因为承受不了自主的重担,将担子移给别人,由别人来主宰自己。他们遂活着别人的人生。所以人要为自己而活,就一定要有独立意识,一定要告诉自己,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我有能力走自己的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花了很大努力吃了很多苦头,才渐渐明白这点。而一旦明白,整个对生命的感受就豁然不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个自由人,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但自由意识愈强,伴随而来的,不是轻省不是快乐,而是责任,非常沉重的责任。毕竟我只能活那么一次,当下即成历史,我要的不仅仅是自由,而是自由地活得好,活得有价值。

这是我的思考的起点。我不是读了一堆书,才生出这些困惑,而是在真实生活中受这些问题所困,然后尝试在学问中解惑。“未经省察的人生,并不值得过。”这是苏格拉底在雅典受审时说的话。理性省察的人生,不一定就是快乐的或幸福的人生。但既然活得好活得正当是人之为人必须重视的问题,那么认真反思自己的信念,努力依信念而活,或许是面对问题最恰当的方式。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谈得上是我们从心里相信值得过的人生。

本书许多文章,包括我写给学生的书信,我和陈特先生临终前的哲学对话,我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我的个人历程回顾,都和活得好这回事相关。经过多年思索,我渐渐明白,世间万事,说到头,都离不开我们对那真实存在的个体生存处境的关怀。如果看不到人,看不到人的脆弱有限,看不到每一个体都有独一无二且值得尊重的人生,那么所谓政治所谓集体所谓经世大业所谓意识形态,都是浮云,带来的往往是宰制异化压迫。我深深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据说价值崩坏是非颠倒虚无盛行的时代,要活出正直美善的人生,实在很难。因为我们活在世界之中。制度不改文化不变观念不移,我们的社会就难以变好。那该如何变?

我的想法是这样。

要活得好,我们需要对自我及人性有很好的认识。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理想、志趣、个性、能力,我们就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该以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对人的构成和生存状态没有深刻体悟,就难以知道“活得像个人”的真确意义及人的尊严建于何处。

要活得好,我们需要发展某些能力,包括理性和道德能力,感知世界及与他人沟通相处的能力,懂得爱懂得怜悯懂得公正待人的能力,还要有想象力和实践力,因而既能见到生命的可能性同时有勇气实现这些可能性。

要活得好,我们需要一些条件。我们需要好的教育,将人培养成独立正直有判断力有责任感的人;我们需要自由权利法治,保障人在没有恐惧没有压迫的环境下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需要社会正义,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公民权益受到保障;我们需要丰厚文化,容许个体得以在众多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中自由探索;我们需要政治参与,使得每个公民有平等机会去投入和影响公共决策,实现真正的集体共治。

以上是我的思考方向。对我来说,人生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彼此关联,不可分割。书中的文章,虽然不是系统的理论思考,但我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体会背后的关怀所在。当然,我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非提供定论。我最希望的,是读者能够见到问题,感受到问题的重要,然后一步步探索下去,走出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轨迹,我的思想离不开我的历史,离不开途中遇到的人。

1985年6月,黄昏,我,一个少年,在故乡的车站,坐在长途汽车一角,手里捧着一包泥土一瓶江水。窗外,是数十位前来送别的同学。我要移民香港。车站嘈杂,空气中全是汽油味,我什么也说不出,只是隔着窗流泪。人到深圳,跨过罗湖桥的一刻,我心里默念,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只是没料到,那一跨,竟标志着我的无忧少年时代的终结。

自踏足香港第一天始,如何在新环境求生存,如何安顿心灵,如何找到人生方向,成了我最大的挑战。我当初真的没想过,以香港为家,做个香港人,是那么艰难的事。我的移民史,让我深深体会到,个体实在脆弱。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被枷锁。这些枷锁,来自制度习俗偏见观念。要在诸多限制中,走一条不那么从众的路,为生命涂上一点异色,极为艰难。正因如此,我更坚信,要使每个人有机会活得好,就一定要改变种种束缚人异化人奴役人的观念和制度,让人呼吸到自由的风,意识到自由的可贵,并有勇气做个自由人。

二十六年后,我将这束文章交付三联书店出版,我有还乡之感。不是因为衣锦在身,而是因为我的文字即将和无数不相识的读者相遇。我感觉自己像个游子,走了好长好长的路,终于携回一点东西,呈献给久别的乡人——无论这点东西是如何的微不足道。穿过记忆,我又仿佛看见当年那个青涩忧郁的我。我的少年同学啊,但愿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水和土,也但愿你们能在巨变的中国好好走过来。

1991年深秋,夕阳斜照,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青草地,我和十多位一年级同学席地而坐,在助教杨国荣带领下,上陈特先生的《哲学概论》导修课。那是我第一次在草地上课。讨论什么我忘了,但我记得我们很快乐。我们认真思考热烈应和,发觉哲学很美妙。我从此走上哲学之路。

我2002年回到中文大学任教。我最喜欢在新亚钱穆图书馆丽典室上课,因为它正对着那片青草地。草地旁边,是哲学系创办人唐君毅先生的像;再远再高一点,是万世师表孔子像。有时天气好,我会和学生到草地讨论。一样的阳光一样的气味,我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遂明白,什么叫薪传。

我庆幸遇上哲学,更庆幸成为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问走进生命,同时让生命启迪学问。这是我的教学理想,多年来为此倾注心力。在课堂在酒吧在咖啡室在原典夜读在春日郊游在网上论坛,我和学生有过无数对话,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看着学生成长,自己也在成长。对不少人来说,在今天的大学,花时间在学生身上是不智的事。我不这样看。教师的责任是育人。离开了学生,也就离开了这门事业。做个合格的老师,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专注投入,吏需要长期的关怀实践。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少,惟有自许,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陈特先生2002年离开,杨国荣先生2010年离开。临别前夕,我们以讨论哲学来郑重道别。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活出了哲人和教者的尊严。

本书绝大部分文章的首位读者,是我相识十八载的好友陈日东。日东是我的文章最初和最后的仲裁者。他认为过得去,我就放心;他认为不好,我就修改。可以说,这些文字背后都有日东的影子。

日东是我读大学时的哲学系同学。过去那么多年,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从没停止过思想交流。有时是书信,有时是电话,有时是闲聊,有时是激辩。从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生死到日常生活的细事琐事趣味事,我们无所不谈无所不辩。日东是我认识的人中,活得最接近苏格拉底式的哲学人。他是真正以生命来实践哲学。我们的相交相知,更教我真切明白,友谊是活得好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本书的后记,我请日东来写,他慨然应允,并花了极大精力完成。有了这篇文章,全书就完整了。它不仅承载了我的思想情感,同时见证了我们十八年的友谊。

2011年4月8日凌晨,在医院产房,我陪在内子身边,看着女儿一步一步降临世界。切断脐带后,我抱起小可静,看着她的脸,听着她的哭声,内心充满喜悦虔敬。这是新生命,这个新生命是我的女儿。

我知道,由那一刻开始,女儿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大的牵挂。我将牵着她的小手,走以后的路。正如龙应台老师对我所说,这是甜蜜的负担。女儿当然不知道她进入的,是怎样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怎么样,却会影响她的一生。我是如此希望,世界可以慢慢变好,没有恐惧虚假压迫,所有小朋友能够在有自由有爱的环境一,活出丰盛的人生。女儿啊,愿你慢慢长大,热爱生活热爱智慧热爱人间美好事物,并和爸爸妈妈及其他人一起,努力令世界变好。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

是为序!

2011年4月13日

香港中文大学吐露港畔忘食斋

后记

我早就预计这篇后记会很长,但没想到这样长。或许我的潜意识知道,机会只此一次,要说的便要尽量说。文章里的分析,看似有很多愤世嫉俗的批评,不应该出自一个虚无主义者之口。我其实心里很明白这种张力,只是我的写作能力有限,没法调和得更好。但不打紧,反正这本书早晚会在宇宙中消失,写得好不好,到头来也没分别。生命终究没有先天的意义,一切皆是想当然的游戏——包括我这句话。我还有执着,还有要求,只因贪玩——没难度的游戏太容易玩腻了。一刀切否定世事万物的存在价值,很轻易,这种廉价的虚无主义,往往伴随生活的不如意而生,借着否定全世界,减低失落感,让自己好过一点。骨子里,它还是相信有绝对真理,只是一时间找不到,才逃避现实起来。有一天,上帝显灵,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追随,做最虔诚的教徒。我没这种天分,就算上帝站在跟前,我也当他是常人。我只能做一个无所谓执着或不执着的人,充满矛盾地投向虚空,融入虚无——不是相对于有的无,而是谈不上有无,最终连虚无本身也消解的空。

在朋友眼中,我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和虚无缥缈拉不上关系。我平日的一些言论,更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我热爱世界,热爱生命。其实,我只是碰巧听过罗尔斯这类哲人的想法,感觉投缘,用来思考和批判社会建制的不公义而已。我究竟有多认同这些正义理论,实在无可肯定,亦毋需肯定。正如用喜剧的方式演悲剧,我就用非一般的热诚来体现无比的冷酷。我根本不关心人,不关心社会,对你这个朋友,自然也不关心,我只是懂得让别人觉得我关心他而已。我们都是可有可无的灰尘。我关心,只表明我不会执着于否定,关心与否由我取舍。正与反,在本质上无异,我们这一生受千万人拥戴,抑或受千万人唾弃,放在宇宙历史的长河,一样微小得可怜。同样微小,同样是过眼烟云的,还包括宇宙历史本身——微小当然是权宜的说法,说到底,并没有微小和不微小之分。

机缘这回事,实在奇怪得可怕。在我们过去和将来有千千万万年,世上又有数十亿林林总总的人,当中一粒微尘,立足在光明的大陆,另一粒置身于黑暗的幽谷,他们居然可以相遇,还惺惺相惜,相交至今。

纵使我以下的话无聊至极,但于你而言或有点意义,我也就不妨说出来,当是一个纪念:从你的角度出发,要令世界重回正轨,还有无数难关要闯,你得继续提升你的水平,冲破极限。自由主义并不足以解决人类趋向自取灭亡的困局。它容许跨国企业手握欲望的指挥棒,使人类陷入博弈两难的境地,放弃关心整体和长远的福祉,只求眼前的私欲得到最大满足,甚至连剥削同类,残害其他生灵也不当是一回事。是故人必须学懂谦卑,限制其自私自利的一面,他们只是地球其中一个成员,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地球上的公民才有望活得好,活得公正——公正,不止对人类这种灵长类动物而言。

因此,我们要跳出单单以人类福祉为依归的思考逻辑,将公正的概念扩充应用至其他物种上,由小乘至大乘,由小我至大我,追求动态的均衡,体现自由和爱的真谛,建构一套崇尚绿色和简约生活,开放而非封闭性系统的理论,我姑且称之为地球公民主义。我明白,高谈放论容易,实际开发一套新学说却非常困难,我没这个能力,也没有时间,要靠你了。我相信你最终可以超越自己,但走得多远,要看你的造化。

好了,是住笔的时候,请原谅我不学无术,居然大言不惭。不会有下次的,我的生命力流失不止,我承诺要写的书,恐怕已无力完成。有一天,小可静够懂事了,你便念这篇文给她听。你自己就好好爱惜身体,不要过分操劳。保重。

初稿:2011年4月20日

定稿:2011年5月28日

香港中文大学范克廉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生命的学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保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9712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