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原研哉引设计界翘首瞩目之作,以观察家的视野梳理时代潮流;以思考者的睿智发掘美意识的根源和流转;以设计师的责任建构全新设计语法与风格观念。

《白》尝试探究一个叫“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它试图通过“白”的概念探寻营造简洁微妙的日本美学之源。当你阖卷回味,“白”对于你,已经有所不同了。这一重新审视“白”的契机,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清自己的世界。

内容推荐

  原研哉编著的《白》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本书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本书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相对于设计本身,《白》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它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并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读者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土壤,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本书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白的发现

 作为感觉经验的“白”

 颜色是什么 ?

 くろく

 脱离颜色

 信息与生命的基本形式

第二章 纸

 刺激くろく的能量

 作为一页纸的白

 作为创造催化剂的纸

 白的反刍

 白方纸

 折叠语言

 关于字

 字型与排印术

第三章 空

 空的意义

 长谷川等伯的 《松林图》

 作为无限潜能的空

 信息与伊势神宫

 什么都没说

 白底上红圆的容纳性

 空与白

 茶道

 日式房间的起源

 思在空里

 创造性问题不需答案

第四章 回到白

 “推敲” 与不可逆文本

 向白一跃

 清理

 陌生化

 白沙与月光

后记致谢

试读章节

作为创造催化剂的纸

纸常被称为“印刷媒介”,由于电子媒介的兴起,此言尤为正确。但与电子媒介本质上缺乏实体存在不同,纸的基本特性是无法用“媒介”这一概念完全概括的。

当我们以知觉的观点看待文化与文明,我们会发现,一个时代的人们周围存在着一种刺激创造欲的催化剂。以石器时代的文化为例,我们只需手握一柄石斧便可感受到那造斧之人发自心底的创造冲动。石头的重量与触感给了它某种可能性,激发着任何拿着它干活的人。石器时代持续的时间惊人漫长,据说这种斧子的形状传承了有十万年之久。我们在今日很难想象一种工具及其使用能保持上千个世代基本不变,而当我们拿起这样一件东西,去感觉其重量、硬度、质地,我们仍能从直觉上理解其创制背后的那种冲动。即便是现在,不管什么时候,一旦手里拿着这样一件东西,我都会变得兴奋起来。这种兴奋可被视为一种激发所有创造行为的动力。

铁器时代提供了类似的媒介。铁这种介质既硬且韧的特性可视为农业和战争这类活动的一种催化剂。犁与铲翻转土地的感觉鼓励人们去开垦荒地,建立和平的居所。而他们侵略邻居的野心,他们对支配生死的力量的冲动,无疑受到了寒光闪闪的钢剑之锋的刺激。

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与楔形文字则为另一种媒介。这些泥板的表面并不总是平的,实际上许多都鼓得好像要爆开一样,如同充斥着文件的笔记本,表面拥挤不堪地刻写着细小的楔形文字。这些板子为何翘曲得这么厉害呢?原因大约是它们得是便携的,这种形态能让它们挤下更多的字。换句话讲,高密度排字的原因可能源于想令其可用表面最大化的考虑。因此,字母一定要小,表面一定要弯。我们可以从实实在在的东西——泥板本身,和它上面的文字推断出这种愿望的强烈。文化是人类愿望的一种反映。如我们将此愿望与一艘船上的风帆相比,我们就能看出风这个关键角色,即盈帆的助力。沿着文化与文明,这样实际的“媒介”总能找到。

纸的白色与弹性亦类似地刺激了人类的愿望。纸不仅是一种无机物,一种可用于文字及图像印刷的中性表面,纸的本性更将人们引入了一种延伸的对话,丰富了人们表达自己的能力。书可理解为一种把这种对话往前推进的重要工具。当我们沉入如空气般包围我们的电子媒介的内容之中,我们难道不应首先重新评估其沟通的感性力量吗?

白的反刍

我的工作需要我坐在一台电脑前,花上相当长的时间敲敲打打。即便现在我都是在键盘上敲着,但我也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纸接触。在后一种情况下,我能感到头脑的另一部分正被激活,大脑消耗的能量突然剧增。我只需让我的钢笔或铅笔尖与纸相触即可发生,而我的指尖与眼睛一旦介入,我的反应就强烈了。例如,当我为印刷选纸,或是在做书的过程中考虑用纸时,与其说是去接触纸,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我在对其进行反刍。我们用“反刍”这个词一般是指牛对一团草反复咀嚼吞咽的行为,而这里我是指对形象进行考虑与估量的重复过程。我从记忆里召集一系列白的形象,然后悠闲地将它们与我面前的真纸进行比较。“反刍”似乎与此行为完全吻合,比“选择”或“审查”要准确得多。

书装设计始于将各种纸集合到一起。你需要一种纸用于环衬,一种用于护封,一种用于内封,一种用于扉页,如此等等。最终,还要有印正文的纸。近年来,我用彩色纸越来越少。为什么是白纸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开始时我被彩色纸的变化多端吸引住了,对色标本中的大量色彩运用自如。而到了某种程度,我几乎是别无选择地转向了白。

设计包含着对差异的控制。不断重复相同的工作使我懂得,重要的是要限制那些差异,只保留那些最关键的。我逐渐明白,如果我想编织一块有意义的地毯,重要的是细微的渐变,而非悬殊的不同。如此,这块地毯便会精致许多。当我在街上碰到的颜色变化激增,当纸质或电脑上的色彩模版从数百种增加到数千种,我发现自己对颜色多样性的兴趣反而少了,我只把最基本和必要的材料放到我的工作台上。这个决定无疑左右了我的工作。因此到了某种程度,颜色本身变得多余而过剩。

颜色当然是文化,我在关于传统色的讨论中已经指出。黑白照片当然是美的,但若是把所有颜色都从世界上去掉,它们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当然我也不觉得人造色就是丑的。正相反,我欣赏那些迷恋原色及其他鲜艳颜色的人,我也对能在真实世界中操控纯色的色彩计算能力着迷。不容置疑,设计的正常做法不允许对颜色的忽略。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白的人,也并不回避使用颜色。作为一个职业平面设计师,我每天都要用到它。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当我动用颜色时,我会敏锐意识到这样做的“功能性”原因。我理解,红色是用于紧急事故按钮和灭火器的一种适当颜色,简言之,支撑标识系统的逻辑出自于我们的生活环境。

无论怎样,当我专注于工作中的细微情感与审美差异,我即开始无意识地从人造色的洪流转向不太惹人注意的纯自然色的领地。相比于对鲜艳与明亮的强调,我发现自己更加震颤于旧书褪去之色、混入日本和纸的纸板上的灰色,以及锈蚀的雅致之色。从植物种子与沙子那时尚、自然的色彩中,我发现了真实,甚至是一种血缘关系。在所有这些东西中,留下最伟大印记的是白色。

白纸有无数种。有些平滑如镜面,有些看起来则像鲨鱼皮一样粗糙;有些有着石膏般平整的表面,有些则有着蛋壳似的肌理;有些闪亮如覆上了滑石粉,有些则莹白如雪。我们找到的白纸可能摸上去如阴天般模糊不清,看上去如毛毯般又软又厚,或硬如木板,或轻如空气,或随和,或强硬……这个单子可以这样一直列下去。因此,也许开始时看着容易,其实为一本书选纸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为要把这许多不同的“白”整合到一起。我们必须在“红白”、“蓝白”与“黄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选定适当的纤维长度和厚度。这样书的各部分就能各自扮演其恰当的角色:护封传达一种有力的沉默,内封则为初启之纯净,扉页乃新开始之肌理,正文则将文字与图像放在清洁的背景上,或对读者的指尖柔声细语:“触摸我!”

白在与其周边颜色的关系中时进时退。有时它会显得更“白”一些,有时又会显得不那么白,原因并非物理的,而是要看此种对比是使它显得更亮,还是淡入背景,或是显得暗淡。纸于今日是一种制造产品,已设立了标准,以衡量其白度。碳酸镁——我们看到体操运动员在双杠比赛前往手上擦的白粉就是其中之一,它被用于衡量白度已有很长时间。近年来竟又开发出一种更白的纸,它不像荧光灯那样发青,而是纯白。这种白能在与其他白纸的对比中显出来。因此,当我们想要加重白时我们就用它。

到了某个地步我开始意识到,仅凭使用最白的纸并不能使人获得白的最强烈印象。事实上,一本只使用纯白的书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很弱,远比不上一本对其封面、腰封、扉页、正文等处仔细斟酌着使用的不同深浅白的书。这大概是人眼对明暗的深浅适应太快的缘故。而只有当我们的感官必须对透明度和重量也给予评估时,白的完整面貌才会呈现,最强的效果才能获得。当把一张半透明的玻璃纸放在一种带有蛋壳肌理的糙白纸上时,一种白的深度感才会被唤醒。或当快速翻动镜子般的光面纸时,我们会遇见一种石膏般不透光的白,我们即会惊异于白之圣洁清丽。

白的物理标准,即所谓的白“度”,并非我们如何感知白的一项指标。相应的,只是白度更高并不能形成我们的印象。大簇怒放盛开的鲜花之自给予我们的体验,一旦背后被衬上一张复印纸,立即就会遭到削弱。浅白的花瓣饱含水分,而我们对其繁茂花朵之白的感知却是震撼的。简言之,白是一种自我们的感觉之内产生的现象。

一本书的建构是基于对白的不断反刍,牵涉到眼睛、指尖和记忆。我们对一本书的设计始于一本假书,一本空白页的书,也就是说,一个纸制的建筑形象,而我已无数次立起这样的大厦了。也许,像那白色的花朵一样,信息就是这类实验行为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合作产物。我认为这种过程支撑着我作为一个设计师的感知。

P34-42

序言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我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换句话讲,我试图找到那通过“白”的概念营造的简洁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设计是我的工作。我为人类的沟通而努力。这意味着比起做“东西”来,我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我在大量的展览中展示了我的工作,做了不计其数的海报、包装设计、符号标志以及书籍设计。这些作品全都反映了我的既定“环境”的属性。我的职业引导我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形象,以及能留下恒久印象的清澈通透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我开始关注在日本,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传播手段。随着这一连串想法的推进,崭新的答案在我心中萌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空”与“虚无”是我在试图抓住沟通本质时思量的一些术语。当人们分享各自的想法时,他们一般是倾听彼此的意见,而非将信息扔给对方。换句话讲,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多好地倾听,而非我们能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例如,与那些含义被限定得较窄的标志不同,十字、日本旗上的红色圆这样的符号,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疆界限制自由驰骋。它们就像无数空的容器一样,能包含各种可能的含义。空的概念同样可从洞穴式的陵墓、教堂、小花园或茶室中发现。它们都反映了空的概念。虽然一开始我是在写“空”,但没多久我就发现,我其实是在说“白”,通过与“空”那宽广的含义谱系对峙,“白出现了。从语言学上说,自这个字,在日语里是出现在空白这个词组里的”。这~联系最终迫使我根据空与自的关系去探索空的含义。相应地,我最终也是先写的“白”,然后再转到“空”。

我希望,当你读完本书,“自”对于你,看起来已经有所不同了。如果你能觉出它正在以一种新的、更高的清晰度放射着光芒,我们就可以说,你的感觉已被精炼过了。这样一个提升了的对“白”的认识也提供了一种条件,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我们的世界。

后记

当我早上睁开眼睛,花园覆盖在雪中。夜里我感觉到了雪在下。我身体的某一部分秘密地记录着那种堆积,那某种东西正在外面静静堆起来的状况。我向一个崭新的世界打开窗。这个星球给予我们的许多景象是多么壮观啊!当降水在空气中凝结,它变成了雪。结晶的冰粒自得惊人。它们把整个大地包裹了起来。

近年来,如此之多的东西——建筑与城市、人与词语——好像都成了半透明的,也许我应该说它们的感觉是好像它们是半物质的。建筑变轻了,因为用了玻璃和其他新建材。而穿行网络的词语渐渐湮没无闻,无家可归。它们会被以某种方式更新成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吗?或是多年保持其新鲜的外表,而不披上年龄的锈蚀?我们一天天斗争着,试图扩展我们在这新的现实中感受到的新鲜和指望。这半透明的世界终究是要继续生长的。也许我们大部分的思维意识将会待在那里终结。

而雪仍在下着。雪片默默地飞舞着落入我掌中,融为几滴亮光。白仍有力量将其神圣的荣光赋予我们,它们既不会消失,也不更新自己,也不变得透明。

看样子雪还要继续下一阵子。

2008年2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12775
开本 32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6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5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