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月里的三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九月里,轻装上路,告别中国最好的大学,告别中国最好的医院,告别这个世界口口声声拥戴的成功和自信。

本书是继《医事》、《协和医事》之后著名作家、医学博士讴歌推出的首部医事小说。这本小说除了再次验证“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处女作”那个精准判断外,还有更为斑斓的意味。

内容推荐

本书以女医生胡琴的视角来写了从大学军训到女友死亡之间她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从中国到美国,从压抑的军训到对音乐的追求喜爱,如一首散文诗般流转。文间有大量的小说、诗歌以及音乐的引用,充满了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气息。开头写军训的部分突出了在严格纪律压制下的青春萌动,写出了胡琴那种另类的、不肯屈服的性格,这种叛逆的性格一直主导着胡琴的命运,使得她不甘于在别人眼中“既定”的选择,包括在普世医院毕业后选择不做医生,在美国和大有前途的男友分手。她浓郁的文化性格始终和医学的冷漠格格不入,即使后来进入公司,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地位,以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品格观照着外在的世界。凡阿玲是胡琴军训时结识的好友,她比胡琴更为世俗,始终纠缠在自己的世俗情爱里,她敢于去爱,也屈服于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倦怠和疲惫。这使得她在身患重病之后,最终选择了一开始在靶场为她而自杀的秦瑟。

目录

第一章 九月里,度日如年

第二章 写给三十年后的你

第三章 九月里的三十年

后记 以笔为琴,驶向夜间

试读章节

不见阳光的普世医院地下室,四月的春天已无孔不入,闻起来味道甜腻。从实验桌抽屉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一行电话号码。久处地下室,嗅觉飞涨但眼力退化。胡琴要做的事,和眼睛有关。

“订五双眼睛。今晚要,最后一次了。”

“老时间,晚上十点半,带冰盒!”

最后一次打电话给秦师傅。放下话筒,长嘘口气。深呼吸,春天的甜腻从她的鼻孔进入,沿气管顺势滑下,钻进肺泡,随即她困意四起。

一家屠宰场的存在,对于一个城市,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若是猪肉涨价,倒是会牵动这世界的生物链条。为了毕业论文的猪眼睛,胡琴穿上放在门口的那双高帮雨靴,走进屠宰场。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

北京南城,穿过“浙江村”的数层围叠后,就是它了。真是活色生香。每晚10点,这里灯光准时点亮,声音旋即鼎沸。昼伏夜出的工人,新一天从这里开始。他们套上塑料围裙,蹬上高帮雨靴,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穿插在喧哗的、倒立的猪群中。它们被烫水,咽气,脱毛,分割。五六个小时之后,经过切分的鲜肉和排骨,在凌晨时分运往各大菜场。一通讨价还价、过秤付钱,进入它这辈子的终极——各家厨房的案板。锅碗瓢盆一阵响,肠胃蠕动,人们打饱嗝,得以有口气继续忙这忙那,顺带着烦这烦那。

这一年是世纪末。

四月,离胡琴毕业还有九十天。努了八年的弦,终于也到了这八年的终极——射箭的那一刻。射程其实有限。即便弩箭离弦,无非是大家都装高潮谈论的美国:拎两只行李箱,去那里,重新翻开一页,再去念一所大学,换个地方上自修。这终点让胡琴意兴阑珊。她只能在心里妄图拔高过程的分量。虽然终日与普世医院、与像边钟一样的大夫们捆绑在一起,有分量的过程也并非随手可得。

离弦之前,胡琴得花一年呆在普世医院的地下实验室里。博士毕业课题可以随便选科室,但必须有“质量”。符合九十年以来自普世医学院毕业的那种质量。渗透高标、自豪、万里挑一的价值观的质量。她选的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一开始,她以为是人眼睛。直到有一天,同实验室的浙江人小瘦,激动地对她跳起来:“我要去取人眼睛了!”

胡琴浑身一激灵,问:“谁的?”

“执刑的罪犯,一共四个人!想想吧,四对眼睛。我都跟这儿呆一年了,这头一回听说。”

“四对?人眼睛是论对的?怎么取?”

“刑场上枪一声脆响,人倒下了,你趴上去,用手术刀这么一剜。我听别人说的……一块儿去的还有其他科的,各取所需,泌尿外科的扒肾,普通外科的扒肝……气氛紧张,你争我抢。我在外院听说的!”

什么样的枪,什么样的刑场?打枪的地方?遥不可及的军训记忆。浙江人小瘦说话时,眼睛中激起狂人一样的光亮。平时那眼睛虽大,却被长睫毛垂帘覆盖,躲躲闪闪回避着胡琴,回避着眼前这科学世界和老得快成骨灰的地下实验室。

不想自己有一天眼睛闪得像狂人一样,如同鲁迅写“人吃人的社会”,胡琴暗自嘀咕,要不换个课题算了。在她掂量自己绝不可能去取人眼睛时,实验室老管家汪老太太塞给她一张纸条:“打这个电话,找秦师傅,去大红门买猪眼睛,十块一对,一样做你的课题。猪眼与人眼,结构差不多。普世医院好几代都这么做研究的。别听他的。我们几代对人眼睛的认识,都是以猪眼睛为起点,从猪眼睛出发的。”

哦,这就以猪眼睛为起点,从猪眼睛出发。

“不,应该是十块一双。该骂!”数秒后,汪老太太又往回倒带,纠正自己。不管眼睛来自人还是来自猪,应该是一双,而非一对。她大半辈子都这么认为。  真是普世医学院的老毕业生。汪老太太用一个下午与胡琴唠叨,对世间每一种在体形态,普世医院的人从来保有最起码的尊重。尽管医院外面那社会,早已不在乎这个。医学院解剖学第一节课,老师带着众学生,先向众尸体献鲜花,鞠躬三次,默哀三分钟。仪式感在空气中点燃,那些本来零星且孤独的自珍、敬畏给这个大步快意走向失调的世界,重新带来三分钟的秩序。

P3-5

后记

以笔为琴,驶向夜间

曾有人问,为什么起笔名叫讴歌?

就别人直接的字面想象,是不是特别周正阳光,而且是被洗劫过的、失去棱角及判断力的周正阳光?

或者,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催着你,要赞美天底下什么大事,迫不及待?

什么大事,还赞美,大多没劲吧。对方会想。这本是一个无甚意义的过渡期时代呀。

我上大学时,身处九十年代的北京,周边开始有一些本质的裂变(你知道的)。我被送去信阳军训一年后,被丢进北大读医预科。我那时十八岁,从热爱文字,转而怀疑,转而喜欢摇滚乐。

后来对我来说,“摇滚乐”这个词渐渐深广,包括爵士乐、蓝调、电子、民谣……甚至秦腔、昆曲,等所有带强烈个性和原创的非古典非流行音乐。失望的北大、冗长的医学院生活,更促成了它。其中,寄托了年轻时我想表达的疯狂、内省、幻境、悲悯……一条比起方块字更可能接近真相的路径。

当时一堆北京乐手中,有一位弹吉他的,叫讴歌。每次从显微镜看完一木盒的组织切片、尸体解剖课上识完一根根神经或血管后,抬起头来,跌入另一现实世界,我瞭望灰白的北京城,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名字,也有类似的经历。希望自己,也曾生在北京某大院的七十年代里,念刻板无用的书到高中即止。家中父母对儿女放手,手头略宽裕,略有性情,给我买一把吉他。我有天份,周围有气氛,我开始玩音乐。登台时长发飞扬,越起劲弹琴,这名字幻入乐音,力量就越强,反讽、精进、幽情……一并寓于其中。

乐音至上,氤氲环绕。如同,“你要我引吭高歌,我的心骄傲得快要迸裂”。

十多年过去,2005年写第一本非虚构书《医事》时,医患一事已不得不写了,加上编辑朋友的鼓动。此外,另一现实也摆在眼前,当生命在大系统里越来越废弃因而越来越下坠时,当我因技术有限没法用音乐来表达时,能做的,只有拿笔写字了。为此,需一并承担那些,并不能到达完美境界的败北,并不能如数学演算一般精确的妥协。这样自作自受,自娱自乐,是为了一个企图:自我证明活在现世,还不算百分之百虚妄一场。写时,希望一人分饰两角,换个名字换个人,于是起了笔名叫“讴歌”。想起,自己年轻时曾有一个音乐梦,环绕每寸肌肤。如今,我以笔为琴。

这篇《九月里的三十年》,2009年十月写完,两年中,大部分是在上班结束后的夜间玩票。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不甘止于岁月无情的悲凉体验,想看看那后面还有什么。大多数黄昏,沾满灰的车从北京三环钻出,驶向五环开外,望着不太清晰的天边,恍惚间,那轮廓如同一片苍茫群山,我竟愈加与眼前这凌乱并在凌乱中呼吸的城市融为一体。你看,这生活剥去一层又一层,剧情惊人,诗性诱人。剥下去,接近那唯一核心,苍凉和壮阔竟齐齐闪耀。它们催我潜入家中,以笔为琴,驶向夜间,那去向可以荒诞,可以虚幻……用白天的理智,无一处能着陆。但在夜间奇异飞翔的某一重境界中,它真切,迷人。

不求如同戴上耳机,音乐导引,进入那醍醐之境。“你干脆只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塞万提斯的朋友曾对他说。

得感谢那些不吝血肉和气息,一一治疗着我的文字怀疑症的大师们。这几年,重拾阅读热情,在方块字中,在英文单词中与他们相遇(最近一次,是类似传奇的朱家三作家)。他们一一用晕于精准文字外的弧光,告诉我:原来这怀疑症,不过是为掩护一种强大的企图,以求保有那最本源的文字境界。

估计自己也只能这样了,表达谢意:以笔为琴,驶向夜间,用微薄写作与他们对话,向他们致敬,那些马不停蹄,心如止水的灵魂。

至此,在孤独身影外,还需要什么物理的陪伴、物质的占有,以及热闹的相拥呢?

书评(媒体评论)

李敬泽 著名文学评论家/

礼失而求诸野,很多时候,我们在文学的圈子以外,遭遇意外的惊奇。医学博士讴歌的这部小说创作,再现了医学与文学联姻的久远而强大的传统。不止如此,她对当下一望而知的成功模式的勇毅拒绝,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不可侮慢的优雅气质。

黄集伟 著名出版人、书评人/

讴歌的这本小说,除了再次验证“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处女作”那个精准判断外,还有更为斑斓的意味。有别于文科文青的是,理科文青的文眼都如蜻蜓复眼:那是一双“企图高于物理存在的眼睛”——看得见菩萨为何低眉。看得见金刚为何怒目。此外。还能脱越“这最无情最滥情的一百年”。洞穿爱情那“意想不到的幽辉异彩”。

陈彤 著名作家、编剧/

故事好看,耐读!讴歌的文笔独特,是一种很特别的手术刀气质。其文风。一面闪着锐利,一面含着温情。混合起来。是眼前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剂贴心良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月里的三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讴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0420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5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