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道人心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曾任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现任凤凰卫视[2.13 1.43%]时事评论员的学者刘申宁从事历史研究20余年来的第一本学术随笔。全书共63篇学术随笔,分为“追昔”、“今问”、“史鉴”和“断想”四部分,来自他近两年在报纸、博客等专栏撰写的杂文。

内容推荐

什么叫世道,那原是古人所云圣王的治世之道,也是按照国人的传统理念所构建出来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当圣人不再成为圣人,他们的治世之道也同时不再为人们所乐道。世道变了,变得如此之快!它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一同裹胁了去。以前,人们追求的崇高精神正日益被万能的金钱所奴役,过去的革命理想变成了金钱拜物教。世道之变所形成的新风气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由世道之变而来的世风之变,在今天正渐渐演化为一种人心的跌落与更督。今天,说世风日下,还多少有些厚古薄今,但是说人心不古,恐怕没有多少人不同意了……

目录

追 昔

 怀念东林党人

 精刻的清儒

 名士张仪

 理财专家桑弘羊

 疾风知劲草

 宦官仇士良

 绝代才子 薄命君王

 吕坤的呻吟

 改革家张居正

 冷眼看“曾、李”

 一代帝师翁同龢

 海归艇长蔡廷干

 “冤魂”方伯谦

 小人物文悌

 大刀王五

 庸人黄瑞兰

 谢氏家族

今 问

 嬗变的思潮

 师道与王道

 经学与理学

 功名与富贵

 以史为鉴

 读史论“三无”

 清代的君主与儒生

 何谓中国近代史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

 历史镜场中的爱国与卖国

 历史应由谁来写

 敬惜字纸

史 鉴

 幕府

 禁烟

 发票

 布告

 厘金

 像赞

 润笔

 证书

 执照

 阿司匹林

 祭祖

 宗祠

 过继与归宗

 家法族规

 十家牌法

 科举取士

 废除科举

 新式学堂

断 想

 世道人心

 文化是什么

 怀念王桂德教授

 回忆深圳古籍书店

 留恋

 思念

 幸福

 说“偏激”

 谈谈“既得利益集团”

 有感“孙子”

 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四是什么

 由聂绀弩的死所想到的

 透过人物解读历史

 关于李鸿章家书之真伪

 发展学术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理财专家桑弘羊

桑弘羊(公元前153~前80年),出生于洛阳一个商人家庭。洛阳这个地方的民风是“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仕宦”。大概是这种生活环境造就了桑弘羊的经济头脑和理财天赋。13岁那年,赀选人宫为侍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买官”。桑弘羊入仕的这年,正是汉武帝登基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所以,他的命运就与这位幸运的皇帝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汉武帝是个幸运儿,他由先人手中不仅获得了政权,还同时继承了一个丰厚的家底。史书记载:“武帝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钱多得用不了,粮多得吃不完,像这样的好年景,不是每个皇帝都能遇上的。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一生对匈奴作战,通过战争,基本上确立了国家的疆域,并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在表面上看是武力的较量,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几十年的战争,将汉朝丰裕的家底耗费一空,国用顿绌,于是“兴利之臣,自此始也”。是时势将桑弘羊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桑弘羊在经济上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颁布告缗令。实际上是国家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税率约为6%,如果隐瞒不交,财产罚没充公。政府仅凭一纸法令,就得到了数以亿计的金钱。二是颁布铸钱令。将西汉初年允许的私人铸钱统统收归官办专营。这算得上是最早实行的金融政策。三是宣布盐铁官营。这是两项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物品,收归国有,无疑政府又控制了一批巨大的财源。四是颁布均输法。即商业活动由政府出面调节,以丰补歉,取此就彼,贱买贵卖。桑弘羊的这四项改革,从税收、金融、工业和商业四个方面,实行了国家垄断专营。这是中国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完成的国有化改革,它是对汉武帝政治专制、思想独尊、经济垄断三位一体封建专制制度的完善。

“成就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桑弘羊由于杰出的理财成就,仕途平步青云,由一个小小的侍中,升任大官丞、大司农(相当于今日之财政部长),成为位高权重的九卿之一。后来又出任御史大夫,成为汉代地位仅次于丞相的最高权力中心的核心成员。汉武帝临终时,他又以顾命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汉昭帝。为了争夺辅政之权,桑弘羊参与了倒首辅大臣霍光的权力争夺战。后来事情败露,桑弘羊被处以灭族重刑。在这场权力争夺的斗争中,桑弘羊究竟卷入多深,历史记载语焉不详。

关于桑弘羊的理财观念,可看《盐铁论》一书。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就民间疾苦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以贤良等民间代表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官方代表为另一方,双方检讨的重点其实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经济政策。桑弘羊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为这些经济政策极力辩解维护。这场辩论的记录,全部保留在桓宽所著《盐铁论》之中。

桑弘羊一生求利可谓高手,先求国家之利,位登人臣之极;再求个人之利,身遭斧钺之戮。一个“利”字,最终还是让这位理财高手利令智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政治总有商人永远参不破的去处。

疾风知劲草

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来形容政治人物的忠贞不屈,其实此话是大可玩味的。唐太宗李世民有《赐萧禹》这样一首诗,原文是:“疾风知劲草,坂荡知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所谓“坂荡”指的是政局变动或社会动荡不安。诗中的“劲草”指的是萧禹。李世民为何要赐萧禹这样一首诗呢?是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与他哥哥太子李建成已成水火不容之势,当时唐高祖李渊为立嗣之事正举棋不定,萧禹则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所以才得到了李世民如此高的评价,并将他列入了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画图于凌烟阁中。

那么,这个萧禹又是个什么样的“劲草”呢?这位帮助李世民登基的“诚臣”可是大有来头。他的高祖就是南朝梁朝的开国之君萧衍。他的曾祖父,便是编纂了著名的《昭明文选》的梁太子萧统,由于死得早未能继承君位。他的祖父萧察,是萧统的第二个儿子,原本是可以成为梁朝国君的,可惜未被萧衍选中,一气之下,单挑门户,另立了小朝廷,是为后梁,萧察便成了后梁皇帝。萧禹的父亲萧岿,继任为后梁明帝。这个小朝廷,自然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后来只得归顺了隋文帝。萧岿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即萧禹的姐姐嫁给了杨广。杨广当了皇帝,萧禹的姐姐自然就是皇后,是为萧皇后。而萧禹本人则又娶了隋炀帝的姐姐为妻。这里虽然长幼次序乱了点,但说明后梁归顺了隋朝之后,身份仍然是高贵的。在梁朝,萧禹是地地道道的天潢贵胄;在隋朝,他又成了真真切切的皇亲国戚。由梁到隋,萧家丧失的是江山社稷,保留的却是贵族血统。到了大唐,萧禹则又归顺了李世民,成了李世民登基的功臣。“劲草”之意何谓,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萧禹的经历来看,所谓“劲草”的特性,就是能够随风倒而不怕折腰。低头算什么,只要能傍得上强硬的后台,能够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存铺平道路,什么事都可以做,即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劲草”为坚贞的含义,实在是相去太远,大异其趣了。

即使是按李世民“坂荡识诚臣”的喻义来理解“劲草”,这种诚臣也无非是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出对某一方的忠诚而已。但是,正如劲草不能止息疾风肆虐一样,诚臣也绝对无力制止“坂荡”的蔓延。李世民称萧禹为“劲草”和“诚臣”,仅仅是由于他在皇权的争夺中,站在了李世民的一边,是对他站对了队的一种褒奖。其实就李世民而言,萧禹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对萧禹的总体评价并不高,认为萧禹好进谗言,经常对宰相房玄龄和魏征等人妄加褒贬,因而多次对萧禹进行批评,以至于萧禹大闹情绪,声言要出家。但是当李世民同意后,他又反悔了,说:“臣细思量,不能出家。”招来李世民一顿呵斥,说他:“弃公就私,未明显隐之道;身俗口道,莫辨邪正之心。”口气严厉,最后将他贬出朝廷。

其实细细思量,面对强势力量,至高无上的君权,所向无敌的军力和沆瀣一气的邪恶,“诚忠”常常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那些可以随风倒,能折腰的“劲草”方可生存下去。这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刚好相反。在政治领域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种群,大多是这种软弱无力之类。由于鲜得一见之故,人们对那些在政治活动中,能够确信自己所信奉、所坚守的是正确的,即使泰山压顶,也挺直了腰,高昂着头的人,给予无限的敬意。这不应理解为对某人的效忠,而应认定是对普遍价值的坚守。

P11-14

后记

我从没有想过要给自己出一本文集。这些年来,应报社的邀约,写了一些短小的专栏文章,基本是充数而已。先是在深圳一家报纸上开了专栏,陆续写了数十篇短文。后来,专栏停了下来,并非是我不想再写,而是有篇文章审查没有过关。记得当时该专栏编辑为难而委婉地对我说:“您身体不好,别太累了,多休息休息吧!”想来因文字而获罪者,前清大有人在,民国亦绵延不断,而今终究是越来越少。过去多是看着他人受累,不意今日竟然落到自己头上,虽说没有什么罪名,但心中仍不免有些感慨!后来在朋友的劝荐下,我又陆续在新浪网、凤凰网开了博客,发些所思所想。文章多是些杂感类的随笔,实非深思熟虑之作。

想来,我这一辈子是没有真正好好读过书的。“文革”时期就上山下乡了,接着当兵,竞然在部队一干就是21年。1977年恢复高考,凭借着在部队当理论辅导员的有限学习经历,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仍然回到部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解放军军事历史的研究工作。直到1989年,转业来到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我也想亲身体验一下改革的滋味,来到深圳。没有想到的是,从此我留在了这个本不熟悉的南方城市。从普通教师做起,一直到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08年初春,我申请提前退休,开始了不用去工作就有钱吃饭的自在生活。时光匆匆,一生蹉跎,似乎什么都做过,什么都没有做成!

然而这些年来,大脑却没闲着,时常在思考一些问题,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问题。这些思考让我常常感到苦恼!感到沉重!有时候也感到空寂!例如: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国人深切地感到自己不如人,于是开始向西方学习。早在李鸿章时代,我们就拜了欧关为老师,派出大批留学生到欧洲去,到美国去,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能够使中国强盛。甲午一战,我们败给了日本。于是,国人又一窝蜂地涌向了日本,向我们的敌人学习。用30年的时间,学会了闹革命和反满。1919年,欧美和日本勾结起来把我们给出卖了,将山东半岛的主权由德国人手中转给了日本人。国人感到被欺侮了,爆发了五四运动。但是中国究竟该走一条怎样的路呢?中国以谁为榜样?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普遍有一种迷茫和彷徨的情绪!就在这个时候,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向俄国人学习!走苏维埃的道路,成了国人的首选。这是历史的选择,绝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愿!于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人开始拜俄国人为我们的第三个老师。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由革命走到了建设。本承望随着老师一路走下去,可没想到老师的思维后来变了,他不想革命了。这使得我们这个学生不得不产生巨大的困惑!中国人最后只得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探索,开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全新的道路。

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却不能如同政治一样迅速地发生转变。我们在先后拜了三个老师之后,又重新走回自己的路,这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老路了。这种重回应该是在不同层面上的重回。这一百年来的巨大历史变迁,不能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划痕。旧的理念和传统早已被废弃了,新的又没有立刻接替上去,于是在新旧之间生出了一片厚厚的杂草!当革命也变为一种传统的时候,它对于文化的销蚀作用实在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在困顿之后常会说,这世道如何如何!什么叫世道?那原是古人所云圣王的治世之道,也是按照国人的传统理念所构建出来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应该说,物质生活确实是在不断改善,但是生存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条件却日趋一日地走向了逼仄和狭迫。这中间,未尝没有因文化的不适带来的认识与思想的断裂,从精神层面上说,这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早勃”!它所引起的社会阵痛与挣扎,日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闪现,并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存在,撕裂着我们的理想和认识。  当圣人不再成为圣人,他们的治世之道也同时不再为人们所乐道。世道变了,变得如此之快!它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一同裹挟了去。以前,有些人追求的崇高精神正日益被万能的金钱所奴役,过去的革命理想变成了金钱拜物教。世道之变所形成的新风气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由世道之变而来的世风之变,在今天正渐渐演化为一种人心的跌落与更替。今天,说世风日下,还多少有些厚古薄今,但是说人心不古,恐怕没有多少人不同意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曾经哺育中华民族成长了数千年的文化,正在逐渐地离我们远去。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永远不可挽回的历史发展趋势。

在这样一些思考中,我陆续写了些杂文随笔,仅仅希望自己厘清思路,能够弄明白这些问题。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文字风格迥异。因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摸索和探究用什么样的文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所以,不断尝试用不同的风格去写作,有的古奥艰涩,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引经据典,有的平铺直叙。最后发现,文字仅仅是载体,追求过分,就是缘木求鱼。而在这种探索与尝试中,我也领略了不同文字风格所具有的独特内蕴。本着尊重历史,我没有对这些文章做新的修改,去强求一律,也算是真实记载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三部分《史鉴》中的大多数文章,倒是十多年前为了出书而写的,并非是近些年的文字。当时,还有许多实物照片可据以撰写文字,但是后来因合作者何清莲去了美国,一切也就付诸东流了。更感到遗憾的是,那些实物照片被朋友借去后遗失,非常可惜!好在有了电脑,原先的文字仍然保存着。于是,借这次出书之机,将那些文字整理后一并发表,以了心愿,也算是对十余年前未成功合作者的默默怀念吧。

这本小书得以出版,可以说是朋友王菲女士关心的结果。在她的热心张罗之下,终于有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的愉快合作,又有戎爱军编辑的认真修改,匡我不逮,方才有了这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书。对于这些朋友的帮助与厚爱,我心中充满感激!同时,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辛劳,不再一一赘述,申宁在此一并叩谢!

刘申宁

2010年初记于深圳景蜜村书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道人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申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06294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6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