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熊猫(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同时锁定先锋及俱乐部夜店人群,解构所有的爱情,是中国第一部“市中心”实验小说,被法语世界誉为后现代版的《危险关系》。

本书运用全新叙事手法,通篇几乎全是对话,极少描述性语言,极少形容词,虚构中套着虚构,并混合了棉棉重新选定的五十张图片,随书赠送的原创CD唱片是棉棉亲自挑选及制作完成的。

内容推荐

一对年轻的情侣,各自允许对方可以有“第三者”,这“开放式的关系”一直走到第十个年头某个下午,他们开始玩一种“编故事接龙”的游戏,他们通过一起虚构故事来猜测对方生活中的秘密。故事中的party一场接着一场,私人的,公共的。故事中每一个女孩都在说“上海就缺大海”,每一个女孩都跟男主人公有特殊关系。故事高潮处出现了一种病毒,病毒把城市人分为两种:一种不害怕没有性生活;另一种害怕没有性生活。

目录

时间是个幻觉

星期天的下午:M餐厅

丽丽阿姨的葬礼之后

妹妹的葬礼之前

“你在10月30日万圣节那天干了什么?”

附录 《声名狼藉》最后部分

试读章节

下午,一幢旧上海的老房子,有花园,私人住宅。

上海第一公关小包的生日派对。

这里各色人种和各种语言混合,窃窃私语,有一种虚荣享乐和自命不凡的气氛。

一对男女在说话。

男:我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上海女孩喜欢在房间里戴着墨镜。

女:你不是在说我吧?

男:我不是在说你,你不一样,我很高兴看到当男人看着你的时候,你戴着太阳眼镜。

女:我戴太阳眼镜是因为我认为自己不好看,所以我要戴上太阳眼镜。我不漂亮,没办法那么流行。

男:如果男人看着你的时候,你认为自己不漂亮,这是不对的。关键并不在于流行、漂亮、地下。关键在于你有那么多太阳眼镜,你有那么多牌子和感觉。所以,我再说~遍,我很高兴看到当男人看着你的时候,你戴着太阳眼镜。

两个二十岁左右的DJ在说话:

一:我不知道为什么生活这么不容易。但我知道,当我们不能做必须做的事情时,是令人沮丧的。

二:困难的部分是,有时侯我们是虚弱的,我们需要那些重要人物或者有钱人的帮助。这是令人沮丧的部分。因为,事实上,大部分的他们从不与我们分享。

一:如果他们不懂得分享,那么他们就是迷失和不重要的人。

二:我想,我们应该给他们开party。

一个女孩在说话:Eric,你做的菜真好吃,但是我不喜欢陪你去听Hip—Pop。Hip—Pop就是让男人变得粗鲁,女孩变得性感,我不要去。

Eric:如果你听我的话跟我去一次星期四的金钟广场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那里的艳遇多得像圣诞节的礼物!

又有一个女孩说:Eric总是在星期天晚上到我家来跟我一起看DVD、做饭给我吃。通常我都因为吃得太饱而无法好好看电影。

女孩们一起看着Eric说:会做饭的男人一定很会做爱。你为什么不好好找一个女朋友呢?

Eric:上海女孩,她们不享受爱情,我找不到女朋友。

香水制造者上海女孩K拿着个数码相机一直在拍照。

包过来搂着K,K抬起头。

K给小包看她拍的照片:你看,你总是那么好看!你的party,你看,你每一年的生日party总有着同样的几张脸,这些,有着一张脏脸的天使。

包走到英国人A和法国人G身后。

A和G一直看着一个瘦高个儿女孩,她穿着件黑色的晚礼服,却戴着顶很大的白色绒线帽。

G回过头:生日快乐,小包!

A:你能告诉我那个女孩怎么回事吗?

不远处站着一个高个儿的女孩。

她笑着跟周围几个人在说话:人是在恋爱中长大的,没有别的事可以教育我,只有这件事。

G:她有时会到我们店里来,所有的人都叫她“赞助商”,这是我听过的最荒唐的名字。听说很久以前她是个妓女。

赞助商依然在不远处说话:我刚去过迈阿密,所以皮肤晒成这颜色。你知道上海缺什么?上海就缺大海。我们需要经常在沙滩边坐坐,有蓝色的天空,好朋友坐在身边看书,我在那里晒太阳,发呆,什么也不想,休息,我需要休息。  A:这不可能。她看上去不像妓女,很久以前7看她现在也只有二十出头。

G:上海女孩,你永远都没法搞清楚她们的真相。

赞助商 我今天真的准备去那个麻将馆,谁可以介绍我去?风水大师说我今天会赢钱。

A:她们没有真相,她们只是一个中转站,什么东西都会经过她们,然后再变成别的东西去别的地方。

他们三个站在那里看着这个叫“赞助商”的女孩。

包:她几年前从国外回来,做各种生意,赞助很多艺术活动,人非常好,跟母亲住在一起,搞不清楚谁是她的男朋友。

P24-27

序言

时空是个幻觉

2004年出版的有图片的《熊猫》和2009年出版的《声名狼藉》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严重功能失调的人写的爱情故事。据说切开药物依赖致死者的脑子,会发现那种人的脑子里有很多小洞。我虽然没有“药物依赖致死”,但我的脑子肯定是一张漏眼的网。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功能失调过,那么请别看这个故事。

我一直都懒得跟人解释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克特阿婆的故事。再版《熊猫》是一个机会,让我试着把一些事情说清楚,并再次为这那些岁月挑选照片。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相爱了十年的爱人同志最后分手的过程。我试图在这个故事里为爱情打开很多门,我想看清楚当所有的大门打开时爱情到底还剩下什么。在《熊猫》里男的职业不明,女的是一位“无产阶级作家”。到了《声名狼藉》,男的是《糖》里的摇滚乐手赛宁,女的是《糖》里的作家红。在两个版本中他们都曾有过一个约定,这个约定的大致内容是他们可以跟第三者发生恋情(在《熊猫》里更清楚说明只是可以发生“一夜情”,到了《声名狼藉》里则是“短暂的恋情”)。发生恋情之后他们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告诉对方但对方不可以嫉妒和因此提出分手。另一种选择是不告诉对方,但必须做到永远不让对方查出来,否则一旦被对方发现就分手。他们坚守着这个规定并始终保持着彼此高度的精神联系。到第十个年头的某一天他们决定玩一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一种他们自己发明的只属于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因为在看似开放和自由的爱情关系里,有些时刻他们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对话,因此他们通过编故事来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这对情侣在《熊猫》和《声名狼藉》两本书的最后都是以分手结束。

《声名狼藉》中赛宁和红在“一夜之间突然成名”后,开始参加资产阶级的晚会,喝着资产阶级的香槟,试图理解资产阶级的娱乐。一支“由最年轻的简单粗暴、聪明绝顶、目光温柔的艺术家及时装模特组成的”狗仔队不断公布这对情侣与各种“第三者”的绯闻,最终导致他们的关系和意志都濒临崩溃。在红答应塞宁的求婚后,他们决定做这个“编故事接龙的游戏”。

两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这对情侣一起玩“编故事接龙游戏”时虚构的故事。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跟五个女孩的故事。这个男孩般的男人在2004年版的《熊猫》中是个开服装店的,叫Lino。而在5年后出版的《声名狼藉》中他的职业是演员,他的名字也叫演员。从录音地点的标题(再版时加上的)我们知道这对情侣去了一个又一个party,他们一直在录音和编故事,现实与虚构互相交错。 根据《熊猫》出版多年后的一篇有关评论所统计,《熊猫》除了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电视机外,故事先后涉及了数码相机、录像带、对讲机、电话、电脑、摄像头、照片、摄像机、手机、电子信、8MM摄影机、太阳眼镜上的针头摄像头、MP4摄像机、独立电影、傻瓜照相机、投影仪等各种媒介。故事高潮处出现了一种病毒,谁得了这种病毒谁一年只能做两次爱。最后,这对情侣筋疲力尽地来到热带风暴人造海滩。女孩说:我们被病毒充满,病毒是关于我们恐惧一个名词。男人说:你的微笑是一个我不愿与陌生人分享的病毒。

在这对情侣共同虚构的故事中的五个女孩,她们分别是开地下麻将馆的、开唱片公司的、研制香水的(写小说跟研制香水是同一件事情)、赞助商、广告制作者(在《声名狼藉》里变成了“上海地下电影的公主”)。这五个女孩都说了同样的一段话:“你知道上海缺什么?上海就缺大海。我们需要经常在沙滩边坐坐,有蓝色的天空,好朋友坐在身边看书,我在那里晒太阳,发呆,什么也不想,休息,我需要休息。”。

《熊猫》最早是一个电影剧本。后来出书时,我之所以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是因为我想用庄杰拍的那张我在迈阿密海滩的照片作封面。后来我“发现”安排她们说同样的话也可以暗示这五个女孩其实是同一个女孩。这五个女孩其实都是我。《熊猫》让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我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的。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好的演员!

(青春期的第一次“觉醒”很可能是因为在杂志上第一次看到“自我”这个词,很多年我们为“自我”而挣扎,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个我”。)

在最早的时候文学对我来说曾经只是一种带有幸福感的写作。但很快就再也不是了。开始写《熊猫》时正是写作给我带来巨大名声的时候。在写《熊猫》的那几年我完全把生活当成了文学。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在写着它自己的小说,而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住在一个小说里。我那时觉得文学全部的魅力就是在于虚构与纪录的混合。那时我总希望自己可以精确地记录当下的现实。跟情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在记录,在酒吧喝酒的时候我在记录,我总是在各种酒吧的纸巾上写作,我完全被生活本身的真实及无常所吸引,我觉得那就是文学。那时我从不真正地放松,我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偷偷录下的谈话录音带,大部分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一次我无意之间听了我几乎忘了的一段录音,那是我和我当时“爱”着的男孩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房间里的一段录音,其中还包括长时间的沉默及当时房间电视正在播放的内容。在被录下的谈话中,我听到一个令我厌恶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诚实的恋爱中的我。其实我一直害怕在录音里听到自己,因为那个自己是那么不真实。可能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大部分的录音我没听过。

从一开始我就热爱将虚构与记录混合,写作因此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糖》是一部虚构的自传。但我的虚构总是同时反应出我当时的生活,反应了我在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在听什么样的音乐,和谁在一起,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我的作品里大部分美妙的句子都是我纪录得来的。我只是一个DJ,把这些材料混合得真假难辩。

《熊猫》并不是“纪录片”,书中那些对话是我重新写成记录风格的,有很多是从“纸巾记录”里抄过去的,也有一些是直接从我的E-mail信箱里抄过去的。我本来以为记录会让写作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真正令人发疯的并不是我的写作,而是现实本身。

《熊猫》写的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城市,那里有多少盏灯就有多少颗破碎的心。《熊猫》带着沾沾自喜、狂欢、怪异、肤浅的气息,因为我当时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我的写作有虚荣的成分,但我从来没有想要炫耀我的生活。

再版《熊猫》的全部摄影作品都由庄杰拍摄,他是我当时的邻居,我们当时都住在东大名路的北外滩。他就像电影里或传说中的那种人,一个生意人,喜欢艺术,善于观察,颓废而享乐,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界名人在他家开派对,他的邻居是一个女作家。那时他跟我一样相信记录的力量。这次选的照片都是在我写《熊猫》的那些日子拍的,其中那些比较夸张的都是在我家的party上拍的。

那时我们喜欢去俱乐部喝酒跳舞,那时有很多时间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时有很多上海女孩会在俱乐部里戴着墨镜,那时我确实有早上睡前看《教父》的习惯,也听DJ Bobby说过组织DJ罢工的想法,那时YY’S确实有过那样一个意大利男人,他曾经在YY’S写下过一份”合同”,“合同”上写着他要每年送我生日礼物一直到我死后。

那些日子的最后,我执著了三年的男孩告诉我他人格分裂 ,我父亲被告知将不久于人世,Party is over!

时空是一个幻觉。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的意思就是,每个孩子都将在最后获得真理。对我来说烟酒和狂欢从来都不是因为放纵和颓废,我曾经相信那是接近真理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一直相信爱情的全部内容是爱。过去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打开“那扇感知的大门”。我相信漫长而多变的无法总结的混乱,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进入一种崩溃,我发现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没什么好的主意,关于生活的,关于艺术的,关于爱情的。我想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或者说完全错误的。

现在我很少去YY’S阴阳酒吧了。现在我相信祈祷的力量。大部分时间我都独处和无语。我曾经说了太多的废话,也曾经有太多的吻在城市中被浪费。

再版《熊猫》中黑体字的部分是我新添的,我想尽量保留那些日子的痕迹,但还是有些小地方情不自禁地做了删改。原版《熊猫》的最后部分在再版中被换成《声名狼藉》的最后部分放在附录里。你们可以看,也可以不看。随书附送的唱片第一首曲子是我为大家阅读我的文字而准备的,建议你们戴上耳机并把这首曲子设置成重复。《熊猫》其实无所谓看不看得懂。《熊猫》是关于那些严重功能失调的夜晚的妄念,是关于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概念最后全部破碎之前的那一个夜晚,所以随便翻开哪一页怎么看都行。

再版《熊猫》并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将来。现实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虚构(小说)。对于相同的故事我们内心总是有“无数个”版本。我固执地认为, 对于某些作品的反复修改、再版、“翻拍”,这些事情本身就很“文学”。

棉棉

2010年3月,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们曾经读过的《糖》(2001年L’Olivier出版)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夜生活的书,那么PANDA SEX 就揭示了一个更加朦胧与暧昧的深夜。在这些朦胧与暧昧之中,在破裂的碎片中,晦涩的细节奇迹般地集合在一起,让人再一次看到棉棉的天才!事实上,真正使得读者屏住呼吸的,不是那些出现在书中的上海的人物所带来的细枝末节,而是这个城市本身,是它在狗与狼之间不断转换的疲惫又滑稽的脸谱……然而,通过自己的雕琢,棉棉改变了上海的舞台,她从一个自然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家,推动了上海文学的发展。易阅读,这我并不确定。但是令人动情,毫无疑问。”

——法国《世界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熊猫(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棉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4062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