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活跃于明末清初的才女中,黄媛介属于一位很独特的人物。她虽本为“儒家女”,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衰。受兄姊的影响,学习诗词书画,由于天分高,进步快,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据说,复社领袖张溥闻其名,欲纳为妾。当时风俗,贫寒人家女子最好的出路,是嫁给显贵为妾,其姊媛贞(字皆德)便是如此,但媛介幼时已许配给同乡杨世功。有说她拒绝了张溥,也有说是父兄不愿意,反正她最后还是嫁到了同样败落的杨家。杨世功科举考试落第,外出做生意又失败,婚后没能力供养妻子儿女,全靠黄媛介卖字画、当闺塾师,来维持家庭的经济开支。在中国历史上,女性通过从事艺术职业所获取的报酬,来养活包括丈夫在r4的全家,黄媛介当是第一人。

黄媛介大约生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稍后,正是明清才女文化兴起之初。当时风气的开放,加上一些文人的推动,女性的诗词和书画创作逐渐盛行。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苏州午梦堂一门。午梦堂主人叶绍袁不仅将自己妻子、女儿的作品编辑出版,还广泛征集各地名媛的唱和、纪念之作。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也就是三女叶小鸾去世后的第二年,叶绍袁到嘉兴,经人介绍结识了黄媛介的兄长黄象三。通过这一渠道,叶小鸾等人的诗歌被送到黄家。黄象三在随后的科考中得到叶绍袁的帮助,为表达感激,他献上了两位姊妹的诗稿。《午梦堂集·彤奁续些》中,就收有黄媛介姐妹的作品。

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钱谦益为黄媛介诗集作序云:“皆令又属杨郎过虞山,传内言,以请序于余。”其时,钱谦益正和柳如是讨论编一部闺秀诗词选,柳如是对黄媛介的诗十分推崇,有“皆令之诗近于僧”的评语。黄媛介恰好主动前来请钱谦益写序,柳如是便趁机邀她到虞山绛云楼相聚。对于柳如是来说,得到一位女伴,一位诗友、画友;对于黄媛介来说,友情以外,还得到金钱的酬报。她的词《眼儿媚.谢别柳河东夫人》,可谓二人交往情形的实录:“黄金不惜为幽人,种种语殷勤。竹开三径,图存四壁,便足千春。匆匆欲去尚因循,几处暗伤神。曾陪对镜,也同待月,常伴弹琴。”

明清易代之际,黄媛介在战乱中为清兵所劫,后为了全家生计,她不得不四处奔波,不是设摊出售字画,就是应聘于豪门为闺塾师。先是顺治二年(一六四五),由金陵返浙,途经金坛,应张无放夫人于氏之邀, “闭迹”于其别墅墙东园。顺治七年(一六五〇),黄媛介在杭州西湖畔卖画自活,境况窘迫,钱谦益、陈维崧等人都曾亲眼所见。柳如是此时写有《赠黄若芷大家四绝句》,以“小窗留待仲姬来”再次相招。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左右,黄媛介又应祁彪佳夫人商景兰之招,去绍兴梅市。商景兰周围聚集着一批才女,主要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她们经常结社吟诗。黄媛介的到来,使诗社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热闹。唱和之作,后来被编成一册《梅市倡和诗钞》。由于名声远扬,京城石吏部派人送来聘金,邀为女师。北行期间,子女夭折,遂孤身南归。至金陵,佟国器夫人怜其才,收留于僻园。不久,黄媛介便离开人世,时间大约在康熙七年至八年(一六六八——一六六九)间。

观其一生经历,黄媛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而更接近于今天所谓职业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了。她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一切都是独立自主的,丈夫至多也只是充当信使的角色。难怪高彦颐《闺塾师》中说:“在黄媛介和杨世功的例子中,标准的夫妻关系被颠倒了。”

身处那样的时代,黄媛介频繁的出游自然会招来异样的眼神。她的职业生涯和社交活动,都有悖于闺阁的礼法。她的行为让许多人感到她更像当时的艺妓,而不像一位良家妇女。也许正是因此,她的兄长虽因其才华而骄傲,对她与曾为艺妓的柳如是交往,却颇为不满。

黄媛介的行为模糊了闺秀与艺妓的界限,即使在朋友的心目中,她的身份也暧昧不清。这一点从他们的赠诗中,不难看出。吴梅村的诗中说:“江夏只今标艺苑,无双才子扫眉娘。”王士稹的诗中也说:“今日贞元摇落客,不将巧语忆秋娘。”连商景兰的诗中都说:“今朝把臂怜同调,始信当年女校书。”古人作诗,用典十分讲究,而此三人均以唐代名妓相比对,足见当时人对黄媛介这样一个女子的角色定位。

对于自己尴尬的角色,黄媛介一直耿耿于怀。她一再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的出身和对家庭的忠贞,正是明显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自序》云:“其家世中落,生蓼长荼,饥不食邪蒿之菜,倦不息恶木之阴。”《离隐歌序》又云:“予产自清门,归于素土。虽衣食取资于翰墨,而声影未出于衡门。”她还对丈夫杨世功说:“妾闻妇人之道,出必蔽面,言不出阃。得稍给馇粥,完稚弱婚嫁,吾守数椽没齿矣。”

黄媛介这么说的,也真是这么做的。虽然沦落到卖艺为生,她却始终洁身自好,能够保持节制,把握一定的度。当时卖画,偶有买主出于好奇,或心存不良,欲卷帘一顾,黄媛介坚持不肯。李渔戏曲((意中缘》有《卷帘》一折,写女主角杨云友为证明自己的画作并非有人代笔,当场卷帘作画。黄媛介在这一节旁边的批语是:“余少年时亦受此谤,然坚持不动,彼亦无奈我何!只此一节,稍胜云友。”对于自己能坚守“卖艺不卖色”的底线,黄媛介颇为自得。

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生活漂泊不定,黄媛介却不像一般女性那样终日哀怨,而是坚强地承受着全部的负担。其胸襟的开阔、境界的高远,更是为人称道。这在她早年悼念叶小鸾的诗中,就有所表现。叶小鸾自幼倍受父母宠爱,衣食无忧,与黄媛介生活的崎岖坎坷,简直无法相比。然而,她却天生厌世,无端哀愁,于新婚在即之际,抑郁而亡,时年方十七岁。黄媛介为她作《挽诗十绝》,其三云:“夜色青青变柳条,芳魂绝去不能招。当年若见黄皆令,深怨深愁应自消。”

黄媛介的诗词大都散失,现存于各种选本的不足十分之一。有人曾辑为一册,至今未见正式出版。《无声诗史》有云:“其诗初从《选》体入,后师杜少陵,清丽高洁,绝去闰阁畦径。适士人杨世功,萧然寒素,皆令黾勉同心,恬然自乐也。其所记述,多流离悲戚之辞,而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既足观其性情,且可以考事变,此闺阁而有林下风者也。”黄媛介诗学杜甫,主要与身世遭遇和个人秉性有关。身处乱世,流离失所,家境贫寒,抱负不凡,这些方面,黄媛介与杜甫都十分近似,容易产生共鸣,诗风受其影响,自然是顺理成章。下面两首五言绝句,可略窥一斑。其一:“或时卖歌诗,或时卖山水。独自高其风,如昔鬻草履。”其二:“倾■无锱铢,搜瓶无斗升。相逢患难人,何能解相救?”《玉镜阳秋》评其“家无担石,而心存济物,襟情尤不几”,说得一点不错。

黄媛介当年也曾作((和梅村<题鸳湖闰咏>》四首,其中有一联流传甚广:“牵萝补屋思偏逸,织锦成文意自如。”这正是她的自我写照。所谓“牵萝补屋”,典出自杜甫名篇((佳人》中的“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一意象,本是用来表现诗中女主角清贫困窘而又高风亮节的,杜甫借以自况,挪到黄媛介身上,也正合适。P13-16

书评(媒体评论)

真实呈现历史本身其实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判断。

——谢泳(厦门大学中文系)

细节之处显功力,不经意之处见真知。

——刘文华(《书屋》杂志社)

目录

序一: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谢泳

序二:逼近真相的叙事/刘文华

牵萝补屋思偏逸——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黄媛介

还将遗事辨丁香——顾太清与龚自珍的绯闻不足信

深闺有愿作新民——民国奇女子吕碧城的一生

失行孤雁逆风飞——激进与自由之间的张若名

因缘新旧意谁知——毛彦文与吴宓交往始末

道是无情却有情——凌叔华对徐志摩的感情有多深

且向山谷听回音——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冰心的真实关系

本事新词定有无——方令孺与闻一多的诗里诗外

相思欲诉又彷徨——赵清阁与老舍的一段隐情

何人绘得萧红影——对萧红的三重误解

海上花开花又落——诗画双绝的才女周炼霞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磨难的女作家梅娘

附录:八宝箱事件之真相

序言

桑农兄的文章我每见必读,一是文字平实,二是考证细密,三是无论大小,总流露些趣味。

我与桑农兄至今不曾见面,但神交已久。十几年前,大家还没有用电脑时,印象中时有通信,他比我风雅,信的内容和形式都让人有温暖的感觉,可惜我远在厦门,那些旧日的往来书信搁在太原家中,不能时时翻检了。我的另一位老朋友高恒文兄是桑农兄的同乡同学,他们早年合作一本关于徐志摩的书,非常有趣。

记得十多年前,恒文兄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臧策兄同来太原访韩 石山先生,有几日快乐的时光,闲谈时多次提起桑农兄,当时即留下美好印象,可惜一直无缘得见。后来恒文兄也久不联系。我到厦门教书前,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感念恒文兄。前些年,恒文兄在天津师大做管科研的小官,一时兴起,曾努力想把我弄到他那里去教书,事已提上日程,可惜因我学历过低,没有办成。恒文兄为人极厚,为此倒有些感觉对我不住,不愿再提此事。其实我心里的感觉一直非常温暖。这几年和恒文兄时相过从,每见也必谈到桑农兄的近况。2004年,桑农兄在北京访学,本来约好见面,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一时又错过了。近年安徽每有学术会议,如果桑农兄参预期间,总不忘约我参加,可惜我常令他失望。

有一年我在北京买到一本广州中山大学罗孟韦家散出的一册近代诗的抄本,其中有几首陈寅恪的诗,但标题和通行的有些差异,我曾为此写过一小文,后来桑农兄看见了,对我判断陈寅恪《题双照楼集》的分析多有辨证,让我很受启发,可惜他那篇文章后来我没有见到在何处刊出。

桑农兄写代近现代知识女性的文章还在《书屋》刊出时,我就非常留意,认为他叙述历史事实加现代眼光判断文学现象的努力,是文学史叙述的一个独特视角,不但丰富了文学史的叙述也扩展了文学史的史料范围,更重要的是桑农兄的学术趣味,总让他能在常见的文学史现象中发现我们一般文学史遗忘的东西,尤其是作家间的情感关系。桑农兄对文学史现象的梳理和判断,其实体现了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念,他对当下文学史叙述的流行方式相当不满足,他要用自己更有趣的方式来叙述文学史。

2008年秋天,复旦大学郜元宝兄来厦门开会,闲谈时也说到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法很难让学生喜欢,如此丰富的文学活动,现在文学史写成这个样子,实在对不起学生。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视概括和简单判断的叙述习惯,常常把丰富的文学活动简略到了枯燥的程度,现在应当探索新的文学史叙述方式了。

桑农兄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对文学史叙述反叛的一个尝试,我以为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应当是这么个讲法,用丰富的史料还原历史,让学生懂得这些文学史现象是如何叙述出来的,材料从哪能里来,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真实呈现历史本身其实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判断。

因为学术趣味相同,桑农兄非要我为他的新书写两句话,我就把阅读的感受讲出来,算是对老朋友学术追求的一种认同和欣赏。

谢泳

2009年12月5日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内容推荐

本书叙及晚明、晚清、民国时期的十二位知识女性。作者力图运用确凿的史料,展示她们独特的经历、境遇、个性,以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艰难挣扎的内心世界,重现被历史湮没的细节和真相。

编辑推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作家蔚然成风,名家辈出,确是名媛“制作”。这是那个时代的标签。本书写到的凌叔华、陆小曼、林徽因、冰心、方令孺、赵清阁、萧红等,就是毛彦文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她们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如何在其中挖掘更深的材料?本书作者确实把现有的资料收集齐整,在别人不经意处下手,细心地把握,重新解读,为你展示她们独特的经历、境遇、个性,以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艰难挣扎的内心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桑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8454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