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强调了禅与生活的一致。禅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禅使你去过超脱而无执无碍的生活,成佛意味着通过勤勉精进去做一个无心无念的、超然透脱的、适乎自己本来面目的人。铃木大拙强调禅道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使单调和索然乏味的生活充满真实内在的创造性与诗意,它使你由凡入圣,由迷入悟。
图书 | 禅与生活 |
内容 | 编辑推荐 铃木大拙强调了禅与生活的一致。禅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禅使你去过超脱而无执无碍的生活,成佛意味着通过勤勉精进去做一个无心无念的、超然透脱的、适乎自己本来面目的人。铃木大拙强调禅道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使单调和索然乏味的生活充满真实内在的创造性与诗意,它使你由凡入圣,由迷入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从享誉世界的日本学术巨擘、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著文集中精选而成。在铃木大师生花妙笔下,把一般人望而却步的“谈禅”,变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固然也强调具体生活,但存在主义者所得到的是生活的苦闷,而禅家所体验的则是禅悟的喜悦。要拯救现代文化的危机,使现代人不迷失自己而回到真正人之生活的读者,不可不看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禅与生活》。 目录 译者序 上篇 禅与生活 第一章 禅的意义 第二章 禅与一般佛教 第三章 禅的历史 第四章 悟 第五章 禅的实际开导方法 第六章 无理性的理性——公案的运用 第七章 禅的无心说 第八章 自然在禅学中所占的地位 第九章 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与禅 下篇 禅学随笔 第一章 佛教中的禅宗 第二章 禅佛教 第三章 禅体验的解释 第四章 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 第五章 问答 第六章 禅的自然观 试读章节 如果我们想弄清楚这点并证明禅家所谓禅保留着佛法的本质而非文字记载中的具体信条这一看法,就必须去除佛教一切表面的架子和附属的东西而发现其根本精神,因为这些外表和附属物妨碍它原始生命力的活动,所以容易使我们把非根本的东西看作根本的东西。我们知道橡树的果实与橡树不一样,但是只要继续生长,那么,两者的相同乃是逻辑的必然结果。要确实观察橡树的本性,就是要从其各个历史过程中找出一个未被中断的发展。当种子还是种子并不表示其他东西的时候,种子里面就没有生命;它是一件完成了的东西,除了作为历史好奇心的对象以外,在我们的宗教经验中,没有任何价值。同样,要确定佛法的本质,我们必须追寻它的整个发展路线并了解什么东西是将它带到现在这样成熟状态的最健全和最具活力的胚芽。当我们做到了这点以后,就会知道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将禅看作佛法各个发展阶段之一,并在事实上把它看作佛法中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要完全把握任何具有长远历史的宗教之结构,最好把宗教的创始者和他的教训分开,将前者看作后者发展过程中一个最有力的决定因素。关于这点,我的意思是:第一,所谓教祖当初并没有存心要成为任何宗教体系之教祖的想法,只是这种宗教体系后来以他的名字而成长的;第二,对他的信徒们来说,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人格没有被看作独立于他的教训之外;第三,至于他们教祖的人格本质在他们心中无形地发生作用的东西,在他死去以后,极其强烈地显露出来;第四,教祖的人格在信徒们心中变成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使这种人格成为他教训的核心,这就是说,后者被当作前者的意义的解释。 如果我们以为任何现存宗教体系都是它的教祖完全成熟的心灵产物而传给后代的,因而后继者对其教祖及教训应做的事,只是接受教祖及其教训而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遗产——不可为信徒个人的精神体验之内容所侵犯的一种宝藏,那么,这就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因为这种看法没有考虑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什么,并且把宗教彻底僵化了。不过,这种静态的保守主义,往往有一个进步的力量与之对立,这个进步的力量便是从动的观点去看宗教体系。这两种显然矛盾的力量织成了整个宗教史。事实上,历史就是这种无所不在的斗争记录。但是,宗教中有着这种斗争,表示宗教是在追求某种目标,并表示宗教是一种活的势力;因为它们渐渐把原始信仰中那些隐藏的含义发掘出来,并且以一种当初想象不到的方式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不但在教祖的人格方面发生这种情形,在他的教训方面,也发生同样情形。结果便产生一种可怕的复杂性,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产生一种可怕的混乱,有时候,这种混乱使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到一个现存宗教体系的真正内容。 当教祖还活在他的追随者和信徒们当中时,后者没有把教祖个人和他的教训分开;因为教训在人身上实现出来,而人也借教训得以具体的说明。接受教训就是追随他的步伐——也就是信仰他。他出现于他们中就足以鼓舞他们并使他们相信他的教训。也许他们没有完全领会他的教训,但是,他那令人信服的表现教训的方式,在他们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永久价值。只要他活在他们当中并对他们讲话,他的教训和他本人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甚至当他们退处僻静处所并默想他的教理以作为精神熏陶时,他的影子也会出现在他们心眼之前。 但是,当他本人庄严而具有影响力的人格不再被他们看见时,情形就不同了。他的教训仍然在那里,他的追随者可以从记忆中完全背诵它,但是它与教师之间人格上的关联已失去了,把他和他的教训紧紧结合为一体的活的锁链永远断了。当他们思考教义的真理时,就不禁想到他们的导师是一个比他们自己远为深奥和高尚的人。过去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发现以种种方式存在于领导者和信徒之间的那些相同的地方,渐渐消失不见了,而当其消失时,那另一面——也就是使他与他的追随者们极不相同的一面——便非常引人注目和无可避免地显露出来。结果使大家相信他一定是来自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精神源泉。神化过程这样不断地进行,最后在这位祖师死去若干世纪以后,便变成神的直接表现——事实上,他本人就是神了,他身上具有完全实现了的最高人性。他是神子或佛陀和救世主。于是,他的信徒便把他和他的教训分开而只考虑他本人了。他在信徒们眼中,便占住了他们所信宗教的中心地位。教训固然是重要的,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出自这位高超者之口,并非因为它含有爱或觉悟的真理。诚然,教训是应该通过教祖高尚人格而加以解释的。现在,后者凌驾整个宗教体系之上,他是散发觉悟之光的中心,只有相信他是救世主,才可以得救。 以这个人格为中心,便产生了以其教训为基础的各种哲学体系,但这些哲学体系多少是根据信徒们的精神体验而被修正改变了的。如果教祖的人格没有在其追随者内心激起深刻的宗教感情,那么,这种情形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就是说,最引起后者重视这教训的,主要的不是教训本身,而是使教训得以产生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东西,教训就决不会成为那样的。我们往往不会因为一句话是根据逻辑法则提出的就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主要是因为它能激发人的生命冲动。我们最先被它所感动,然后才想去证明它的真实性。了解固然是需要的,但仅有了解决不能使我们做心灵的冒险。P22-24 序言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学到铃木大拙先生的禅学思想,我们特地将铃木大拙所著的《禅与生活》和《禅学随笔》合成一本书,分为上下篇,以《禅与生活》为总书名,以便读者朋友全面了解作者对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由于上下篇由两个不同的译者翻译,难免在阐述上表达同一个意思出现不同的表述,且在全书上下篇目中如出现禅宗公案同例,或出现同样的内容,还请读者诸君勿需介怀。不同的翻译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了解同一思想的效果,读者诸君不妨一试!为此给各位带来阅读上的不便,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禅与生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铃木大拙 |
译者 | 刘大悲//孟祥森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125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6.5-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30 |
宽 | 168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