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著有 “晚清三部曲” (《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袁世凯》)的赵焰,如今又徘徊淮河边,立足于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借以发掘、阐说中国历史与文化。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归纳与阐释相当精辟,从各章标题即可见出,篇章架构中亦可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度,文字疏朗清峻。全书文气贯通始终,不阻隔,不凝滞,显见功力。

内容推荐

淮河,一条形容美丽、内涵丰富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走在淮河边上,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讲述与淮河有关的人与事,用这些从中国历史的躯体上抽出的丝线——明与暗、名与实、道与德、水与人、情与利、暴与乱、爱与怨、幻与变、诗与剑、药与酒、狂与狷、儒与道、歌与城、灵与爱、石与鬼,织出了美妙、隽永、警世的篇章。

目录

走淮河

明与暗

名与实

道与德

水与人

情与利

暴与乱

爱与怨

幻与变

诗与剑

药与酒

狂与狷

儒与道

歌与城

灵与爱

石与鬼

后记

试读章节

秋天是淮河两岸最好的季节。

满眼看去,没有高的山,深的水,它平平整整,一望无际,也一览无余。平原上挺拔高大的杨树几乎无所不在,它们将村庄包围着,也散布在田畦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杨树;没有人的地方,同样也有杨树。除了杨树,高梁如火,玉米似金,它们用大片火红或者金黄点缀着原野,就像一幅展开的油画一样。山寒水瘦,天遥地远。

土地上的历史和辉煌,就如同杨树飘零的叶子,融入泥土又变成泥土;也如同土地里长出的麦子或者高梁,割了一茬又是一茬。“江淮熟,天下足”,这一句谚语,是淮河流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淮河两岸,是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豆类种植最早的地区。当我在这片土地之上行走的时候,抬眼望过去,只能看到莽原一片,成片的苞米、高粱、大豆立在秋风里,枯黄的叶子刷刷作响,它们的硕果都有些不堪重负地晃来晃去。当然,还有麦子,那些点缀于黄土地之中的麦苗——秋天里的麦子是浅绿色的,它们绿得孱弱,但也郁郁葱葱,顽强地将这一片土地加以修饰。麦子是人类的伙伴,看起来,它们孱弱而微不足道,但细细地想一想,它们是那样的强大,不仅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也是人类的老师。它们既有无限的能量,也蕴涵无穷的智慧和启迪。人们懂得了麦子,就可以懂得全世界。在自然面前,代表人类痕迹的历史,是如此渺小,也是如此茫然。我们只能低下头来,从那些泥土之中,寻找历史的纹理;或者,捧起一把土,从土地中,嗅出战争的硝烟。这是一片巨大的宝藏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施虐,就像犁耙不断深耕的土地,起底,裸露,掩埋;不断地翻天覆地。

在这片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淮河了。这当然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在甲骨文中,“淮”字写作一只水鸟和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淮”字释为“从水佳声”。从象形上看,“淮”,即是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啼鸣飞翔。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淮河,河水清澈而绵长,水草萋萋,水鸟啁啾。当然,这样的情景,是春天里的事了。春夏秋冬的淮河,情景是不一样的。夏天的淮河如万马奔腾,恣意肆虐。而秋天之后的淮河呢,颜色泛黄,无声而委顿,缱绻而憔悴,就像一个因年成不好心事重重的农妇一样……河流与土地,与人的关系,总是三位一体的,它们无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在甲骨文里,“河”字是一个人,站在水边。河暗示人与水的关系,含义一般有两层:最基本的,是水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人对水的依赖——水哺育人,人们饮水,靠水来灌溉土地;水赐予大地以树木、粮食以及一切生物。除了这些,人们依赖于水的,还有智慧和启迪,是水,给了土地的灵性和人的灵性。这是冥冥之中的恩赐。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脉。具体源头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有可能,她来自树叶的某一颗露珠;或者,渗入泥土中的某一颗水滴。跟所有的河流一样,她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初,她只是涓涓细流,从树林的根部流出,清澈见底。河流的上游总像一首抒情诗,也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她总是充满希望,也充满激情;她单纯而阳光,善良而敏感。当她慢慢东流的过程中,她开始变得丰腴,变得漂亮,也变得有脾气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当然,河流是有内容的,她的内容深厚而广博,在她身上,无论是脾气也好,性格也好,似乎隐含着更高的神谕。河流伴随人类,主宰人类,监督人类,启迪人类。淮河就是这样,她至情至性,深沉而焦躁,有时候和颜悦色,有时候暴跳如雷。她经常性地肆虐人们的劳动成果,冲毁开垦的土地,将人们的辛勤毁于一旦。她太强大了,也太任性了,以至于人们在大多时间只能默默地忍耐,不敢诅咒她,也不敢责备她。看起来,这条河流心中是有恨意的,那是对于时光的恨意,也是对于土地的恨意;或者,是她想表达吧,表达对人类的训诫和责备——那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提醒和警示。

二  文化,或者说文明,是为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系。文明从来就是与河流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河流的伴生物。没有河流,就没有文化,也没有文明。这似乎已是定论和共识了。淮河流域的文明同样也如此。中国地分南北,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它界定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水域——淮河以北,称为北方;淮河以南,称为南方。这样的分割意义,使得淮河流域的内容更为丰富。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在淮河的北面,发展了以粟稷为主的农业;在淮河的南面,发展了以稻米为主的农业。北面,建筑以夯土建筑为主;南面,建筑以木结构加上草泥糊墙为主。北面,语音以卷舌为主;南面,语音以平舌为主……这种慢慢积累的不同,也就慢慢形成了南北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在地理和文化上具有某种延伸性和趋缓性,在很大程度上,它类似北方;而在有些方面,它又类似南方。淮河显然是兼融的,她能恰到好处地兼顾这一切,在她的流域里,这一切彼此相生,和谐相处。在很多人看来,淮河流域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原。当然,这是现在的看法了,现在人们是从生活习惯和风俗上来推断的,但人们忽略的是,从魏晋开始,中国经济和文化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转移,华夏文明的中心不断东进,也不断南移。这使得淮河流域的文明和习俗有了很大改变。在此之前,北方的黄河文化与淮河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而淮河文化,出现的却是思辨极强、智慧极高的老子和庄子,有天问,也有了智性的解答。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正方、正圆、正三角,极为厚重;而流畅的曲线则是淮河以南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淮河流域在很多时候隶属楚地,一直与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使得淮河文化一直蕴有湿润的水性。这些历史的变故,是我们在考虑这段历史时,所不能忽略的。

这一条河流承担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现实本身,还有历史的、哲学的,以及某种象征意义上的。这里的河流,以及两岸的土地,都是目睹过历史的风云变幻与沧海桑田的,也深知世界的暗示与隐喻。当悠久的中华文明只是东方破晓时,在淮河边,就诞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尉迟寺;而后,大禹带领着千军万马来到这里劈山引水,召集诸侯大会;文字的起源在这里也留下了重要痕迹,现在蚌埠双墩的刻画符号,被认定跟文字的起源有着直接关联……在淮河两岸,蒹葭苍苍的地方,有痴情的女子在水边顾影自怜,吟诵着华夏古老的国风。在此之后,这片土地苏醒了,春秋有老子、管子的睿智,战国有庄子的逍遥;秦末汉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到了东汉,亳州曹氏诗与剑,竹林贤人慨而慷;当淝水旁的一场大战尘埃落定之时,环顾四周,时空一片苍茫……淮河两岸,在数千年的时光里,一直是旌旗蔽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人来人往,你唱罢之后我登场。政治大戏一直如眼睛蒙着破布的毛驴一样,拉着碾盘不停地转来转去,不仅仅碾在土地之上,也碾在文化和人的身上。受苦受难的永远是这里的百姓,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明显可以看出岁月镌刻的痕迹,脸上的皱纹如河流一样深邃。当然,历史与功名总如尘土一样,漫漶一阵之后,总得尘埃落定。一场雨飘洒之后,或者一阵风吹拂之后,都悄无声息地落在了树叶上,落在了田野里,落在了乡间大道上。又一阵风吹起,或者车轮碾过的时候,它们又会迎风起舞。历史就这样一直具有循环的意义,可以说是消失的,也可以说是隐藏起来的。消失,是指历史绝不会再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及曾经发生的事件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隐藏,则是指它的逝去并不是永远的,它只是暗中埋伏了起来,埋伏在遗迹中,埋伏在土地里,埋伏在字里行间,埋伏在人们的言谈举止、气质相貌中……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起死回生。淮河两岸,就是这样,携带历史的古风遗韵,也飘散着传统的气息阴霾。

P1-6

后记

零星地写完这本书,已是2009年的初夏了。在旷野与旷野之间,田垄与田垄之间,高地与高地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风车与风车之间,槐树与槐树之间,苦楝与苦楝之间,甚至空蒙与空蒙之间,望过去,都是大片大片金黄色的麦穗。在这片最初诞生了麦子、大豆、高粱以及水稻的地方,虽然人如野草般反复枯荣,但这个地方的气息,却一直永恒。金黄色的麦穗就是这片土地的黄金甲,它不仅给土地,也给历史和文化披上了黄金甲。这真是刀枪不入的黄金甲,也是无懈可击的黄金甲,甚至是千秋万代的黄金甲——太阳出来,照在黄金甲上,那一大片反光直射上去,天空也变成了大大的盾牌。那真是一种光芒万丈。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愿意将自己的一切装点成金黄色呢?那是因为这是黄金的颜色,是麦穗的颜色,也是太阳的颜色。一个人,在如此三位合一的映照下,自然会感到强大无比。

对于淮河,一开始,我是陌生的。陌生,首先来自于对这边土地细节的陌生。我在徽州长大,也一直在江南工作,所以,对于淮河岸边的风,一直缺少机会细细地领略。而领略一个地方旷野之风刚硬以及柔软,是异常重要的。新世纪过后,我跨过长江来到居皖之中的合肥工作,开始频繁地跨越淮河,行走在淮河两岸。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对于淮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有了复杂而生动的感受。当写完《徽州三部曲》之后,我决定要写一写淮河了——毕竟,这是身边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对于淮河,我不仅有迫切了解的愿望,甚至还有一种饥渴。这样的饥渴,还是来自血液里流淌的因子吧。

这些年涉足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的一点就是,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从主观心理上,这片土地的所有东西都是紧密相联的。区域文化就像竹林中的根根竹子,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是独立的,其实,在地底下,它们一直盘根错节不分彼此。它们都有相同的本质,有着相同的气场和韵律。泱泱大地,只有一个中国,只有一个华夏文明,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只要深入进去,都能触摸到华夏文明硕大的枝干。从某种程度上说,华夏文明就像阿里巴巴的宝藏,它永远是向这个世界敞开的,我们能从中得到多少,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虔诚,我们的分辨力,以及我们灵魂的干净程度。从这一点出发,我对写作淮河抱有很大的信心。我知道,虽然淮河跟长江、新安江看似不一样,但它的内在纹理应该是相同的,而这样的纹理与气息,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

我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的寻找和发现。这样的经历,跟我对徽州文化所下的功夫一样。只不过相对于徽州,淮河边的一切,裸露得一无遮拦,失踪的却不见踪影。它就像一条直线,中间有无数个断开的缺口。在我看来,那些看起来不复存在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躲了起来,避开了当下的时间;或者,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作为写作者,我的任务就是重新找到它们,用笔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当我跋涉残垣断壁,在七零八碎的历史戈壁上行走的时候,我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一片狼藉之中,找到一条路径。一切区域文化都是有优点的,也是有缺陷的。对于我来说,如果对于淮河的认识还算准确,观点还算大胆的话,那么,对于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尽管那么丰富,那么深厚,但它仍是有缺陷的,它缺少的,是一种博大的精神高度,也缺少一种深刻的反思传统。当然,这样的弱点并不是淮河两岸的专属,只不过它表现得比较充分而已。并且,每朝每代的舞文弄墨者如果没有遭受到乡村生活的烦扰、虫害、劳苦以及盗贼劫掠的话,他们极容易把乡村生活理想化,以致给我们呈现的,都是如水粉画一般上了颜色,很难给我们一个事实的真相。我知道对于每一件历史事件而言,时间总是提供着无数可能性,就像无数条道路,横亘在你的面前;而历史的最终归宿,源自无数复杂力量的纠缠和争斗;或者是大量别有用心的粉饰。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最大困惑就是,为什么人类的走向,以及文化的走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迷惘,仿佛在黑漆漆的森林中转圈,无法找到方向,也看不到头顶上的星空……有时候,我写得很沉重,我的沉重并不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的陌生,而是对于这片土地的熟悉。正是因为熟悉,让我无法摆脱自身的界限,也无法为思想的突围打开一个缺口。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来就是靠人来推动的——靠精神的沉潜与升华,也靠思想的拓展和探索。人,在这个世界上,由最初的懵懂,到目前的稍稍清晰,从来就是自我拯救的。理性的探索精神,文明的行为秩序,是人类进步,并且带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式;而战争和暴力,从来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人类来说,思想走多远,文明走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淮河同样也是如此。这片土地生长出多少精神空间,土地上的人也就能走多远。当我们把淮河放在整个文明的坐标系上来看待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给它定位,并且可以看出它的轻重了。

在我的感觉中,应该还有一种东西,跟初夏时淮河两岸的麦穗一样金黄。那就是文明。文明也应该是金黄色的,它就像太阳一样,从历史的高空中洒下来,温暖,连绵,无所不在。文明就是我们头顶上的光,它千辛万苦而得来,没有它,我们身处的地方,必是一片荒芜,我们将因饥饿或者暴虐而亡。

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9154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