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10)
内容
编辑推荐

听大家口述精彩人生,为孩子树立成长楷模。“大家丛书”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聆听大家口述,见证大家风采,让我们通过聆听和见证,分享大家关于成长、关于学习、关于事业、关于家庭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本辑由建筑设计师张开济、地质学家刘东生、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水利专家潘家铮、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八位大家为你口述历史,分享光荣!

本书收录多篇论文,涉及儒学新论、儒学史论、浙学探微和两浙大儒等多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大家》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大型人物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在科教文卫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专家,自2003年5月开播至今,已记录了近百位大家精彩的人生故事,包括丁肇中、钱伟长、王选、袁隆平、汤一介、启功、谢晋、丁聪等等。这些大家的经历和他们的人生感悟,深深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大家丛书”是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对全部访谈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再创作,以人物访谈为主线,穿插详细的背景介绍,并配以大量的历史照片。丛书分集出版,每集包括八位大家。

听大家口述精彩人生,为孩子树立成长楷模。”大家丛书”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聆听大家口述,见证大家风采,让我们通过聆听和见证,分享大家关于成长、关于学习、关于事业、关于家庭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本辑记录了建筑设计师张开济、地质学家刘东生、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水利专家潘家铮、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八位大家的风范。

目录

建筑设计师 张开济

地质学家 刘东生

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 谢光选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礼

航天技术专家 孙家栋

水利专家 潘家铮

飞机设计师 程不时

天体化学家 欧阳自远

试读章节

我父亲对我影响很深,在我的心中他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当时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梁思礼只有四岁半。但是在他的心中,父亲梁启超从没有离去。在他的一生当中,梁启超的影响无处不在。

2001年,天津开始建设梁启超纪念馆。在创作梁启超的全身坐像时,创作者发现,在梁启超的9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其实就是塑造梁启超的最好的模特,因为梁思礼与父亲太像了。

主持人: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您现在对父亲还有印象吗?

梁思礼: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只有四岁半,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他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他九个子女里面最喜欢的就是大女儿梁思顺和最小的儿子我,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师的时候,我跟我母亲,就是王夫人,和他一起住在清华园。我最高兴、最喜欢的事就是他带我到北京东安市场吃西餐,那里有个起士林西餐厅,吃完西餐以后还买一些蛋糕,我特别喜欢吃蛋糕,然后我跟他一起坐着汽车回清华园。我对这一段情况记得特别深。

主持人:您在很多回忆文章里都提到,那时候他称呼您“老白鼻”,为什么这么叫您?

梁思礼:这个原因还蛮复杂。我大姐生的第二个儿子比我还大,大姐叫他小BABY。后来我妈生了我以后,他们就叫我老BABY,以兹区别。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象征我父亲老年得子,他51岁才生了我,过去都称“老儿子”,所以叫我老BABY。后来父亲又把它汉化了,就管我叫老白鼻。大家全管我叫老白鼻。因为我跟我父亲很相像,天津开始建造梁启超纪念馆、塑造梁启超雕像时,参照了我的形象。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很深,在我的心中他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

父亲有空余的时候,就把着我的手给远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哥哥姐姐写信

童言稚语,却也饱含着浓浓的父子亲情。这些家信,是梁启超在天津的旧居——饮冰室写给远在海外的子女的。1915年到1929年,梁启超一直住在天津,在天津家中曾发生过一系列历史事件。1915年,袁世凯父子想要恢复帝制,梁启超和蔡锷等人就曾在这里共商护国大计。而对梁思礼来说,饮冰室记录下了他与父亲共同生活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主持人:您刚才带来几封信,这是您父亲把着您的手写的吗?

梁思礼:那会儿我们住在天津,天津他有一个书斋,现在就叫饮冰室了。实际上各地都有他的书斋,他自己用了一个笔名叫“饮冰室主人”,所以各地方的书斋都应该叫饮冰室。在天津我们家住的地方叫老房子,后来在天津又盖了一座新房子,是一个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那座房子在当时还是很现代化的。天津的饮冰室现在已经翻修了,他在那里待了十来年,在那儿写文章。在他写文章时有时候我就跑到他身边去玩。他写文章之余——那时候我有四五个哥哥姐姐全在美国或加拿大,他非常怀念他们——也给他们写信,写了几百封信。有的时候我在他身边,他就把着我的手给我的大姐写信,用我的语气给她写信。有一次我病了,得的是肺炎,很厉害,我父亲非常担心,五天之内给在海外的孩子们连写三封信。后来把我送进协和医院,病好了,爹爹可高兴了。

主持人:我看您的资料,您为什么管您大姐叫亲家?

梁思礼:这也是来源于我父亲的趣味主义,并不是儿女亲家,因为我和我大姐年龄相差得太远了,是干亲家。父亲定的,我大姐的所有儿女,全是我的干儿子和干女儿。我大姐的大女儿和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他们都比我大,都不愿意认我这个干爹。

主持人:您父亲觉得这样使家庭内部有一种很有趣的氛围,而且关系也很融洽,很和谐。  梁思礼:父亲把着我的手写的信至少有五封之多。

主持人:那些信写到说“快点回家去,我再也不住那个破医院了!”语气就是您小时候的那种语气?

梁思礼:是的,还有一些顺口溜。我的大姐说我好极了,然后我就编顺口溜:梁思礼吃大米,梁思同吃大葱,(梁思同是我的一个弟弟,后来夭折了)梁思达吃肥鸭(梁思达是我哥哥),梁思忠吃大葱,吃得多多的,不写了。落款是“老白鼻子”。这后面是父亲的字——“这些话都是他要我写的,口述出来,一字不差。”

主持人:您还记得您写这些信的时候的情景吗?

梁思礼: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有一点我记得,当时我父亲写作的时候要特别安静,一般孩子们都不让进。但他喜欢我,还是准许我进去。每次我进去以后,感觉就像受了嘉奖。他有空余的时候,就把着我的手给在国外的兄姐们写信。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还很小,也并不知道您父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吧?您是什么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梁思礼:那是在后来长大了。我父亲去世以后,中华书局不是编了一套《梁启超合集》吗?那会儿我上中学了,我们每个子女各收到了一套。可惜我这套《梁启超合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丢掉了。就在那个时候开始看他的一些文章,特别是看一些传记,《意大利三杰》等,还有《少年中国说》,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就是通过我母亲,我有两个母亲,大母亲李夫人在我生下来不久就去世了。后来我自己的亲娘就经常跟我谈起我父亲,我了解我父亲更多的途径是通过我的母亲。

那时我母亲一直鼓励我好好学习,要我将来长大了像父亲那样

1924年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李蕙仙去世,也就是在这一年,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王桂荃生下了梁思礼。但是到了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却因肾病不治猝然去世。在第二天出版的《北平朝报》上,记录了梁启超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时梁之病室内外,其亲属友朋麇集,情形极为纷乱。其弟启勋,及公子思达,女公子思懿、思宁在侧,旋其在天津南开大学服务之幼弟启雄亦赶到。二时一刻,梁病势转剧,喉间生痰。弟在病榻之左,大喊哥哥,儿在右哭叫爹爹。梁左望无语,旋右望,眼中落泪,即溘然长逝。一时哭声震耳。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生于北京,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作为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尽管梁思礼本身有了这样的成就,但是在几乎所有介绍他的文字中,梁启超的名字仍然会被人提起。

主持人:您父亲当时那么爱您、疼您,他的去世对您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您有印象吗7

梁思礼: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记得是在北京广济寺,给他开了个很隆重的追悼会。来了很多名流,我们就在旁边跪着迎接。因为我们父子关系特别好,家里人就骗我说,你爹爹睡着了。我觉得应该听家里人的话,就认为他睡着了。但心里嘀咕,爹爹怎么老在那儿睡?棺材盖是开着的,一直到最后下葬,就是到香山那边,现在的植物园。等下葬的时候,把他送到墓穴里去了,我才知道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主持人:那时候您有死亡这个概念吗?

梁思礼:有,反正在他进墓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大哭起来,追着往里头跑,家人拦着我。

主持人:我看您现在想起来这事还都是很动情的。在这之后您对父亲的了解就全通过您母亲了?

梁思礼:通过我母亲,通过他的书,也通过我的哥哥姐姐,反正是通过家庭的熏染。当然那些大的哥哥姐姐跟我在一块儿的时候比较少,我小的时候他们就出国了。等后来我出国的时候他们又回到了国内。接触比较多的是小一些的哥哥姐姐,像思达、‘思懿、思宁接触多一点。总的来说,我对我父亲的了解,跟大众没有什么太多的差别。我当时太小,也是后来看他的书才有些印象的。

主持人:现在的年轻人对梁启超先生的了解都是通过历史课本,那您是怎么了解到父亲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的。

梁思礼:后来,我母亲给我的教育就是给我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她还一直给我灌输我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给我讲袁世凯称帝、我父亲跟蔡锷倒袁的故事。那时我母亲一直在鼓励我好好学习,要我将来长大了就像爹爹那样做事。后来我对我父亲的认识也逐步地加深。出国后,我在美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老华侨对梁启超也还是很敬重的。回国后当中有一个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那个时候社会上对梁启超的评价应该是贬多于褒。但我觉得他确实是对好几代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我参加我们的洲际导弹的实验,回来向周总理汇报工作。那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的前夜。周总理听完我汇报后,他就拿名单看,看到梁思礼的名字就问我。他很亲切地问我,梁思成是你什么人?我说梁思成是我大哥。那是“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周总理就说,那你父亲就是梁启超了。他还看了我一眼,然后又说,你很像你父亲。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听过梁启超的报告。周总理对他的一些评价还是比较公正的。我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周总理也是南开中学毕业的。周总理就是在南开中学的瑞庭礼堂听了我父亲的演讲,而且周总理还做了很详细的笔记,登在南开的校刊上。可见我父亲对一代人都有影响。

主持人:您父亲那时候不管是文章还是演讲,都很朝气蓬勃,很有感染力,到今天读起来也能让我们感觉到,都是非常地慷慨激昂,热情澎湃。我想那时候您父亲对周恩来这一代的革命家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梁思礼:是的,包括毛主席当初也曾受他影响的。他在时务学堂是《新民丛报》的主笔,他当时的影响相当大。

主持人:胡适先生在梁启超先生去世以后送的挽联上写的是“文章革命”,即用他的一支笔掀起了一场革命。

梁思礼:人家说他的笔尖上有着丰富的感情,确实他的文章是带有感情的,而且是很有激情的。这跟他原来是写新闻的有关,他写了很多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P63-69

序言

《大家》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大型人物访谈栏目,于2003年5月开播,每周播出一期,时长为45分钟。自开播之始,我们就在栏目定位上突出思想性,注重文化品位。一年多来,栏目由一系列的设想到实现成功播出,由不成熟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影响,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文化追求。

《大家》所关注的是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和卫生界的精英人物,我们期望做一种真正的沟通工作,拉近精英人物和普通人的距离。我们所选择的对话者,必须是这个时代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特别是以其思想上、科技上的成就(包括其政策主张、学术贡献、发明创造、道德感召力等)而影响了时代发展的人物。在制作节目的时候,我们始终注意把握一个原则,既要介绍中心人物,又要透过人物理解其生活其中的时代背景。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观众才能在典型人物的讲述中看到自己的相同的社会背景和各种可能的命运。这样的栏目不仅是属于知识界人士的,也将震撼着每一个思考着的普通人。

《大家》开播至今,已经纪录了近百位优秀知识分子动人的人生故事。他们高尚的情操、高深的学养承载并延续着中华民族真正的希望。数学大师陈省身坐着轮椅给学生讲课,其情感人。步人晚年的陈先生从美国回到南开,只想以此告诉世人,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93岁的大科学家钱伟长先生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句誓言。著名科学家邹承鲁,八十多岁高龄仍致力于学术打假,只是为了捍卫学术的尊严和学人的良知底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以87岁高龄深入“死亡之海”——罗布泊进行考察,为了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红学大家冯其庸,17年间行程数万里重走玄奘路,实地求真,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良心和探索精神。医学大家裘法祖,一生桃李满天下,医术、医德、医风誉满华夏。他的弟子吴孟超,秉承尊师的传统,视患者利益为最高利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将一百万港币的科学奖金全部用来帮助他人,自己分文未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特立独行,第一次让中文响起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金色大厅……

我们纪录的大家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书法家启功、雕塑家钱绍武、翻译家杨宪益等等。不论出身名门世家,还是寻常百姓,勤奋好学是他们共有的特l生;不管身在异国他乡,还是曾经苦难的祖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不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坚忍不拔是他们成功的保证。他们大多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国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他们阅尽了人世的沧桑,却保持着宽阔的心胸;他们平静地面对孤独,也平常地看待成功和荣誉。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极大的兴趣,对科学具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大家不仅是科学的使者,更是道德的典范。

一年来,《大家》栏目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表扬与鼓励。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认为该栏目“人物选择独具特点”、“访谈内容深刻,具有哲理陛,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故事性强,富有感染力”。3000多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有的认为《大家》正在做着一项文化抢救工程,开创了中国电视口述历史的先河;有的认为《大家》弘扬的是真正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的电视观众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成长的动力。有观众说:“这些大家的很多经历和他们的人生感悟、为人原则、敬业精神都非常令人感动,每一个‘大家’人物的故事里,都有让我感动落泪的细节,通过他们我看到了真正的伟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为了服务祖国,实现国家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诱惑和生活的享受……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他们的事迹、成就、经历和人生观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和瑰宝。”  我们只能说,在推动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形成、法律秩序的建立、文化精神的重建、中国公民意识的自觉与成长和祖国逐步强大的进程中,《大家》做了我们应当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与观众和社会的期望相比、与我们自己的目标相比,我们仍当上下求索。

值此新书出版之际,让我们备感遗憾的是,有几位大家已经永远看不到这套丛书了。然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们的风范定将长存于我们心中。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1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继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66112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