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
内容
试读章节

我跟娃的绘本密语

我已经记不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小兜讲绘本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是她一岁两个月的时候我写的博客:“小兜已经学会把书一本一本地递给我,让我给她讲。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刚讲完,她又把同一本重新放进我手里。”

几年来,每天晚上临睡前的绘本环节,是我和小兜都非常享受的时刻。她刚洗完澡,带着我最喜欢的某种沐浴露若有若无的香味,混合着身上乳臭未干的体香,紧紧地挨着我坐在床头,满眼渴望地听我讲故事。

我们经常并坐着满怀期待地看新绘本,一起啧啧赞叹某个画面真的好美啊,又或者,一起因为某个可乐的情节哈哈大笑。有时也经常翻看那些我和她都非常喜欢的、经典的老绘本,虽然其中的一些字句我们简直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但依然乐此不疲。这些美好绘本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以滋养,并且也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双重滋养。正因为这个原因,那些伴着绘本入睡的每一个夜晚才是如此地温馨美妙。

亲子共读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上面提到的一起分享绘本时光的美好,同时,它也为家长和孩子建构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默契感。给孩子洗澡做饭这样的活儿或许可以找别人帮忙,但讲绘本这件事一定要亲力亲为,否则,你很快会发现你越来越听不懂孩子的语言,这对于情感共建来说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损失。

例如小兜从两岁多开始,她说的很多话旁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我能听明白她的意思,并且跟她对话。

场景一

某天早上我给小兜准备的早餐是吐司抹果酱,她一看到盘里的食物便笑眯眯地说:“怎么吃得跟弗朗西丝一样?”我会心一笑,然后告诉她:“可是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吃这个啊。”坐在同一个餐桌旁的兜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仿佛我们是在用什么密码交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给小兜讲过一本名叫《弗朗西丝和面包抹果酱》的绘本,里面的主人公弗朗西丝特别喜欢吃面包抹果酱,她每顿都吃这个,终于有一天彻底吃腻了。

场景二

我买了个杂物架,需要自己动手安装。我跟小兜开玩笑:“请你来负责安装吧,你会不会装啊?”她摇摇头,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一只光秃秃的小兜。”她篡改的是青蛙弗洛格的话。在《我就是喜欢我:学会对自己有信心》中,弗洛格自卑的时候说过:“我只是一只光秃秃的青蛙。”

场景三

小兜很怕热。有一天她走进电梯,发现空调坏了,于是自言自语:“没有空调,怎么办?爷爷一定有办法。”其实她爷爷甚至没跟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小兜这么说不过是因为她那段时间正好很喜欢看《爷爷一定有办法》。于是我告诉她:“管理处的叔叔一定有办法。”

场景四

有一天小兜一不小心掉进了游泳池里,我手忙脚乱地把她捞上来。事后旁边的人故意问她:“今天是谁掉进水里啦?”她回答:“小兜掉进水里啦。”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跟狐狸一样。”这又是哪儿跟哪儿啊?哎,她说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里面有个情节是狐狸掉进了池塘。

场景五

小兜在没有任何上下文的情境下突然问我:“妈妈,我们过的是体面生活吗?”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颇为心虚地回答:“就算是吧,不过那首先得看体面生活该如何定义。”然后她又一脸严肃地追问:“那它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听到这句我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从《玛法达》里学来的,热爱《玛法达》的娃真是伤不起。

补课情结:有多少快乐可以重来

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就听说并牢牢记住了这段对话我的朋友豆豆妈在女儿才三岁的时候就买了大量的绘本,以至于孩子的姥姥在一旁看不过眼了:“这么小的娃哪儿看得了那么多书?!”豆豆妈笑答:“您以为这些书全是给豆豆买的吗?这也是给我自己买的,因为我小时候从来没看过这些。”

多年之后,当我自己捧着小兜的绘本看得津津有味时,当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收藏癖不停地买各种绘本时,便更加意识到豆豆妈关于“补童年的课”的观点是多么睿智。

如果你认为,绘本全是给娃买的,故事都是讲给娃听的,而你所做的一切全是勤勤恳恳地付出,这可不是最积极的心态。一件事情如果要干得精彩、干得漂亮,除了用它的积极意义来激励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干这件事的人要自得其乐。

豆豆妈的例子的动人之处,是让我们看到在绘本的世界里有一个如此快乐的妈,她的快乐来自分享,也来自弥补童年的缺憾。事实上,养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也是自身从头学习和再次成长的过程想明白了自己也是受益人,你的心态会好很多,动力也会大很多。

真的,看到现在市场上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绘本,不由得感慨自己的童年读物是多么有限、多么贫瘠啊。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娃,错过的也就错过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孩子的成年人会大量阅读儿童读物(专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除外)。可是因为有了孩子的缘故,三十年前曾经错过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居然可以重来,实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即便仅仅为了这个,都让我们深怀感恩之心:孩子,谢谢你为我带来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你而更为丰盈。

讲绘本这件事没有专家  当然,在种种美好的背后,绘本也有可能会带来“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没有孩子的人来说,给娃讲故事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啊,听起来像是个可以信手拈来的节目:温馨、宁静、安详……一如那首歌所描绘的情境:“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等有了孩子以后你才会意识到,今日今时给娃讲故事相当地劳民伤财。绘本嘛,虽然一共没多少页,可十有八九是精装版,外加彩色印刷,价格自然不菲。如果孩子迷恋某个特定的系列,那就更没完没了了。你知道《玛蒂娜》已经出了多少本吗?60本,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贴纸书版本的。贝贝熊系列呢?88本。我认识不少孩子居然是全辑拥有的,幸亏小兜对这两套书不是特别感兴趣。

以上谈的还只是金钱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就更不用提了。我的同事带孩子从广州去香港,给娃准备了一本绘本让他路上消磨时间。直通车的车程也就两小时,孩子缠着她把同一本书念了10多遍。这其实很正常。按照比亚翠斯洛奇在《故事和你说晚安》中的说法,在华德福学校通常同一个故事要讲3个星期,以便孩子们能完全消化吸收。88本贝贝熊系列乘以3个星期等于……5年?我真的没算错吧?

其实,现在市场上的优秀绘本数量早已超过任何一个孩子的需求,再好的饭也不能吃撑了。在来自全世界的、浩如烟海的、价格不菲的绘本中,毫无经验、初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并且是不断转移的兴趣)挑选最适合的绘本,并且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绝对是一件考验能力、考验智慧、更考验品味的事。

在给自己的娃讲绘本这件事情上,真的没有专家。绘本的挑选和讲述,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喜好都不一样,对于你的孩子而言,你就是唯一有可能成为专家的人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才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他(她)量身定制属于他(她)的绘本之路。

出生的奥秘:《小威向前冲》

有一次我跟小兜开玩笑,说她是我从垃圾堆捡来的。小兜开始完全不相信,但我越说越认真,还告诉她如果她不听话,我就只好把她送回她在垃圾堆里的那个家,找她的爸爸妈妈。

说完一抬头,看到小兜的眼睛里有大颗大颗的眼泪在打转,于是我只好立刻澄清那不是真的。为了让她安心,我还特意掀起衣服,让她看我小腹下方一道细细的剖腹产的痕迹,告诉她她就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这下小兜可放心了。以后我再跟她提起垃圾堆的故事,她就不屑一顾地说:“哪有小孩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啊?!我是从妈妈肚子的那条线里跑出来的。”我还得纠正她:“刚生出来的小孩根本就不会跑。”

某天,小兜看见我和兜爹在大学时期的一张合影,然后问我:“妈妈,那个时候,我是在你的肚子里吗?”这怎么可能呢?我笑着回答:“当然不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你。”小兜不能理解没有她是什么意思,还是追着问:“那个时候我在哪里呢?”

我实话实说:“哪里都不在。”娃不依不饶:“我一定要在一个地方,那个时候我到底在哪里?”在我被问得实在没辙的时候,兜爹在一旁慢慢悠悠地回答:“那个时候你在爸爸的肚子里。”这……

在跟娃解释如何出生的事情上,我确乎是一个保守的娘。很早以前我就担心,如果有一天娃问我她是怎么出生的,我该如何淡定地给出答案。相比之下,小兜的好朋友甜豆的妈妈就开明多了。下面是甜豆妈在自己博客上的记载:

甜豆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很自豪:我是跑得最快的,就跑到妈妈肚子里了。

娃最近重新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兴趣,我又给他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爸爸身上的一群小蝌蚪想妈妈了,爸爸说,你们比赛跑步,谁跑得最快,谁就能见到妈妈。结果,甜豆是第一名。

原来讲到这儿,小人就很高兴、很得意、很满足了,可现在显然不好糊弄了,娃追问:爸爸的小蝌蚪藏在哪里呢?剩下的那些蝌蚪怎么办?

最让我抓狂的问题是:我是从哪个地方钻到妈妈肚子里的?怎么进去的呢?

听了甜豆的典故,我便未雨绸缪起来,觉得还是躲在绘本后面跟她解释这件事比较好。而关于如何造人这个主题,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小威向前冲》更好的绘本了吧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给娃讲故事,单从这个书名,我永远都不会猜到小威居然是一颗精子。

书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我一边看一边啧啧赞叹:写这书的人真是聪明啊,尤其知道怎么避实就虚。在我最不知道该怎样对娃解释的关键部分,人家是这样写的:“晚上,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亲密地在一起……老师大喊:‘开始!’小威和其他三亿个小精子飞快地冲过了起跑线!”看到了吧?那一个省略号用得多么恰到好处。

当然了,我在念到“精子”“卵子”等敏感字眼时,也挣扎着克服了若干心理障碍。小兜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淡定,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一系列从细胞变成小人雏形的画面上。她终于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出来的了,而且对这个解释的过程非常满意。

讲完这本书之后,我默默祈祷:她自己知道就行了,在幼儿园时,没事千万别在老师面前瞎提精子卵子什么的,免得引起误会。

我这个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前几天正好看到一位前同事在微博上提起她家娃在幼儿园的英雄事迹:“今天,女儿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鼻子,问小朋友谁能发挥想象把它变成其他东西呀?有的小朋友在上方画叶子变成树,有的小朋友在下方画棍子变成冰棒。女儿上去加了几笔说,这是女性生殖系统,这是卵巢、这是子宫……老师顿时石化。”

永不言弃:《小种子》《大脚丫跳芭蕾》

我其实并不太喜欢励志主题的绘本,总觉得它们的功利心太强,但《小种子》和《大脚丫跳芭蕾》是例外。每次我给小兜讲这两本绘本,总是倍受鼓舞其实我主要是讲给自己听的。

从严格意义来说,《小种子》甚至算不上是励志主题,因为小种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宏大的人生目标,它是被大风吹到半空中的种子中最小的一颗,每天担心自己能不能跟得上其他的种子。后来,飞得最高的种子有的被太阳烧掉了,有的在雪山顶被冻住了,其他的种子有的掉进大海淹死了,有的掉进沙漠发不了芽,有的被鸟或老鼠吃掉了,又或者,发了芽之后被孩子踩断了,开了花之后被人摘走了……

这颗小种子实在是太小了,因为不被注意而逃过了这一切厄运,它只是一心一意地成长。接下来就到了非常鼓舞人心的部分:

他不停地长啊长,一刻也不休息。阳光照耀,雨水滋润,他长了好多叶子,也长得越来越高。他长得比人高了,他长得比大树高了,他长得比房子高了。终于,他开了一朵花。远远近近的人都跑来看这朵花。从来没有人看过这么高的花,这真是一朵巨人花。

而在《大脚丫跳芭蕾》中,热爱芭蕾的贝琳达因为长了一双大得像船一样的脚而被评审委员拒绝:“回去吧,你那一双脚,永远跳不好。”于是,贝琳达只能到餐馆打工,可是她还是忘不了跳舞。餐馆里有乐队来演奏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地便跳起舞来。于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餐厅看她跳舞,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都来了。他们都非常惊讶、赞赏和感动,邀请贝琳达去大都会剧院跳舞,评审委员们全神贯注地为她喝彩,没有人再注意她的脚有多大。

不,这不是励志,或者说不仅仅是励志,这是永不言弃跟前者相比,后者更纯粹、更淡泊,但也更坚韧。有的时候,不放弃自己比规划耀眼的理想更为重要,我们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超越了理想。

在对小兜的教育中,作为一个崇尚自由主义的母亲,我发誓绝不强迫她上任何兴趣班。当然,如果她自己主动要求,我也一定支持,前提是说好了既然决定学,就一定要坚持。小兜四岁时要求学钢琴,我给她买钢琴的时候只提了一个要求:不能半途而废。

后来还按照她的意愿,报了舞蹈兴趣班,有一天她突然说她不想学跳舞了,因为压腿很疼。于是我又用《大脚丫跳芭蕾》的榜样鼓励她,告诉她跳得好不好没关系,但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不要轻易放弃。

甚至连小兜也用这样的语言来鼓励我。有一次我对小兜说:“很多人家里都是让保姆带小孩的,可是妈妈还是决定自己带你。所以你一定要听话啊,你要是不听话,我可就坚持不下去了。”娃像个励志导师一样挥舞着胳膊教育我:“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放弃!”  还有一次,跟一群朋友聚会的时候,我无意中听见小兜大声地对一个“80后”女老板说:“你做事情要看结果,知道没?因为如果不看结果的话,你就不能达成梦想。”希望她不是只会对别人这么说啊,她娘暗暗祈祷。

P3-P10

书评(媒体评论)

我发现,如今在育儿这件事上有追求的妈妈,都给孩子读绘本。绘本是世界上最美的书,我期待每个孩子都有一位能让他(她)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的妈妈!

儿童阅读推广人、五颗星美育创始人 杨政

给孩子读绘本,妈妈比专家更靠谱,谁让妈妈的声音最动听,还总能看懂娃娃的小心思。从本书作者和女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亲子阅读为孩子带来的高质量陪伴,不说教,而是给孩子最美好的事物来滋养她。

“绘本食堂”发起人 周娅

作者用风趣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与绘本有关的真实生活场景,感动的同时,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和孩子间有关绘本的点点滴滴。带着爱与好奇,一起在最适合的时间、地点、场景下遇见最合适的绘本,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人生体验。

广州悠贝亲子图书馆滨江东分馆馆长咔咔妈

这本书呈现了我所认同的育儿观:亲子共读的意义不在于识字,更不在于长知识,而是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将绘本中的善与美传递给孩子,并伴随他们一生。

北京华德福学校家长 九歌

后记

兜爹说,为了让我能专心写这本书,是不是应该趁着放寒假,把小兜送到爷爷奶奶家住一个月?我立刻说不行,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需要不停地对小兜进行采访,向她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了解对于同一本绘本,娃的阐释和成人的阐释有什么不同,甚至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同一本绘本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

以至于在写作的后期,我找了更多的绘本,以更频繁的频率给小兜讲故事,从中观察她的反应。例如,我通常都是晚上临睡前给小兜讲故事的,有的时候我因为写作过于投人,会很罕见地在大白天对她说:“要不我现在给你讲个故事吧。”弄得小兜非常狐疑:“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你为什么要现在给我讲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不是我一个人写的,而是我和小兜一起写的。它记载的,是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也包括以精神和行为为载体的探索与交流。它不但是我们共同创作的作品,也是我们送给彼此的一个纪念。事实上,当写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本书的主题并不只是关于绘本的,它更多的是对于育儿观的分享,我们只不过是借绘本来说事而已。

感谢小兜和兜爹。正是因为有这样生动、有趣的家人,于我而言,家庭本身才成为源源不绝的素材库,也是激发我创作灵感的土壤。按照兜爹的说法,在养娃这件事情上,他负责战略,我负责执行。而兜爹最基本的育儿观点可以用“向孩子学习”来概括——他坚持认为,不应该由我们去教育孩子(我们何德何能),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他们才是教育的主体。他的这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如果不把教育理解成狭隘的体制,而把生活本身作为教育的天然读本,我们确乎能从孩子身上收获良多。

感谢我的朋友方希e对于我身上偶尔流露出的某些若有若无的潜能,她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并积极地鼓励和推动我将它变成现实。有的时候,我觉得她比我更相信我自己,于是只能加倍努力,以不辜负她对我的期望。有这样的朋友,只能用运气来解释。

感谢我的师姐丁丁妈,她是我走进绘本世界的引路人,也谢谢周娅、圆猫、咔咔妈等热爱绘本的朋友带给我的启发。事实上,我一直觉得她们对于绘本的了解比我要深人得多,以至于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心虚地想,自己究竟有没有资格写这本关于绘本的书——权当抛砖引玉吧。

小兜一直希望我能把这本书取名为《快乐的小兜》。虽然在这件事情上实在没法遵从她的意愿,但知道她认为自己的最大特质是快乐,为娘的深感欣慰。

目录

前言

有一种育娃观叫“滋养”

Part.1

绘本阅读:此中有深意

我跟娃的绘本密语

补课情结:有多少快乐可以重来

讲绘本这件事没有专家

挑绘本:价值观的选择

年龄不是问题,价值观才是

通过大卡了解世界是脆弱的

放下傲慢,才能读懂绘本

进入绘本世界,找谁当领路人

从绘本菜鸟到自信买手

有一种感觉叫惊艳

国际视野与本土体验并重

如果,娃选择了我不欣赏的绘本

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的书必须买

小绘本也能谈大话题

Part.2

讲故事是一项技术活

基本原则:有字读字

最难讲的故事:无字之书

用最适合的方式讲故事

让孩子自己讲绘本的一部分

拜托。请扔掉那些导读吧

深度阅读的魅力

念不念英文,这是一个问题

绘本延伸的世界

表达爱:《猜猜我有多爱你》

男女有别:《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

爱情的定义:《爱的奇妙滋味》《活了 万次的猫》《小小恋人》’

结婚那点事:《鼠小弟和鼠小妹》

出生的奥秘:《小威向前冲》

什么是死:《大灰熊说再见》《独自去旅行》

父母角色:《我妈妈》《我爸爸》

懂得体谅:《朱家故事》

独处的时刻:《让我安静五分钟》

认识嫉妒:《我好嫉妒》《绿池白鹅》l

信任与戒备:《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

第一名有多重要:《一定要比赛吗?》¨

所谓理想:《我爱地球和宇宙》《凯蒂的名画奇遇》

永不言弃:《小种子》《大脚、r跳芭蕾》

预先知道的世界:《环游世界做苹果派》

食育之魅:《爷爷的有机面包》

治愈悲伤:《爷爷的肉丸子汤》《麦先生的旅行》

学会记流水账:《蚯蚓的日记》

爱上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

面对尴尬的癖好:《挖鼻孔真好玩》

性情派聚会:《鲁拉鲁先生请客》

生物课测验:《小蝌蚪找妈妈》《鱼就是鱼》

掉牙是值得庆祝的:《一颗超级顽固的牙》《玛德琳卡》

欺负与被欺负:《同桌的阿达》

乡村慢生活:《赶牛车的人》

part.3

“绘本控”的点点滴滴

《佩泽提诺》

《雪花人》

《神奇的色彩女王》

《爸爸,我要月亮》

《搬过来,搬过去》

《亲爱的小鱼》

《变焦》

《逛了一圈》

《莎莉,洗好澡了没?》

《鱼就是鱼》

《玛法达》

《梦里一起逛纽约》

《各种各样的感觉》

Cookie Count:A Tasty Pop-up

《点》

《草莓》

《阿罗有支彩色笔》

《只老鼠捣年糕》

《田鼠阿佛》

《米歇尔·一只倒霉的羊》

《风到哪里去了》

《奥莉薇》

《美丽星期五》

《长袜子皮皮来了》

《安娜的新大衣》

《儿童哲学智慧书》

后记

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

附录

那些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绘本

序言

现在我们所选择的对待彼此的方式、抚养孩子的方式以及我们所营造的家庭和团体类型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

——美国作家约翰·罗宾斯

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境下被特定的一句话击中,如顿悟般,从此改变了自己对特定事物的认知。

例如那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刚学会走路的小兜在小区里和初识的小伙伴嬉戏,而我则跟那位小男孩的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她望着不远处的孩子们,突然感慨地说:“娃一出生就是娃,而我们是三十出头才成为父母的。所以他们是全职的、专业的娃,我们是兼职的、不专业的父母。”惊讶于这句话里蕴含的谦卑与透彻,于是,它成为我育蛙心态的历史转折点。

承认自己不懂,然后就开始学吧,我们唯一不缺乏的就是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作为一个学习型母亲,我确乎如饥似渴地读过各种各样的育娃书籍——在有能力树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纵览百家之长。从理想国似的华德福教育到玛利亚·蒙特梭利的爱与自由:从《一岁就上常青藤》所代表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到勒诺·斯科纳兹倡导的“放养孩子”;从《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到它的原型英国夏山学校……

以上种种流派和学说都有可供借鉴之处,但也有其相应的问题或条件限制,让我没法一门心思地认定一家并坚定地跟着它走到底。所以只能是吸取各家之长,同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娃的特点不停地摸索和调整,发展出符合我家特色的育娃观。

一位亲戚看着我摞在窗台上的一大堆育娃书籍,摇着头、撇着嘴说了一句:“唉,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我知道,她一定在想:这些书我一本都没看过,孩子不也健健康康地长大了吗?而且留学欧洲还拿了硕士学位。

打一个或许并不是太恰当的比方:这些育娃书籍的功能跟菜谱不一样,不能一板一眼地照着它的指引操作——盐一勺、糖半勺、酱油少许。它们更像土壤,或者确切地说,更像是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倘若能有选择’性地吸取其中的养分,便可以帮助一粒种子更好地发芽、生长。

“滋养式育娃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实践先行的过程。我是在误打误撞中摸索了好几年之后,在小兜五岁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才意识到自己的育娃观可以用“滋养”这两个字来概括。

什么叫滋养呢?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就是典型的被滋养的感觉,那些伴随美好事物一起成长的喜悦,是精神上的阳光和雨露。

所谓滋养,顾名思义,“滋”是排在“养”前面的。“滋”就是滋润的意思,它不仅仅指日子的滋润,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滋润。这一点对于家长尤其是母亲来说更为重要,事实上,只有内心滋润的妈,才能养出内心滋润的娃:而“养”则包含了养育和成长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母亲通过孩子的眼睛和认知,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体验世界,这种“二次成长”本身充满了非常正面的能量。

至于滋养的方式,实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绘本、旅行、音乐、美术……其中,有些是父母可以直接提供的,而有些则需要专业的教育人士帮助,每个家庭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和侧重。

“滋养”跟“培养”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滋养强调的是过程的愉悦性。以弹琴为例,孩子的钢琴天赋也许很一般,考不考级也无所谓,只要他(她)在练琴的时候很愉快、很投入,这就是滋养。反之,含着泪水很委屈地埋头苦练,弹得再好也只能算是培养。其次,跟培养不同的是,滋养是非功利性的,很难衡量投人和产出,也不以成功、成名为目的。

如果非要说滋养式育娃观有什么目标,它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戍长为一个知情识趣的人——一个人在漫长而平淡的人生中是不是过得快乐,跟其知情识趣的能力息息相关。

以《妈妈,买绿豆!》为例,书中母亲带着孩子去热闹的街市买绿豆,然后教他如何洗绿豆、泡豆子、煮绿豆汤。煮好以后把锅浸入自来水中晾凉,两人并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捧着碗津津有味地吃。接着叉一起把吃剩的绿豆汤盛入冰格,冻成绿豆冰。这一切都完成以后,孩子发现地上掉了一颗绿豆,于是妈妈找出一个玻璃罐装人泥土。并把这颗绿豆埋进土中,让孩子一天天地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滋养式教育的案例。这样的妈和这样的娃有一种把家常日子过得趣味盎然的能力。在小兜的成长过程中,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她接触不同的滋养方式。其中,我本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亲力亲为的,主要是绘本和旅行的滋养。这个选择首先是我的个人兴趣使然,同时也有它的内在逻辑:绘本原本就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时随地都能体验和欣赏的:而旅行的重要意义,则在于它超越了日常生活。

本书重点分享的是绘本的滋养,希望不久的将来还可以有机会出版一本《旅行的滋养》。之所以把绘本作为重中之重,原因非常简单:旅行、音乐、美术等跟有娃没娃并没什么关系,我们本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滋养的。但绘本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的诞生,我们很可能没有机会借着蛙的名义被它所滋养。

我当然不是什么绘本专家。事实上,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恰恰是:所谓绘本的滋养,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即便是阅读同一本绘本,从对价值观的阐释到具体的讲述方式,都会因为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性格特质)而演绎出不同的个性化版本。因此在这个领域中,并不存在什么权威抑或标准化的做法。

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分享,仿佛在闰蜜面前分享自己给娃讲绘本的种种体悟、秘籍以及与之相关的趣事。讲得眉飞色舞时,偶尔也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因为这个交流的要义,正是关于我和我的孩子是如何共同享受阅读绘本的乐趣的:我是如何理解绘本在滋养式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普遍被人低估的意义;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绘本世界里,采取什么策略挑选那些孩子喜欢自己也喜欢的绘本;根据不同的绘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讲述方式,让阅读过程更有滋有味;如何打通绘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我曾以对待绘本的态度把自己所认识的家长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还没有意识到绘本重要性的父母,他们在业余时间主要陪孩子玩各种玩具或游戏,送他们上才艺兴趣班,以及安排体育运动等亲子项目;第二类是认为绘本重要但暂时还没摸清其中门道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通常才一两岁,所以最关心的问题是“我的孩子几岁应该看什么样的书”,又或者“怎样才能让娃专心地听我读完一本绘本?”;第三类则是轻度或重度的“绘本控”,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给娃讲绘本的最高境界——娃享受,自己也享受。

希望本书能向第一类家长呈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给第二类家长以启发:“哦?那我也试试这一招。”而对于第三类家长,他们很可能在读到某个段落的时候会心一笑,然后便想直接揪住作者进人对某一绘本及某个话题的更深人探讨甚至是辩论,因为他们跟我一样,有太多想法想跟另一位“绘本控”分享。

内容推荐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编著者曲奇。

妈妈给娃选绘本,通常有两步:第一步,知道什么是好的绘本,选择那些经典、隽永、值得反复回味的美好作品。第二步,开始探索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会有一些特定的绘本,在特定的时期跟孩子的精神产生共振,妈妈最好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找到它们,而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够取代妈妈的角色。大多数妈妈的目标停留在第一步,而其实只有到了关键的第二步,才能开出奇妙的花,这最考验妈妈的学习力和耐心的部分,也是培育孩子中最为微妙的部分。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这本书,是一个妈妈走过这两步的纪实。她看过大量的绘本,反复验证,跟绘本妈妈和专家们讨教,形成了一套为孩子选绘本、读绘本、让绘本与生活水乳交融的心得。

编辑推荐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编著者曲奇。

本书讲的是一位辣妈分享的她与娃的绘本共读经历。和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一样,她在给娃选绘本、讲故事方面,有过困惑、有过迷茫。然而,在逐渐的学习和尝试之后,她开始渐入佳境。最初给娃讲绘本时,只是出于“滋养”娃的目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没有刻意教娃认字的情况下,娃自发地根据对绘本的学习和热爱,在五岁半的时候,识字能力已经达到小学六年级的中等水平。除了认字之外,大量接触绘本的另一个效果,是让娃对阅读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子曾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或许绘本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正应该是:只读,不教。作为父母,我们不妨以爱之名,借绘本之力,把幸福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静静地等待它发芽、开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曲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22014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3256580
中图分类号 G78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