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家世家书家风)
内容
编辑推荐

丁晓平专著的《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全书以毛泽东的家书为线索,讲述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处理国家和自家亲戚的关系上不徇私情、坚持原则办事,但又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在这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严词拒绝了他的亲戚希望他安排工作、给予照顾的种种无理要求,始终用自家的稿费接济乡亲,充分表现了他“爱亲、济亲,不私亲”的伟大情怀……

内容推荐

《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篇《远亲近邻,左爱右亲》讲述了毛泽东与韶山族亲乡亲的故事,中篇《亲情依依,上分下明》讲述的是毛泽东与舅家表兄及后人的故事,下篇《不忘旧情,恩泽后世》讲述的是毛泽东和他家保姆的故事。

丁晓平专著的《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全书以毛泽东的家书为线索,讲述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处理国家和自家亲戚的关系上不徇私情、坚持原则办事,但又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在这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严词拒绝了他的亲戚希望他安排工作、给予照顾的种种无理要求,始终用自家的稿费接济乡亲,充分表现了他“爱亲、济亲,不私亲”的伟大情怀,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光明正大,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伟人风范,开创了一代领袖家风,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目录

前言 人民会说话的

上篇 有亲有邻 左爱右亲

毛泽东和韶山族亲乡亲

中篇 有公有私 上分下明

毛泽东和舅家表兄及后人

下篇 有恩有爱 感天动地

毛泽东和岳家及其亲友

附篇 有情有义 恩泽后世

毛泽东和他家的保姆

后记 领袖家风的民间读本

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有师生情义的堂兄毛宇居是毛泽东在

北京与韶山之间的特殊“使者”

在毛泽东写给故乡亲友的家书中,外家要数表兄文运昌最多,族亲要数毛宇居最多。而这位年长毛泽东十二岁的毛宇居,既是毛泽东的堂兄,又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塾师。这种特殊的关系,也造就了毛泽东和毛宇居之间特殊的情谊。

毛字居字先甲,派名泽启,号宇居,亦作禹居、蕊珠,别号“守一子”,家住毛泽东祖居地东茅塘北侧的萃嘉塘。毛宇居家是韶山冲的书香门第,其祖父毛兰芳曾在清末任过九县的县丞官,著名的“韶山八景”诗就出自他的手笔;其父毛福生是国子监监生,叔父毛麓钟是韶山唯一的秀才。毛宇居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在韶山享有“纯儒”的美誉。

血隔几代,情融一家。尽管毛泽东和毛宇居是出了五服的堂兄弟,但两家的关系一直走得密切。毛泽东父母结婚时,还是毛福生帮助操办的婚事。

一九0六年秋,毛泽东从桥头湾私塾投奔毛宇居门下就读。父亲还特别嘱毛宇居要对毛泽东“严加管教”。毛泽东少年聪慧,但也十分顽皮,这让教过他的老师和父亲都大伤脑筋。但毛宇居管教甚严,对调皮的更是苛刻,轻则批评打手板,重则罚站罚跪,弟子们因此十分惧怕。但毛泽东似乎不以为然,还从不叫毛宇居作先生,而是开口闭口地以“大哥”相称。这令毛宇居很不满意。但毛泽东的聪慧又让他大为赏识。

毛泽东最喜欢阅读旧小说之类的“杂书”,但却遭到毛宇居的反对。有时候毛泽东就把这些“杂书”藏在教科书的下面偷着看。因为管教严格,毛泽东还是认真阅读了像《春秋公羊传》、《左传》、《随园诗话》、《三国志》、《唐诗三百首》等古典文学和史学名著,这让毛泽东受益终生。当年同学郭梓材回忆说:“学生除了泽东以外,我,我哥哥梓阁,义兄耿侯,堂弟桂五等等……泽东同学从小异常聪慧,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既不喜欢读《三字经》,也不喜欢读《四书》。老师要惩罚他,他就和老师‘捣蛋’。他喜看各种小说。那时候,他是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子,但在我们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领导者了。他不但带我们和老师造反,反对那种旧传统,而且打游戏仗,他也起着一种组织作用,由他当指挥,发号施令,叫我们冲锋。”同学刘洪授回忆说:“老师出‘破题文章’要大家做。他做得快,总是交头卷,还常常帮别人做。他待人很有礼貌,敢作敢为。他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毛宇居也回忆说:“毛泽东在这里读的是《春秋》、《左传》等经史子集,他最爱的是那些《精忠传》、《水浒》等中国古典小说。”

对这段私塾生活,毛泽东回忆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隋唐演义》)、《三国》(《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们害人。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我的同学大多也是如此。我们读了许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够背诵出来,并且一再地谈论它们。关于这类故事。我们较本村的老年人还知道得多。他们也欢喜故事,我们便交换地讲听。我想我也许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因为我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一九二五年。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一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多次拜访毛宇居。而毛宇居对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非常支持。一九二七年元月,当毛泽东回家乡搞农民运动考察时,毛宇居作为乡耆,在毛震公祠敲锣打鼓地欢迎毛泽东,并致欢迎词,云:“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自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一九三七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毛宇居得知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时,高兴至极,并积极支持侄子毛远耀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长沙大火后,毛泽东弟媳周文楠一家无处安身,于是周文楠就携母亲周陈轩、哥哥周祖余和儿子毛楚雄回韶山居住。毛宇居对周家生活非常关心,一边安排周文楠在毛氏宗祠教书,一边将毛楚雄接到自家读书,还不时送点儿生活用品。因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战,这时韶山和延安已经恢复了通信,毛宇居就把周家的情况写了一封信告知毛泽东,并介绍亲戚谭季余去延安工作。

接到毛宇居的来信,毛泽东非常高兴。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回信说:

宇居兄左右:

五月十日信收读。谭季余以不来为上。楚雄等已寄微

款,尔后可略接济一点儿。请督其刻苦节省。周先生留居

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此复。即颂时绥!

弟毛泽东

五月廿日

随着抗战的节节胜利,身居韶山的毛宇居也读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更加敬佩毛泽东这个学生了。一九四一年,毛宇居和毛国翘在主修毛氏族谱时,在族谱中对毛氏三兄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毛泽东是:“闳中肄外,国尔……

P33-35

序言

人民会说话的

(前言)

从“求人”说起:晒一晒毛泽东的家书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这个人情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角色也总是在“求”与“被求”之间转换,真是怎一个“求”字了得。由此可见,“求人”背后出腐败,人情是腐败的温床。因此,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不搞“潜规则”谋取一己一时之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去“求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都按法律、原则和规则去干事业,做到权贵对称、权利平衡,以公平、公正、公道、公心、公信去拒绝每一个“求人”者,那么我们的人情社会是否就会纯洁多了,我们的官场是否就会廉洁多了呢?其实,一个“求”的背后,就是心隋”字。“求”和“情”两个字分不开。面对亲情、友情、乡情、爱情,人们或感恩情谊或讲究情义或碍于情面,做了“人情”的奴隶,做出了情大于法、人高于法的违法乱纪的事情。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国人少求人、不求人呢?答案不言自明。咱老百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也正是基于上述认知,让我们看一看开国领袖毛泽东,到底是怎么处理好“求人”与“被人求”的问题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老家韶山的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写信“求”他,或要求帮助调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要求解决求学、入党问题,或要求政府给予特殊照顾和待遇,但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权力和影响为家乡和亲友谋取特殊的利益和特别的照顾。毛泽东坦诚向家乡的亲友一再声明:“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强调他的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下面,我们不妨晒一晒毛泽东的家书,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在“求人”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方法和态度。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复信大革命时期曾追随自己参加韶山农民运动的张四维:“湖南需才孑L急,似以在当地工作为宜。”

——一九五0年三月十四日,毛泽东复信曾于一九二五年开展农运工作遭军阀赵恒惕通缉时帮自己脱险的郭士逵:“先生处境困难,深为系念。工作问题,仍以就近设法等候机会为宜,不宜远出省外,徒劳往返。”

——一九五0年四月十日,毛泽东复信族侄毛照秋:“家中困难,应在土地改革后在生产中去陆续解决。”

——一九五0年五月七日,毛泽东复信远房叔父毛贻华:“工作事尚望就近设法解决,我现在难于为助,尚祈鉴谅。”同日,毛泽东复信毛泽覃元配赵先桂的堂兄赵浦珠:“乡间减租土改事,弟因不悉具体情形,未便直接干与,请与当地人民政府诸同志妥为接洽,期得持平解决。”同日,毛泽东复信表兄文涧泉:“文凯先生宜在湖南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宜远游,弟亦未便直接为他作介,尚乞谅之。”

——一九五0年五月八日,毛泽东复信远房叔祖父毛春轩:“浪秋、迪秋诸位均宜在家工作,不要来北京,以免浪费时间。”同日,毛泽东再次复信张四维:“不要来北京。北京人浮于事,不好安置。”

——一九五O年五月十二日,毛泽东复信表兄文南松:“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同日,毛泽东再次致信毛远翔:“不要来北京。北京人浮于事,不好安置。”

——一九五0年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复信元配罗氏堂兄罗石泉:“在地方上做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较为适宜,不必来京。”

——一九五0年八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复信私塾同学郭梓材:“北京人浮于事,吾兄工作问题,还以就当地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

——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复信大革命时期曾对其革命活动表示同情的郭耿光:“工作问题,以就近和熟悉先生情况之人筹商解决,较为适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毛泽东复信堂弟毛泽连和族侄毛远悌:“慰生六婶及泽连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五日,毛泽东复信房兄毛岳乔:“你的生计圃难,甚为系念,但我不便有所介绍,仍望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

——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毛泽东复信表兄文涧泉:“赵某求学事,我不便介绍,应另想法。”

——一九五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复信少年时代的朋友彭石麟:“我不大愿意为乡里亲友形诸荐牍,间或也有,但极少。”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我相信,只要我和你们都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要他们不固执成见,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并会进步的。”

毛泽东不仅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与家乡的群众同等对待。一视同仁,而且还把故乡韶山与全国各地同等看待。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韶山人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包括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妹妹毛泽建及侄子毛楚雄在内,有近一百五十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韶山的一些烈士亲属致信毛泽东,要求对其生活给予照顾。毛泽东对家乡革命烈士为革命所做的牺牲深表怀念和敬意,他在一九五0年五月回信中称赞他们为国牺牲“极为光荣”,深表“极为痛惜”,但同时指出:“烈属的照顾是全国范围的事,全国有好几百万户烈属,都要照顾,自未便单独地特殊照顾少数地方。”一九五0年九月二十日,毛泽东致信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说:“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毛泽东,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但从来不直接干预家乡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的工作。一九五三年十月四日,他在给韶山地区老党员、族叔毛月秋的信中,郑重地嘱咐他上北京前,“到韶山、石城两处乡政府及当地的两个区政府及党的负责同志处,和他们商量,如果他们同意的话,请他们将两乡两区的情况及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写成书面材料”带来,“作为参考之用”,并特别说明他“不是为了直接解决乡间问题”。同年十月六日,他在给李漱清的信中更明确地说:“承告乡情,甚感。地方事,我只愿收集材料以供参考,不愿也不应当直接处理一般地方性的问题,使地方党政不好办事。”由此可见毛泽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工作的信任与尊重。

“人们会说话的。”毛泽东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法治时代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总有人盯着法律的空子谋自己的私利。在毛泽东的乡情世界里,他始终在公权与私利、亲友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领袖风范就是一面镜子,值得中国共产党人照一照。

“人们会说话的。”毛泽东一句朴实的批语,不仅赢得了家乡亲友的理解,也给今天的执政者们许多启示——要敬畏人民的心声,谨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否则,人民会说话的!

丁晓平

二0一三年三月九日

于平安里看云楼弃疾斋

后记

领袖家风的民间读本

(后记)

有一位日本学者说,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四个伟大的人物,他们是孔子、秦始皇、毛泽东和邓小平。虽然,这只是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角度,但却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角度,更是一个高度。

对于毛泽东的思考,相对于我的父辈来说,现在的我们更加理性了。谁也不能否认毛泽东是一个世界级的伟人。无论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作为一位军事家;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作为一名书法家;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还是作为一个公民;无论是走向辉煌的正确,还是带来灾难的错误,毛泽东的才能、智慧和勇气,以及他独具一格的政治风范、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都是独一无二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历史人物亦然。毛泽东。是一个历史造就又造就历史的人,是一个推动历史又被历史推动的人,是一个改变历史又被历史改变的人。因此,毛泽东的历史,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史,也是一代中国人的文化史。对于毛泽东生平传记的研究和思考,我是从二00一年编校《毛泽东自传》开始的。这就注定我对毛泽东的研究一开始就带有人性的色彩,是从这个“人”开始的,从他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的成长开始的。在多年前出版的《毛泽东的亲情世界》中,我就说过:“伟人也是凡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也有着普通人的爱憎是非和儿女情长。作为伟人毛泽东,亦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的亲情世界同样有着与普通百姓一样的阴晴圆缺,一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毛泽东不是神,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就是一个吃中国饭、喝中国水、穿中国衣、读中国书、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在中国的黄土地上长大的中国人。

《毛泽东的乡情世界》是《毛泽东的亲情世界》的姊妹篇。其实,这两部书是一部书,是二00三年开始创作的,最初书名为《毛泽东家书赏析》,后来因种种原因我将其一分为二,于二00六年十月先出版了《毛泽东的亲情世界》。该书以家书为线索,全面深情地讲述了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母亲、妻子(杨开慧、贺子珍、江青)、儿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和儿媳(刘思齐、邵华)的故事。该书出版后,反响非常好,《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创作谈,《作家文摘》、《解放日报》等给予连载,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还在小说连播节目中录制播出,先后入选中南海国务院机关干部必读书目和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二0一一年一月,《毛泽东的亲情世界》由台湾五南文化事业旗下的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得到了台湾同胞的欢迎。

《毛泽东的亲情世界》的出版及其引起的较好反响,是令我欣慰的。于是,我将最初创作的《毛泽东家书赏析》余下的十几万字,作为姊妹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重新进行了大幅修订,改名为《毛泽东的乡情世界》,终于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夕出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劝学,读书,交友,济苍生。读毛泽东的家书,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品毛泽东的亲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的家书,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亦是一部政治家从政服官的家常话。《毛泽东的亲情世界》和《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合在一起,正是对领袖家风的一种民间解读。我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它们,希望朋友们透过这两本书看到毛泽。东丰富的有风有雨有彩虹的情感世界,希望领袖家风给我们的生活、生存和生命带来一些正能量的启迪。并在愉悦的阅读中带来一些正能量的思考,以及读书的快乐。

最后,我要感谢侯波、徐肖冰、吕厚民及诸多不知姓名的摄影家,他们拍摄的珍贵历史镜头为本书增添了厚重亮丽的阅读效果。

丁晓平

二0一三年九月九日于北京看云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的乡情世界(家世家书家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晓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9834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248926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