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雪林自述自画/民国才女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才女苏雪林颇有个性,从小爱画画,曾远赴法国学习画画,其画作飘逸出尘,对改良中国传统文人画提出诸多见解。她从小爱读书,其为文颇有学者风范,精妙之观点频现。《苏雪林自述自画(民国才女书)》由苏雪林所著,这本书收入苏雪林最好读最精彩的散文名篇,回忆平生、品评画事,并收入苏雪林的画作36幅,以飨文学艺术爱好者。

内容推荐

民国才女苏雪林的散文,文辞美妙,色泽鲜丽,颇多理趣。她还擅长绘画,喜爱画山水,尤其爱画故乡黄山。她的画清逸高妙,气势壮阔。画论也颇有见地,对改良中国传统文人画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雪林自述自画(民国才女书)》由苏雪林所著,《苏雪林自述自画(民国才女书)》收入苏雪林讲述自己生活行迹和绘画品画心迹的散文共20余篇,并收入她各个时期的照片十余帧及画作36幅,以让读者了解这位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女学者、女画家。

目录

引 言 蝶舞天涯 一生为文

回首故园

故乡的新年

我的父亲

母亲

怀念姊妹家庭

灌园生活的回忆

林琴南先生

忆武汉大学图书馆

我的书

人生四季

儿时影事

童年琐忆

青春

中年

当我老了的时候

老年

画林点染

山窗读画记

黄海游踪

我与国画

看了潘玉良女士绘画展以后

记画家孙多慈女士

孙多慈女士的史迹画与历史人物画

储辉月女士的画

悼念一位纯真的艺术家方君璧

谈新派油画--兼评朱德群画展

试读章节

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对于过年过节,特别起劲,这也无怪。我们“七日来复”的制度已全付遗忘,更谈不上什么“周末”,一年到头忙碌劳苦,逢着年节,当然要痛快地过一阵,藉此休息筋骨并调剂精神。

我的故乡是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僻处万山之中的乡村,风俗与江南各省大同小异。自离内地,忽忽十年,初则飘泊海外,继则执教台湾,由于年龄老大,且客中心绪欠佳,每逢年节,不过敷衍一下聊以应景而已,从前那股蓬勃的兴趣再也没有了。现特从记忆里将我回乡过年情节搜索一点出来,就算回乡一次呢。

我家在太平乡间也算是个乡绅之家,经济虽不富裕,勉强也可度日,因之一切场面均须维持一个乡绅体统。我们又是一个大家庭,平时气氛已不寂寞,到了过年时候当然更形热闹。大概一到腊月,即一年最后一个月,我们便步入了“过年”的阶段,全家上下为这件事忙碌起来。

家乡做衣裳都是先上城上镇选购了衣料,然后请裁缝来家缝制的。全家大小每人都要缝件新衣过年。内地冬季气候,不比台湾或南洋,冬衣是棉袄、皮裘一类。皮毛可由旧物翻新,棉则非新不可。讲究点则用丝绵,既轻且暖,穿在身上十分舒适。这类材料,配个粗布面子,你想适合么?当然非绸缎不行,于是一家为了做新衣服.先要大大支出一笔。

乡间家家养猪,并养鸡鸭。祖宗原是我们唯一宗教信仰的对象。到了冬至那一天,从猪栏里牵出一头又大又肥的猪,雇屠夫来杀。杀剥后架上木架,连同预先备下的十几色祭品,抬到祠堂祭祀祖宗——祖祭是由拈阄决定,并非每家每年都要当值。

祭祖毕,将猪抬回家分割。至亲之家要送新鲜猪肉一二斤不等,余者则腌成腊肉,或切碎成肉丁和五香灌制香肠。一头猪的肠不够,要预先到肉铺添购几副。才能做成许多串肠子供大家庭食用。腌鸡、腌鸭、腌各色鱼也于此时动手。猪头必须保持完整,头部只留毛一撮。以备将来应用时编成小辫,上插红纸花。同时腌下首尾留毛羽的大公鸡,长二尺以上的大鲤鱼各一,称为“三牲”,留作除夕“谢年”之用。

以后又翻黄历,在腊月里,挑选一个吉日,做年糕米稞等类。材料是糯粳米各半,水磨成粉,搓半干,揿人枣木制的模型中。那些模型虽比不上《红楼梦》里什么“莲叶羹”的银制模型精致,花色却颇繁多,有“福禄寿三星”,有“刘海戏金蟾”,有“黄金万两”“步步平安”.还有“财神送宝”“观音送子”等,无非是取个好兆头罢了。糕饼制成后,人大蒸笼蒸熟摊冷,用新泉浸于大缸,新年里随意取若干枚,或炒或煮,用以招待亲朋,一直要吃到元宵以后。

做妥年糕米棵,接着送黄豆到豆腐作坊换取豆腐。换来后,切块,煎以香油,渍以青盐,盛于瓦钵,供正月里佐膳之用。因为新年里有好多天买不到豆腐。

孩子们最欢喜的莫如“做糖”了。先预备了炒微焦的芝麻、爆米,用溶化的麦芽糖在热锅里将这些材料混合,起锅趁热搓成长条,拍得方整,利刀切片。纯粹的黑白芝麻糖,顶香、顶好吃;单是爆米的则为次等货。花生米、蚕豆、豌豆、葵籽,逢到新年,消耗量数可观,所以也要大事预备。

送灶,各地皆在腊月廿四,我乡为了廿四接祖,故改在廿三。香烟纸马外,供品里必不可少的是麦芽糖和糯米圆子二色。因为灶君上天,将在玉皇大帝前报告我们一家这一年里所行各事。人们行事总是恶多善少,老头儿据实上陈,我们尚感吃不住,倘若他一时高兴,加些油盐酱醋,那岂不更糟。麦芽糖和糯米团最富黏性,黏住灶公牙齿,他上天奏事的时候,说话含糊不清,玉帝心烦,挥手令退,他老人家自己也内愧于心,及时住口了。愚弄鬼神一事,我们中国人可算聪明第一:宋代便有“醉司命”,用酒糟敷满神龛,使得灶公醉醺醺地上天无法播弄是非。独怪灶公年年上当永不觉悟,这种颟顸老子,真只配一辈子坐在厨房里,火烈烟熏!

前面说过祖宗崇拜是我们家乡唯一宗教。祖宗不唯在全村第一宏丽的家祠里接受阖族祭祀,还要回到各个家庭,和子孙一起过年。腊月廿四日,乃祖宗“下驾”之日,各家先数日收拾正厅,洒扫至洁,从全家最高处的阁楼,将祖宗遗容请出,一幅幅挂起。祖宗服装,从明朝的纱帽玉带直到清代的翎顶朝珠。将来当然还要加上民国的燕尾服、大礼帽,不过在我这一代还没有看见,想必将来祖宗喜神仅用照片,不必绘画了。那个正厅,上挂红纱宫灯,下铺红毯,供桌和座椅一律系上红呢帷幕,案上红烛高烧,朱盘高供,满眼只觉红光晃漾,喜气洋洋!

“接祖”的一桌供品,丰盛自不必说。礼毕,只留干果素肴,荤菜则由家人享受。

P3-6

序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上,苏雪林和冰心、冯沅君、凌叔华、丁玲并称为新文学五大女性。

苏雪林很真,她的不掩饰,爱与恨她都表现得很强烈,勇于表达立场,敢讲敢言,特立独行使她吃了不少苦头,但她好像从未有所改变。她曾说:“我的性格相当顽强,同时又是五四思潮翻滚过来的人。”这句话可以成为她一生坎坷的注脚。

她晚年在诗集《灯前诗草·惆怅词》中写道:“读书写作,以足慰情,何必更有所求哉。”她的一生,看上去波澜壮阔,复杂无比,实际上最终只渗透了三件事:读书、写作、教书。透过沧桑往事,浩瀚字海,我们看到了这个著述2000多万字的才女不平凡而孤寂的一生。

苏雪林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所以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1925年由法国回国后.因为喜欢明代诗人高启的《咏梅》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而取名苏雪林。赵景深评价道:“她的文辞的美妙,色泽的鲜丽,是有目共赏的。不像志摩那样的浓,也不像冰心那样的淡,她是介乎两者之间而偏于志摩的,因为她与志摩一样的喜欢用类似排偶的句子,不惜呕尽她的心血。”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其父苏锡爵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仕宦之家,贤良淑德,是对苏雪林影响最深的人。她一生婚姻失败,后与姐姐组成姐妹家庭达四十年之久。她自幼就表现出男孩的特性,很有担当,连男孩所爱的一些游戏,如抡刀、舞棒、钓鱼、捕鸟等她都兴趣盎然,而对女孩子所擅长的涂脂抹粉、绣花女红之类的事情,却殊无兴趣,被人称为“野丫头”。七八岁时,她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书。她尤其喜欢袁枚的一些书,袁枚的“性灵说”对她一生影响很大。后来,林纾等译的《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她也都读得着迷。这些读书经历,为她后来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4年,苏雪林进入小学读书。

1915年苏雪林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1919年毕业后即留在母校附小教书,并于这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这时,她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用白话文写作,还翻译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等作家的作品。

1921年秋,苏雪林怀抱梦想。考入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办的中法学院,前往法国留学,她先学西方文学,后学绘画艺术。1925年提前回国和张宝龄结婚。她虽然和张宝龄通信多年,结婚时却是第一次见面。张宝龄求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理工课程,获博士学位。虽然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却没有共同语言,彼此折磨半生,夫妻关系甚为冷淡.但是“思想很新,行为则旧”的苏雪林始终不肯离婚。夫妻长年分居,1949年苏去香港,张留内地,两人从此再未见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苏雪林才在张死后一年辗转知道消息,内心感慨不已。在结婚初期,她写下了为她带来极高声誉的《绿天》和自传体小说《棘心》,这两部书是苏雪林的成名之作。但是这些甜蜜的文字出版并没有挽救她的婚姻,只是在她苦味的人生中增加了一丝甜意,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1931年她赴安徽大学教授文化史课;同年受聘为武汉大学教授,直至1949年。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基本国文和新文学研究。在武汉大学她一方面耐心教导学生,一方面著书立说,发表了奠定学术地位的诸多文章,出版了《青乌集》《屠龙集》和《蝉蜕集》。  苏雪林非常爱国。随武汉大学迁往四川时,她虽静心于学问,仍不忘民族危难,用一篇篇文章记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如《乐山敌机轰炸记》《敌人暴行故事》等,激发大众与侵略者斗争的信心。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利用屋边的空闲土地种菜、栽瓜,自给自足。她在《灌园生活的回忆》中写过这段经历。在任何环境,她都能适应和自得其乐,这可能也是她活到102岁高龄的原因。

1949年苏雪林去了香港,在天主教真理学会任编辑。1950年第二次赴法国,去国外搜集关于楚辞的研究资料,探讨屈赋研究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当她得知与她感情深厚的姐姐在台湾病重.遂决定于1952年春乘船回到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任台南成功大学教授,1974年退休。1998年5月,苏雪林在学生唐亦男的陪同下坐着轮椅,跨越海峡,回到了阔别73年之久的故乡安徽太平。这时的苏雪林已经101岁了,和那个12岁写出《种花》七绝的小姑娘相差了89岁。“满地残红绿满枝,宵来风雨大凄其。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那个12岁的小姑娘也长了一双银色的翅膀,只是飞跃的不是浅浅的池塘,而是万水千山,海角天涯。

苏雪林是一位勤奋的作家,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她的作品有小说、散文、剧本、诗词、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种学术著作。屈赋研究是其半生的事业。散文集则有《三大圣地的巡礼》《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闲话战争》《风雨鸡鸣》等。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

苏雪林还兼擅绘画。她自幼喜爱绘画,虽未遇名师,但凭着特有的天赋,在绘画上也是小有所成。民国十年,考上中法学院,却因身体原因,没有完成学画的志愿。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与绘画的缘分未有断绝。苏雪林喜爱画山水,尤其爱画故乡黄山。她的画淡雅柔美、清逸高妙、构图及笔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活泼而有变化。她的山水画,走的是文人画的路子,并且与黄宾虹早期的笔法极为接近,大部分用披麻皴,少部分用米点皴,笔墨秀润,赋色淡雅,深得元人之神韵,不夸张,不媚俗,画风含蓄内敛,呈现文入画的神髓。

苏雪林精通中西画理,但却一生只把绘画作为自娱谴情的工具,甚少参加画展,也甚少示人。直到1994年,在她97岁高龄的时候,应台湾画届人士的请求,她才交出三十七幅,印了一本《苏雪林画册》。

苏雪林不仅在绘画实践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在绘画理论上也很有见地。她曾写过一篇论画文章《我与国画》,阐述了她对画理、画法、画风的观念。此外她还有一系列写画家和品评绘画的文章,如《山窗读画记》《孙多慈女士的画》等,对潘玉良、孙多慈、储辉月、朱德群等人的画艺多有品评。

1999年4月21日下午3时。苏雪林病逝于台南成功大学医学院。墓地位于祖屋旁的凤形山上,墓碑为黑色大理石,正面镌刻“苏雪林教授之墓”,背面八个大字:“棘心不死 绿天永存”。让我们永远追忆蝶舞天涯、一生为文的女作家、女学者、女画家吧。

书评(媒体评论)

苏绿漪(雪林)是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至少,在现代女性作家的比较上,我们可以这样说。

——阿英(现代作家、文学理论家)

苏雪林的画超逸出尘,真可视作文人画的代表。

——章君谷(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雪林自述自画/民国才女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雪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20595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2013270801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