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白鲸/名家动物文学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子玉编著的《大白鲸》内容简介:它的母亲生活在南太平洋,由于某个荒岛上试验核弹,它的母亲受惊向北逃,越过赤道、南中国海,来到了黄河口,生下了因异化而呈白色的儿子——白抹香鲸。以后它随母亲在黄河口度过了幼年,后来遇到人类围捕,人类又放生了它们。它们就进入了太平洋,在凶险的大洋之中,它们遇到了巨型章鱼,母亲为了救白抹香鲸,让巨型章鱼吃掉了。白抹香鲸和女友又回到了黄河口,与岸上居民相生相伴。后来白鲸长大了,再入太平洋,和恶魔章鱼决斗,最后战胜了它。

内容推荐

《大白鲸》是作者李子玉先生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动物小说。《大白鲸》“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地描写了浩瀚大洋中,白鲸这种庞大而神秘的海洋生物壮丽而曲折的生命旅程,包括它们的出生、成长、习性、爱情、生存环境、独特行为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语言惟妙惟肖,丰富生动;风格平易近人、引人入胜。作品聚焦于海洋这一概念,展现了那些深海远洋不为人知的离奇故事,与当前国内“钓鱼岛”、“南中国海”等热点话题息息相关,极易引发小读者们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

目录

1.蜜月中的不幸

2.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穿越

3.在黄河口逗留和生崽

4.聪明顽皮的鲸崽

5.本能的迁徙

6.世界上最恐怖的海沟

7.海底火山和船只失事之谜

8.为了生命的延续

9.在人口最稠密的海岸

10.必然要遇到的饥荒

11.人与动物之间

12.征服新的海区

13.古老而野蛮的婚礼

14.和恶魔章鱼的决战

15.黄河口的留恋与荣归

后记

试读章节

1.蜜月中的不幸

她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水球中。无边无际的水,随着这个巨大球体的自转而流动。她从出世就尾随在母亲的身后,绕过一座又一座迎面而来的冰山,逆着水流的方向游动。同她们母女在一起的还有别的雌鲸和小鲸。在抹香鲸中,只有雌鲸和小鲸才喜欢集体行动。这头小雌鲸已经这样游动了快二十年,她已经发育成一头年轻、美貌的抹香鲸小姐了。在这二十年当中,她的母亲——那头年过古稀的雌抹香鲸带着她一次又一次绕过南极——尽管这些路程是曲曲折折的,但头项上永恒的星座位置的转变,那些居住着企鹅、海象和信天翁的岛屿的往复出现使她确信这一点。当然,她们母女航行的路线还受到太阳的影响,一般到南极的夏日时就靠近大陆,当寒冬到来时就脱离浮冰圈来到西风漂流带的边缘。从这里再往北,就是受这个行星白转离心力作用形成的东风洋流带,如果再往北,越过赤道无风带,就是北半球了。

没有特殊情况,南半球的海洋动物是很少穿过赤道北行的。因为,南半球集中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域,人类活动稀少,食物稳定甚至有些过剩,是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生息的乐园。他们何必去受长途跋涉、日头蒸晒的皮肉之苦呢?这头抹香鲸小姐的身躯有近十八米长,巨大的头占了身体的三分之一,灰蓝色的脊背约五米宽,浮在阳光直射的水面上可不是玩的。她这时已经开始和一头长达二十五米的抹香鲸小伙子恋爱了,那可是一位生性固执的新郎。因此,她的母亲便带着其他鲸孩子旅行去了。

这对恋人在南太平洋中部逗留着。这正是南半球的冬日,太阳低低地挂在遥远的北方。蓝色的天和蓝色的水浑然一体。巨大的冰山在西风的驱使下,无休无止地自西向东围绕南极大陆旋转,一座接一座地从鲸的身边漂过。这些巨大而透明的晶体,显示着南极大陆和海的原始与宁静。他们并肩向着北方游,一边游一边把额头微微翘出水面,嘴里哼出一曲古老的情歌:

“啊——啊呜——呜——噢——呜……”

这有些像狼的声音。人类动物学家考证分析,所有海洋哺乳动物都是由远古犬科动物中的一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陆地上进化繁衍后又重返大海,也许不无道理。亲爱的读者们都知道,鲸不是鱼,而是巨大的海洋胎生哺乳动物。它们的鳍和尾是由四肢演变而来的,和鱼的鳍、尾不同。另外不同的是鲸用肺呼吸。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这种巨大的海洋动物其实还有很短的头发、眉,甚至胡子,这些地方一般都攀生着可以分泌出石灰质的海洋小生物,从而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白斑。我们所说的这头抹香鲸姑娘,身躯不仅修长,而且白斑生得又大又圆,好像包着一块巨大的白手帕。和她同行的那位鲸小伙子,则因络腮胡子而成了白下巴,像是戴着头盔的威风的武士。

有时,他们会双双潜到几百米甚至数千米深的水下,在生活着各种磷光鱼类的海底搜寻章鱼或大王乌贼。抹香鲸最喜欢吃这些古老的海洋软体动物,他们身体中珍贵的香味就是由于食用章鱼而产生的。因为兴奋,两头年轻的鲸真是胃口大开。他们把一只又一只巨大的章鱼从海底峡谷赶出来,一位从这边咬住,另一位从那边咬住,向两个方向一扯,就把章鱼肢解了。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开心地游着,离南极越来越远,不知不觉已经接近东风洋流带了。

要不是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这两头鲸也会像别的洄游到这里的鲸或其他鱼类一样,就此向回转了。因为,改变的潮流和风向意味着新的水温,是所有冷水鱼所不适应的。他们不再往北行,而是把脊背高高浮起,享受着北方阳光的温热,闭目小憩着。这时,突然响起了一阵喧闹声,接着,视野里出现了一道湍急的水痕,靠侧后方一百米多的地方,游来一只硕大的背峰隆起的老鲸。从那相当迟缓的游速和淡黄色的躯体来看,这头老鲸似乎害着黄疸病,或者其他什么疾病。他喷水很慢,也很费力。原来他的右鳍受伤,只剩下一段残刺了。

在老鲸的后面,追来了好几艘小艇。两头年轻的鲸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由人划着的又尖又长的漂浮物(在鲸的眼睛里,所有的船都只是漂浮物)。它们由好几个身材很不起眼,但有着长长的腿和可以握东西的手臂的奇特生物——人驾驶着。立在船头的人手上拿着一根尖锥长杆似的东西,锥尖后面还有锋利的倒刺、长长的绳子。尽管年轻的鲸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本能地感到了一种不祥的预兆。那头老鲸己被追得穷途末路,可是立在船头上的人仍然催促着:“快划呀,快划,再靠近一些!”

老鲸吓得要死,绝望地拍着他那可怜的鳍,气喘吁吁地乱闯乱撞。投枪手们举起了武器,可是这时却发现了两头年轻的鲸。为首的人做了一个减速的手势。于是,小艇放弃了老鲸,朝着雄壮的目空一切的那位新郎官包抄过来。也许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也许是这头年轻气盛的雄抹香鲸从未吃过入的苦头,他并不把这些无法和自己相比的矮小的人放在眼里。也许他正像南极洲的企鹅,因从未见过人,遇到人之后反而会产生一种好奇的心理,并且他也绝对不会知道,这些动物之王——人,需要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皮肉、脂肪、骨骼……尤其在抹香鲸身上,有一个特殊的香囊,捕鲸人把它卖给制造商,经过提炼,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香袋,卖给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太太、小姐们。于是捕鲸人和制造商便可以得到巨大的财富,高大的楼房、漂亮的汽车、美丽的花园,应有尽有,而鲸献出的却是生命。P3-7

序言

一种充满鲜活气息与奇异魅力的文学类型正在异军突起,那就是动物文学。顾名思义,动物文学就是以形形色色的动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不要认为动物与我们的距离很远,穿越漫长的时光,今天森林中的野狼、猕猴、熊猫都曾经是与我们的祖先朝夕相处的“伙伴”,都曾经在大自然设定的“森林法则”中繁衍生息。如若不然,为何动物的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能唤起我们灵魂深处相同的感动?

你瞧,草原上,各种动物都必须各司其职,这样生物圈才能够循环不绝。旱獭是以草类为食的动物,但同时传播着种子。不过,如果旱獭的数量太多,草原就会不胜其“烦”。好在大自然还创造了狼,狼以旱獭为食,让旱獭的数量无法在激增中失控。一旦人们为了获取皮毛与保护牲畜而完全消灭了狼,那么草原就必将在旱獭的肆虐中不断消亡。

永远不要忘了,人类同动物一样,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母亲为我们制定了无法逾越的规则。人类社会犹如纷繁复杂的谜团,置身其中的你我,是否会时常觉得无法把它看透?然而,从动物文学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世界:与我们的人类社会相比,它既迥然不同,又似曾相识。它远离了那无尽的虚伪与矫饰,其中的每个动物,无论是奔跑着的羊,还是不服输的狼,都活得那么单纯与真实,他们都是大自然这幅画卷中最原始、最清晰的影像。走近它们,聆听它们,与它们做朋友,我们将更明白这世界,更懂得我们自己。

放眼当前,我国的动物文学仍旧是一座尚未充分挖掘的宝库。这主要是因为:受我国目前科技与资源的局限,人们对于动物的了解还太少,甚至在许多时候,出于利益的因素,人们都无法与动物和谐相处。其次,潜心于它的作家,以及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与投入,真的太少了。长此以往,造成了新作、力作乏善可陈的局面,不断再版寥寥可数的旧作,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对此,本着高度的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也有力量来为动物文学开辟一片超越以往、突破障碍的新天地。

《名家动物文学典藏书系》是我国第一套选取动物文学名家最新力作予以收录的丛书。我们力邀了国内笔锋精湛、造诣深厚、硕果累累的知名作家陆续执笔。这些作品新鲜出炉、饱含心血、百炼成钢,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首次以结集出版的方式与读者见面的精华。丛书中的作品长短皆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其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场面,也有含蓄深沉的意蕴;既有荡气回肠的悲壮,也有咏叹不尽的忧伤;既有奋发图强的励志,也有绵绵不绝的柔情。一个人的少年时代,不能没有动物文学的陪伴。而这套丛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带给你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一处装帧设计的细节,都体现着我们对读者朋友的体贴。如果你还有更新的想法、更多的建议,那么欢迎你来电来函交流,让我们在动物文学的世界中并肩携手前行。  测绘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分社

2013年6月

后记

后记

动物小说——大自然精灵般的花絮

“动物小说”的叫法其实很不准确,似应叫“写动物的小说”。它是小说体裁的一个分支,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动物,其他均与写人的小说相同。现在的叫法猛一听,作品的作者和读者除了人还有阿猫阿狗。细一想,反正阿猫阿狗不识字,要怎样就怎样吧!只是我很早就想当写动物小说的作家。

我没上过大学,不到一周岁,就失去了母亲:童年在华北大平原度过,由爷爷抚养,家中还有曾祖、叔叔,四口人全是男人,生活虽苦,但自小脑海中就留下了质朴的画面。后来,父亲在北京二次结婚,把我接来,动荡的生活便开始了。我转过九次小学,长时间转住于不同的人家。初中一年级后自立了门户;1972年初中毕业,分到了电信技校,做了一名电话架线工。照常规,一个在“文革”开始只上小学二年级,以后的日子又是在学工学农学军的动乱中度过的中学生,该与作家无缘才是。但我独特的生活、勤奋的自学帮我补足了驾驭文学所需的文化知识,特别是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界里的精灵,推动我拿起了笔。二十二岁时,我写了一本书——《河边的王国》寄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三年以后,竞出版了。据此,北京作家协会把我吸收为会员。

于是我有了到海边参加笔会,到白龙江等地去参加水利、林业等夏令营的机会。中少社的责编又给我开具了到首都图书馆借书的证明信。我第一次看到了美苏作家写动物的小说,儿时所见到的小动物立刻浮现在脑子里。我的第一篇专写动物的小说《白尾巴和圆耳朵》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同期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的还有著名作家刘厚明,责编有意介绍我们相识,就让我去给他送一封信。我带上了刚刚完成的三万字文稿《小岛上的雪碑》,让他提意见。他当着我的面看稿,后来又转过身去了。我坐在那里忐忑不安,真不知他看后会说什么,他家的表针一秒一秒地响着。我随着时针在等待,而他看得是那样专心,仿佛身边没有客人似的。一个多小时以后,他一口气读完,对我说:“你现在的文笔,透着清新、亮丽;你所写的题材,奇特,是难得的好东西。我留下了,准备发重头……”之后,他开始和我谈起动物。这以后,他也开始写动物,遇到难点时,他会打电话叫我去,问我有关动物的知识。几次交往之后,我们成了忘年的朋友。

再说《小岛上的雪碑》,约我去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责编,比我的父亲还大,他说要我压缩在一万五千字以内才好发表。我看见经他用铅笔抹过又涂去的段落、字句,都是看过老作家孙犁的《风云初记》后才会写出的。虽然心疼,但还是按着他说的改了,发表之后获得了文学奖。

趁着当时的兴奋,我写出了《小仓鼠花斑豹》,交到了责编的手里。发表之后,又引起了轰动。老作家浩然在一次开会时,非要见见我,说此篇写得真好,带着华北平原的气息。我想到得奖是肯定的,但在领稿费时,那位老先生却拒开,说这是抄袭之作。我非常不解,一个责编在发稿前一字未改却在发稿后变脸是为什么呢?细打听才知道,他也是写动物题材的作家,我的出现,使他在自己把持的杂志上几年发不了稿子,所以才……同行是冤家,我平生第一次体会。

如果仅一篇稿子,也许我不在意,但这个是刊物。我为证明自己不是抄袭,拿去了新作《海狼》,他没跟我打招呼,就转寄给了南京;我寄给北京、天津的稿子,也几年没有音讯。三年以后,我路过南京,找责编要稿子。稿子在最下层的抽屉里,上面蒙着厚厚的尘土。我再到北京、天津的出版社去问询,人家拿出了那位老同志的信,我才知道我的面前己遇到了封杀之墙。要突破这道墙,只有调动自身的工作,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有机会。

靠了好人的帮助,经过试稿尝试,我转了干,调到了团中央《辅导员》杂志,封杀之墙立刻垮塌了。积压的作品接连出版。更重要的是,当了团中央记者后,我可以到中缅边界、中苏边界,到舟山或是海南,只要有红领巾的地方,就可以成行。此时的我就像一条鱼跳进了大海,所写的作品不仅越来越多,而且篇幅越来越长,由原来的写中篇、短篇改为长篇。我写陆地动物《海狼》《白狸》《原始森林的女儿》,写水生动物《淡水鱼之王》《金色水妖》《鲤鱼宝贝》,写空中动物《野鸭麻胸脯》,写海洋动物《大白鲸》《八脚海魔》《潜到了陆地的湾鳄》,写石器时代动物《古猿人北征》,写史前动物《征服白垩纪》,写中国神古时代长达百万字的《山海神话》(三卷本)。最红火时,上海一份杂志同时登载着我的长篇《古猿人北征》和中篇《八脚海魔》。《古猿人北征》获当时国内儿童长篇最高奖,《征服白垩纪》获首都读书优秀文学奖,《山海神话》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书。这些作品,都以画面或堆砌故事为特长,又为以后开发为卡通作品提供了基础素材。

《水怪》就是在我被封杀前发表的作品,包括《小岛上的雪碑》,它同我的另一篇《小仓鼠花斑豹》一样,是选用最多的作品。后来,刘厚明说这两篇作品,是因为他那时到国外出差,离开了北京,才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照他的意见,《小岛上的雪碑》是应照原文刊发的。后来,有位编选《小岛上的雪碑》的责编,看出了被修改的痕迹,向我要原稿,我回答说没有,他连说太可惜了。现在我把它和同时期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作品(大部分是获奖的)遴选出来。我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作为一个驯鸟员的自述,奉献给你们。动物小说是大自然那带着露珠的花絮,就如同跳跃着的精灵一般活泼动人,愿你们喜欢。

李子玉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白鲸/名家动物文学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子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测绘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030857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2013127208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