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念西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感念西藏》是作者黎宏在2007年由重庆援助西藏工作期间,将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及感受,以散文的形式加以创作和表达。由全国政协委员、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美朗多吉作序,分序、六章节、附录和后记:白色:西南以西雪域-风景;红色:血脉流淌的山川-道路;蓝色:纯粹曼妙苍穹-情节;黄色:行走绘就地图-收获;黑色:突如其来袭扰-事件;青色:归去来兮绝恋-纪念。

内容推荐

《感念西藏》寄予了主人翁“修来”的诸多实感和认知!对于西藏民族情义尤真,在这片孕育血脉英灵的土地上,《感念西藏》作者黎宏找到了“离天最近的亲近与离心最亲的感应”;对于西藏文化珍爱尤深,在这片吟咏天籁之音的土地上,他看到了“雪色、空灵、妙善”的生命祭奠;对于西藏宗教甄别之微,在这片传承历史文明的土地上,他理解了“交流、交融、交锋”的严肃意义;对于西藏地理丈量尤袤,在这片大野苍茫的土地上,他走完了“人生第一次两万五千里”;对于西藏愿景的寄望之远,他直面“暴力、灾害、危机”,刻画出“万千气象激越涤荡阴霾尘埃”……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白色:西南以西雪域——不曾见过的风景

在苍白中期待

雪色·空灵·妙善

一场季风把孤寂吹散

第二篇 红色:血脉流淌山川——不曾走过的路径

活佛的归宿

交流·交融·交锋

生命在安谧之极延宕

第三篇 蓝色:纯粹曼妙苍穹——不曾触摸的情结

炫亮的牦牛在纯蓝的天幕游走

蓝天·白云·繁星

离天最近的亲近与离心最亲的感应

第四篇 黄色:行走绘就地图——不曾拥有的收获一

人生第一次25000里

车轮·眼睛·藏床

在最接近屋脊山峰的原野上睡个觉

第五篇 黑色:突如其来袭扰——不曾历经的事件

沉静心灵惊悚震撼

暴力·灾害·危机

万千气象激越涤荡阴霾尘埃

第六篇 白色:归去来兮绝恋——不曾忘怀的纪念

一场大雪把寒冷覆盖

童年·成年·老年

夏日催促启程的脚步

附录 援藏期间发表文章

一 新起点 新发展 新重庆

二 知行合一学干事——有感于老实做人、做老实人

三 时下稳定也是发展

四 政文赏析“四论”

五 用党的实践论光辉思想照耀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

六 沂水春风在党校

七 为德贵在知与行——有感于以德为先的时代箴言

八 《世界是平的》来自立体思维

九 读书的三种境界

后记

试读章节

活佛的归宿

吉龙活佛圆寂了,在绛红色袈裟妆点、洁白哈达包裹的静寂之中叙写了人生的最后挽章。

活佛的圆寂,历来是个大事件。

吉龙活佛溘然长辞,不再承受岁月托付之重,留给想念之人无限想念。这一切,带给人们无尽的悲惋。活佛生前讲经的强巴林寺顿然陷入无声的悲祭,接下来又仿佛苏醒,激起层层喧嚣。强巴林寺住持——宗洛活佛从拉萨千里兼程,回到与之相伴供奉殿龛灯影的吉龙活佛身边,遥想情谊与佛缘,极度悲戚与神伤。信众在哭泣,僧侣在祷告,民宗界在哀悼。地方党政要员也关注和礼遇了活佛肉身告别仪式。四面八方闻讯前来告别活佛的人们排列成一条长龙,蜿蜒随行至寺庙山坡之下。四周游动一片火辣辣炽烈的红,映照着强巴林寺每一位僧侣的肃穆脸庞,宛如交相辉映的叠叠光环;四周游动一片光亮亮安静的白,映照着蜂拥而至环聚寺内外每一位信众的悲悯面容,仿佛身陷山崩海啸、恣肆狂放之后的稍事安定与祥和。那红与白的渲染交织哟,帐幔翻卷,轻盈飘荡,交相辉映,似乎内心里火焰燃烧升腾,通红映衬雪白,漫过整个夜空都能够看见。

吉龙活佛骑鹿驾鹤、别尘而去,虽有预兆,却太过突然。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不免是既悲逝者,也悲己,叹惋痛惜之情不能自已。

活佛因为脑溢血病故,其间过程,修来亲身经历些许。关于一些来龙与去脉,关于活佛身前与身后故事,修来曾经用心地询问过活佛的亲人和能够知晓一些真实情况的人们。活佛如何地具有造化,是否指定转世灵童,肉身究竟怎样处理……广为人知的事件,不为人知的真实,鲜为人知的故事。

活佛病重在9月,修来正在下乡进村入户的途中。停歇之际,得悉自治区电讯,关切如何安排活佛的病情诊断与治疗,何时启程前往最近的成都,随行有谁、接应有谁这样的细节考虑。言语之间,修来身边一位相伴时间最久、出行里程最远的名叫向巴的司机小伙,几乎同一时刻由家人告知了活佛的病逝。也是此刻,修来才第一次惊悉向巴是活佛的一位世俗亲人,与活佛之间有着不解的世俗亲缘。

不期而遇的事件,把两个同在旅途的行者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

为了一一作答内心求索的问题,修来经过一番长久思虑,极尽适合地找寻了两位独具特质的人。向巴的适合,是因为吉龙的亲戚,还在于自身的平凡普通;图嘎的适合,是因为得誉“活字典”,还在于家族显赫和家学渊源,成就个人学识与地位的不同凡响。修来之所以选择向巴和图嘎,原来看似二人间显然的世俗差别,在接近传统的距离和认知上,似乎都是同样的得风气之先者。通过二人的身世不同,也放大和折射出一个道理,得风气之先者完全可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平凡之中见诸不平凡,可谓比比皆是,遍布世间,就在身旁。

活佛前往机场赴内地治疗的那天清晨,天空是月放光明,日去雾霭。一切景象都显得格外宁静,格外祥和,凡事都在顺利之中悄然无声进行着。活佛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间与送行人们作了永别。在候机室里,活佛逐一给来人摸顶,不忘嘱咐“回去吧,跟平常一样,不要哭。”尔后,活佛喝了三杯清茶,在递过茶杯之时垂下手臂,安然地阖上了双目。当时,奉立跟前泪洒衣襟的正是向巴的亲叔,至今仍在强巴林寺里领读和领诵往日活佛教诲的经文。

活佛几乎是少与故旧亲人见面的,病重之前特地回过一趟乡里,与兄弟一行在山地帐篷聚首叙说从前。下山时经过出生家门,但见房门紧闭,方才放慢脚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明年十月我回来时一定要开门。”便作别,回到了常挂心间的强巴林寺。

传说中,活佛禅定圆寂,七日里容颜如初、体温不散。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之语中,这是决然不争的事实。

修来凭着记忆,把这里人们的亲眼所见和深沉寄望,传达给知晓本土而未必知晓内地的藏族同胞,以及知晓本土而未必知晓雪域的汉族兄弟。

处理死亡跟处理生命同样显得珍贵而重要。活佛撒手人寰,静静地停放禅房,每日拜谒僧众络绎不绝。之后的第七日,留下一段传说,“七日之日突现彩虹跨越山岭,七日之夜突降细雨沐浴山川。”这样的结局,不知是否世人告慰活佛之时活佛也在告慰世人。至少,延续多日悲恸的人们,可以在如此景象里,分享难得分享的快要忘却的暖意和慰藉。

俗话说,各人头上一片天,头顶三尺有神灵。这里人们表现得更为深沉、凝重,甚至是渴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吉龙活佛圆寂的祭奠,同样证明了这个道理。一年之后,吉龙活佛的肉身就要进入灵塔成为金身,就像当年守护供奉舍利、经卷一样受到后来世人的守护和供奉。

吉龙活佛安享古稀之年,人生的最长最辉煌时光是在寺庙度过的。吉龙活佛并非传说中的转世灵童,吉龙成为活佛,应该是个人修行与修为所成就。这些,正好赋予吉龙活佛的传奇故事人生。相传班禅大师曾经昌都,亲临民众,当时吉龙就挣脱母亲的背负,独自到了班禅近旁。惊奇与欣喜之际,不由得班禅告诉身边活佛“这个孩子认得我了,不要把孩子弄脏了。”从小就结了佛缘的吉龙,少时便进了寺庙里学经,精研细读,博览群书,学有大成,直至担任强巴林寺的最高经师,备受世人尊崇。修来并不确认,是否教界都是名至实归,但修来从未怀疑亦如吉龙一般的活佛绝非浪得虚名之人可以丝毫比拟和企及的。

转世灵童,在藏传佛教里是极富神秘色彩的事情,对此作出解答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凡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故事里,都已经到了极尽渲染能事的神话境地。流传最广的就是“天人之指”——活佛选定继承人。不过,修来最为愿意以更为平民、更为凡尘、更为世俗,也许更为实际的眼界和理解来看待这一事件。如是,所谓转世灵童之说,更像那人们不知生在何方又何种模样的一个孩子,继承了一位位高权重又睿智老人的丰厚遗产,从此把一生都得以改变。这样的改变,的确是称得上“传奇”。因为这位受赠人其实是丝毫不得而知的,更加不得而知的还有,这个孩子的家人也从此飞龙在天,成为人们仰慕和羡艳的显贵。

P26-29

序言

为写一首纪念歌曲,采风昌都,才有缘结识了《感念西藏》作者,也有幸阅读到该书的原稿,算是先睹为快,领略了《感》文的耳目一新和文意吸引。之后再读《感》文,仿佛都是平添更多的意蕴与感慨,实在有些爱不释手。

应允作序之时,既感到欣然,又感到一些惶惶然。欣然之中是欣慰,作者以敬重和敬慕西藏本土文化人的特殊情感,选择我邀请了我。惶然之中是猜想,作者抒写《感》文的背景和初衷,乃至笔耕的甘苦,都给我留下了好些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我感念《感》文所寄予主人翁“修来”的诸多实感和认知!对于西藏民族情义尤真,在这片孕育血脉英灵的土地上,他找到了“离天最近的亲近与离心最亲的感应”;对于西藏文化珍爱尤深,在这片吟咏天籁之音的土地上,他看到了“雪色、空灵、妙善”的生命祭奠;对于西藏宗教甄别之微,在这片传承历史文明的土地上,他理解了“交流、交融、交锋”的严肃意义;对于西藏地理丈量尤袤,在这片大野苍茫的土地上,他走完了“人生第一次两万五千里”;对于西藏愿景的寄望之远,他直面“暴力、灾害、危机”,刻画出“万千气象激越涤荡阴霾尘埃”……

很难想象,一位藏外作者写作藏内生活所要面临的怎样的不容易,正如文中所言:无间寒暑,甘苦自知。我也如是说。然而,同样可以想象的是,作者怎样地用尽心力来描摹一个世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所以我常想,在西藏的版图上,即使是在暴风雪弥漫最寒冷的时候,温暖也是存在的。有时在身上,有时在心里。我也想到,尽管苦,尽管涩,尽管经历了无限的寒冷和孤寂,在这至诚至真“修来”的过程中,“修来”的必定是给予自己和亲人精神的慰藉。这要靠感知者的心去体会。

《感》文的文字文意,所独具匠心之处,所赋予的感染和借鉴,不便再作赘述。在此,谨以一位西藏文艺工作者的名义叙谈作者和文中主人翁,也是作为一位普通读者与大众读者共同感触、共同分享。希望西藏内外朋友以及更为广泛的朋友都能喜爱《感》文,以飨读者!

2010年2月5日 于拉萨

后记

援藏以来,修来经历人生未曾历练之事可谓颇多,精神上的个中感悟也可谓颇深。甘苦自知,有些后怕的记忆与感慨。进藏的日子,不能说不苦,要不然援藏就称不上政治嘱托;进藏的日子,也不能说不累,要不然援藏就称不上组织考验;进藏的日子,更不可能撒手不干,要不然援藏就称不上热血儿女应有的人格品质和英武本色。

既然如此,对于三年援藏,各人便自有各人活法。修来虽说不祈望怎样的独善其身,却也能做到挺然特立。在思想准备上,给自己定了一个基调,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喜忧参半,临机决断”。在现实表现上,给自己定了一个诉求,就是“坚定信念,坚持目标,坚守纪律,坚韧以行”。现在来看,一开始想到的最终也已然做到了,修来也就真的心安了,至少对于快要长大的后辈,为父的情愿是尽到了。收官时盘点,修来倒也超越了非常“6+1”,做到了“9+1”,想到这些,修来心底里隐隐泛起一丝丝暖意、宽慰和欣喜。

至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主要是西藏的苦干、苦熬,艰难、艰险都自有定论、早有耳闻,尤其是对于工作环境而论,但决不会想到所有的艰难险阻会来得如此突然、如此之多。

至于“喜忧参半,临机决断”,主要是去也不易、回也不易,干也不易、混也不易;对于工作,注重立场和作风;对于未来,相信组织、依靠组织。特别是以三个“格外关注”的重要指导,作为精神力量和党性诫勉,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一直走下去。

所谓坚定信念,就是突出一个“干”字,以真实的工作经历来具体体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要义。所谓坚持目标,就是突出一个“实”字,践言践行体现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发展的理念和方针。所谓坚守纪律,就是突出一个“严”字,以团队精神来实际体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所谓坚韧以行,就是突出一个“养”字,从各个方面体现个人修炼和端正心态。所有这些思想准备和工作表现,并非是过去阶段的权宜之策、应紧之举,而是三年援藏的果敢决心和努力方向;也并非是流于形式的个人要求,而是具体鲜活的个人践行。

往事已矣,来者可追。过去日子如此,领悟到的已见功力;将来岁月亦是如此,坚持下去更加实际、更加彻底。

记忆的沉积,并非往事的愀然沉寂;沉积的记忆,并非全然不堪回首,甚或担心尘沙泛起。文字有记忆,颜色有记忆,时间有记忆,就连伤痕都会有记忆的。在记忆的光辉里,人就会暗淡了由来,却把前路去照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念西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4301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201005028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8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