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昌盛主编的《中西会通》依据国学思潮的发生、国学形态的转化、中西学术的融通及民族学术的重建这一基本的思路,将相关资料分为“中西会通”,旨在从原始资料入手,重新清理有关“国学”思潮的论争问题。
本书依历史演化为线索,以选辑主要人物的代表性论述(论文或论著的节录)为主。
图书 | 中西会通/国学思潮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贺昌盛主编的《中西会通》依据国学思潮的发生、国学形态的转化、中西学术的融通及民族学术的重建这一基本的思路,将相关资料分为“中西会通”,旨在从原始资料入手,重新清理有关“国学”思潮的论争问题。 本书依历史演化为线索,以选辑主要人物的代表性论述(论文或论著的节录)为主。 目录 总序 编辑例言 全汉升 清末的“西学源出中国”说 许守微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 章士钊 国学讲习会序 刘叔雅 怎样叫做中西学术之钩通 唐文治 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 黄忏华 国粹和欧化 申报记者 省教育会请章太炎讲国学 马承垄 国学摭谭·序 胡先骕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 梅光迪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 胡稷咸 敬告我国学术界 杨鸿烈 国学在世界文化的位置 曹聚仁 审订国学之反响 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 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 许啸天 国故学讨论集·新序 吴文祺 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 王皎我 中国国学在国际上的新地位及其最近之趋势 钱基博 《国学文选类纂》总叙 十年来之国学商兑 蔡尚思 国学之定义及分类 杨筠如 中国语与中国文·序 杨卓新 国学与西学 汪震王正己 国学大纲·什么是国学 王易 国学概论·导言 谭正壁 国学概论讲话·导言 国学概论新编·编辑大纲 孟宪承 欧洲之汉学 柳诒徵 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 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何炳松 论所谓“国学” 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 黄毅民 《国学丛论》自序 陈钟凡 十五年来我国之国故整理 张树璜 国学今后之趋势 王新命等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郭绍虞 国学论文索引四编·序 何键 要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国学 李廷玉 《国学》发刊序 陈其昌 《国学界》发刊词 吴英华 近数十年国学概评 许地山 国粹与国学 莫东寅 汉学发达史·叙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西会通/国学思潮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贺昌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6242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9 |
出版时间 | 2014-10-01 |
首版时间 | 2014-10-01 |
印刷时间 | 2014-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4 |
CIP核字 | 2014252696 |
中图分类号 | Z1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7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