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园云天
内容
编辑推荐

《故园云天》这部散文集共有七辑:“山”、“水”、“城”、“景”、“人”、“物”、“情”。实际上,这就是作者邵永杰将历年的写作编辑成书的整体框架。它既是翔实明白、点评精彩的历史随笔,又是如诗如画、气象万千的山水游记,也是饱含深情、华彩飞扬的心灵美文。这部集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厚实并耐人寻味的历史感。

内容推荐

《故园云天》是一部散文集,近40篇,20万字,描写作者邵永杰对故乡的眷恋和深情。邵永杰出生于新疆,对新疆的一草一木有深厚的感情,散文文笔细腻,描写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热爱和眷念。此外,由于诗人工作于城市,散文除了表现故土之美外,还有大量写对城市生活的反思。

目录

第一辑 山

 六盘诗话

 六盘帝影

 六盘行宫

 六盘鸟道

 六盘红

 六盘山印象

第二辑 水

 灵湫北联池

 老龙潭

 小南川

 龙王池

 清凉世界

第三辑 城

 千年一县

 小城小记

 羊牧隆城

 笼竿城

 德顺军

 消失的月氏城

第四辑 景

 萧关

 须弥山

 火石寨

 左公柳

 石窑寺

 老巷子

第五辑 人

 好水川之战

 吴家将

 刘武穆

 一介县令

 书家潘龄皋

 六盘英才

第六辑 物

 六盘亭

 六盘蕨

 六盘竹

 六盘红沙棘

 六盘雪

 六盘绿

 六盘路

第七辑 情

 童年纪事

 故园云天

 苦菜情思

 跪望亲情

 书香之家

 中年之惑

 杏坛杂忆

 与圣火同行

后记

试读章节

跪望亲情

发白了,眼花了,腰弯了,背驼了。

无数次,我悄悄地注视父亲与母亲,心中隐隐作痛。

父亲是在劳作不辍的农家日子里老的,慢慢地不再腰板笔挺,慢慢地不再吆喝训人,慢慢地不再好管闲事,慢慢地不再走东走西。他老了,从乡镇领导岗位上换届退离,再到年届花甲时彻底退休,年轻时出走的村道,终于在三十多年后又迎接了他的回归。走时,他是一个年轻英俊的乡村支书,离开黄土地开始了一段岁月的传奇;回乡里老家时,他又从一个两鬓斑白的退休干部复归田园,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老农民。

经常见他扛起农具,在田间地头忙碌。初春刚到,就早早扳着指头,盘算着在上园子地里种麦种豆,抑或是在下塬地里种胡麻土豆。春耕开始,就亲手耕种一块又一块田地,以后又一样接一样忙碌农事。秋天到了,备好镰刀,他第一个钻进麦地里开镰秋收。在漫长的冬季里,又独自一担一担地往田里挑肥送粪,无怨无悔。

无数次,我回到乡间探望父亲与母亲,经常碰上父亲劳作的场面。前去帮忙,听到的总是没多少活计,歇着去。但刚帮他铡好了一大捆牛青草,就又看见他提了背篼或扫帚出门,—会儿在场院里背回一大堆柴火。

没办法,父亲闲不住,一辈子就这样过来的。

从我能记事起,家里就一直缺劳力。我们兄妹五人,一个比一个大不了多少。奶奶在世时,家里就母亲和小姑两个劳力,一年挣的工分,也就能分一二百斤粮食。每逢生产队里分粮,我家因为工分太少,常常是最后一个分。看着别人家分那么一大麻线口袋粮食,而我家才那么一小截,我幼小的心里常感屈辱,也倍觉难过。所幸有父亲几个工资支撑,总能从周边地方偷偷买点粮食垫补接济,自然也比同龄人少挨了许多饥饿,想想也就欣慰了许多。

母亲长年有病,身体差。父亲在离家几十里外的地方工作,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回来就匆匆干些农活,之后又匆匆回到公社去上班,家里的一些粗活重活,全靠亲戚帮。父亲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与三叔均在外工作,在家务农的大爹(伯父),便基本上长年给我家春播秋耕,关顾着奶奶和我们的生活。我的几位姑父、姑姑及姨夫等,全都在农忙时节来我家帮忙,挑粪、除草、收割、打碾之类的活计,他们都干过。那些年,生活的困窘、劳动的艰辛、亲情的温暖、父母的坚毅,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印象,个中境况我至今难忘。

在艰难的生活环境里,父亲对子女的管教却毫不放松。每次回家,他都要询问我们的学习,翻看作业和笔记本。那些年,我已经对书籍产生了兴趣。在长春地质学院上学的三叔,路经北京时,专门给我买了部《唐诗选注》,共厚厚两本。父亲坚持要我背诵下来,每次回家都要检查。后来,他又借来当时供批判用的(洒游记》、《三三国演义》等,让我阅读。虽然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但我已在小学阶段阅读了包括《红楼梦》等在内的一些文学名著,得到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文化滋养。父亲的要求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从此喜欢上了古典文学。

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母亲却对我们很慈爱。母亲虽然出生于张家大户,却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她对我们的衣食住行考虑得多,对读书学习却不大重视,且有时还让我们帮干家务或随意游玩。这使父亲颇为不满,时常指责她不会管教孩子。但母亲却很重视我们的品行教养,时常要求我们去人家里不能私拿东西,见了长辈邻居要勤问候有礼貌,碰到讨吃要饭的要好颜相待,遇上推车上坡的要赶紧上去帮忙等等。这类琐碎的教诲,当时觉得烦,如今想起来,使人倍觉感动和温暖。

母亲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能干些农活。但自从患了糖尿病,身体就越来越差,人也变得又矮又瘦,精神更是差多了。可她对儿女们的关心却似乎越来越强烈。我每次回家看望她,总会听她念念叨叨说我的几个弟弟妹妹的事,谁家没有来电话,是不是又病了;谁家没生意了,日子近来难过了等等。每逢这时候,我就静静地听着,从母亲的絮叨里体会着那份无法排遣的寂寞,也感动着那份历久弥新的至爱亲情。

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父亲和母亲故土难移。这些年,长大了的我们,一个接一个离开了乡村老家。就连原先留在父母身边的三弟,也因为孩子读书而进城经商,离开了年事已高的父母。每次回到老家探望父母,我都心乱如麻。一面是宽舒的农家小院,有和睦熟悉的乡邻,有缓慢流淌的时光,有鸡犬相闻的悠闲,有清新可人的空气,对晚年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生活环境能比这更好更舒适安详呢?而另一面又是落后的穷乡僻地,缺少子女的照顾,缺少便捷的交通,缺少医疗的保障,缺少可口的饮食,又有什么养老环境比这更糟糕呢?

艰难的抉择中,进城生活成了最佳的选择。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进城歇歇,享几天福,成了子女们最大的心愿。儿女们开始了游说、动员,甚至耍脾气,但母亲不说什么,父亲却坚决不答应。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

春来秋往,小院依旧。

父亲还是晚睡早起,忙碌不止。家里不养牛了,就养头毛驴;毛驴卖掉了,就开个小卖部。反正要干活,挡都挡不住。我反复劝说老人搬进城,妹妹也怕他们和儿女住在一起不方便,特意买了新房搬家,将自己住的楼房腾出来让父母住。但父亲仍然不同意,说还是老院好。

我知道,父母热爱他们固守的这片土地。这里有几世先祖的安息之地,他们不愿无人关顾;这里有庄户人家苦乐年华的全部记忆,他们不愿后人遗忘;这里有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深情留恋,他们不愿轻易失去;这里有迟暮长者对漫漫人生的久长皈依,他们不愿虚化一生。也许在众多的想法里,还有他们怕给子女们增添负担的忧虑。

虽然无奈,但父母依然没有进城,这曾一度使我深感内疚。

可我相信,终有一日,父母一定会住到城里来的。

毕竟,任何人都得适应这个不断前行的社会,这是人类的宿命。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与妻子来到乡间看望父母。

远远地就看到村口的黄土墙下,几位老人坐成一溜溜,皓首银髯,背驼腰弯,在旱烟锅笼罩的烟雾里聊天说地。一旁的几位老太太,则枯坐如佛,懒懒地晒着太阳,什么也不搭理。看见有人来,原本低垂着的头,却一个个高昂起来。

走近了,便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两张再熟悉不过的脸,色如古铜,皱如老柳,笑如春风,喜如孩童。

一股伤感瞬间涌上我的心头。

敬爱的父亲,亲爱的母亲,这就是你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吗?是你们苦苦追求的那份安详吗?

树高千尺,故土难离。这片土地属于你们,你们也属于这片土地。但你们终日守望村头,又让儿女们情何以堪?憾何以言?

那一刻,我举步维艰,泪涌心田。

该怎么报答你们呢?我的父亲母亲。

2011年10月23日重阳节

P236-239

序言

因了对故乡的挚爱,一往情深地迫寻故乡丰厚的历史,缅怀故乡的先贤英烈,讴歌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记述自己在亲情滋润下的成长经历,这就是邵永杰散文集《故园云天》成书的主旨和蕴含的情愫。

这部散文集共有七辑:“山”“水”“城”“景”“人”“物”“情”。实际上,这就是作者将历年的写作编辑成书的整体框架。它既是翔实明白、点评精彩的历史随笔,又是如诗如画、气象万千的山水游记,也是饱含深情、华彩飞扬的心灵美文。

这部集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厚实并耐人寻味的历史感。不论是写山、写水、写城,还是写景、写人、写物,都可以从中钩沉出肃穆、感人的历史故事。《六盘诗话》、《六盘帝影》、《六盘行宫》、《六盘乌道》、《老龙潭》、《龙王池》、《羊牧隆城》、《笼竿城》、《萧关》、《须弥山》、《左公柳》、《好水川》、《吴家将》、《刘武穆》、《一朝县令》等一篇篇散文都回荡着甲骨竹简、碑石铭文所引发出的历史风云,历史气息。读史是邵永杰多年形成的嗜好,他扎实、勤奋、善思,以故乡的地方史料为圆心,阅读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和上万首唐诗,夯实了他的方志学基础,拓宽了他的历史视野,滋养了他的性情和文笔。他思接千载,意奋笔纵,真实地揭示了故乡千百年的丰富历史。这些读史笔记是打开六盘山历史蕴藏的钥匙,它会使世人对这片“苦甲天下”的土地有穿越时光隧道历历如在目前的了解和认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散文也印证了这一道理。邵永杰读史并非腐儒般的刻板考证、寻章摘句,他有想法,是个能依据实际存在独立思考的人。读他的《老龙潭》就能窥其一二。在《老龙潭》中,他写道:“为什么《柳毅传》和《西游记》这两部相隔近千年的名著,在写到泾河及其龙宫时,都同样写了它的暴虐、野蛮、荒淫、丑恶,而没有写这河这潭的莹碧、幽深、秀美、神奇。泾河老龙的愚弄生灵,冒犯天规,抑或是偏听偏袒,纵子虐媳,是不是与这老龙潭水凶暴蛮野、一泻而下的水貌流态有关?是不是与六盘山地区干旱少雨、听天养命的生态环境相连?在古人看来,正是老龙的昏聩、荒诞、凶狠,造成了人间的痛苦、悲惨、灾难,而这又隐不隐含讥讽时政、针砭流弊的用意呢?如此看来,我们对老龙潭和它那幽深的文化还真有不少值得品读的必要。”对于这两部名著为什么均如此描写泾河龙宫,这种思考是独到的、罕见的,邵永杰为什么会提出来呢?我想,这正是他熟知六盘山的生存环境,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原因。类似的读史叩问还有不少,天高地迥,宇宙无穷,这也看出作者勇于探索奥秘的精神。切实地掌握史实,清晰地梳理史料,独立地思考历史,这样的历史散文是令人佩服的。

写历史散文不单是为了复述历史,增长史识。以故乡历史为载体,抒发豪情壮志,使人们热爱故土,敬慕先贤,敬畏自然,使寒门学子不为生于穷乡僻壤而自卑、自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正是这部书的重要价值。

文不传伪,真实、深厚的感情是美文的灵魂。邵永杰是六盘山之子,他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这片土地和他有着难分难解的因缘,至深至淳的情感,因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情溢于水,写景状物则情润于中,缅怀人物更是情意绵长。阅读《故园云天》,不论是读史随笔、山水游记,还是人物札记、抒情小品等,都可以使你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依恋、敬仰、颂扬、感恩、报效的浓浓真情。这真情,有时像潺潺溪水随意流淌,有时像大潮起落激越澎湃,沁人心脾,令人感叹!为文之道,本之以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园云天》的感染力就在这里。

读这部散文集,你也会感到作者文笔的涵养和魅力。这部散文集以七个部分组成全篇,从自然到人文介绍了故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结构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历史随笔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精练流畅,用平白的语言展示了历史,点评也很有分寸感。山水游记写得形象、逼真,在景物描写中不时引发联想和议论,颇有情趣,读着它你会浮想联翩,仿佛置身此情此景之中。抒情篇章的文字透着淳朴、真诚,使读者感受到作者阳光般明亮的胸襟中跃动的赤子之心。

我和邵永杰同为六盘山区生人,读着他为故乡谱写的《故园云天》,我感同身受,乐在其中。在席卷世界的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六盘山区在跨越般地前进,它的辉煌历史需要深度开掘,中华优秀文化应该代代传承,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不断自强,饱经忧患的六盘山定会活力四射,昂首而立于复兴的中华民族之林。

2013年8月于银川

后记

命里注定,我的人生轨迹脱离不了故园。

小时候,最爱看的景致便是村东十余里开外的六盘山。春日观云,夏日览翠,秋日看雾,冬日赏雪,六盘山的四季就是我眼里的画,心中的诗,百看不厌,百读不倦。恰好姑姑家就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个小村里,这更使我有了时常去大山里游玩的机会。读书的年月,我最惬意的事就是每年假期都能去大姑家住一段。在大山里面放牛、骑驴、牧羊、打柴、挖药、追野鸡、撵野兔等等,快乐恍如昨日,情形至今犹新。六盘山给了我一生最美好的印象和记忆。

长大了,成人了,成熟了,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处事;上学了,毕业了,工作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阅读,学会了写作。终于有一天,当我激情澎湃、仰天长啸时,突然感觉到《清平乐·六盘山》的美妙与神奇。而当某个月夜灵感突袭、情倾笔端之后,我却惊讶于自己稚嫩的文字竟是六盘山的景致和风物。从那时我就明白,有一颗心灵已和一座大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有一支小笔已和一片土地结下了难分难解的因缘。

每个闲适的日子,我总会静坐在山下的一隅,静静地用心品读大山。我觉得,一座六盘山,就是人类生存图景的绝妙写照。崎岖陡峭的六盘道上,闪动着帝王的身影,蹒跚着商贾的步履,回旋着役夫的号子;弯弯曲曲的六盘水边,流淌着将军的壮志,飘荡着征人的痛苦,奔涌着思妇的怨情;草木凄迷的六盘坡上,生长着农民的期望,存活着猎户的向往,承载着孩子的梦想。在数千年的岁月风尘里,六盘山立足大西北,雄踞陕甘宁,尽管名闻天下,际遇非凡,却饱历风霜,饱经忧患,饱含沧桑,但它依然平和安详,生机盎然,郁郁青青,伴随着一代代人类生存、生息、生活。大山的气质和气度,大山的包容和包举,大山的坚韧和坚毅,使我觉悟了许多东西,坚持了不少东西,也写作了一些东西。

不知不觉间,岁月就流逝了许多年。终于有一天,当我效仿别人,也想将自己乱涂乱写的东西收集起来时,却发现写大山的文字占了不少篇幅,再翻翻那些写山水、写城市、写乡村、写家园、写亲人、写故旧的文字,竟然也渗透着六盘山里那种难以说清的浓浓情愫和缕缕情思。更让我愧对大山、汗颜不已的是,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却没有几篇是我感到满意的。它们写于不同时期,创作年代较长,文字体裁不一,部分题材有所重复,个别内容甚或雷同,且其中有的是读史随笔,有的是山水游记,有的是人物札记,有的是抒情短章,有的是人生小品,还有的是回忆文字,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连我自己也说不清。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捡拾出其中四十余篇写山水家园的文字,分编为“山”“水”“城”“景”“人”“物”“情”七辑,名为《故园云天》成集。心中虽惧前人有所谓“黄钟已碎,瓦釜雷鸣”之讥,但亦思有“小曲虽土,贵在心声”之语,故不揣愚陋付梓,姑且由人评说去吧。

感谢我的老师、原宁夏文联老领导慕岳先生,他年逾古稀,仍欣然在百忙中为本书亲笔写就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先生的鞭策与鼓励,使我这个愚钝的学生有了在文学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唐晴主任,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谈骁老师,感谢我的同事和老友岳泰先生,正是他们的大力帮助,才使这本集子有了付梓问世的机会。

感谢父亲母亲,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成长所需的一切,使我有智慧与能力回望过去;感谢所有亲友,是他们给予我长久关爱,使我拥有了丰富感人的情感阅历;感谢我的妻子,是她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与支持,给了我坚守精神家园的勇气,让我多年来始终在文学高原上寻路前行。

六盘山是巍峨的,雄伟的,富有的,先贤和今人已经讴歌赞美,华章如云,尤其是那些惊世绝唱,传颂四方。但再巍峨雄伟富有的山,山峰就那么几十座,它们卓然不群,拔地而起,峻岭插天,云遮雾罩,造就了大山的无限风光,吸引了人们的无数目光。而那些依附在山峰之下的岩石、砂砾、泥土、树木、花草、鸟兽之类,虽其貌不扬,普通平凡,常常被人轻视甚至鄙视,引不起别人注意,但它们不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成为大山不可或缺的景致吗?

就让我心甘情愿地做这大山的石砾、泥土、草木好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都对那山爱得朴素,爱得纯粹,爱得执着,爱得久长,爱得深沉……

邵永杰

2013年岁末于隆德书斋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故园云天》,不论是读史随笔、山水游记,还是人物札记、抒情小品等,都可以使你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依恋、敬仰、颂扬、感恩、报效的浓浓真情。这真情,有时像潺潺溪水随意流淌,有时像大潮起落激越澎湃,沁人心脾,令人感叹!为文之道,本之以诚;感人心者,奠先乎情。《故园云天》的感染力就在这里。

——慕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园云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永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6029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420755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