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的莫理循
内容
编辑推荐

西里尔·珀尔(1906~1987)是澳大利亚记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67年出版的《北京的莫理循》这部传记至今已再版三次。该书是迄今为止研究莫理循生平比较著名、完整的一部。该书在援引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再现了莫理循从一个喜好冒险旅行的少年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中国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传奇历程。珀尔在描述莫理循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这20年经历的过程中,引用了他的日记、通信、笔记、通讯、回忆录、备忘录和欧美、东方的报刊、档案等原始资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清末民初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其中,由于莫理循的日记、笔记、回忆录等尚未公开出版,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北京的莫理循》是根据澳大利亚作家西里尔·珀尔的同名作品翻译而成的。原作基本上是依据莫理循的日记所写的传记。莫理循从1897年开始作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191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在中国生活了2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对中国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复杂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精选参考书目

译后记

主要外国人名英汉对照表

主要外国地名英汉对照表

试读章节

18岁以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一直生活在季隆学院里。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是很用功的学生,但是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快活,个个朝气蓬勃,户外活动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多。”尽管校长的训诫棍常常威胁着学生,但是学生们似乎仍享有相当大的自由。在一篇学生时代的日记中,年轻的莫理循不加评论地记录了一件趣事:寄宿生警告新舍监马丁先生,“他上任后一直没洗澡,希望他第二天能洗澡,做好个人卫生。”“第二天,四个人高马大的男生对马丁先生采取了行动。马丁先生扳住床头,拼命挣扎,但是那几个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把他从床上拖了下来,头朝前抬下了楼梯。一路上他像牛一样拼命地吼叫着。”莫理循还写道,当马丁先生被塞进澡盆时,他“浑身上下油腻腻、脏兮兮的,腿上的泥垢都结成了块。不过,马丁先生硬说那只是汗毛。”学生还威胁说,如果两星期后他还不自愿洗澡,他们就会请他再洗一次。

莫理循是个全能运动员。1877年,在维多利亚州首届校际划艇对抗赛中,他参加了四人划艇赛,对手是霍桑文法学校。他重148磅,人们说:“他高兴时,会成为船上最佳桨手。”1878年,在季隆学院的校运会中,他赢得了赛跑项目的季隆学院杯。

1878年初,莫理循16岁时开始写他自称为“奇特的日记”,而且几乎不问断地写到临终为止。他学生时代的日记大体上都和体育运动有关,不过也有一些对男生和教师的坦率描写(“杰里头很大,个子很高。由于缺乏锻炼,眼圈因脂肪堆积过多而显得胀鼓鼓的,脸上长满了青春痘。”)。有些日记显示了他对世界和地方事务的广泛兴趣。当爱丁堡公爵夫人又添一个女儿时,他在日记中写道:“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小母牛星期四生了一头小小母牛。”1878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后来成了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他在日记中很简练地叙述了这件事:“在离亚瑟叔叔家大约20英里的曼斯菲尔附近发生了一场悲剧。四名山贼(其中两个是凯利兄弟)杀害了三名警察。警方悬赏800英镑(每人200英镑)捉拿他们。不过要捉到他们可不容易。”(莫理循的预言相当准确。这个凯利帮共有四个成员——内德·凯利、丹·凯利、乔,伯恩和史蒂夫·哈特,两年后才捉拿归案。)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的是家庭趣事:“我们家的女仆安妮被辞退了。她在星期六、星期天和今天都喝得烂醉如泥。”那一年的“墨尔本杯”比赛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大约九万人观看了比赛……切斯特眼看就要赢了,却碰到了栅栏。一名胖绅士为此气得癫痫都发作了。”当赫克托·麦克门(苏格兰学院板球队前队长,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州最有前途的板球运动员之一)因偷窃墨尔本板球队队员的钱被抓获时,莫理循宽宏大量地评论说:“我为他感到非常难过。他显然迷上了某个妓女,她老是向他要钱。”有时莫理循的日记会显示,他的一些理念和他祖先的加尔文教徒的信念不协调:“星期天。该死的一天。我指的是早上和晚上都得上教堂。”另一篇日记写道:“星期四。令人愉快的一天。意大利已故的国王维克多·伊曼纽留下了95个私生子。”日记还摘录了大量诗歌,从莎士比亚到奥利弗·温德尔·霍姆兹的诗都有。

莫理循一家每年都到昆斯克利夫欢度圣诞节。那是个在渔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滨地区,离菲利普湾港口入口处约三英里,深得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19世纪70年代末,昆斯克利夫的常住人口大约有1000人,假日季节人口会增加一倍以上。莫理循在这里形成了他保持一辈子的爱好:步行、打猎和收藏。16岁时,一天早上他3点45分起床,从季隆步行到昆斯克利夫,来回全程共42英里。从季隆到昆斯克利夫他花了五个半小时,在离季隆9英里半的惠灵顿酒店还稍作休息,喝点掺柠檬汁的啤酒。到昆斯克利夫后,他洗了个澡,休息了半个小时,接近中午时分,就连忙赶回家。他在日记中写道:“12小时15分钟步行了42英里。回到家后,我把脚泡到热水中,常得累坏了。”

P6-8

序言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是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他在中国度过的24年,正是中国经历重大而又困难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年代。在这动荡的年代中,他成为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朋友和中国坚定的支持者,并因此而闻名。莫理循曾以探险家的身份在中国旅行过,以记者的身份报道过中国,以政治顾问的身份帮助过中国。正是他丰富多彩的经历才能使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清末民初中国的各个层面。

中澳两国千差万别。许多澳大利亚人对这两个国家都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难以取舍。莫理循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在临终之际,他还想到中国去。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强烈的矛盾,觉得自己是这两个国家的一分子,但又觉得不为她们所接纳。虽然英国殖民帝国主义强烈地影响着他的一生,而且经常在他的报道中反映出来,但是他却珍爱着中国,甚至愿意在中国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墨尔本澳大利亚商会的华伦·柯尔先生称赞说,莫理循能够向全世界展示“一种世界上大多数人很少能梦想到的力量。这种力量肯定会得以发展,并影响着世界史和国际舆论。莫理循的报道既公正又坦率,在中澳两国问播下了能产生持久魅力的种子”。

《北京的莫理循》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著作,有助于增强中澳友谊,为读者了解两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福建教育出版社和许多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为翻译此书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进一步增强中澳友谊作出了贡献。对此我们深表谢意。翻译西里尔·珀尔的重要著作能增强中澳友谊,对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将起意义深远的作用。

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肖恩·凯利(柯胜利)

2003年6月

后记

《北京的莫理循》一书的作者西里尔·珀尔(1906~1987)是澳大利亚记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于1967年出版的这部传记至今已再版三次。该书是迄今为止研究莫理循生平比较著名、完整的一部。现已出版的研究著作如日文版的《北京在燃烧——义和团事变》、《推动日俄战争的人莫理循》,英文版的《北京的隐士——巴克司爵士的隐蔽生活》(有中译本,1986年齐鲁出版社出版)、《慈禧太后的生平与传说》,以及中文资料中关于莫理循的介绍等,均将这本《北京的莫理循》列为必备参考书。究其原因,该书除了全面再现莫理循从一个喜好冒险旅行的少年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中国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传奇历程,主要在于书中援引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莫理循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1897年至1919年间,正是中国政治、社会急剧变化、空前动荡的时期,莫理循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史料和与他相关的资料。珀尔在描述莫理循这20年经历的过程中,引用了他的日记、通信、笔记、通讯、回忆录、备忘录和欧美、东方的报刊、档案等原始资料,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清末民初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其中,由于莫理循的日记、笔记、回忆录等尚未公开出版,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

珀尔无论在再现莫理循的一生,还是在提供相关史料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他的叙述略显琐碎,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淹没在描述莫理循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关心的流言蜚语之中,读者需摈弃枝节,抽取精华,方可一睹这段历史的本来面貌。同时,一方面由于作者已于20世纪80年代去世,80年代以来的史学新动向,作者已无法掌握;另一方面,作者对80年代以前出现的研究成果并未加以吸收,《北京的莫理循》虽三次再版,却始终保持初版的原貌,未作任何修改或变动。也许是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从今天的角度看就显得落后了,如关于戊戌维新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关于对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的认识与看法,引用不很符合事实的史料等等,在此不能一一列举。译者在翻译该书时力求符合原义,忠实原貌,除对个别史实加以订正外,没有对作者的论述和观点做过多的说明,读者在阅读时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加以分析与鉴别。

该书内容在中外学者的研究著作中时时被引用,程为坤先生摘译了书中第九、第十两章的部分内容,以《辛亥革命中的莫里逊》为题在《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八辑发表。但对于反映莫理循与近代中国关系的整体历程,目前尚无人涉及,因此,把这本书译出介绍给国内的读者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中国的人名、地名的还原给译者造成很大困难,原因是人名和地名用的都是旧式广东拼音,因此要反复考证,才能正确译出。清朝官衔被译成英文后,也要经过反复考证才能恢复原状。一些外国人当时在中国取有中国名字,如果按英文直译,读者就不明白说的是谁,这些人名的考证,更是艰难。另外,书中大量引用的莫理循的日记也给翻译工作造成困难,因为许多日记是莫理循信马由缰随手写的,结构松散,指代不明,只有经过仔细斟酌,才能译得正确无误。

本书由福建师大外语学院檀东鍟先生和北京社科院窦坤女士合译。其中1~7章由檀先生翻译,8~14章由窦坤女士翻译。在译书过程中,檀先生不仅译出前七章,而且还对全书进行文字的润色、加工、核对,使全书的翻译自然流畅,颇具可读性。

译者对书中的一些人名、史料作了注释,书末附外国人名、地名英汉对照表,以使读者更便捷地理解该书内容。

本书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张海鹏先生赐写序言,在此深表谢意。

福建教育出版社时时给予鼓励和鞭策,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学识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03年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的莫理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西里尔·珀尔
译者 檀东鍟//窦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36643
开本 32开
页数 60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68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3-07-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2003037406
中图分类号 K836.115.42
丛书名
印张 19.3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4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ETT Imprint
定价
印数 44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