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各自爱
内容
编辑推荐

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因此她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她的文字视角虽低,却讥诮别致,灵气逼人,深受读者喜爱与追捧,堪称新晋作家中最具才气与灵气的女子。翻开《各自爱》这本精美有趣的小书,沉静动人的心灵私语、冲淡清和的生活体验、深情凌厉的阅读心得……一切都让你难以罢手。

内容推荐

《各自爱》是作者黎戈的随笔精选集,收入“侘寂贴”“白色俄罗斯”“四季歌”三个小辑共六十六篇作品,其中“侘寂贴”收录了一些个人静心素文;“白色俄罗斯”谈了谈作者为什么深爱苏俄文学;“四季歌”写了作者平淡的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民俗饰纹,不为怀古,只为感念旧时那种与季候相依的温暖感觉。

目录

侘寂帖

 好紫与恶紫

 宁静无价

 书信里一个女作家的干净与自持

 纸窗,纸衣和染色纸

 颜色和植物的亲戚关系

 耶路撒冷异乡人

 被小说打败的自传

 甜区

 旅途中的书

 辛波斯卡:日常生活颂歌

 逐一点古中国的烟尘

 茫然尘世的珍宝

 素以养绚

 如果你的母语是非洲的孤独

 文字的手艺人

 老式文青

 等云到和等花开

 为工艺所滋润的世界,是一个幸运的所在

 书斋

 忍受你必须忍受的,歌唱你必须歌唱的

 家,甜蜜的家

 一个朴素,明朗而又意外的人

 各自爱

 怀抱一颗听雨的心,才可以安贫为道

白色俄罗斯

 鼓点

 茨维塔耶娃:无手之抚,无唇之吻

 托尔斯泰:多棱

 邻家大哥契诃夫

 纳博科夫从俄罗斯带走了什么?

 布罗茨基:精神富贵

 内米洛夫斯基:冷血与热爱

 吉皮乌斯笔下的勃洛克

 阿赫玛托娃:情感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及幸福种种

 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

 狗与狼

 我爱夏加尔

 俄国作家们的法语家教

 茨维塔耶娃的妈和做妈的茨维塔耶娃

 帕斯捷尔纳克:音乐留痕,人与事

 爱伦堡回忆录里的白银群星

 五零后的旧俄情结

 俄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

 俄国作家们的书房

 盛产回忆录的国度

 曼德尔斯塔姆夫妇:白银悲歌

四季歌

 万物有灵且美

 星座迷

 鸟迷

 平安如馨

 早起

 咬春

 青团又叫清明果

 香城

 谷雨说雨

 撸柳球

 初夏心情无可说

 入夏话蚊香

 端午:香囊与菖蒲酒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惜力

 温补心性的女红

 我爱厨房

 而我是多么喜欢,这样平淡的厮守

 2014年夏天,我一个人住

 妈妈爱皮皮

试读章节

好紫与恶紫

整理衣柜,发现参差多貌的紫色衣服。早年我有点婴儿肥,脸色又血气上涌,怎么都没法穿紫。紫对穿的人要求就是长得诗化,清癯,略带苍白的诗意,脸色不能带红带绿,否则气色越发显得差。近年来脂肪退潮,脸瘦出轮廓,也不发红,终于敢尝试紫色。

众所周知,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叠加而成,所以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严正声之乱雅乐也”,他厌恶紫色的理由是“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哦,原来他老人家是对调和色有敌意,哈哈哈。而张爱玲恰恰是喜欢调和色,比如蓝绿和银紫,胡兰成写“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他妈的,真会拍马屁哟。

很多年前,读过日本人的色彩心理学,说是热爱调和色的人都内心敏感脆弱,是精神贵族。纪念陈百强的歌,有一首的歌词是“一生爱紫的你”,我对陈敏感纤细的印象与此有很大关系,何况他又是个男性。名字里有紫色亮眼的小说人物,是《一帘幽梦》里的紫菱和《雪山飞狐》里的袁紫衣。紫菱的爸爸谈及女儿的职业,说‘‘她是一个梦想家”,这就对了,紫色本身就是超现实的梦幻质地。除了《一帘幽梦》以外,琼瑶阿姨还写过《紫贝壳》,她是喜欢紫色的。但她的紫应该是粉紫,不像张爱玲的银紫,柔情梦想系和凛冽写实系之对比色差。至于袁紫衣的“紫”,是谐音“缁衣”,暗示她日后要淡泊心念,出家为尼,这个“紫”是虚晃一招。

紫色的书,哪怕封面图案素材简单,都自有清丽之气,比如汪曾祺的《岁朝清供》,丘彦明的《浮生悠悠》。小时候读的一套亦舒小说集,海天版的,也是紫色,远远望去,诗意盎然。

紫花我都觉得好看:刻叶紫堇,怯意微露地长在老围墙的红砖上,那么的微不足道,又淹然百媚;野泡桐花,在雨后带着简静的香气,大朵大朵的掉下来,我对皮说,“这就是‘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让她像吸氧一样吸一点古时风雅;紫玉兰,像幽僻处吊嗓子的旦角,顾盼生姿,并不理会有没有观者,它长的很有古中国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说的就是它。苏州有条紫兰巷,名字真美,不知实景如何。

紫色是高蹈派,又比如“牵牛花呀,一朵深渊色”;还有花如工笔的苦楝,笔法写意、疏可走马的紫藤,“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以及小区深处,静静开放,偶然撞见的一株鸢尾。紫意缤纷的日子呵。

大片出现的紫花,会让人置身梦境:二月兰,成阵的开在城墙野地校园里,去南林大看此花,是南京人的应季民俗,当代《清嘉录》之胜景之一;薰衣草,那更是浪漫爱情片的利器,从韩剧到港剧到法国片,莫不采用此原材料;紫丁香——关于伯格曼的晚年,有一段记叙我很喜欢。“当他和他第五任妻子英格丽抵达费罗岛时已经是半夜,老房子外面的紫丁香开得十分茂盛,他们在阶梯上一直坐到天亮,静静看海。后来,当他结束漂泊回到费罗岛时,伯格曼由衷感到:‘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那么令人愉悦,一段长时间的旅行之后回到家,那种感觉真好。’”想想这个场景,两个安静老人,衬着纷纷的繁花,白发都生出了清凉意。

紫茉莉名字中有“紫”,但其实偏红,雅气不足。豆类植物一般开漂亮的蝶形花,紫扁豆花是家常之美。在我喜欢的一本回忆录《也同风雨也同愁》里,陈寅恪的孩子们记得“母亲有意营造一个有乐趣的寓所。以柏树为篱,种葡萄藤。梨树和苹果,还有紫扁豆。豆荚可食用。备色鲜艳的小花,从春天开到秋天,父亲以海棠为灵感,诗性大发”。——在书中,陈寅恪夫妇搬家计有二十余次,这些花只开一两次,就得作别。而真正的安心感,不是来自花草,是爱妻和她羽翼下的家。

紫花皆美,不过,可怕的紫阳花(绣球花)除外,都怪万恶的同名小说,把本来走清纯路线的它给连累了。话说在书里,杀手把尸体埋在土里,这种花的特点是:遇到酸碱度改变就会变色,而埋尸的土壤自然是PH值变化,最后让警察叔叔找到了线索。现在一看见紫阳花我就浮想联翩,负面联想过度。

紫色的果蔬,也有超出家常食用的诡异感,比如蓝莓,紫薯。最美的紫果来自于伯格笔下的梅李:“成熟时,它们的颜色是带黑的紫,但是,当你把它们捏在手里用指尖揉搓,就会发现它们表皮有一层霜:色如蓝色木柴烟的霜。这两种颜色让我想到溺水与飞翔。”官能的魅惑力,被撩拨起。

综上所述,紫色在我看来,就是和日常保持距离的颜色。其实看椠材就知道,大自然里,可供染紫色的材料实在不多,动物性的大概就是贝壳,植物性的是紫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五素不得一紫”,这下管仲可看不下去了,赶紧制止这奢靡之风,让齐桓公出来重新引导公众消费理念,“何不试勿衣紫也?”齐桓公就说“吾甚恶紫臭”,好紫风气顿歇。为什么会讨厌紫色的气味?因为这紫色是来自于贝紫,也就是贝类的腮下腺粘液,它必须借助尿液做染媒来发酵,所以有恶臭。古代最有名的是“齐紫”,也许与齐地临海有关。至于植物性燃料紫草,做妈妈的人,都应该常备小蜜蜂紫草膏吧。

P2-5

序言

一粒一粒的金屑

这么

我读黎戈的文字,总会产生两种冲动,一是写,许多想法与感觉被激发出来了。二是读,她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书中人、事、物,经她一提,也就很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了。比如旧俄时代一大批作家,我就是这样跟着她认识的。还有诗人惠特曼的散文集,画家夏加尔的回忆录……省时省力,开阔眼界的同时,我还发现,有一些书,从前看过的,当时怎么就没觉出有多特别?还有一些,索了骥来,兴冲冲翻开,同样的段落与句子,又并不如从她文章里看到时那样惊艳。难怪曾有人说,小心!黎戈的文字是有魔力的!

我起先疑心她在给帕斯捷尔纳克、爱伦堡、惠特曼们当书托,想想又不大可能,时空距离差了点。思妥再三,有一天忽然意识到,很可能,这是因为,我们并不具有她在读与写中的那种静气,也就没有她对于作者那样的敏会知心。

包括我在内很多自称“读书人”的人,总是急于从书中获取愉悦与营养,偶有一得,欣然宣告,略有失望,便忙着摘摘作者,批评文本——换句话说,我们是太想要让阅读来满足我们,证明我们了。书山路迢迢,生怕一朝错过风景,这是读书人特有的一种急功近利,智识之障。

黎戈不是这样。她的阅读不慌不忙,像每日例行饭后散步,今朝风色好,当然历历领受。然而,于全景中截取点与面,以微距仔细对焦,同样是她擅长和热爱的。比如路上一朵野花、一截树枝、一块卵石,少有人打量。她一弯腰拾了来,案头一摆弄,一拍照,发个微信,朋友圈里就一片拍手叫绝。她就有这样的耐心和慧眼,生活中,能够发掘日常细微之美,阅读中,能够体味作者的闲笔和种种曲折幽微。一般读者未必注意到的,经过她的眼、心、手,被解码,被放大,被润泽,展现出特别的动人。这动人之处其实是她和原作者的共同成就,有她阅读中的借力,也有她本身的文学创造力。

她又像在一个个寻常夜晚,于城市深处放飞孔明灯的人,总是能抓住一本书中最真挚深沉优美的细节,把它们从字海中提出来,用自己文学审美的火柴,点亮了,手轻巧地一抬,夜空中升起了一颗暖黄的星。

这是天赋,也有后天的自我训练。如切如磋,从最初到现在,翻开她一本又一本的书,几乎能听得见那轮与辗的细语;看得到光泽是如何绽放,又如何内蕴;触摸得到越来越温润坚实的质地。说到用生活来进行阅读与创作,以人生来观照文艺,以文艺来滋养生命,真的,我不知道现实写作者中还有谁比她做得更好了。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万。

跟黎戈其实相识很早,一直并未谋面。说起来在网络时代也并不奇怪。完全以文字相交,最初是腼腆、珍惜,慢慢地觉得这样也很自然。

我在豆瓣上认识她。大约从2001年起吧,她很少出现了。起初以为只是“戒网”,迟早要回来的。后来又听说是家事忧烦,也没有特意去打听。只是她离开的这几年,整个网络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豆瓣这个小众文艺综合型网站,慢慢也成了社交所在,鸡汤与麻辣文盛行,婚姻情感指南、成功学教程,轮番轰炸。各路写手抱着一夜成名的目的而来,扔密集的文字炸弹,有的哑了,有的响了。而认真经营着书影音,交流着写作与生活的人们,从不适应到焦躁失落是也是难免的。有一阵子,看着些熟悉而喜欢的作者,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努力迎合大众潮流,写出水准大失的东西,确实很感失望。好的文字让人平静充实,不好的,则让人躁动空虚,并产生深深的自我厌恶感。

总之,很长时间,被外界喧嚣和自我情绪的恶潮冲击,我无从坚持读与写的习惯。有序的生活步入了茫然,一会儿想去开牛肉面馆,一会子又盘算开店卖情趣用品——需要这些的人,总比读书的人多些吧!

偶尔就会想,黎戈她在干什么?答案现在出来了,她在写书。这一本比前面的更沉著更清澈,是经过自我疏理、沉淀排异之后的一片清明。

她是彻头彻尾的读书人,也是全身心地爱着生活,爱着这苍茫琐屑的俗世凡尘。她打通了读与写、文艺与日常之间的通道,她的文字,就是她的私家园林,望、寄、思、隐的同时,也提供日常起居坐卧的舒适便利。愉悦眼球,又照管心灵,而且,不吝向公众开放。

她喜欢工匠,觉得手工业者的生活与己最亲。按日本漆器名家赤木明登的话说:“工作不重要,只要努力自然会走出一条道路。日子得好好过,生活态度自然会呈现在工作中。”生活即工作,工作即修行,在日常的劳作,人和人的交往中,一点一点扎实地获得明亮而宁静的心境。欣然自承为资深文艺女青年的人,居然持这样质朴的生活态度。这态度也运用到了写作上,黎戈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是同步的,没有落差的。生活在滋养着文学,为其提供土壤、阳光与水。文学也反过来,润泽着生活。

确实,有很多艺术家用透支和耗损生活的方式来滋生作品。可总还有一些其他模式的,比如黎戈这一种。并无高下之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天性,这也不可勉强。不过,如果能够选择,我肯定也乐意选择黎戈的这种。谁会不乐意呢?

像个工匠,黎戈每天有固定的阅读与工作时间,一丝不苟。我看到她工作之余,忽然漏出一句抱怨,大意是今天不抓紧把读书笔记做完,明天这本书就会像根本没读过一样飞走了。不禁哈哈大笑,心中有点窃喜,知道她不是高高在上飞翔着的,她有和大家一样的苦恼:青春远逝之后,记忆力变差。路长嗟日暮,唯有继续向前,勉力加餐饭了。  这样看,黎戈的写作其实有着一股拙意。傅山说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世上,做学问,做工匠,搞艺术,写文章,行进到一定地步,拙将比巧更难,也更可贵。这是非个中人不能深谙的滋味。她自己也说她的每个字,都是跋涉了千山万水才来到笔下,带着疲态,各各安身落坐。这句话里,吐露的是创作的艰辛与喜悦,疲倦而安心着。

她的文字质感密实,但密集中有放空;文气轻松,而疏朗中有端凝;气息宁和,于不经意处,又多有摇曳之姿。让一切让我奇怪地联想起一棵香樟树。像香樟树那样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也像香樟树那样树干挺拔,叶冠浓密秀丽,自有楚楚风姿。也有那股清且涩的药香。如果拿来做家具,做器盒,这香气就渗进每个日常,低调而清平地存在着。并在时间里变得贴身,暖心。

她的文章里有十二分诚挚,有充沛而自持的情感——“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的“有情”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钟情”。她写家庭生活的文字,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在温婉、明亮的基调下,是强烈的生之痛,生之欢欣,在她的笔下,爱即是英雄梦想,也是一粥一饭,手足相抵。一边读,心中一边起了平凡人生的震动。

黎戈还有一个让我惊讶的特质,世间她感兴趣的东西如此之多,看她随笔写来,常常是由一点,引发出工艺、历史、文学、自然、建筑、美食等多头并进的探寻,从一个兴趣点跳到另一个兴趣点,生发出一大片新天新地新问题,真是好玩。上能触摸伟大人物的心灵,在他们创造的世界里旅游,下接凡尘地气,讨论柴米油盐,提着菜篮子驻足偷听街边小儿女拌嘴,看着她自由地出入于这一切之间,快活的样子,自己也跟着高兴起来,感到人生充实,不知老之将至了。

她有一个自己的繁华世界,从静与拙里生将出来。这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属于人生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人生的命题,沉甸甸地握在手心。真是岁月忽已晚,关于爱关于时间,眼睁睁看着一笔一笔亲笔写下的答案,不能涂不能改,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和相伴之人终将别离,这些是多么真实的惶恐,多少夜半惊心。

所以我很爱看黎戈的著作。同为七十年代生人,差不多的教育背景,人生轨迹,甚至同样面对过的困境,还有那些过日子的琐屑——接皮放学,放下书到厨房剥青豆,因为母亲夸奖枣红的衣服好看,就经常穿上这件去看她,好让她再赞不绝口一回,借以弥补一点少女时期的执拗与叛逆……

这些细节特别温暖亲切。她把它们,称作时间的金屑。“说起来都是些平淡的琐事,但我珍惜这时间的金屑,茫然尘世中,这是我唯一能手握的金沙。”在这本新书中,她写道。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过一个金蔷薇的故事。老清洁工人为了祝福所爱的人,收集首饰店扫出来的尘土,筛出其中的金屑,终于打出了一朵小小的金蔷薇。金蔷薇并没有能送到那个人的手里,但是——

苍茫暮色中,怀着痛楚与失望而死去的老清洁工,他的脸变得严峻而静穆。甚至让人感觉到,那张脸是非常好看的。

帕乌斯托夫斯基用这个故事比拟文学创作:“每一个霎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收集着金粉的微粒,锻造成一位作家自己的金蔷薇。不仅如此,我们的一生,我们整理着内心,日复一日,用时间捕捞着时间,用生活去沉淀着生活,用爱去造就爱,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各自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34141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430386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