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冲在豆瓣发表文章后,其幽默犀利的文笔迅速吸引住豆瓣读者,粉丝迅猛增加,一个月时间,就成为豆瓣众所周知的红人,并被称为豆瓣第一才女。《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这本书就是她写的第一部随笔集。其中,以“人间味”等为代表的文章,被冉云飞等名家一致看好,认为“置诸名手之集也不遑它让”;以“任何人的归宿都是自己”、“娜拉出走之后,就成了萧红”等为代表的文章,被自动转发2,000,000次,超过50000000人次阅读点赞。

内容推荐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是周冲第一部随笔集。此书以两性关系、世事、人性、电影、书籍等为话题,或嘻笑怒骂,或悲悯关怀,或尖锐剖析,直面这个世界的荒诞、痼疾与沉疴。她的文字幽默、华美、深刻、灵气逼人,才华如花亦如刀,同时兼具深度、高度和温度,所著作品有着浓郁的个人特色。一如众多名家所评价的,这本书的阅读快感、美学享受和思想撞击,都远远超出预期,让人手不释卷。

目录

第一章:任何人的归宿都是自己

 任何人的归宿都是自己

 有些相亲就像一场耻辱

 爱是天真的光芒

 婚姻与道德,何时男女能平等?

 君子绝交,不出恶语;小人绝交,互相诋毁

 想起李白,我有点失魂落魄

 来自星星的叶子

 壁虎尾巴

第二章: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名叫别人

 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名叫别人

 且让我们温柔相依

 我不屑于迎合他人

 孩子,你自己走

 汤唯背后的狂欢

 人笼

 有一种女神名叫张曼玉

 我愿为你唱遍最好听的歌

第三章:我曾听闻你沉默的哭声

 前方,就是远方

 春风满院关不住

 身体内的海

 人间味

 催眠曲

 晚风

 当青春途经一座城

 我曾听闻你沉默的哭声

 不良少女杨纸

第四章:娜拉出走之后,就成了萧红

 更多人死于等待

 阿皮亚大道上的玛利亚

 罪恶正在伊甸湖

 传奇进行时

 当西奥多遇上萨曼达

 时间永存,圆圈不再

 娜拉出走之后,就成了萧红

第五章:爱比死更虚无

 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儿

 爱比死更虚无

 晃来晃去的拉里

 疯狂的查尔斯

 吉根和菲茨杰拉德的头发

 她在文本中央

 我一点儿也不同情蔡春猪

试读章节

任何人的归宿都是自己

前些天看到一篇发在新浪的文章《文艺女青年的归宿是什么》,这文章真的不聪明,之所以认为它不聪明,是因为作者思想狭隘而保守。在她的笔下,女文青是否幸福只有一个标准:男人。

更准确点说,是嫁一个有钱有貌有才有地位的单身男人。

如果做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女文青就是一个自作孽不可活的怨妇。枉你诗书满腹,枉你貌美如花,枉你著作等身,枉你足遍五川阅人无数,枉你尊贵为所有雄性动物的女神,枉你富有如盖茨、逍遥如老庄,全没用。

只有嫁了一个白璧无瑕、根正苗红、无懈可击的男人,你才有用了。

文章作者举了柴静、安妮宝贝、胡因梦、张爱玲、刘若英等为例。柴静嫁人生娃,但因为嫁的是一个二婚男,惨不忍睹;安妮宝贝嫁了一个二婚男人,惨不忍睹;胡因梦和李敖离婚,习佛修行,惨不忍睹;张爱玲被胡兰成抛弃,嫁了赖雅,赖雅先她而去,惨不忍睹;刘若英呢?先前有一份感情不便告人,后来也嫁了二婚男,惨不忍睹。

按此标准,天底下有哪个女人的归宿能称得上圆满?不被弃,不遇人渣,不被辜负,不嫁二婚男,想嫁的时候,正好就有一个高富帅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在万众瞩目之下来娶她,并且老公一定不提早咽气,两人老到都敞着一口牙花子了,还拼着老命打kiss……你遇见过吗?可惜我没那眼福——除了冻结了结局的童话,这种完美现实从来就没有和我打过招呼。

和此文作者不同的是,我相信柴静、安妮宝贝、胡因梦、张爱玲、刘若英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们聪明。而一个女人聪明,便会明白该如何获得,以及如何舍弃。明白如何获得,会让她的生命有尊严和意义;明白如何舍弃,会让她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简·奥斯汀一生未婚,留下诸如《傲慢与偏见》《爱玛》等旷世名著,临终时说:“我选择了自由……我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这是上帝给我的安排,我比我自己想象中快乐很多,多过我应有的快乐。”

弗吉尼亚·伍尔芙嫁给了伦纳德,他养着她,尊重她,支持她,为她开出版社,给予她最好的照顾。伍尔芙也感叹:“最亲爱的,我想告诉你你给了我最彻底的快乐,没有人能和你相比。”然而她还是投水自杀。

可见幸福与男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人这一辈子,山迢水远走到最后,都只是“自己”两个字,而能对你的幸福负责的,也只有你自己。

我今年30岁,没有结婚,外表布尔乔亚,内心波希米亚,我厌恶为结婚而结婚的婚姻,不愿意屈从,不愿意苟合。但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剩女一样,我们一点儿也不慌张,旅行、读书、写作、学车、处理工作及家事,一掷千金地为自己买华服和胭脂,在KTV里酣畅淋漓地跳艳舞,和满场陌生男人调侃笑闹,周末开车去深山,拜访令人敬重的学者和诗人,心血来潮时可以下一秒就飞往另一个城市。我们享受当下,存足够的钱,也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男人的有无,渐渐变成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我有一帮同样恬不知耻地不愿结婚的朋友,用某种流行的度量衡来归纳,她们都是“四有”女人,有房有车有钱有相貌,还有好头脑和好口才,在滚滚红尘中和男人斗智斗趣斗风光,纷纷玩得不亦乐乎。所以她们不寂寞,也不相亲,从没觉得自己是销售不出去的外贸尾货。他来,我快乐地活;他不来,我照样开心地过。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非要放弃自由,与一个男人绑在一处?

有一回,在东海的小岛,我和闺蜜在旅行。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们坐在沙滩上,听着海浪的喧响,远方海港的灯火明明灭灭,我们聊到男人。

我问:“我们努力修炼,就是为了嫁一个更好的男人?”

她说:“不,我们努力修炼,是为了不需要一个男人。”

我真想为她的话拍案叫绝。

后来蒋方舟在《为什么要成为妖孽》中,写过一句类似的话,看到文章时,我特地给女友打电话,说:“有人盗用你的话了。”

她笑道:“挺好挺好,看来我们并不孤独,同类还挺多。”

当然,从前的我们可不是这样。

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也活得很慌张,和许多女人一样满世界找男人,一听说哪里有一个单身青年,无论优劣,两眼都能泛绿光。现在想起来,那才是真正地惨不忍睹——人生梦想是男人,追求是男人,希望是男人,彼岸是男人,幸福是男人,结局是男人,归宿是男人,生活的全部是男人,终极意义是男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正上下找男人。

那样仓皇失措,和一只饥渴的、急需交配的雌性动物没什么不同。于是有许多男人围在身边,周旋于各种爱恨之中,每一个节日都能收到三四束玫瑰和一两句“我恨你”,但是,纵然如此热闹,我仍然没有觉得幸福。

而今,年纪渐长,渐渐活明白了,我的幸福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与孩子的尿片、丈夫的性爱、超市的采购、酒桌上的互吹互捧、周末的麻将扑克毫无关系,我只想设置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一个自由的、不剧透的、充满创造力的、不囿于成见的人生,在这个人生里,我生存着,而且生活着。

有些人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活得好看,而另外一些人,却是为了活得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论选什么,都无可厚非。但我只想做后一种——不凌驾他人的意志,也不努力讨好和取悦,更不轻易投身于第三人制定的评价体系,自由地孤独,温柔地叛逆,然后,获得自我的饱满、丰饶、深沉和慈悲。

罗素有一句名言,我一直奉为圭臬: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我想,开篇提到的文章的作者应该没有读过,如果有,她就不会傻到给他人制定生活准则和幸福模式。幸福原本就是一种私人的感受,任何局外人与旁观者,都无法替代当局者去感受和思考。

那篇文章在朋友圈中转载很多。整个下午,我的手机上一直在重复着这个追问:

文艺女青年的归宿是什么?

我想对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任何人的归宿都只是自己。无论文艺女青年,还是文艺女中年,抑或者文艺女老年。只有寄生虫和菟丝花,才会一心一意地想要去攀援他人,将他人当作自己唯一的支柱、结局和依靠。

P3-7

序言

搞定自己是不容易的

若你是外貌协会的人,你可能会第一眼就对她有好感。但你若是精神发育不良的人——不顾事实、指鹿为马、不讲逻辑、服从权威,那么你将会受不了她的文字:幽默到尖刻、诚实而直接,还打破了你以为美女,就该有小鸟依人式心灵鸡汤的阅读预期。她文章里虽然没有美式“四字经”,但在有些人看来也难免不符中国女性“三字经”的标准。用日本著名的阅读专家外山滋比古《阅读整理学》里的观点来说,就是周冲的文字表达方式及其中的一些内容,超过你的阅读预期,成了对未知阅读的探险。

她在为张曼玉的歌唱得不好辩护时调侃道:“人活着,总得有点儿高于生活的追求吧,就像吃饭总得有点儿菜,唱歌总得有点儿爱,主干道总得有点儿绿化带。”你也许觉得这幽默还不够深刻,这我也是同意的。但你在读完她一些其它值得思考的问题后,再读这样的文字,就算得上是好菜来点够味的佐料,搭配得不赖。她对张曼玉唱歌权利之辩护,并不仅仅是女权主义的,更是人权主义的,遵奉的是罗素的教导——“参差多态是人类幸福之源”。这比单纯的女权主义辩护,视野要更加广阔而鲜活。

可是周冲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后,她在评价萧红时所用的标题《萧红,那个饥饿的贱货》,还是让很多人特别是女性极度不爽。我认为这是她的狠,而不是恨,其实她的文字里充满深刻的悲悯。她爱赏萧红的才华,对自由的追寻与叛逆,在精神上她们有不少的认同,却在日常生活的处理上,有不少差异。就是这样的差异,特别是萧红遗弃自己的孩子,她忍不住有自己的批评与判断。但我不得不说她对萧红的认知比很多人都高明:“缺乏自我规定的意志,最悲哀的一点,就是你把被迫做的事情,当成想做的事情;你把原本厌恶的生活,当成了想要的生活。这使得她虽然一辈子都在呼吁自我解放,却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看了太多的黑暗,却无力将黑暗表达出来,自然是一种悲哀。能干的作家看了黑暗,表达得锐利,把黑暗抛给人们看,让人们看到自己无法超越的悲剧。悲剧无法超越,是否徒添烦恼呢?活着本来就已经相当令人气恼,为何还要徒添烦恼呢?张爱玲、萧红,都是极有洞穿感的作家,但也可能是昧于认识自身的人,所以她们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搞掂。可能她们把所有的才华,都去应对这个冷硬苛刻的世界了,他们用尽自己才华去抵达,留下了与别人不同的作品。或许有些时候,生活的代价,就是对文学的成全。

对自己亲近的人事,无动于衷,不改善自己的相处方式,却对抽象的人道念念有词,这大约是一些被表扬深刻揭示社会黑暗的作家们的一种常态,如果我们诚实地面对这一点,就不能不面对这种悖论。其实当作家的家人,未必是件幸福的事,但人类的问题在于,大家看到的是作家揭示心灵时的伟大,却忘记那些与他走得很近的人,其实受伤很重,比如萧红的孩子。但受伤像流行病一样,深具传染性质,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免于难,不重蹈袭覆辙。事实上萧红在原生家庭里所受的伤害早已使她没有真正的安全感——祖父唯一例外的溺爱,亦是变相的传递安全感的匮乏——来学会用爱去锚定自己的生活。她痛恨自己得到的父母之爱太少,使她宿命地把这一切用在与她相处的人身上,乃至一再抛弃自己的孩子。她与男人的相处,看上去很有个性,但骨子里是混乱而又充满自我糟蹋,展示了她对暴躁暴力父亲的报复,因为最安全的男人却没有给她安全感。

在我看到的作品里,女性对爱的思考似乎比男性为多,哪怕她们对爱的思考比较理性乃至有超越性,但情爱依然是她们思考的中心,周冲也不例外。在不少女性那里,爱或许是对付几千年来男权主宰之社会的一种温柔得体的反抗,最不济的是最终流于情感与物质勒索。至于不围绕男性为中心的平等之爱,很多女性似乎还没有学会,这不能完全只怪男人不给女性面子。没有谁愿意把自己拥有的权力让渡给你,如果你自己不争取。这样来看《壁虎尾巴》一文结尾里做准妈妈的妹妹的那句话,真可谓别有深意:“宝宝,为爱献身是可以的,为爱献生,绝对不可以!

我自己是生长在乡下的土人,知道乡村人之淳朴,并不是他们的心眼不多,而是因为见识不广,使得挤兑人的招数相对比较古老。不像城市里的人那样,其整人招数已经进化得千奇百怪,令你瞠目结舌。换言之,一般说来,乡下人挤兑人的方法,不像城市人那样非得仔细捉磨,才深知江湖水深浪阔,反而包裹了一层好像安全的外衣。其实乡村几乎没有上升空间、生存不易、资源稀缺、,鸡毛蒜皮的利益纷争,都足够放大互相之间的仇恨。但因为村落聚族而居,人际关系因血缘、地缘等无法选择的联系,不得不出现一种看似还过得去的联结体。再加上那些有文化的城市人,隔一阵到乡下“购买”只有乡下才有的如山水、空气等资源,于是充分运用浪漫主义想像,美化自己心目中所需要的乡村。而那些从乡村中走出去的人,又因许多原因包括自己“成功”后,不愿意面对现实而揭短,写出自己眼中经历的真实。因为真实有可能使他丧失曾经的乡下人,所承载的与城市人相比,有着优势的“天然”道德资源——淳朴。

生长在乡村的人,如果除了对黑暗有深刻的认知外,还有一种不屈的叛逆,在我们四川话里,就会认为这个人好“野道”。野道包含着对自身不停的探索,试验生活的边界,敢于冒险,没有他人指导,也不惧去走与众不同的道路。但“野道”也不全是正面评价,自认为主流的人,会认为“野道”是一种不足效法的野路子,在他们看来挑战既存规则,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不划算行为。作为乡下人的周冲在文章里,不仅对亲人有批评,对包裹一层温情脉脉面纱、美化家庭的普遍行为,有相当清醒的认知与揭示。但你认为她把自己置身之外,只是为了衬托自己比他们高明,就大错而特错了。《人间味》里的这段话,值得面对真实的我们反复思考并自省:

“记得有一回母亲在井台滑倒,歪着嘴角喊疼,我站在一旁不动声色,看着她蜷缩,看着她捋起裤腿验证血液汹涌,看着她怒骂我木薯蠢猪贱婊子,看着她离去的荒凉井台被落日照出参差的斜影,心中没有一丝愧意。我早已在心中发下誓言:如果我变成母亲一样的人,就一定去死。可是,后来我悲哀地发现,我性子中的暴戾根深蒂固,它潜伏于我的体内,无声无息。但在某个焦虑时机,它便露出端倪,向我暗示它的邪恶威力。如同一只城府很深的寄生虫。”

对家庭对母亲乃至自己的绝望、麻木、无奈、怨恨,都在其中。爱与仇恨、虐人及自虐,似乎都有传递性,如果你诚实面,人是有些宿命在等着自身的。人是有局限的动物,你用尽人间的一切手段,也许都无法阻挡自己,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那么信仰怎么样呢?但苦毒很深的人,要有信仰,谈何容易?周冲显然读了不少关于信仰特别是关于基督教的书,《七夜》一文,严格说来,我没有怎么读懂,但我不能漠视她在其间的挣扎与思考。在我看来,《人间味》是一篇写父母的挣扎、艰难,对孩子的伤害,使家庭活得近平没顶的沉痛文章,那些对乡村游谈无根的美化,那种对贫穷与苦难的赞美,只有“何不食肉糜”的人才能说得出来。

周冲心思细密,心气高,却不幸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贫穷会让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不只是物质匮乏,更重要的是,相关人士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容易被粗糙的生活忽略。生存尚有困难,哪有时间活得那么细腻,那不是小布乔亚才应该有的心思么?贫困本来就已不幸,家人又不懂得爱,这样的伤害,对于细腻敏慧之人的伤害甚于那些相对比较迟钝的人。有时候,一个人对人事喜欢用锐利刻薄的语言,不妨视作提前的进攻乃至防御过度,是安全感缺乏的表现。高明如鲁迅,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心理分析。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想得多,敏锐到多疑,这往往是文学家的特质。受伤到需要用文字去疗伤,当然前提是一个人对文字足够敏感。很多人对伤害容易敏感,但对文字并不敏感,所以不少人活得歇斯底里而不自知,日常生活处在日复一复的自我离弃之中。

看得很透很敏锐,又表达得特别,对文学是好事,但对生活却未必是好事。文学似乎是危险的,因为生活很多时候,是另一套逻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能得到完整与圆满呢?完整与圆满除了作为抽象的字词,像驴子面前永面够不着的大胡萝卜外,哪个时候到手过呢?虽然读了周冲一些文章,但还是怕不能很好理解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有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如爬向一堵倒向自己的墙,看得清楚,却存在相当大的危险。就像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年齿愈长,我愈倾向于怀疑自己的判断,而对他人的意见报以尊重”。

王尔德说,逻辑没有爱情一半重要,但它能证明事情。写作对周冲来说,不能当饭吃,却能证明她的存在。写作于她来说,如果高看点,是多方面的自我展示。但你说低点,就像跌进水里的人,不得不挣扎。挣扎不一定有出路,但不挣扎,那就绝对没出路。这也不是我说的,这是她评论《月亮与六便士》一书里画家自己说的。不得不写的人,一定不会言之无物,这一点对于周冲来说是做到了的。一个网络段子曾说:以后不要给我说你一无所有了,你不是还有病么?周冲的文章言之有物,绝不无病呻吟。你可以议论她的文字技巧,但她的真诚,她对人性黑暗与庸常的揭露,有一种直面到让你难受的地步。她说的好像与你无关,但那种指涉却使你无处逃匿。因为她虽然说的是个体乃至是她自身,但像黑暗中的探照灯一样,能烛照很广大的人群。

通过电影《狗镇》所写的评论《世界是一个大狗镇》精到深刻,如果你看过《浪潮》、《楚门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等电影,又读过奥威尔的《1984年》、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乌托邦小说,那么你理解起她这篇评论来,就可谓不用费力。要言之,这篇评论并不只局限于《狗镇》的情节本身,不是自我设限的就事论事,而是在许多细节上与其它小说或者电影进行对比写作。在“论述恶的传承性”,论及受辱的格雷丝咸鱼翻身后,用《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里的一则传说来加以串评;将狗镇所有人对格雷丝的凌辱,与土改时分地主的老婆女儿相比较,来谈论“多数人的暴政”;又比如把格雷丝的受辱与陈冲导演的《天浴》进行对照,再用亚里斯多德对知识的看法,来对比懦弱的作家汤姆之知识的无力等。我认为她也许想通过这篇文章,把人类的恶写个够,但人类的恶与黑暗是写不完的。这样的野心,不是一篇文章,也不是一本书,亦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或许倾尽人类所有,也无法抵达那种对人类黑暗有澄明清醒的认知。果真到了能对人类黑暗有烛照性的清醒认知,或许只有真正的信仰才是依靠,但问题在于,这件事作为人类又无法完成自我证明。

也就是说,在面对现实生活与人事上,周冲有着女作家少有的狠劲。但客观地说,她有时狠得不乏怨气,亦间有戾气,因此我曾建议过将相关的篇什拿掉。我的见解是,不是人不可批评,而是不可一看就带着恨的批评。这批评固然痛快,但别人也见着了你自己不必要的变形。仇恨情绪若不是通过人物之口写在小说中,如张爱玲那样,那么就让人显得小气,张爱玲在散文与书评里是极少这样来写的。你可以狠,可以夸张乃至搞笑,但不可让恨弥漫。狠就是下笔狠,但依据事实,说理透辟,却不乏理性。仇恨是我们人类最容易滋生的情绪,它有很大的后挫力,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就是这种事情后果的真实写照。古希腊神庙里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看上去是大废话,但这几乎人自身的魔咒。人罄尽一生未必了解自己,何况你还要花时间去了解他人与世界。搞定自己不是心如死灰、古井无波,而且一种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听完我一个小讲座的夜晚,周冲在缘来客栈舍侄所卖的书籍里,找来一本台版的《红字》,让我给她划拉几个字。这书不是我的,《红字》不错,但也不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但读完她的随笔集,忽然想起霍桑的《拉帕齐尼医生的女儿》这篇小说来。男权社会的变态与对科学实验的偏执,使得拉帕齐尼不惜用自己的女儿来当试验品,最终毁掉她的一切。同时又想起卡夫卡的《致父亲》与著名电影《闪亮的风采》来,世上有多少人是父母毁掉的呢?父母们生下他们的身体,却毁掉了他们的生活乃至幸福。在“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中国社会,要把这个问题,深入地思考下去,是件大逆不道的事。但周冲对此敢于乃至善于思考,就凭这一点,她的文集也值得你花点心血与时间去阅读。

四川冉氏

2014年10月写于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好文

——叫兽易小星

有意思

——五岳散人

在犀利、别致的词语后面,有一颗能思考的头颅和一颗柔软的心。

——张鸣

微博上看到周冲的文字,犀利、率性、才华横溢,尤其是她关于萧红的文字,让人产生惊艳的美感。

——刘春

周冲时常做辛辣之语,嘲讽世相人心如针刺皮,不留半点情面。然而决绝之外,也有叹息;尖刻之外,也有怜悯。东坡居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周冲笔下,写的实是满腹的无可奈何。

——慕容雪村

年轻的写作者很多,但大多停留在文学青年的位置上。周冲显然不是。她以敏锐的触角、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给我们展现了目力不能及的另一个世界。

——朱大可

看毕周冲的大作,显然超过我的想像。《世界是个大狗镇》一文,《人间味》均佳,置诸名手之集也不遑它让。

——冉云飞

一本充满生命能量和人文关怀的热腾腾的书。有趣味,有情怀,也有思想。

——何三坡

她对人性的洞察,对世界的思考,显示了一位自幼热爱阅读的青年教师的敏锐与深刻。

——傅国涌

周冲的作品集诗意、哲理、灵性于一体,超凡脱俗,自成风格。

——段郎说事

周冲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锋利,细剖生活的层次,让人乍读有痛感,细品却又生出悲凉,因为在她的笔下无人幸免。

——张小砚

为了写作,她放弃了许多世俗利益,于是,她得到了更多美学价值。

——慕容湮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7508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422510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