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战争是非常重大、令人生畏的事件,其爆发并不基于任何人的独立意志,而是来自各种深刻、长远的原因。这些原因一直在缓慢并持续地累积发酵,直至有一天突然爆发。就此存在一个规律: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事件起因似乎总呈代数式演进,而事件效果却呈几何倍数扩大化并加速发展。 如果想要了解欧洲战争的起源,必须回溯至战前的历史事实,尤其需要深入研究现代德国人的心理变化。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行为其实是民族心理的产物。 战争是心理力量的斗争。在这个战场上,种种势力都在相互较量——理念对理念,个人自由对集体制约,个人主导权对国家社会主义专政,国际道义、条约对武力霸权……德国努力践行武力至上的理念,这种理念事实上毫无新意,其一直在历史上占据绝对地位。为了替换这一理念,欧洲已经挣扎了两千年,但依旧未能成功。日耳曼武力至上理论一朝取得胜利,将会把各国带回历史上最黑暗、最暴力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中,弱肉强食是正义的唯一基石,弱者被无情地碾碎,无用者被残忍地抛弃,国家被征服、被掠夺,平民被屠杀。但是,人们渐已开始遗忘那段黑暗的年代,甚至有人相信,文明的进步将一劳永逸地摧毁原始年代的野蛮习俗。但是,这种想法不过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即使在几个世纪之后,现代人类仍旧与其祖先同样野蛮残忍,甚至还未放弃奴役世界的野心。 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够为德国人理解并推崇,是因为其以一种宗教形式呈现。与穆罕默德时期的阿拉伯民族一样,日耳曼民族也产生了集体幻觉,他们认为自身是更高等的种族,命中注定将要先征服世界、再改造世界。 一个民族膜拜的神明不仅是其幻想与物质需求的体现,也是其嫉妒与仇恨等情感的体现,德意志新时代的诸神也不例外。这些全部属于在历史上占据突出地位的神秘主义势力,为确保这一势力获得胜利,数百万人不幸献出生命,众多繁荣的城市纷纷衰落,在其废墟之上,最终出现了强盛帝国。 现代战争与古代宗教战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引起的幻觉相同,表现出的矛盾、狂暴和残忍也相同。战争完全受非理性所操控。如果国家和君主的欲望全部受到理性制约,今天就不会再有战争了。 如果试图调动理性与逻辑来解释历史事件的连锁反应,无疑将徒劳无功。因为,如果从纯粹理性的角度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起源和发展都似乎混沌一片、充斥着完全不可能的因素,即便最有远见、最睿智的人都无法予以预见。 既然如此,战争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研究数据呢? 首先,它让我们看到: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此处指德皇威廉二世)25年来都在为帝国繁荣而极力维护和平,却突然放任自流,不情愿地卷入一场浩大的战争;其次,一个国家甘愿放弃商贸与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不仅对一场将带来长远损害的血腥冲突不予反对,反而还神智错乱般地欣然参战;最后,我们还看到,在这场战争中,正是来自文明国度的人们焚毁了在先前战争中都能幸免于难的城市、百年图书馆和艺术名作。——这么多的前后矛盾,有哪个预言家能够提前预知? 在战争所有不可预知的事物中,人们必然注意到德国国民进发出的不知从何而来的狂暴情绪,甚至德国最权威的学者们也未能例外。因为这种心理感染力已远远超越了理性,完全化作一场疯狂的风暴席…… 书评(媒体评论) 勒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师,是他把心理学带到了世界的最高端。 ——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 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莫属。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 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美国社会学大师默顿 后记 在本书中我已经展现了欧洲战争的起源,也指出了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层面的教训,但要深入探讨其政治、心理和社会影响,则需另起一册。 本书每章所得出的整体结论都非常具体,无法以一个总结进行简要概说,因此我尽量简约地谈一谈我自己对这些结论的看法。 此前,欧洲一直遭受巨大的震荡,那些欣然相信一切已经结束的人一批接一批地死去;然而,一个新世界从满目废墟中诞生。 从历史上看,当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似乎只有在这样重大的危机之时才能继续前进,也许只有这些危机才能将这些国家从已经根深蒂固的旧模式中脱离出来,从业已深入骨髓的习惯和偏见中摆脱出来。 现在德国正以牺牲自己的财富和未来繁荣为代价来追求其他国家屈从与她的专横自大,我们诅咒她也完全合情合理;但如果没有发生战争,那么德国必然在世界仍保持漠然的态度时逐步将其可怕的霸权之梦变为现实,当其他各国终于意识到日耳曼暴君带来的沉重压力并试图摆脱时,为时已晚,工业、科学、商业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国家财富资源都将落入德国人之手。 和平能带给德国人的是那股巨大的狂热浪潮所无法给予的;但他们被梦想遮住了双眼,看不清真相,因为他们自认可以再建一个罗马帝国。但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即便德国军队能横扫所有的战场,能将所有城池夷为平地,那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太渴望自由,进行反抗的方式太多太多,任何凯撒大帝都无望将世界纳入其统治之下。 现代社会的心态已经不可能允许任何主宰世界的统治,尽管这样的想法曾令无数征服者为之倾倒。自我们今天的时代,大部分国家宁愿消亡也不愿屈从于凭武力施加的苟活。这些国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不会让任何独裁者的.奴役他人的欲望得逞,尽管被侵略的国家无疑会遭到破坏,他们却不需担心沦为奴役。 伟大的欧洲各国的命运如何,我们无从得知。未来是一本人类智慧无法参透的书。尽管无人知晓未来,我们至少可以回顾过往。现在源自过去,过去包含着现在所发生的一切的因由,以及未来一切的因由。今之颓丧错漏、几近毁灭,皆源起于过往;今乃过往之后果,过往乃今之由来。 孟德斯鸠(Montestquieu)认为,罗马人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能认识到敌人的优点,并随之改善自己的方法。我们应牢记这一点,认真地学习德国人的军事和工业体系。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因为他们的心态与我们不同,但可以通过不同的过程,寻求相似的结果。 当今的德国绝不是其历史学家曾设想过的杰出民族。德国人是耶拿战争中被拿破仑轻松征服者的后裔。除了异常严格的记录和适应现代需求的严密组织,德国人并没有真正的过人之处。 德国的神秘主义倾向并不妨碍其追求实际目标。不像法国大革命时的军队,德国军队并不是为了让某种能令被征服者追随的信仰获胜,而是为了赢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获得商业利润。我们在这方面难以超越德国,但我们其他已经经受时间洗礼的卓越品质仍然会屹立不倒。 目录 卷一 当前研究必需的心理学原理 序言: 战争的心理学研究 第一章 情感的、集体的、神秘主义的力量及其在 国家生命中的作用 第二章 人格的多种形态 卷二 现代德国的演进 第一章 德国国力的崛起和发展 第二章 德国哲学家对国家的定义以及对历史的 阐释 第三章 德国的经济演进 第四章 现代德国人的心理 卷三 战争的远因 第一章 战争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第二章 种族仇恨 第三章 德国人的侵略姿态与复仇思想 第四章 神秘主义影响在战争起源中扮演的角色 霸权理想 卷四 战争的近因 第一章 奥地利政府的最后通牒和外交谈判周 第二章 英国人起初的反战情绪 第三章 英国国民心理的演变 第四章 德、奥、俄、法在外交谈判进程中的各自作用 第五章 大众心理对战争起因的影响 第六章 奥、德、俄三国君主意志的作用 第七章 究竟是谁想发动战争? 第八章 德国和各国国内探讨战争起因的观点 卷五 战争涉及的心理因素 第一章 战争手段的变化 第二章 战争激发的新型情感与新型人格 第三章 作战勇气及其起源和形式 第四章 战争中由于缺少远见和心理错误导致的后果 第五章 源于心理错误的战略错误 卷六 德军在战争中运用的心理战术 第一章 德军作战方法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 德军对作战原则的具体运用:烧杀抢掠 第三章 德军的作战方法对于中立国家感情的影响 卷七 战争中的未知变量 第一章 现代战争的直接后果 第二章 不可靠的战争报道 第三章 马恩战役假说 第四章 和平问题 结语 序言 古斯塔夫·勒庞的《战争心理学》成书于1915年之秋。当此之时,法国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渐已习惯战争特有的负担、节奏与艰辛。无论是平民还是士兵,都进入了斯多葛主义那种屈从现实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时满怀希望迎接胜利,一时坐看战争苦难持续。尽管法国还在盼望下一轮“大推进”将带来胜利与和平,但在1915年的秋天,局势已很明朗:战争至少还得持续一个冬天。9月下旬,法军在香槟战区发起新一轮攻势,却和阿图瓦与弗兰德斯的春季攻势一样,未能打破西线的僵局,年内结束战争的希望沦为泡影。尽管如此,香槟攻势失利的苦涩与失落并没有动摇法国人的信念:为夺取最终胜利,法国将不计代价、继续战斗。士兵们要奋战到底,平民们要出于道德义务为祖国奉献力量,知识精英与道德权威们也要担当起引领全民的特殊使命,为法国参战寻找合理解释。勒庞撰写《战争心理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 在开战的头几个月内,法国的学者与作家们纷纷加入笔者谓之为“知识动员”的宣传活动,在国内外出版刊物并进行公共演讲。在国际舆论战场上,他们与德国人展开激烈交锋,驳斥德国人对战争不负有责任的主张;在对国内及中立国的宣传中,他们也详尽论述了法国为何必须战斗并将继续战斗,直至获取最终胜利。 在以上活动中,法国人发现了两个问题,并纷纷给予了极大关注。第一个问题有关德国学者们在开战头几周内的奇怪表现:为什么93名最杰出的德国学者公然违抗众所周知的事实,抛出一份颠倒黑白的宣言?这分明与他们客观公正的学术作风大相径庭。在这份臭名昭著的《93宣言》中,德国学者们全盘否认了德国一切罪行:蓄意挑起战争、侵犯比利时中立地位、残害无辜平民、违反国际法、故意无视既定公约。这彻头彻尾的谎言激怒了法国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决心列出所有罪证,让一切针对德国的指控都变得不容辩驳。 《93宣言》引起法国知识界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世界知名的德国学者背弃学术声名,抛弃真理,转而捍卫谎言。与此同时,法国人还发现了第二个问题:在香槟攻势失败后,法军处于空前的不利地位,却体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非凡的决心,这又该如何解释?第一个问题使人警觉,第二个问题则令人敬畏。德国学者在战争动员下发表《93宣言》的行径为人不齿,法军面对战争的表现出人意料,二者却同样发人深省。 对于以上问题,古斯塔夫·勒庞在《战争心理学》中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都基于一些他在已有著作中充分阐述的原则。他写这本书的目的看来并非为加入本来就已是众说纷纭的公共讨论,而是要改变这种讨论的性质,利用心理学规律更充分有力地解释德国学术界何以如此癫狂、法国人何以如此充满斗志。勒庞坚信只有心理学才能揭开集体行为的谜团,因此否定了所有现存解释,认为它们不准确、没有说服力,没能认识到“那种感性、神秘、共同的力量”在政治家、知名学者和普通士兵的集体行为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战争心理学》一书引入了心理学原则,以弥补以上提及的不足,同时也捍卫了勒庞本身的学术地位——当时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直至1914年,占据学界主导地位的都是笛卡尔主义与新康德理性主义学派。 勒庞一直力图在作品中宣介,集体行为是非理性(但是真实的)力量的产物,这对当时统领法国学术与教育界、并限制勒庞学术成就的理性主义思维构成了挑战。在第三共和国时期,一名学者若要成就学术名誉,或是在巴黎大学获取一席教职,或是获准加入法兰西学院的五个学院之一。在这两条前进道路上,勒庞都持续地、反复地受到阻遏。他不仅不能在巴黎大学或是巴黎任何一所与之相当的教育机构获得教职,也没能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他逐渐开始厌恶这种被学界放逐与边缘化的处境,被迫加入法国知识界的大讨论中。因此,《战争心理学》不仅针对国外敌对势力,也是对国内知识界主导思想与个别人士的反驳。 乍一看来,与“一战”期间法国学者们写作并出版的许多文章和书籍相比,《战争心理学》并无特殊之处。在此书中,勒庞每每不留情面地将德国人称作禽兽。这或许比同类作品更加露骨地流露出反德倾向,但也不算太突出。说到底…… 内容推荐 读懂世界格局,看透群体心理,你将掌握时代的命脉!古斯塔夫·勒庞编著的《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是心理学创史人勒庞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勒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师中的大师,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淹没的? 领袖是如何控制群体的?《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作者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它在阐述疯狂民意背后的理性操控,还客观分析了大众心理学与政治、经济、战争、民族、宗教、神权、犯罪、法律、教育之间的神秘关联,举例解析了党派专政、社会骚乱、宗教虐待、社会斗争、群众盲从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它触动了当时法国当权派的神经,也促使这书当时在法国被180多个党政图书馆绝密珍藏,但绝不畅销。 中国迄今为止首次对勒庞所有作品最全的一次结集出版!《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作为大众读物引进出版。这部作品曾在法国3次被禁7次限级阅读,解禁后被翻译成24种语言,80多国党政图书馆绝密珍藏,畅销136个国家。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毫无疑问,勒庞把心理学的作用带到了世界的最顶端。 编辑推荐 读懂世界格局,看透群体心理,你将掌握时代的命脉!古斯塔夫·勒庞编著的《心理学统治世界(3战争篇理性操控)》是一部讲透政治、经济、管理学的心理学巅峰巨著。希特勒、拿破仑、墨索里尼、罗斯福、亚历山大德里,必读的枕边书!《乌合之众》作者勒庞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3次被禁7次限级阅读80多国党政图书馆绝密珍藏。解禁后畅销全球,各国党政、工商、企业领导人手一册。翻译成24种语言,畅销全球136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