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并没有唐人街,中国人一早在横滨港口上陆,便在那里发展,不到东京去也。
横滨的唐人街叫“中华街”,占有数条商业街道,当然开的多是餐馆,现在已成为观光地。星期天把路封起来,称之为“步行者天国”,方便各地来的游客在此吃饭和购物。
各餐厅多用金字招牌,没正式数过,一共有六百多家吧。最大的,也开得最多间的是“聘珍楼”,它赚个满钵,还倒流到香港弄两三间分店。
并非每一家人都有生意,冷清的居多,间中有家在店外排了长龙。来者好热闹,以为有长龙必好吃,队伍越排越长。
最多人爱去的“海员阁”,它开在一条叫香港路中,至于是不是广东菜,则不得而知。横滨的菜馆,都是把中国各地的菜混在一起,已不分东西南北了.
另一家要排长龙才有位坐的是“谢甜记”,它卖粥,也有肠粉、虾饺、烧卖等点心出售。
日本人是不吃白粥的,他们认为要生病才吃粥,但在粥里加料的食物,已渐渐受欢迎。此店的粥卖得并不便宜,一碗要百多块港币。
虾饺的皮永远不像香港那样,做得透明;虾也采用冷冻的,故不鲜。
烧卖则在肉团中下大量的薯粉,吃不惯时觉得难以下咽,太难吃!但是,试过之后、久不吃,有时也会想念,可以说是难吃到好吃来。这句话给人听了当笑话,但的确如此。日本的所谓中华料理已经日本化,变成独特的,外地吃不到那么又难吃又好吃的东西。
住过日本的人就知道我讲的是什么。在香港落籍的摄影师西本正先生有一次在机场等飞机返港,公司有些东西急着要托他带回来,派人赶到机场找他,但是地方那么大,到哪里去找?我说去那问“中华料理”,一定找得到,但是公司的人反问:“人家已经快回香港了,还吃什么鸟中国菜?”我说就是他知道返港后天天要吃正宗的东西,所以临走前还是吃一顿日本化的中华料理才过瘾,果然不错,在中国餐厅找到他。
有一阵子,大家都说横滨的“中华街”水准低落,很多东京人都不屑光顾,但它们不只是做东京人生意,不愁没有北海道或九州来的土佬。
除大餐厅之外,有些小档子可以吃到烧饼油条豆浆,也有烧腊店卖叉烧和卤猪脚。更有一家专卖大包子的,写着有“鱼翅包”,买了一个试试,肉馅内只看见猪肉,没有鱼翅。但也卖五百元,合三十多块港币一个。
中华街的中央,有一间“关帝庙”,面积并不很大,但是照样有牌坊楼阁,建筑精美。中国人很少去朝拜,做的多数是游客生意,要他们添油。
其中也有间药铺,摆满海藻减肥肥皂、一〇一生发水等。虽然并不一定有效,游客照买回去当手信。万金油是最有信用也是最多人买的。
杂货档中应有尽有,韭菜花、塔窝菜、芥蓝、菜心等,通菜则要到夏天才卖。
茶叶店中种类也极多,我走进去一看,竟然有“暴暴茶”,是假冒的。本来可以告他们,但是想起英国人说过:“被人模仿是最大的恭维。”也就算了。
另一家厨房用具店中出售蒸笼、大铁镂等等,在日本做中国菜,工具已不必输入了。
有一间卖中国书籍、录影带和卡式带的店,说是中国文化情报中心,但是门外挂了一块小牌,说已经结束营业,看店名,叫“黄书店”。应该是名字取坏了,生意才做不成吧。
最惹我注意的,是街口上的两个人。
一个长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的大汉,年纪已有七八十岁吧,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