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风眠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林风眠谈艺录》从“艺之途”“艺之道”“艺之声”“艺之流”“艺之语”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艺术思考。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心路历程,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

内容推荐

林风眠文集收录了林风眠的全部文字文献作品,并按艺术与人生两个主题分卷出版,即《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

《林风眠谈艺录》从艺之途、艺之道、艺之声、艺之流、艺之语等方面全方位展现林风眠的艺术思考。通过本书,世人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感悟,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领略林风眠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书中还收录了林风眠的代表画作及林风眠艺术年表,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

目录

艺之途

东西艺术之前途

邓以蛰《中国绘画之源流及其变迁》按语

中国绘画新论

知与感

美术的杭州

美术馆之功用

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什么是我们的坦途

艺术与新生活运动

生活艺术化

中国雕刻向何处去

国防艺术之可能性

谈新美术

美术界的两个问题

艺之道

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

致全国艺术界书

革命与艺术

艺术与民族

艺术家应有的态度

《艺术丛论》自序

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

抗战四年来之美术工作

关于美术之研究

艺之声

新年同乐会上的讲话

艺术大会的使命——在《北京艺术大会》上的演辞

在北京艺专毕业生欢送会上讲话

我们要注意

徒呼奈何是不行的

把希望寄给艺术馆吧

《前奏》发刊词

艺专三周年纪念演辞

怎样研究绘画

艺术与抗战

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

艺之流

我的兴趣

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老年欣逢盛世

抒情·传神及其他

谈水彩画——在京沪两地画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林风眠画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回忆与怀念

在第一看守所写的自传

狱中诗二首

代序

自述

艺之语

访问林风眠的笔记

林风眠台北答客问

林风眠艺术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艺术的活动原是人的本能。艺术创造的要求是谁都有的,小孩也会在墙上涂画一些形象,便是明显的例证。可是人长大了,因为各人的能力不同,所作的事业不同,或虽有内心的冲动而无创作表现的能力,也有因为时间上没有余裕能满足表现的愿望,于是分成了创作与鉴赏者的两种人,可是无论创作与鉴赏都是艺术活动,那是无疑的。艺术是不顾利害,忘却功利,脱离压制,绝对自由的表现。人每天经过强制劳动以后。往往需要艺术来安慰人生,所以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非常密切。

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艺术上的各种主义,无非适应着时代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的。由于社会组织不同,便有不同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又必然地影响到艺术,所以赫德逊说:“我们如欲真正了解文艺,就须不绝地探究产生文艺的人生,因为每部作品后面都藏着作者的人格,每种国民的文艺后面都藏着民族的特性,同样每个时代后面也都藏着造成该时代的整个生活的综合势力。”因为民族性之不同,时代生活的不同,便产生情调不同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处在某一时代的生活与文化的潮流中,受当时代的生活给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生活艺术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的。在鉴赏的时候,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那么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也不容易了解。十八世纪欧洲人提倡天赋人权,要求政治上的自由平等于是法国大革命以后艺术上便产生了浪漫主义。以个人方面而言,艺术作品也是与艺术家个人的生活关系很密切的。即以莎士比亚而论,他所写的题材和人物,据学者们研究的结果,大都是作者在生活中常见面的,可见他受时代生活的影响是很深的。著名作家易卜生的许多名著,如《傀儡的家庭》等,大都是描写社会问题的。他因为受当时病态社会的刺激太深,又认明了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的冲突,所以他把他的感想写在他的作品里,而引起了人们的同情。艺术家在一般民众没有觉悟到社会病态之如何严重前,已经早就感觉到了,而这种感觉和思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是富于极大的感动力的。

至于艺术对于生活的影响,也就是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的反应。两者是互为因果的。高尚的音乐,可以使我们引起高尚的情绪,因而使我们的生活趋向高尚;一首革命的诗歌,可以引起我们的革命的情绪,因而使我们倾向于革命;一篇描写某种社会问题的小说,可以使我们感到某种社会问题的严重,因而使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有改进的必要,席勒说:“美感嫌暴乱,爱端正调和,肉欲盛时,也能因美感而静止;我们之所以听懂理性之声者,全为美感之所赐。我们倘不用美感来纯化,我们的感不能成为道德的,美是人道德的门户……”这段话虽然偏重美感两字,似乎含有“美即善”之意,但用来说明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功效,却是很中肯的,因为席勒所谓“美感”指着艺术而言,虽然他把“美感”两字的意义过分扩大了。艺术对于个人的与社会的生活确有很大的影响,艺术中表现的思想之所以应重视,其原因就在于此。

生活影响到艺术又影响到生活。因为这种互相的关系,更可见艺术的社会效用的重要了。一时代的社会生活,除了物质方面外,在精神方面,人与人间的关系,是由法律道德与艺术来维持的,但法律是强迫性质的,道德是教训式的,惟有艺术是直诉于人心的,所以效果最大,例如中国的旧剧对于一般民众,维持着旧道德的观念,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有力量。可见艺术比道德本身有更大的效果。但艺术的力量,不仅是可能维持人们的意识,同时也可以破坏旧的意识而鼓吹新的意识。因此,虽然说一切艺术都是宣传是不正确的,可是艺术无意中,有比宣传更深远的效果,那是明显的。艺术本身并非宣传,可是它的效果却有一部分类似宣传,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艺术家固然不以宣传为目的,但因为自己受病态社会的刺激,而把他的感想诚真的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那是极有价值的事,而且正因为艺术可有宣传的作用,所以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更应该郑重,不要以满足个人为目的,而应该顾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

2.艺术家的思想与生活

固然艺术是情感与想象的表现,艺术中所包含的思想似乎无关紧要,只要他的情感表现得真切,深刻,就算成功的作品,可是决没有不含思想的艺术作品,因为情感是不能离开思想而独自存在的。思想是作者的人生观和信仰,会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地显示出来的,所以思想也是艺术的要素之一,而以艺术的社会功效来看,竟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

艺术家的感觉力特别锐敏而深刻,对于一时代的生活,社会组织的协调与否,能比别人更深切地观察到,所以艺术家要对社会尽一种伟大的责任,就应该同时做一个思想家,不过艺术家的思想,不比革命的主义,是应该表现在艺术中的,应该有深深地感动人的力量的。艺术家在艺术所表现的思想,与哲学家在论著中所表现的思想显然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方面固然希望艺术负起时代的使命而且同时做一个思想家,可是艺术家不能把思想随便表现出来,一定要在适当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之下,表现出来,否则便会减损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减少艺术的效果。艺术家固然应有哲学眼光,对于社会的观察要彻底的,而且要有思想家的态度,要有固定的信仰,可是在表现这种思想于艺术作品中时,决不能理智地教训地标语式似的表现出来,而要以情感为基础,要在适当的艺术技巧之中表现出来。

艺术中所表现的思想决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革命的思想,哲学的思想等,都不是直接表现在艺术中的。因为有几种艺术不能直接表现这些复杂的思想,只有文学,其性质比较便于直接述说道德,经济,哲学,宗教等问题,然而有时也不甚便利。至于音乐,绘画,雕刻,要直接地表现社会问题,社会革命思想等,很感困难,有时可说全然不可能,所以一般地说,思想表现于艺术中,都是间接的,但是虽然间接,却是深入的,所以效力非常伟大。

有一部分注重艺术中所表现的思想的人们,以为思想应当直接表现于艺术中,只有对于音乐他觉得不便坚持他们的主张,因为音乐能表现某种情绪与精神,但要它描写复杂的社会问题却不可能。这种主张实在是谬误的,因为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标语式艺术作品,效果非常浅微。只有在文学中,因为除情绪以外,还有不少可用理智来解释的成分,所以比较上可以表现用智力来理解的思想,可是也不能直接地写出来而是需要非常精妙的技巧的。

人人都有思想,正像人人都有艺术创作的行动一样,所以广义上说无论哪个人多少总是思想家。起初艺术中表现的思想,与科学中表现的思想,原没有多大的区别,直到哲学发展成独立的学问的时候,才把人人所有的漠然的思想加以分析,成为有条理的系统。比哲学后生的科学,其中的思想起初原与哲学相似,所不同的地方就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到了现在,艺术中表现的思想与哲学中的思想已全然不同,所谓不同并非指思想本身的不同,而是表现方法的不同。艺术中所表现的思想,决不能用哲学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不能用理智的言语来写出,即使写出来,决没有伟大的力量。别的思想,如哲学与科学的思想,是经过了人的理论而来,艺术的思想虽非直接写出,却是有直接传达给别人的效力,是“直诉人心”的,有生命的。所以艺术家个人应有由理智上得来的思想,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应使它融在情感和意识中的。

艺术中的思想的成分对于社会是大有影响的,但艺术家对于要表现于艺术中的思想,决不可以为着功利的观念而勉强注入。如果艺术家对于他所要表现于作品中的思想,并无真正的信仰,那么表现作品中时,决不会使人感动,所以思想的诚真是艺术家所必要的条件。

同时艺术家的生活对于他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个人的生活习惯,会影响他的思想,有时甚至会摇动他原有的信仰,因为思想的信仰有时固然可以使人改变他的生活,但生活的习惯有时也能摇动他的信仰,尤其是信仰未十分确定的时候。一个过惯奢侈生活的人,不容易走上革命的途径,因为他的生活习惯处处阻碍他的思想的前进,这是很明显的。在艺术家方面也是一样,一个过惯浪漫生活的艺术家,他的思想当然也是浪漫的,他的作品当然也带浪漫的色彩。如果一定要他创作反乎他的思想的艺术作品,那种作品,一定是虚伪而缺少动人的力量的。

所以艺术家要思想诚真,必须有诚真的生活,换言之,思想与生活必须统一,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作品。

P95-98

序言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州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当代杰出的艺术巨匠。

林风眠以振兴中国绘画艺术为己任,竭力倡导并践行“中西融合…‘艺为人生”的主张。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杭州国立艺专时林风眠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摸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风眠在课堂上有一段蛹变蝶的比喻,让很多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他对学生强调向自然学习,感受,理解,研究,如果起初的严格基础训练是作茧自缚成蛹的话,那么蛹的破茧化蝶便是能否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林风眠教诲学生要激发自身创造力的本能,才能破茧化蝶,自由飞翔在百花丛中。正因如此,他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

林风眠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基于他在艺术理论以及美学思想方面的建树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指南,我们崇敬这位恩师。

《林风眠谈艺录》从“艺之途”“艺之道”“艺之声”“艺之流”“艺之语”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艺术思考。《林风眠长短录》收录了林风眠关于那些年代、那些画作、那些作者的艺术讲义和书信札记,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心路历程,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总之,这是很值得一读的两本书。

肖峰

2013年10月

后记

《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一书问世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先后相继在北京、杭州、上海举行纪念林风眠的学术活动,掀起研究林风眠的热潮,从而澄清了拙文的不少史实,而且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散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章资料,现在的《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文本,以主题分类,以时间先后为序,编辑出版。

过去笔者曾编有《林风眠艺术随笔》《林风眠论艺》等出版物,有的因文章或缺而没有被选入,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散落在报纸杂志上的《艺术与民族》《革命与艺术》《艺术家应有的态度》《我的兴趣》等文章,还有抗战期间的《国防艺术之可能性》《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艺术与抗战》《抗战四年来之美术工作》等一大批重要文章没有下功夫去搜索查找,至今才查实。于是给人造成林风眠在抗战期间“隐退”的错觉。有的因某种因素而未能与读者见面,如《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因不是本人著作仅是译文而被筛。其实上述译文,细细品味,如同一部欧洲现代美术史。从另一侧面也可了解到林风眠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关注程度,为便于阅读,画家、雕塑家的译名尽力规范到大百科的范畴,现在看来尚有差距。《艺术与新生活运动》大量篇幅说的是“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责任和人格修养,与其说是为“新生活运动”抬轿子,还不如说借机亮出自己的艺术观念。又如《跨人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林风眠下乡体验生活后一篇十分动情的感想,当然其中不乏随声附和的浮夸之词,但是对于全面了解林风眠的思想脉络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本着还原历史,梳理研究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思想的发展过程,这次我们把散落在报纸杂志上的讲演记载也一并搜集一起,这样和盘托出或许能得出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评价。

至于《在第一看守所写的自传》,林风眠先生当时迫于环境,虽给自己扣了许多不实“帽子”,但他还是清晰地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给予人编。这里尚需说明的是已知的还有两篇文字:《赵春翔访谈》和《谈王挺琦水彩画》目前尚未觅到,未知的文稿有待发现,予以补充。

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的是彭飞先生,他将近些年来研究林风眠的成果,无私地、无保留地提供了一批资料,如《<郑祖纬遗作集>序言》《升学与就业》《艺术与抗战》《新艺术与宣夫的画》《致熊君锐》《致张学良》等一并贡献出来,使《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更加完善。湖北美术学院喻琴博士提供的《<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校长序文》。李丹妮女士将林风眠先生后写给她的书信,完好地全部提供给我们。徐宗帅先生提供的一切帮助,以及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编者朱朴

2013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风眠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风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2015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2013259194
中图分类号 J0-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