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领导人物,二人的关系斗争、政治理念备受读者关注。王明指责毛泽东过“左”,毛泽东批评王明太右,二人短兵相接,分庭抗礼;王明在延安肝肾受损,由此引发一场医疗官司,其一口咬定乃毛泽东谋害;二人最后分道扬镳,王明败走苏联,并立下誓言,不斗倒毛泽东,誓不还乡……众多扑朔迷离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由叶健君、王龙彪、熊廷华等编著的这本《毛泽东与王明》将逐一揭晓谜团。
图书 | 毛泽东与王明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明、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领导人物,二人的关系斗争、政治理念备受读者关注。王明指责毛泽东过“左”,毛泽东批评王明太右,二人短兵相接,分庭抗礼;王明在延安肝肾受损,由此引发一场医疗官司,其一口咬定乃毛泽东谋害;二人最后分道扬镳,王明败走苏联,并立下誓言,不斗倒毛泽东,誓不还乡……众多扑朔迷离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由叶健君、王龙彪、熊廷华等编著的这本《毛泽东与王明》将逐一揭晓谜团。 内容推荐 由叶健君、王龙彪、熊廷华等编著的这本《毛泽东与王明》将另辟蹊径,客观真实地记录毛泽东与王明之间的恩怨是非,还原历史真相。 《毛泽东与王明》将从天之骄子、歧径探路、历史错位、峰回路转、短兵相接、延安交锋、大局已定、分道扬镳八个章节对中共创始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思想、路线和作风与1925年入党的王明作一个实事求是的比较研究,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真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假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什么是党的优良作风、什么是党的不良作风等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天之骄子 1.举国之悼与冷落红场 2.《世界英雄豪杰传》给毛泽东以很大的启发,他取名“子任”,决心以天下为己任 3.诗词楹联是王明的拿手好戏,他出众的才华赢得乡邻的公认 4.一个善读无字之书,一个整天闭门苦读,求学治学上的差距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之路 5.在校园反校长风波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不同的境界 6.“青年时代一批朋友去法国勤工俭学,我没去,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 7.留学苏俄是当年的时髦,王明软磨硬泡,幸运地称为中山大学第一学期学员 8.毛泽东、王明引导家人先后参加革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 第二章 歧径探路 1.毛泽东、王明宇他们的导师 2.无论是共产党内还是国民党内,毛泽东都是公认的农民问题专家 3.颇有才干的王明赢得了米夫的赏识,一个培养中国革命领导人的想法开始付诸实施 4.历史上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我们要当共产党领导的特殊的“山大王” 5.有米夫撑腰,在中山大学逐步形成以王明伟主要代表的教条宗派,即后赫赫有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6.毛泽东、王明的婚恋 第三章 历史错位 1.在中央全会上,王明引经据典,与李立三展开论战 2.毛泽东与中央代表彻夜长谈,陈述不能攻打长沙的原因,并提笔致信党中央。 3.为了圈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能顺利通过,米夫主导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采取了几个非同寻常的手段。 4.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免去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他的军权被剥夺了。 5.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突然遭到博古的批判,背后的矛头实际是指向“更高级的领导干部”毛泽东 6.“毛派”人物邓、毛、谢、古纷纷被贬。 7.肖劲光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和军籍,判刑五年,毛泽东说:“打击肖劲光是杀鸡给猴看,打击肖劲光就是打击我” 第四章 峰回路转 1.苏军总参谋部的送款人在博古的“运作”下,成了“共产国际派驻我党中央的军事顾问” 2.曾深受王明教条主义影响的王稼祥、张闻天从挫折和教训中,思想天平逐渐倾向毛泽东。 3.一直受到冷落的毛泽东的意见终于获得中央政治局的正式确认。 4.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从此进入中共领导的核心。 5.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赴苏汇报,争取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认同。 6.王明主持起草的《八一宣言》,开启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序幕。 7.如何“联蒋”抗日,毛泽东与王明存在分歧 第五章 短兵相接 1.抗日大局,谁主沉浮?毛、王意见相左。 2.王明路过新疆,“新疆王’盛世才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3.“钦差大臣”降临延安 4.毛泽东与王明短兵相接 5.王明、康生的诬陷,给陈独秀极大的刺激,打消了他回归党内的念头 6.坐镇武汉,王明宇毛泽东分庭抗礼 7.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的提议呗否决 8.王明不同意在《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9.受党中央和毛泽东所托,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 第六章 延安交锋 1.王稼祥两次历险,带回共产国际有关毛泽东的绝密指示 2.六中全会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王明在党内的影响力逐渐缩小 3.王明提出女子大学要培养新贤妻、新良母、新孝女的模范 4.王明成为延安的理论权威,“王明万岁”的呼声时有所闻 5.王明一反常态吹捧毛泽东 第七章 大局已定 1.项英之死,毛泽东与王明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为解决党内分歧,一场影响深远的整风运动由此展开 2.毛泽东与王明展开正面交锋,两人互不相让,扬言要到莫斯科去打官司 3.王明指责毛泽东过“左”,毛泽东批评王明太右。任弼时、王稼祥联手出击,王明如坠万丈深渊。 4.王明肝肾损坏,成为长期病号,由此引发一场医疗官司。三十年后,王明说这是毛泽东谋害所致 5.周恩来对王明的批判,有理有据,给王明教条主义错误以致命打击 6.在与王明的较量中,得到毛泽东支持的刘少奇脱颖而出 7.在毛泽东得心应手、王明焦虑不安之际,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传到延安 8.就在王明受到空前批判之际,前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给毛泽东发来一份电报 9.王明第一次向党中央公开检讨自己的错误 10.毛泽东领导地位完全确立 第八章 分道扬镳 1.随着国内政局的变化,王明把自己曾经最得意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桂冠戴到毛泽东头上 2.毛泽东充分肯定王明参与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认为它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新型家庭关系的法制准绳” 3.鉴于王明对错误的敷衍态度,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王明同志的决定》 4.许多代表说:是经毛主席一再指示,才“忍痛投他一票”。中共八大上,长期在苏联养病的王明仍当选为中央委员 5.站在苏共立场的中共中央委员 6.王明抓住毛泽东的失误大做文章,他立下誓言,不斗倒毛泽东,绝不回故乡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4.王明肝肾损坏,成为长期病号,由此引发一场医疗官司。三十年后,王明说这是毛泽东谋害所致 延安中央医院,位于城北4公里。依山而建的一排排窑洞,层层叠叠,从山麓延伸而上,直逼山梁。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医生奇缺,这里却汇集了一批医学博士和外国专家。 由于长年奔波劳累,东西转战,党的不少高级干部病魔缠身。中央医院成立后,一批领导人相继入院。王明住进医院时,就有八路军的两位师政委——张浩和关向应,他俩都是中央委员。 张浩在延安组织上给王明安排了三孔窑洞,他自己住一孔,孟庆树和孩子住一孔,警卫和秘书住一孔。在当时,这是中央医院的最高待遇。 病中的王明,知道张浩也在住院,决定去看看这位老战友。四个战士用担架将王明快要抬到窑洞前时,张浩的儿子林汉雄正在洞口玩耍,他一眼认出王明,马上退回窑洞,对父亲说:“王伯伯来了。” 张浩冷冷地说:“是王明吗?我不见!” 这时,担架已摆在窑洞面前了。王明坐在担架上,林汉雄对他说:“我爸爸不想见你。” 王明没有理会林汉雄,隔着厚实的棉布门帘,大声朝里喊:“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是特地来看你的。过去的事就算了,不要记在心里。” 张浩听到王明说出这句话,心里更加生气。 病中的张浩,这时双脚水肿得厉害,不能行动。前几天,他特地约关向应来谈心,谈到自己的堂弟林育南被王明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与何孟雄、李求实等人一道壮烈牺牲,要求中央清算“左”倾遗毒,予以平反。 张浩气愤的另一件事是:王明在武汉时,指责他假传圣旨。 1935年底,张浩奉王明之命回国,传达“反蒋抗日”的指示。可张浩回到瓦窑堡后,共产国际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反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这些变化张浩并不清楚,后来却遭受王明的责难。 想到这些,张浩怒不可遏:“你这个人,我不想见,还是快回去!” 王明还在求见,可张浩就是不答应他进门。王明伤心地在担架上哭了一阵,让警卫员抬着回去了。 王明走后,张浩写了个纸条,要林汉雄交给关向应。病中的关向应展开纸条一看,见上面写着:应兄,王明来缠,我没见他。 关向应满意地笑了,也写了个纸条:林兄,你做得对! 不几天,张浩病逝,毛泽东亲自守灵、致哀、抬棺、执绋,延安万人空巷,为其送行,王明没离开窑洞一步。1946年7月,关向应去世,王明勉强支撑着稍有康复的残弱之躯,随棂护送。 王明住进中央医院,病情时好时坏。他扁桃腺肥大,经常发炎,也影响心脏。为防止心脏病继续恶化,医院组织有名望的医生会诊,决定动手术,割掉扁桃腺。 当时,中央医院没有耳鼻喉专家,白求恩到前方去了。李富春和医院院长傅连暲决定由妇产科主任、外科医生金茂岳主刀。在此之前,金茂岳做过这一类手术,效果很好。 方案定下来后,金茂岳开始手术前的准备,将所需药品列了一个单子。手术所需的麻醉药、消炎药、静脉注射葡萄糖,这三样东西医院没有,王明得知军委卫生部有这类药,亲自给军委卫生部写信,派警卫员把所需药品领了回来。 可还没有动手术,王明的扁桃腺又发炎了,喉咙又疼痛,又咳嗽。手术不能做了,金茂岳医生让王明吃消炎的磺胺药,一次半片,一天三次。 吃了二片药,王明感到肝脏的右边有些疼痛。他以前从没有出现过肝区疼痛的情况,检查也没有其他问题。医生认为可能是吃了磺胺片引起的,把磺胺药停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王明不但肝区疼痛没有停止,而且又发生了黄疸。王明有慢性大便秘结,而且有痔疮,有时还带血。金茂岳和几个医生研究后,认为可能是便秘、痔疮引起的,决定进一步治疗黄疸,治疗肝区疼痛。 内科治疗黄疸的一般办法是清泻,金茂岳用甘汞加点苏打给王明治疗。两天后,王明病情有所好转,肝区疼痛减轻了,黄疸也减少了,孟庆树比较满意。 使用甘汞有一定危险性,长期服用,会发生慢性中毒。过了一段时间,王明的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增无减,发烧、流口水,谁也没想到是甘汞作怪,反而认为是甘汞剂量不够。 孟庆树的父亲是名中医,当时和王明生活在一起。他号了王明的脉,说肝火旺,应吃点中药,其他人也有这样的建议。刚好李富春牙痛,也住进了医院,听了医院的汇报,明确表示:既然中医有此建议,西医暂时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可以请李鼎铭先生看看。 李鼎铭是延安有名的中医,看后同意肝火旺盛的说法,并说可以开方,也可以医治,前提是停止一切西药。 王明吃了李鼎铭开的中药,第二天体温下来了,肝的疼痛也减轻了,黄疸也下去了。王明的病情虽有好转,但整个状况没有彻底的改观。中共中央向莫斯科反映后,斯大林特地派阿洛夫来延安,给王明治病。 阿洛夫毕业于莫斯科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医科大学教授。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阿洛夫参加了战伤救护,是一位出色的野战外科专家。 P192-194 序言 毛泽东和王明,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扮演着性格截然不同的正反两个角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毛泽东出生于19世纪末,王明降生在20世纪初,两者相差11岁。他们都在偏辟的山乡度过少年时代,他们天资聪颖,熟读经书。在风云变换的世纪之交,先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员,并把各自的家人引上了革命道路。 然而,他们的最终选择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又使他们不能相提并论。毛泽东从经史子集里拾回了反抗的因子,从马列经典里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脚踏实地啃“中国”这本书。他曾三次受到处分,也曾被撤职,被光荣地孤立,但他以无与伦比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和胆略,高瞻远瞩、气吞山河,凭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过硬本领,和他的战友们一道,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赢得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他的名字和业绩将在这块生育他的沃土上,树起永久的丰碑。他晚年也犯了错误。但从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 王明在学生时代,是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他从故纸堆里只学会了词章诗法,凭着良好的记忆力,对马列经典里的名言警句背得滚瓜烂熟。他总是用条条框框去套没有“章法”的中国革命,几乎断送了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事业。 1931年1月,由于共产国际的支持和米夫的力荐,年仅27岁、入党才6年的王明,平步青云,由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一般干部,当了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实际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从此,他在全党推行“左”倾错误主张,中央苏区的毛泽东因此而靠边站,红军也不得不进行艰苦的长征。“左”倾教条主义使党在白区的力量损失了百分之百,在红区的力量也损失了百分之九十。 1937年11月,在莫斯科待了6年的王明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的身份回到延安。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做过好事。但他很快滋长了右倾思想,并发展成右倾投降主义,给党的事业又一次造成损失。 王明坚持教务主义、宗派主义,拒不承认错误,对批评置若罔闻,终于落得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只好到他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寄人篱下,过那靠人施舍的生活。在行将就木之前,还念念不忘把最恶毒的语言奉送给他的对手。 在中共党内,毛泽东与王明较量长达40年。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这场红色帷幕内的斗争显得格外复杂、尖锐和激烈。他们两人的不同性格、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70年代中期,王明与毛泽东先后谢世。王明是带着深深的憾意而去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形象将铭记于苏联人民的心中,与他朝夕相伴的只有异国他乡教堂里那神圣的钟声。毛泽东是“功成名就”去见马克思的,巨星陨落,曾使地球颤抖。 这就是结论! 人们或许要问,这种结局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历史的安排,我们不妨一起来寻找答案。 后记 中国共产党是在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这里摘取其中的一幕,表达我们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毛泽东和王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在较量中,难免留有他们各自个性的某些问题痕迹。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绝不是个人的感情之争,而是围绕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大是大非之争,因此,相当数量的干部身不由己投身于这场纷争,毛泽东及其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历经曲折后也终于能顺应历史趋势占据上风,战胜王明及其所代表的错误倾向。 在党的历史上出现王明这样的角色是不足为奇的,党的发展、壮大过程本身就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本书主要由叶健君、王龙彪、熊廷华撰写,肖巧平、张飞燕、朱丽翔、文慧敏、王小平、赵云、欧阳乐安、蒋贵龙、丁红等也参与部分章节的写作和资料整理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其中重点参考了近年出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传记、生平纪实以及有关王明的生平传记等书刊,吸收了近年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毛泽东和王明的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毛泽东与王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健君//王龙彪//熊廷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06945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2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2013243209 |
中图分类号 | A75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