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振元文集(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日前,陈艺兄持蒋吟秋《书法研究》一书的复印件要我写序,翻开一看,是蒋老的手稿,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初书法讲座的提纲,不禁使我想起当年的情景。那是一个“斗私批修”的年代,传统的书画活动刚允许恢复,蒋老要在北局苏州书场举办书法讲座的消息一传出,顿时引起了苏城的轰动。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面向公众的书法讲座,整个书场席无虚座,连两边及后面都挤满了人。我有幸亲聆了蒋老的讲话,他那和蔼可亲的形象、铿锵有力的语气、条理清晰的讲析,凸现了他对书法普及的热忱。传薪之德正是一种大家风范,至今令我不能忘怀。尤其他强调学书要有决心,有信心,勤学苦练,学古而不泥古等教导,我一直铭刻在心,且终身受益。在以后的学书过程中,当受到挫折或经历多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唯独书法,我始终没有放弃,这要归功于蒋老的教诲。可以说,这次讲座与他同时组织的三期书法篆刻讲习班,犹如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为苏州书坛培养人才播下了一批新的种子,为吴门书法的重新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蒋老的这本《书法研究》,由“书法艺术与碑帖研究”“书法讲座提纲”“书法研究”“苏州书法碑帖漫话”和“学书漫谈”五个独立的篇章组成。其中,“书法艺术与碑帖研究”是他对传统书法进行全面概括的一篇综论,通过浅显的语言扼要地介绍了学书的关键和相关的常识,对历代的碑和帖、南北书派、帖学和碑学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从概念、发生、发展到演变,精心梳理,作了深入而令人信服的阐述,并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有相当的学术高度。“书法讲座提纲”则是他为讲座所写的纲目,共分六个部分。他参照自己书法实践的经验,重点谈了为什么要学书法、怎样学、要注意哪些方面,其中凝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是他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这在刚刚恢复书法活动的初期,对书法普及的指导和推动起了很大作用。而“书法研究”是他从书学的高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对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妙喻、精义、要素、品评、要诀等十二个方面进行的系统阐述。其中他认为,八法之妙如同人体,眉目要清爽,躯干要端正,手足要匀称,关节要健全,动作要灵活,因而学书的要素即是“神、气、骨、肉、血”,唯有提升书法作品的精神、气息、骨力、笔调和墨彩,才能达到健旺、充足、坚强、丰满、滋润的艺术效果。且学书“要有二观,日观物,日观我”,“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可见这些观点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思考表述书法艺术的存在原理、技法运用以及艺术效果构成。他虽没有对其观点作进一步详细的展开,但有些观点是发前人之未发,已形成了他的理论框架和书学思想体系。“苏州书法碑帖漫话”是他首次对苏州存世的书法经典和碑刻作品所作的系统介绍,弥足珍贵。虽说是漫话,其实反映了蒋老从书法角度对苏州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思考。最后一篇“学书漫谈”,乃他自身书法实践经验的又一次补充与总结,言简意赅,对后学也很有指导价值。

对蒋老的《书法研究》,我感触最深的还有关于他的创作思想。他认为,书法创作不仅需要丰富的精神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怀,同时必须受制于社会意识和民族心理所孕育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他提出“书法随文字而变革”,“书法因时代而发展”,“是表达思想语言之工具”,“务使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以及“繁体与简体相结合”等主张。他不仅倡言之,而且力行之,积极参与实践,带头在书法作品中写简体字、写现代内容。我曾见到他不少这样的作品,包括篆书与隶书也写简体字,可见他是以切身的实践来倡导发扬书法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精神。尽管有些主张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但他的识见、勇气和社会责任感,至今令人钦服。

当然,《书法研究》手稿本的出版,除了填补研究蒋老书学资料的空白之外,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并欣赏他的行书提供了范本。蒋老的书法最初得到汤定之的传授和指导。汤定之名涤,字定之,清代名画家汤贻汾的曾孙,乃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善花卉山水,工北碑汉隶,以隶、行名世。蒋老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深受他的影响。蒋老篆书从《泰山》《石鼓》人手,后掺合杨沂孙笔意,独树一帜;隶书初学《华山》《张迁》,后取法伊秉绶、何绍基,而自具风貌。客观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篆隶书法,蒋老是第一人。尤其篆书,其圆浑而具中和之美的书风,可谓无出其右。而行书亦甚有特点,裹结明快,欹侧生姿,笔法爽利,内含筋骨。稿本随手写来,无一懈笔,无一弱笔,无一俗笔,是那么自在、儒雅、拙厚、苍劲、老到,非真能笔挥珠玉者,不能及此。

读完稿本,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是“神姿出尘自潇洒,笔底闲远皆绝伦”,恍若晤对一堂,挹其清芬,读其文,观其书,敬其人,感其沾溉。因而,情不自禁地将感想倾吐而后快,以寄景仰之情,是为序。辛卯年立冬潘振元于立斋。

P7-9

后记

对我来说,原先没有计划要出版个人文集,因我的兴趣主要在书法方面。后来,不经意中积累了一两百篇小文,在好事者的怂恿下,才萌生了进入稀龄出纪念性文集的念头。

我踏上社会比较早,1960年时我才十七岁,技校毕业后就进入邮电部门工作。当时接触到的老职工绝大多数是旧社会的留用人员,人人写一手好字。在歆慕之余,一颗兴趣的种子便埋人了心田。从此,下班后就沉溺于练字和学画。热心的同事见我有如此的兴趣,于1962年介绍我正式拜崔护先生为师,从此开始了游其墙藩、挹其芳润的人生历程。

崔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型书画家,他的一生放情志以书画,游神畅乎雅道,饱学书史,博学多才。擅书画篆刻,善诗词散文,对于文史、金石、工艺、古董、园冶、昆曲诸方面都十分精通。因此,当初拜师时,他不仅要我从基础性训练开始,绘画先学工笔花鸟,书法从最规整的玉筋篆人手,而且还要我自学诗文,说“读书绘画,可砻磨气质”,对今后会有非常之用,并每每勉励:“人生如能留下一点文字,这是最大的福分。”这些教诲犹如晨钟暮鼓萦绕在脑际,使我在初学起步时,便尝试着接触古典诗文。可惜当时正好是“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时代,新华书店除了一两种法家著作外,再也找不到一本古典文学的书了。好在市图书馆还可借阅到古典诗词格律知识方面的书,家里还有我大哥在民国读初中时留下的四册语文课本——《古文观止》,这成为我当时能读到的全部古典文学了。应该说,这四本带有注释的《古文观止》,是我在老师熏陶下自学古文的启蒙书。

可能也是机缘,我得以拜崔护为师的介绍人是当时一位才气横溢的业余作家,她叫吴凤珍,与陆文夫、陈树鸣等交游甚密,一直在《萌芽》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同在一个班组,经常有机会闲聊文学方面的话题,包括当时非常流行的“红学”。说来惭愧,我有一段时间也曾跟着对“红学”的个案研究发生兴趣,虽没有什么收获,却开始学会了如何读书与深层分析的一些方法,这对我学习书法要“好学深思,深知其意”有很大启发。记得1963年左右,我给蒋吟秋老先生写了一封信,附了一幅非常稚嫩的篆书请他指点,想不到这件作品意外地出现在苏州书法印章研究会举办的书法展览“青年作品”专栏中。蒋老这种对后学的提掖,犹如投入我心中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我与书法更紧密地吸附在一起。蒋老对我的激励,成为我年轻时最深最美的回忆。在以后的人生中,因工作压力太重无法继续顾及书画时,我宁可不得已放弃绘画,也要保住书法。

当然,年轻时这段时间并不长,随即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在狂风暴雨中整整休克了十年。值得庆幸的是,1975年苏州率先恢复了书法展览,最早成立了市一级的书法组织,使书友们得以重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书艺,重续吴门书道的传承。特别是众多的书坛耆宿还健在,可谓高手载道,名家如林,流风余韵,沾溉后人,使苏州比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吴门书道由此得以避免人才的断层,有了一个很好的新老交替过程。

在这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职工书法篆刻研究会与这些老先生共同切磋书艺的十年。其时我们一辈如王健生、杭青石、华人德、王伟林、葛鸿桢、周玛和、张士东、朱大霖、卫知立、王大夷、王歌之、王国安、李叔安、汪鸣峰等近五十人与瓦翁、沙曼翁、宋季丁、崔护、程质清、矫毅、邬西濠等老先生时相优游于沧浪亭南,正如程老形容的那样:“月凡二集,风雨无间,论艺诤诤,每析疑难,忽得妙悟,咸欣共证希夷。”这种同倡书道、共图嘉猷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我们这一代人在这种不带功利、不计得失、共同切磋、相与品评中接受艺术的洗礼,在超世脱俗的传承中得到锤炼,在观念碰撞与审美交流中得到升华,在深度展开的书法批评与学术探讨中获得提高。大家在“学古而不泥古,从今而不盲从于今”的理念下,各敞其心,各抒其志,互相切磋,同翔其游。我的古文写作与书学方面的探讨也是在这一阶段起步的,如《瓦翁先生八秩寿序》和两篇游记,以及对《石鼓文》《史晨碑》《琅琊台刻石》、王宠年谱、王宠书法的研讨等文章都是当时学书论艺时的副产品。

说实在话,我没有进过高等学府,自知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自学又不够系统。因此,我对落笔成文比较“认真”,每写好一篇文章都要坚持多读几遍,多改几次,只要有机会就要向朋友请益,哪怕能指正一字,便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我会以敬畏之心“视小如大,见微若著”,认真推敲,斟酌其理,藉以提高自己的识见与文字表达能力。正因为此,在我的文集中无不留下老师指点与朋友相助的印迹。  这本文集一共选辑了我一百五十八篇文章,绝大多数是我退休以后所写,其中不少序跋是受诸朋友之托。这些文章在商品时代的书画家中已很少有人肯花时间去写,我之所以愿意接受下来,一是我很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二是也可留下今日文艺繁荣的一些痕迹。然而,我们所处文艺繁荣的当下,亦是文艺批评最为缺失的时期,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与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使文艺评论出现了种种乱象。不少评论变得不再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蜕变为谋取功利的手段。“捧杀”般的评论已成为潮流,真实的批评却被视为对人身的攻击。面对这种无奈,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只能以“真”自守,坚持言之有物,不虚美,但也不免有“褒其长而避其短”,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遗感。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文集的编印得到了朋友们的鼎力相助。特别要感谢王稼句先生倾其心力,耗费大量时间通读全文,核对引文,并对编辑体例、篇目增删、书籍装帧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确保了文集的质量。同时也要感谢柯继承先生为我写序,并在他以前对我文章所作评语的基础上,又为《文心篇》《题跋篇》内的篇目增补了评论,正像袁枚所言:“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成绝妙辞。”他那新颖的视角、独特的识见、犀利的文锋以及蕴含情感的笔墨,堪谓格高调雅,玉振金声,使我的文章为之增色。为此,我把这些评语附在相关文章的后面,虽有“王老二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也别开新面,为读者增添了不同的语境与情趣。另外,令我感动的是周晨先生,他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为我的文集装帧作了新颖而又精美的设计,以独特的文化理念与设计语言,给人以不同寻常的美感享受,使我深铭感激。还有冯瑞渡、王金根、诸家瑜、俞涌诸位先生以及薛野女士为我的文集也出了不少力,在此一并志以谢忱!

2013年2月10日潘振元于立斋

目录

文心篇

《纪念张辛稼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书法作品选》序/002

蒋吟秋《书法研究》序/007

《冷建国书法作品集》序/010

《程质清纪念文集》序/013

《涵虚斋墨痕》序/015

《张士东书法作品选》序/018

《张士东书法作品集》序

——兼谈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021

《王谷安书法作品集》序/029

《“玉轴连云”手卷作品集》序/032

《刘诚书画收藏作品集》序/037

潘辉《东篱诗词习作》序/039

《吴门中国画研究院作品集》序/042

《徐荫庭书法艺术》序/044

《周思梅书画作品集》序/047

《金克昌山水画作品集》序/051

《顾振亚山水画集》序/053

《现代书法碑刻》序/056

崔护《太仓杂事诗》序/062

《慧通法师书画摄影作品集》序/064

《铜观音寺首届名家邀请展作品集》序/066

《栖心居诗草》序/068

《平江书画院扇面集》序/070

《沈柳春画鹰集》序/071

朱大霖书画作品展序/072

《朱大霖作品选》序/074

张士东篆书体系作品展序/076

潘振元书法作品展自序/078

胡中元、金克昌、邢振维、方永庆、沈蓓蓓书画联展序/080

张锺、张青涛、廖宇、朱建平、吴溱书画联展序/081

崔护、潘振元、冷建国及弟子四代师生书法作品展前言/083

“四三五三”六人摄影联展序/085

《吴门雅集》改版辞/087

“新吴门画派”的现代转型

——兼谈苏州国画院四任院长的“旗帜”作用/088

丈夫自有冲天气不向他人行处行

——周文祥竹笔书法艺术赏读/099

看似平常最奇崛

———介绍周玛和的篆刻艺术/101

适性自在雅韵飘发

——读《流沙写字集》/107

清雅与浑朴的交融

——穆棣印象/109

腾芳飞誉逸响艺林

—追忆崔护老师的一生/112

磊落之气尽归笔墨

——有感于陈艺的书法/118

尤与风月最相宜

——倪振人先生人物花鸟画赏析/120

读陈生甫书法感言/123

松陵奇韫巾帼异才

——钱惠芬的书法篆刻/126

神奇刀下出精能意中生

——潘裕果的微刻艺术/128

朱犀园与他的《兰竹图》/131

崔护《稗珠集》编后记/133

《历代七夕诗钞》后记/135

《唐寅年谱》后记/137

《潘振元诗文手迹选》后记/139

西山雕花楼重修记/141

虎丘石观音殿遗址保护记/143

《王琏书张继枫桥夜泊》重刻记/145

卷云峰图记/146

新建玉皇宫碑记/148

天下第一奇字石记/149

邓尉探梅记/150

舣舟亭记游/152

觅渡揽月记/154

石公山明月坡渔舟听筝/155

镇江老土火锅赋/157

瓦翁先生八秩寿序/158

川福楼艺术沙龙序/160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浅谈旅美画家李秉南的书画艺术/161

破壳化蛾展新姿

——读葛惠男书法新作有感/163

题跋篇

题崔护师与大霖诸兄《蟹菊合景图》/166

题崔护师《春光永驻卷》/167

题崔护师《牡丹折枝图卷》/169

题河南汉画像砖《车骑出行图》/170

题胡中元《百鹤图卷》/171

题黄钟水墨山水画手卷/172

题黄钟水墨花卉卷/174

题慧通山水画立幅/176

题曹大铁《九畹清芬图卷》/177

题金克昌《姑苏养生苑图》/178

题杨丽华《水墨荷花图》/179

题《郑板桥墨拓六分半书手卷》/180

题龙生藏张晓飞《前贤逸致图卷》/181

题陆海平奇石挂屏/182

题陆华《芙蓉图》/183

题马德康《秦汉瓦当集萃》五则/184

题周玛和《四君子图》/186

题潘辉书《唐寅落花诗卷》/187

题潘治军《姑苏概胜图卷》/189

题缪育平藏钱持云水墨山水画卷/190

题潘裕钰花鸟画册/191

题王谷安书《唐宋诗词卷》后/192

题夏雷根藏《名家书画笔精墨妙册》/193

题杨丽华青花松蝉敞口瓷瓶/195

题张青涛青绿山水卷/196

题张继馨花卉册/197

题周彩宝绘爱竹栽竹写竹横幅/198

题程质清《岳阳楼章草稿本手卷》/199

题朱大霖《黄山秋色图》/200

题方永庆《万里江山图卷》/202

再题周玛和《四君子图》/204

题富昌长寿安乐砖/206

题朱大霖《黄山揽胜图卷》/207

题薛春泉藏韩天衡“般若”印蜕/208

凌风阁大理石地屏“烟岚叠嶂”题铭/209

跋崔护老师《写竹册》/210

跋金克昌《瑶岛秋色图》/212

跋孔永林藏金克昌《“世遗”苏州园林图卷》/214

跋潘佳麟《百株牡丹图卷》/215

跋俞振汉藏《吴中四老合写四君子图卷》/216

跋杨光宇山水图/217

跋周立平藏沈晓东《群芳竞艳图卷》/218

跋《百年寒月印存》/220

跋崔护师《星岩春色图卷》/222

跋张晟伟藏方永庆《黄山胜景图卷》/224

跋《西溪流觞图》/226

跋黄钟《溪山深秀册》/229

跋劳思《山塘胜景图》/230

跋李大鹏行书卷/232

跋俞振汉藏江洛一《绿竹图卷》/233

跋潘治军《百猫图卷》/234

跋钱蓉蓉山水画册/235

跋沈劫《白描释迦牟尼佛会图》/236

跋王谷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行书卷》/238

跋王谷安行书卷/240

跋张青涛《黄山松云图卷》/241

跋纪渭如《述怀诗》/243

跋周思梅《孙子兵法十三篇》/244

跋吴越晨绘《牡丹卷》/245

博古篇

商代太阳芒纹铜镜析/248

一件吴国王僚太子时期的青铜器

——“蟠螭纹龙凤书王子科”析/251

附:“科”疑“瓒”/258

精美绝伦的金银错三足乌铜灯/262

古蜀国的一组金银错青铜造像/265

西汉错金银群山基座神树灯/270

溢彩流光的东汉漆耳杯/278

西汉彩绘陶犀牛/283

汉代独角兽青铜灯/288

存世最早的一组汉绿釉十二生肖陶塑/292

一组生殖崇拜的生肖玛瑙玉祖佩饰/300

存世最早的青铜麒麟形象

——汉代填漆错金银青铜麒麟雕塑析/305

唐代成套粟特风格银酒具/313

鎏金银镂空飞鸿雁毬路纹铜笼子/318

珐琅彩工艺源于唐代

——唐掐丝珐琅缀珠银鎏金立马析/322

唐代一组银鎏金乐伎俑/329

唐代金平脱四瓣长圆形银盒/336

唐代两件金银螺钿平脱漆盒/340

一篇有武则天造字的墓志铭/344

辽代瓷器中的现代足球元素

——“易定”款婴戏蹴鞠彩绘盘口鸡冠壶赏析/349

说“象”与辽三彩象灯/356

明代制墨大家方于鲁与“五灵”饼式墨/363

明末竹根雕挖耳罗汉/368

清乾隆瓷胎砂金釉弥勒菩萨立像/371

清方辅“何休学海”墨母/376

清慎德堂款粉彩百子嬉春笔筒/379

翰避篇

呼吸万籁一奇僧

——从《百怪图》看大休和尚的书画艺术/384

照耀古今不世姿

——唐寅书法艺术之我见/393

漫谈书法艺术中的“虚”/404

论书法之“气”/412

点画线条与力/426

书法艺术及其欣赏/436

行书的形成与流变刍议/458

石鼓与籀文/475

《史晨碑》初探/481

王宠的生平与书法艺术/487

《石门颂》读析/509

后记/567

序言

六年前,我为《潘振元诗文手迹集》作序,序末有言:“我真诚地期待着,期待着这样一位‘玉树临风’的朋友,不断有奇迹发生。”果不其然,奇迹发生了:六年来,或者说近十年来,振元身上进发的力量、抒发的才华,不仅令人瞩目,而且让人惊讶、让人艳羡,甚至让人有那么一点嫉妒,暗暗与他较劲的那些大师级人物,可能还会有一点瑜亮情结。

其实在十年前——我这里是说振元退休前,他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是人在单位里,按当时的体制,是身不由己的,虽然多数时候,他还是属于被重用之列,可是人性之扭曲,才华之糟蹋,动辄荆棘,亦属难免。但他处之淡然,儒雅之中,清明在躬,从而赢得了时间、空间与健康。于是,退休后,站在世人面前,还是那么精神饱满、那么谦虚谨慎、那么阳光灿烂。

振元是以书法成名的,或汉官威仪,或汪洋恣肆,世人多有赞誉,无须我多置喙。而我要说的是这十年来,除了书法上业绩云汉、登峰造极之外,因为甩脱了一切羁绊,所以其他的艺术天赋与各种才华,都尽情释放,加之朝乾夕惕的修为,已俨然一大家。人们常叹“失路偏多绝代人”,体制外的卧龙伏凤,就是这样。

老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鸡毛蒜皮。这话有些俏皮,但说得一点不错。人世间的学问,浩瀚得不可方物,但振元玩得起,玩得灵,任其性情,“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谓予不信,试看这部文集即可。

文集写的是文化,共分四章,首为文心,次为题跋,再为博古,末为翰墨。文心与题跋,共一百二十余篇,多为文言,是振元力作。承蒙振元不弃,邀我为每篇作评于其下,既然是幸而附骥,当不再多言。只是想起多年前,我与施仁先生议论诗文,说到苏州的书画家时,施老认真地说道:“写文章,以我看,书画界中也就只有振元了。”这里讲的自是文言文,我们当然不必像施老那样苛求时人,但振元的诗文,能人施老法眼,实属不易。以我看,振元文言小品,放诸明清,毫无愧怍,有的已直逼唐宋了。我这些话,在体制内的名家看来,或许要让他们心惊肉跳,那就让他们惊之跳之吧。侈言国学者,爱拿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吓人,诚为“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有意思的是,现在多有连三、百、千都未读完,居然也要装模作样写文言文吓人的,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而振元每作一文,必示人请教,且多所改动,遵循“文章不嫌百回改”的古训,乃有今日。现代人写文章,要以现代文为主,在特定背景下(如传统书画文本上的题跋或传统建筑旁的碑刻之类),文言文也确有其特殊魅力。原则是现代文要写得文采雅训,文言文要写得简明通达。特别是文言文,要用寻常字句写出异常境界,若是还用“日若稽古”的上古文辞,满篇难字、怪字,非让人们多翻字典才理解不可,那也就“玩完”,不写也罢。振元这方面是花了大功夫的,知其甘苦的或许不多,那也无妨,读一读苏东坡或袁中郎的文章吧,有几多难字?又有几多怪字?而振元近之。

博古二十五篇是振元这几年“玩物不丧志”的结晶。振元把玩的、供设的、经眼的物件可谓多矣。有真有假,有古有仿,考古者或营利者多从真伪上纠结。而我的看法是欢喜就好,欢喜它的造型,爱惜它的材质,震撼于它的魅力,惊悚于它的遭遇,于是,从它的造型、材质、魅力、遭遇上探求而审美,得以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得以一窥历史迷雾、人文内涵,这就够了。如果能进而学到寻常不易涉及的种种,亦属喜出望外,夫复何求?而振元近之。

翰墨共十一篇,是振元的“本足货”。特别近几年,振元在市文联组织的书法高研班上的讲稿,蕴涵的真知灼见,多为前人之未逮,今人更难以企及。振元呕心沥血,且遣字调语,也用力甚勤,实事求是,好的讲好,差的谈差。我曾私下接触过书法高研班的学员,论职位,早是高干;论经历,错综复杂;论心志,也多眼高八方、心雄万丈,但谈及于此,均表受益匪浅,且多赞美。兰风梅骨,不将精力做人情,乃前代正人君子作为,而振元近之。

总之,振元以书法成名,但岂止是书法名人,而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化学者。文化者,以文化己,以文化人,“细考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甚至批风抹月,皆是妙谛,是振元文集之所以文而集也。

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人生永远有两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宇宙之生律无不基于此循环起伏之理,所以生活是富有曲线的……”是的,生活是富有曲线的。振元以往的六七十年生活,极富曲线的弹力,极富曲线的美丽,也就极富曲线的恒大。  当下的世风,有“只识皮相不识骨相,只识金面不识佛面”之谓。话已至此,似乎无所谓春秋笔法,只能浩叹而已。但我与振元都到了“归隐”的年纪,也不必为了什么功名利禄,互相援手,互为吹捧。作为诤友,我们争论起来,尽管多的是云淡风轻,偶尔也面红耳赤,也有的时候,甚至是相当激烈,乃至互相挖苦揶揄。当然,这都谈不上是为了真理,但肯定是为了真实,做个真实的人,做像真实的事,做活真实的文章。我们也深知,世事无涯而人生有涯,快快乐乐才是生活,开开心心才是真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提高、修正与发展的空间始终存在,因而也始终相约共勉,相期共励。

是为序。

2012年5月20日于忘形读书斋。时,窗外夏雨飘忽。

内容推荐

《潘振元文集(上下)》是苏州书法家潘振元多年来文选,《潘振元文集(上下)》收录了其关于书法研究、古董研究、文友酬酢、书画题跋等各方面的文章一百余篇,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学养,并配有作者的书画作品、历年影像等资料。上册为文心篇、题跋篇;下册为博古篇、翰墨篇。其中如《武则天造字的墓志铭》等文具有相当的学术高度。

编辑推荐

《潘振元文集》是苏州书法家潘振元多年来文选,分上、下两册,60余万字,由文心、题跋、博古、翰墨四篇组成,共计158篇文章。文集不仅汇集了潘振元近十年的书法研究理论著述,还涵盖了其为《纪念张辛稼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书法作品选》等著作所作的序文、题跋以及中国古玩鉴赏心得文章。文集内容广博、见解精辟、视角独特,深受业界同仁的好评,是了解当代书画艺术特别是新吴门书家画派的重要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振元文集(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振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06984
开本 16开
页数 5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8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254
CIP核字 2013244940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3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60
18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