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懂金融学一本就够
内容
编辑推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意识的强弱,金融知识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一个经理人员,乃至一个普通公民是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是否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懂金融学一本就够》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金融书,它像一个快速充电器,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金融,理解金融,并学会运用金融知识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本书由陈军、李秋实编著。

内容推荐

金融固然重要,想学习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却不大容易。市面上金融方面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教材:另一种是翻译的所谓名著。教材理论性太强,写作上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而读名著又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这种书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懂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了本书的诞生。《读懂金融学一本就够》把大量的金融知识压缩其中,既有内容上的广度,又有叙述上的重点,就像是一个快速充电器,让读者直接而又快速地领悟到金融的精髓。

一本好书正如一位益友。在《读懂金融学一本就够》中,作者以戏谑的口吻、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的笔调,从金融的史前时代——以石头、贝壳作为“货币媒介”的时代谈起,直至现今以及未来将以“数字”作为货币的信息社会,慢慢地撩起了蒙于金融上的神秘面纱。在行文中,既有基本常识的阐述,也有重点难点的讲解,还有热点疑点的点拨。总之,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本书由陈军、李秋实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开天辟地——金融的产生

 一、货币

1.货币: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

2.货币的起源:另类商品的诞生

3.货币的功能:揭开货币女神脸上的面纱

4.货币的价值符号:纸币

5.货币的形态演化:你手中哪些才是真正的货币

6.货币兑换:货币兑换技巧

 二、信用

1.债务与信用:探究信用的起源

2.信用的主体:谁参与了借贷游戏

3.信用工具:支付的载体

4.信用的功能:步出借贷的峡谷

 三、金融的产生

1.借贷行为:金融活动的雏形

2.现代金融业:货币和信用运动的混血儿

3.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章 物以类聚——金融市场的形成

 一、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金融商品的交易中心

2.市场的交易者:谁是金海弄潮儿

3.金融市场的媒体:谁为投资者作嫁衣裳

4.金融市场监管: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二、金融市场体系

1.货币市场:总是急人所急

2.资本市场:放长线钓大鱼

3.外汇市场:人无外财不富

4.黄金市场:走向没落的宠儿

 三、金融机构体系

1.中央银行:金融王国的司令部

2.商业银行: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

3.政策银行:我只给自己人贷款

第三章 大规则——货币制度的运行

 一、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谁识庐山真而目

2.货币制度的演变:我都走过了哪些历程

 二、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储备:我们应该藏些什么

2.汇率和汇率制度:多少才能恰到好处

3.国际收支:外汇是如何“赚”来的

 三、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1.国际金本位制:一朵凋谢的玫瑰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个美元盛行的本位时代

3.牙买加体系:一段“无为而治”的历史

4.欧元的前世今生:挑战美元霸权的新贵

第四章 金融本色之一——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

1.大背景:金融缘何要自由

2.小因素:法律的角色

3.金融自由化的利与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二、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1.自由化的原因:我为什么还要自由

2.自由化的内容:哪些还是我的天性

3.自由化的影响:塞翁得马,焉知非福

4.自由化与创新:一对形影相随的好兄弟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1.金融自由化: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2.资本项目的开放:一个谨慎的话题

3.经验与教训:品味自酿的苦酒

第五章 金融本色之二——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

1.创新的内涵:创新新在哪里

2.创新的原因:谁在推动着金融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1.工具创新:都发明了哪些“新型武器”

2.市场创新:衍生市场的兴起

3.业务创新:银行不再仅仅依靠存贷赚钱

第六章 威胁来自何方——金融危机

 一、重大危机的历史回眸

1.黑色星期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

2.墨西哥金融危机:“借”来的危机

3.亚洲金融危机:亚洲怎么了

4.美国次贷危机: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惹的祸

 二、金融风险

1.金融风险:“险”在哪里

2.风险的生成原因:探究风险的形成病理

3.风险向危机的转化:我是如何恶化的

 三、透视金融危机

1.危机的形成原因:为危机把脉

2.危机的防治:我们该做些什么

 四、金融危机的影响

1.对金融的影响:飘零的金融安全

2.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七章 大趋势——信息时代的金融

 一、信息时代下金融业的基本变化

1.网络金融:我为什么会兴起

2.金融设施及环境:都有哪些变化

3.电子货币:怎样的一种钞票

 二、网络时代的金融

1.网络银行:银行业到底走有多远

2.网络金融交易:交易有何不同

3.网络时代下的货币理论:谁来捍卫我的尊严

4.网络金融的特征: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新的生产力

试读章节

1.货币: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

在生活中,货币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果你是位公司的职员,你可以以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从公司取得货币收入;如果你是位政府公务员,你可以以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形式从国家获得货币收入:如果你是位农民,你可以通过提供农副产品来获得资金收入;当然如果你是位企业家,你更离不开货币。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几乎所有消费的物品都是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你很难想出哪些方面不需要货币支付。

对于农民来说,货币不仅要用在生活上,还要用在生产经营上。农业生产需要种子、化肥、农药,需要用水浇灌农田,还需要有各种生产性的服务,这些都要用货币来支付。

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他们需要购进原材料、半成品,或是买进将要销售的商品。

对于一个企业,其整个生产经营的运转时时刻刻都要靠货币的收入和支出来维持。建立工厂需要有购固定资产的货币支出,要支付购买原材料、燃料的货币,企业产品的销售又会获得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还将要以工资、设备更新、技术开发等各种形式继续进行支付以备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非经营性的机关、团体等部门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货币:办公楼的建设、办公用品的购买、人员工资的支付都需要货币;从宏观上来讲,一个国家和政府职能的发挥更离不开货币。国家或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然后又以各种经费和投资的形式进行支出,这其间显然离不开货币。

货币的收支运动形成了货币的流通。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运动,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地形成了一张流通网。例如:家庭个人购买商品或所需劳动服务的货币支出是企业等经营单位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货币收入,相反,企业等单位支付工资、福利、资金的货币又构成了个人和家庭的货币收入;而企业等单位缴纳的利税则形成了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向外的投资和拨款又构成了具体单位和部门的货币收入:如果企业向银行贷款就形成了企业与银行的货币运行,贷款到期,货币运行的流向则又会相反。总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货币收支构成了一张连绵不断、相互依赖的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货币流通。

2.货币的起源:另类商品的诞生

提起货币的起源,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交换。

已有的史料和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样一个史实,凡地球有人类聚集的地方,交换都先后经历了两个历程:其一是物和物的直接交换;其二才是通过媒介的物物交换。古埃及的瓦罐换鱼和中国的石斧换羊,指的都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逐渐地出现了媒介,即人类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某一种中间物品,即媒介物,然后再用所获得的中间物去交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物物之间的直接交换到通过媒介物进行交换,是人类交换史即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进步,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虽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无法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原始社会祖先们在物物交换上徘徊了多长时间,但是,可敬的人类祖先们还是勇敢地迈出了人类金融史、人类经济史、人类文明史的第一步。

读过《人类社会发展史》或《资本论》的朋友很容易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枝繁叶茂的原始大森林里,身披树叶的勇敢的男人们,正拿着简陋的武器围捕露着长牙的野猪;背负婴儿的善良的女人们,正在寻觅着可吃的野果或草根。想象看工具极其简陋,几乎只能靠天而食的原始时代,今天的我们就不会奇怪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物物交换的阶段。

当交换发展到通过媒介物进行时,这种出现在交换之中的媒介物就是货币。

关于货币的起源曾经有许多争议。哲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了物物交换之后说:一地的居民如有所依赖别地的货物,所缺的货物便从别地运进,于是中间媒介物——钱币,就应运而生。我国的管子认为帝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这两种论断显然都烙上了过深的唯心痕迹,倒是史学匠司马迁语出惊人: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中。但对于交换,他却认为是一种“道”,即自然发生的事情。

无论是统治人们思想多时的亚氏实用主义,还是先哲们的主观臆断,都难以给人一个令人信服的阐释。货币的本质和起源不能离开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直到一代伟人马克思,在充分论证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才得以揭开蒙在货币女神脸上的面纱。

伟人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对货币的起源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论述。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根据集体的需要而统一进行的,因而劳动产品为共同所有,统一分配,此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一种或有限的几种产品的生产,而每个人的需求则是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例如鞋子的生产者虽然只生产鞋子,但他还需要农民提供粮食和纺织者提供衣物。那么每一个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者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呢?

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交换。卖掉自己的产品,买回需要的产品。P2-4

序言

面对“金融”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有一种似有所知而又不知的感觉,但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外,又很少有人能把金融这个词说得清楚。

其实,金融的概念并不复杂,一个简单的说法,所谓“金融”,就是指资金的融通和信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它涉及货币的转移和资金的融通,其实质就是一种借贷关系。但由于金融的发展,以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给人一种炫目且深不可测的感觉。提起私人间的借贷、银行的存贷业务或是证券投资,大多数读者都相当熟悉,可是一论及期货、期权等问题,大多读者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些都是金融的一些业务活动、一些表现形式,其实质也不过是货币的转移、资金的融通。

金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这个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企业的管理者,或是国家的公务员,懂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已变得非常迫切。从国家来说,金融已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从企业来说,金融已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不少有眼光的大企业已开始由注重产品经营转向注重资本经营;从个人来说,随着手中余钱的增多和市场金融活动的日益多样化,怎么参与金融活动,使手中的钱保值、增值,已成为广大公众关心的新课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意识的强弱,金融知识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一个管理者,乃至一个普通公民是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是否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志。

金融固然重要,想学习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却不大容易。市面上金融方面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教材:另一种是翻译的所谓名著。教材理论性太强,写作上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而读名著又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这种书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懂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了本书的诞生。本书把大量的金融知识压缩其中,既有内容上的广度,又有叙述上的重点,就像是一个快速充电器,让读者直接而又快速地领悟到金融的精髓。

一本好书正如一位益友。在本书中,作者以戏谑的口吻、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的笔调,从金融的史前时代——以石头、贝壳作为“货币媒介”的时代谈起,直至现今以及未来将以“数字”作为货币的信息社会,慢慢地撩起了蒙于金融上的神秘面纱。在行文中,既有基本常识的阐述,也有重点难点的讲解,还有热点疑点的点拨。总之,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对读者有用,也真心希望自己的辛勤劳作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在这炎热的夏天里我真诚地期待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懂金融学一本就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军//李秋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19687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222092
中图分类号 F830-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