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故(27)
内容
编辑推荐

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7)》——公民记忆学者唐逸追忆70年前自己在北平的“小时候”+唐龙潜书写“父亲这一生”,回忆50、60年代家中“投机倒把”的经历和困难时期的“酱油炒饭”+ 改革开放初期留在张樯脑海中那些“旧光阴的主人公”+寻常人家赖炜福祖孙三代60多口 的“百年故事”。

《温故》——珍贵文本青年学者张晖1999年5月2000年12月间日记独家首次发表 + 刘绪贻口述50年代参与土改、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和反右运动中的经历 + 诸葛计回忆曾任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将军白天19631974的最后10年。

《温故》——故人故事抗战时期蒋介石、宋子文与孔祥熙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 “人生就一好玩”的金岳霖 + 民国农学家“董时进的人生片段” + 记崔小萍与曹禺之间“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温故》——中国影像日俄战争:成败的历史与历史的成败。

内容推荐

2013年推出的第四辑《温故》,“影像”专栏刊出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历史上的第零次世界大战)法兰西画刊对战争的第一手报导图像近40幅,为秦风老照片馆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刘瑞琳主编的《温故(27)》“特稿”专栏,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回忆了1940年代自己在北师附小读书时的童年时光;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以藏在美国胡佛档案馆的三人日记等材料为依据,回溯了这个阶段三人间纠结、复杂的关系。

“人物”专栏,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回忆了1963-1974年自己与白天将军共同经历的“四清”、“文革”等运动、长达十年的相处;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段》通过零碎的史料勾勒出了这位民国史学家的一生;此外还有杨萍《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记忆”专栏,唐龙潜《父亲这一生》回忆了50-60年代大跃进期间自己因为“投机倒把”、偷卖烟枪被抓的经过和父亲两次被关押的痛苦经历;张樯《旧光阴的主人公》写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其中有自己暗恋的初中同学“女特务”张苏莉,有性格乖张、才华出众的侯老师,还有文工团的年轻人,等等。

“口述”专栏,《几次运动中的经历》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三部分,口述自己1950年代在参与历次运动的经历。

“往事”专栏,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记录了台湾戏剧界的名导演、现在已是九旬老人的崔小萍女士回忆1940年代在曹禺门下当学生时的生动掌故和1989年她专程回到大陆探望老师的感人场面; 此外还有赖炜福口述、朱新地整理成文的《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温故(27)》刊出了第二部分。此外,这一辑《温故》还独家发表了由张晖遗孀张霖女士整理的,张晖在南京大学从本科毕业前夕到硕士一年级求学期间(1999年5月2000年12月)的日记,可以视为中国当代青年学人求学过程的写照。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目录

[特稿]专栏

 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

 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

[人物]专栏

 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

 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断》

 金岳霖: 人生就一“好玩”

[影像] 专栏

 李佳达 秦风《日俄战争:成败的历史与历史的成败》

[记忆] 专栏

 唐龙潜《父亲这一生》

 张樯《旧光阴里的主人公》

[口述] 专栏

 刘绪贻 张晓悦《几次运动中的经历》

[往事] 专栏

 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

[往事] 专栏

 赖炜福 朱新地《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文本] 专栏

 维舟整理《 张晖早年信札选》(下)

 张霖整理《 张晖问学日记选》(1999年5月—2000年12月)

试读章节

四、蒋孔关系:孔对蒋百依百顺,二人私交好

我们再谈一下蒋介石和孔祥熙之间的关系。孔祥熙也是很早就投身革命事业了,跟着孙中山革命,因此也是非常迅速地在国民党内崛起,到国民党登台之后,他也担任了国民党高官,也是跟宋子文一样当过中央银行的总裁、财政部长、行政院的副院长和院长。但是蒋孔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孔这个人确实是对蒋百依百顺,你说什么我就是什么,你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你说开条领五十万,我恨不得要给你六十万,这个就很有意思。其实说起来孔也是在美国留学,也受过美式教育,但是孔出生在山西的票号之家,我觉得,基本上孔身上所受的中国传统的影响远远大于西方的影响。孔祥熙在国民党内被公认为做事不如宋,不但没有宋那么精明强干,有点庸碌无为,而且孔确实是爱财,确实是贪污,这个是有若干事实根据的。所以说起蒋、宋、孔、陈,说宋怎么贪污,贪污了多少,这个确实还需要去研究,当然我相信他确实也捞取了一些个人利益,但是肯定不如孔这么爱财、这么贪。

回过头来我们说孔祥熙。很多国民党高官日记都说孔祥熙庸碌无为,没有宋子文那么能干,爱财、贪污腐败。但是妙就妙在,尽管如此,国民党的高官还是普遍跟孔维持了相对不错的个人关系,相比之下,对于宋子文来说,他就是没有这种亲近的个人关系。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孔这个人会做人,确实会拉各种关系,因此他跟蒋其实还真是不像宋跟蒋,他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个人矛盾。所以,在蒋的日记里对宋永远是一个骂字,你读了甚至会觉得蒋宋不是一家,他在日记里骂宋十分“刻薄”,假如说我们再打个引号就是“恶毒”,你都很难想象,如果用蒋日记来评价宋子文,就会觉得宋子文这个人很不堪。这种人怎么当高官,自私、心眼狭窄、不顾大局等等,总而言之很少有好词。可是对孔,蒋就很少有坏词在日记里,你就会看出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蒋在日记里对孔用的词基本上都比较正面,偶尔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用的词也是属于恨铁不成钢这一类,就有点可惜他,但是很少用非常重的话去责备孔祥熙。可见蒋孔之间,从个人关系来说其实是非常之好。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因素。第一,孔确实听话,孔不会像宋那样的桀骜不驯,老是背离领袖的意思,基本上是蒋说什么孔就是什么,尤其那些不合规则的事情,你批个条我就给你多少钱,很多是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孔都做得得心应手。

再有一个因为孔祥熙的妻子是宋霭龄,宋霭龄是老大,我们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宋霭龄在宋氏家族确实有她权威性的一面。蒋这一边对宋霭龄也不能不有所敬畏、有所关照,再加上宋霭龄讲话顾及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如其分,蒋也爱听,所以蒋对宋霭龄一向比较尊重,宋霭龄说什么蒋一般来说都是会考虑的。你看蒋介石的日记,我就没有印象宋子文的夫人在蒋的日记里出现过,但是宋霭龄,“大姐”一词经常出现,我觉得这是蒋孔关系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一种润滑剂。而且蒋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母亲也没有了,人还是需要一些家庭的温暖的,尤其是这种领袖人物,高处不胜寒。

第三点,我觉得蒋孔关系好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孔祥熙的孩子经常在蒋家活动。要知道蒋介石跟宋美龄是没有小孩的,有爱孩子的一面,孔家的孩子经常出入蒋家,互相之间很亲近。不过,我也没有看到文书记载说宋家的小孩到蒋家,似乎没有这样的记载。但可以在蒋的日记里看见,他们跟孔家的小孩在一起,作为长辈过年过节的有交往。所以好些因素使得蒋孔的个人关系非常好,蒋对孔非常信任,孔对蒋是唯唯诺诺。蒋不是不知道孔的问题,因为这点在国民党内部其实大家都看得到,所以蒋的日记里还会发一点牢骚,意思是孔这个人不注意担当大事,有点庸碌,有点无为,但是基本上还是表示原谅。

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后方出现一次非常公开的反孔风潮,比如说孔家小姐从香港回来,只带狗不带人,等等,其实现在证明那是个误传,狗不是孔家小姐的。但是不管怎样,那个飞机确实载着孔家小姐从香港飞回来了,飞回来的时候飞机里又确实出来了两只狗,这种情况下哪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去追究这狗到底是飞行员的还是孔二小姐的,一般人总是倾向认为这狗一定是孔家的,你看看这孔家真是太不像话了……所以后方就出现了非常公开的、大规模的反孔风潮,再加上陈立夫对孔一向不满,所以陈立夫系统的人也参加倒孔,这牵扯国民党内部复杂的矛盾,我们不在这多说。但是至少陈立夫控制了国民党宣传系统,就是倒孔的一个急先锋,还轮不到共产党说话,国民党内首先就开始倒孔,《中央日报》都在批孔,说得很有意思。蒋这个人就觉得孔祥熙不仅不是他的正面财产,反而成了一个负担了,因为就算孔祥熙再忠心耿耿,可是蒋毕竟要考虑到国民党的大局,考虑到国民党的稳定,孔老是被人批评,老是有人发动公开的倒孔风潮,这对国民党的稳定不利,所以蒋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撤换孔。但蒋同时又是一个威权领袖,他也有非常倔强的一面,就觉得越是有压力我越是不换,换孔是我的决定,我觉得什么时候换孔就可以换,但是如果在压力之下换孔,那就成了我屈服于这个压力了,那轻易不能做,于是他就顶着这个压力,就是不换。直到风潮过去之后,蒋才开始逐步实现他的意图,逐步撤掉孔的职务。因为孔的兼职很多,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央行总裁,蒋一个一个把他的职务慢慢换掉了。在这个过程中间,对蒋来说,既然你孔祥熙实在影响到了国民党的形象,那我慢慢把你换掉也就罢了,但是在这中间又出现了贪污案,使蒋确实非常恼火。我们知道,在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有好几次巨额的援助,其中有一次给了五亿美元,这五亿美元在交付的过程中间,被孔祥熙和他的手下,上下携手贪污了一千六百万美元。要知道一千六百万是什么概念,不要说在当时的中国,即便我们现在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笔钱拿到现在来说,一千六百万美元超过一亿人民币,仍然是一笔巨款,可是那个时候他就敢上下携手将这一千六百万美元贪污了。这是个集体贪污案,孔祥熙确实负最重要的责任。这件事就被人揭露出来了,不断地上告。蒋有他的情报系统,蒋就找孔祥熙谈话,说你看外界都说你贪污,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孔祥熙就矢口否认,说我不贪污,外界都是无稽之谈。在蒋的日记里,在1945年抗战结束前的7月,一个星期里,蒋天天找孔谈话,耳提面命,意思你得担责任,你得把这事处理好。但是孔就坚决不领这个情,无论你怎么跟他谈,威逼利诱,他都说我不贪污,这钱跟我确实没有关系。蒋最后实在忍无可忍,把一份报告拍给他,那意思就说这件事你看着办。按蒋日记写的,说孔祥熙面红耳赤,也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事实上有点默认了。但是也许回家孔祥熙一想这事还是不行,不能那么承认,第二天又跟蒋说,我没有贪污,那钱也不知怎么被美国人扣下了,蒋说胡说八道,五亿美元是美国人给我们的,他怎么扣下来,而且扣是一定要有手续的。孔又派他的女儿去找宋美龄,意思是我老爸不贪污,外面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蒋实在是无可奈何,在日记里恨恨地写下:“庸之无可救药。” (孔祥熙字庸之)确实无可救药。严格说起来,孔祥熙缺钱吗?孔祥熙自小成长在山西票号之家,其实不缺钱花,但是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这么贪,所以蒋实在是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在日记里写下,“庸之无可救药”。但是你会发现即便在这样的时候,蒋对孔仍然是有一种藕断丝连的情感,他在这个日记里对孔用的词仍然不像对宋用的那么刻薄,仍然给我的感觉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不是像对宋那样决绝地去指责。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毕竟很难交代,对外也很难交代,而且非常影响国民党的形象,所以蒋把孔最后一个职务“央行总裁”免去了。可是即便如此,以我看来,不说判刑,对孔祥熙给个党内处分也应该,“开除党籍,留党察看”,但实际上并没有,孔祥熙犯了这么大的事最后也就是被撤职,而且这个免职还是正常被免职,并不是因为贪污腐败被撤职。

P43-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故(27)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549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3250940
中图分类号 K260.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