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金冲及所著的这本《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精)》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的讨论,真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其中很多谈话都是在只有几个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能够记录下来实在珍贵!

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这本书以绝对忠于原貌的、极具现场感的、第一手的记录材料,为一部党史诞生的整个历程提供了最为客观生动、具体而微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价值绝对无可替代。

内容推荐

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长征、延安整风、七大、三年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九……

金冲及所著的这本《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精)》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的讨论,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

我们将看到杨尚昆、胡乔木、胡绳、薄一波、邓力群等先生为党史书写提出的各自观点性的意见。我们也将知道,原来我们往日所熟习的党史观点是这样成形的,具体而微。

目录

前言

一 编写任务的提出

二 编写大纲的拟订

三 上玉泉山修改初稿(上)

四 上玉泉山修改初稿(下)

五 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本书出版

六 举行出版座谈会

附录

 附录一 胡乔木:写党史要有三个新的态度

胡乔木:从大革命到抗战时期党史的若干问题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思想概论》

 附录二 胡绳:在毛泽东研究述评会上的讲话

 附录三 金冲及:忆胡绳同志

试读章节

三 上玉泉山修改初稿(上)

《七十年》编写大纲初步拟出后,并没有在这方面花很长时间,就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人员分别执笔撰写初稿,我也被胡乔木指定参加这项工作。执笔者是:沙健孙(第一、五章)、金冲及(第二、三章)、王秀鑫(第四章)、戴鹿鸣(第六章)、周承恩(第七章)、席宣(第八章)、郭德宏(第九章)。初稿的撰写,实际上由执笔者自己作主,并没有受原拟编写大纲多少约束。写得也比较快,大约花了两个多月。

9月间,胡乔木的癌症病况已经确诊。10月30日,胡绳日记中第一次提到“七十年”,他已开始准备接手这项工作,并着手看已写出的部分初稿。

11月9日,胡绳日记中写道:“约金冲及、沙健孙来谈。谈了对《七十年》中的三章的意见,谈话近三小时,甚累。下午充分休息。”12月6日的日记写道:“(王)忍之处来电同意龚育之参加党史工作,即告沙(健孙)、郑(惠)。”沙健孙、郑惠那时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我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王忍之是中央宣传部部长,龚育之是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在《送别归来琐忆》中回忆道:“是胡绳通过那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央宣传部的领导要求我参加的,说是因为我参加过建国以来历史决议的起草,要我帮助他修改这部党史建国以后的部分。”“我说,我还要看许多原始材料(别人的研究和编著的成果),恐怕时间来不及。后来决定由我负责建国后17年那两章。”

下面是胡绳11月9日同我和沙健孙所谈对第一、二、八章初稿意见的记录。

胡绳:写《七十年》,我有点力不从心。总体上是一本书,要有人通盘修订。第一步,先将民主革命时期写出来。我还是当总编辑,但我时间少,精力也不成。现在已经有了稿子,如何修改得稍好一些?

先说第一章。

第一章再改写一下。我是编辑出身,总爱算字数。以后每一节都要注明字数。还有分节,有的可以是长节,有的可以是短节。完全重写是不可能的,就再改一遍。首先,开头怎么写?特别是第一节到底写什么?现在的事实材料太多,又好像太细,从林则徐、魏源、洪秀全等等讲下来(注:初稿从近代史开端写起)。对辛亥革命是什么性质没有说到,只讲学资本主义没有学成功。应该以论述为主,事实减少,篇幅减少点,问题要更集中,不一定什么都写,像历次战争呀、向西方学习的经过,不必都那么详细地讲。后来从向西方学习转向俄国学习,不要这样提。这是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的。严格地讲,向西方学习就是向资本主义学习。为什么向西方学习转成向俄国学习,强调这个事情,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就是1948年中国革命面临胜利时,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还是不放心。因此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也是正确的。(注:指有些提法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讲给苏联听的。当时,新中国正在筹备建国,斯大林对我们还不放心,害怕中国党变成南斯拉夫的铁托。)竭力说不是向西方学习,而是向社会主义学习,向苏联学习,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这样强调。毛主席的文章在 1949 年7月发表,11月他就去苏联了。在苏联的两个多月,毛主席说是一肚子的气。刚刚成立了新中国,斯大林不是进行谈判,而是为他祝寿。半个月没有理毛主席。所以毛主席说他在苏联是开门三件事:吃饭、睡觉、拉屎。后来,他写了一个谈话稿,写好后,莫洛托夫来找他谈。斯大林本来说中苏已经有了一个条约(注:指1945年同国民党政府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时决定同新中国另订一个条约。所以,那时候强调过去是向西方学习,现在要向俄国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地讲,这语言不一定准确,当然也不是丧失原则。是有这样一个背景,开始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有什么弱点,在怎样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辛亥革命以前是个什么状况,议会制度怎么不行。这里关于辛亥革命的弱点,在第一节里反而没有说,到后面回顾的时候才多少说到一点。

辛亥革命总的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毛主席说它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有什么弱点?为什么不能成功?以后又是什么状况?思想状况怎么样?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怎么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多少有些简单化了。当时国内发生了什么情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又有一个艰苦的历程去消化它。对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绝望,慢慢地懂得它是压迫弱小民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觉得资本主义没有前途了。而在中国国内发生了辛亥革命,中国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人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十月革命才能对中国发生这么大的影响。

P43-46

序言

我在1990年和1991年参加了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的全过程,有幸听过先后主持这项工作的胡乔木、胡绳两位同志许多次讲话。

说“有幸”,不是例行的套话,而是由衷之言,因为这种机会并不容易得到。第一,胡乔木和胡绳是公认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大师。他们是党的历史中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又长期领导党史研究工作,有着很高的理论思维能力,在随便谈话中也往往能对党史说出一些常人没有想到的重要看法,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第二,因为要编写一本简明的中共党史,反复讨论,工作时间持续近一年,胡乔木始终极为关心这本书的写作,胡绳更在大半年时间几乎全力以赴地主持这项工作。他们在这过程中,一直在认真地思考,不断提出许多问题来探讨,所以谈话的内容几乎涉及这70年党史中的各个重要问题。如果没有这种特定条件,很少可能听到他们这样系统地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意见。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刚出版就发行了500多万册。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仍保持着很大影响。而系统地看看胡乔木、胡绳两位那么多次的讲话,对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一些问题为什么要那么写,对提高党史工作者的思考和研究能力,都是有益的。

他们讲话时,大多只有四五个人在场,并不是准备发表的。由于长期的职业习惯和训练,我对他们的讲话始终作了详细的记录。有两个有利条件也便于我能够详细地做好记录:一是他们讲话的速度都比较慢,常常是一面思考一面讲,有时还有些停顿的间隙;二是他们都是江苏人,而我的祖籍也是江苏,尽管他们说话的声音有时很低,我也能听清楚。所以,自信能把他们讲话的绝大部分内容记下来。

这些记录在我的笔记本中搁置了20多年。现在我也84岁了。记的时候,为了图快,字迹相当潦草,不易辨识。有些话对不了解当时语境的人来说更不容易看明白。将来成为废纸也实在可惜,心里总觉得欠了一笔账,一直想把它整理出来,对后人还有点用。

当然,要整理也有顾忌:他们两位都不在了,我不敢肯定整理的记录是否百分之百都符合他们的原意。记录的字迹太潦草,有的地方连我自己也认不清了。还有,这些讲话在场的几乎都只有几个人,所以他们说话比较随便,有些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未必都是考虑成熟的意见,把它发表出来好不好?但想来想去,这些记录下来的讲话中包含着很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可以给人们以启迪。只要说明这只是记录稿,不是他们字斟句酌后写定的文章,整理出来总比变成废纸好,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做了这件事。至于记录和整理中难免有少数同原来讲话有出入的地方,现在也无法再请他们自己核校,如果有错误,只能由我负责,我想读者会谅解的。

因为大多数场合参加谈话的人很少,讲话比较随便,只要听的人明白就行了,所以有些地方他们的话讲得很简单,甚至有说半句的。为了便于读者明白,少量地作了些注,用不同字体来排印。

还要考虑这些话是20多年前说的。历史的实践发展得很快,人们的认识也发展得很快,有些问题,他们后来的看法也会有变化,但这是历史记录,不能拿后来的认识去修改他们在20多年前所说的话。只要读者把它放在20多年前的历史条件下来读,就不会有什么误解了。

整理的工作量不小,我年纪大了,又不会用电脑打字,确实有点望而生畏,所以采取由我拿着记录本子读,金以林录音、整理,再经我多遍根据原记录仔细核校的方式定稿。这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其中有一小部分,即五、六两部分,附录一的(三)和附录二,是我直接根据笔记本整理的。

书中还有三个附录。一个是在这前后胡乔木有关党史的三篇讲话。前两篇谈的是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有关问题。内容和稍后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直接有关。因为胡乔木指定我对这本书第二编(也就是大革命时期那部分)作了一遍修改,所以参加了那两次谈话。参加的人很少,记得只有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沙健孙、郑惠和我三个人。这两篇在《胡乔木谈党史》一书中收入了经过整理的记录稿,这次我又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仔细核校后做了修改和补充,也收入本书。后一篇是胡乔木同逄先知和我的谈话,谈的内容都是有关毛泽东的,没有发表过。附录二是胡绳在《七十年》出版后不久在毛泽东研究述评会上的讲话,记得也没有发表过。另一个附录是我写的《忆胡绳同志》,曾刊载在《党的文献》上,内容大多是记录了胡绳有关党史研究的议论,也附作参考。

书稿已经整理完后,忽然有一个感想,书名也可以称作《一本书的历史》,因为它是依据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来写的,是一本历史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历史,特别是讲讲胡乔木、胡绳这两位大师为它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这对后人可能会有启迪。

最后还得再重复地说一遍:书中这些话是胡乔木、胡绳他们在23年以至24年前说的,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些问题正在思考中,记录也不敢说绝对没有记错的地方。这些,相信读者是可以理解的。

201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冲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41447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2014214654
中图分类号 D2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