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自然笔记
内容
试读章节

熊猫猫爱滨

2014年8月,我来到位于成都郊外斧头山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我讲了前不久在熊猫“爱滨”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乌龙事件。

熊猫爱滨拥有一个日本化的名字和中国的国籍,它是一只国际化的熊猫。

熊猫爱滨长得很漂亮——当然所有的熊猫都是可爱和好看的——不过一只正值青春年少的熊猫显然毛色更加有光泽,人工饲养的方式、养尊处优的生活让爱滨长成了一个“美少女”,“她”洁净柔软,吃食和闲坐的姿势,甚至谈得上“很活泼很优雅”。

其实,熊猫出国的历史,算起来已经很久了,据日本皇家年鉴的记载,公元685年(垂拱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这一天巳时,宫廷卫队和两个驯兽人护卫着精心装扮的兽笼,笼子里的两只“白熊”(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熊猫)被当成国礼赠送给了日本。除了熊猫活物,还有七十张毛皮。

最轰动的一次赠送,是在1972年,有资料说(当年在外交部美澳司任职的丁原洪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尼克松的一个宴会上,把熊猫牌香烟递给尼克松夫人,问她:‘喜欢吗?’尼克松夫人说:‘不吸烟。’周总理就指着烟盒上的熊猫图说:‘喜欢这个吗?你们把两头麝香牛送给中国人民,北京动物园也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人民。’尼克松夫人一听,惊喜地对尼克松叫道:‘天呐!你听到了吗?大熊猫!总理要送大熊猫给我们!”’在此之前,中国只向前苏联和朝鲜赠送过大熊猫。而美国和日本,长期以来,和中国是“敌对国家”,当然不在获得中国国宝之列。

熊猫外交很成功,获赠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围观熊猫。动物和孩子,都是无邪的,也是无敌的,让政治上的坚冰渐渐融化。

在陆续向九个国家先后赠送了二十三只大熊猫之后,1982年,中国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了,改为租借、合作研究——毕竟大熊猫太珍贵了,让熊猫回归熊猫本性,而不是像“外交人员”一样肩负使命,也更符合动物保护的理念。

据资料说,国外向中国租借熊猫,要支付不菲的费用(租期十年,共需支付一千万美元)。在国外生下的熊猫宝宝,国籍是中国的,还要另向中国支付每年不超过六十万美元的租金。熊猫宝宝到了青春期,都要返回中国,它们需要相亲交配,参与繁殖。  在国外熊猫是怎么生活的?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生活在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的大熊猫,差点把动物园吃垮。这两只熊猫每天要吃一百多公斤的竹子,动物园动员了一千个当地农户给它俩提供竹子,它们黄叶老叶不吃,土地被污染的竹子不吃,电机锯的竹子不吃,不是出自同一个园子的竹子不吃,就算是最鲜美的竹子,连续吃了几个星期之后也不想吃了——而且它们可不管“谁知盘中餐,枝枝皆辛苦”的道理,吃得满地狼藉,竹子吃一半丢一半,非常浪费。

没有人责怪熊猫,人们总是尽力观察熊猫,满足它们的喜好——谁让它们是熊猫呢?

熊猫爱滨的妈妈“梅梅”,在日本被照料得极好,是在国外生养最多的大熊猫。梅梅在生下爱滨和明滨这对双胞胎之后,患肠梗阻死去(熊猫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日本民众到今天还会到梅梅的祭台前,给它放上爱吃的苹果等,怀念这位熊猫母亲。

爱滨在日本生活了五年之后(相当于人类的二十岁左右),需要回到中国“找对象”了。这是必须的,否则就只能在日本近亲交配,这是不被允许的。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爱滨有了一个适合的对象——雄性大熊猫“勇勇”。但是,要让它们产生好感,自然交配,那可是相当不容易。大熊猫对“情情爱爱”这回事,似乎毫无兴趣。所以在网络上有传言说,为了让大熊猫学会交配,人们还给它们看“色情录像”,观看录影中的大熊猫是如何进行交配的。

饲养人员证实说:“确实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这只是让大熊猫练习自然交配的方法之一。”其实大熊猫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在野外曾有研究人员观察到熊猫在树上交配,在这个时候,很多亚成年熊猫会主动去现场观摩学习。而在圈养情况下,熊猫缺乏学习机会,所以人们要给它们提供这种机会,看“色情录像”是其中一种方式。

雌性大熊猫一年发情一次,排卯时间只有一到两天。另外,大熊猫对配偶非常挑剔,如果只是雌性“剃头挑子一头热”,那也是洞不了房的。最后,两只熊猫在尝试失败后,双双恼羞成怒,可能会当场打起来。人们只能赶紧把它们分开,叹息着等来年再促成好事了。

当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已经能给熊猫人工授精,还可以冷冻熊猫精子,大大提高了熊猫的繁育率。但是,人们还是最希望熊猫能够自然交配,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如果看录像可以让熊猫学习,为什么不呢?

我在参观熊猫的游乐园时,有一个地方是最欢乐的:几只大熊猫在“表演”吃……

P21-23

后记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深圳”一词,当地人称田间水沟为“圳”,这个被称为“深圳墟”的小村子因靠近一条深深的水沟而得名。

六百年后,这个水沟边的小村子生长成了一座风生水起的大都市,缘起,其实就是一片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食物来源,便捷的水陆交通,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世界古代四大文明都起源自湿地,深圳也不例外。最早的人类文明缘起于东部的海岸湿地,最早的商业文明缘起于蜿蜒穿过这片土地的深圳河的两岸。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宝安县即将升格为市,变身为“经济特区”,当时没有直接取名为“宝安市”,是因为深圳这个名字含水,在广东,水为财。新生的城市对财富和改变充满期盼。

短短三十五年,这个缘起于湿地,名称里带水的城市,接纳了一千多万移民,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201 3年,深圳的总产值超过一万四千五百亿元,用“富可敌国”形容深圳并不过分;在全球的GDP排名上,深圳与芬兰、以色列、希腊接近。

与此同时,这片不到两干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一千平方公里的海域,为人口增长五十多倍、GDP增长五千多倍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三十五年里丢失最多的就是湿地——就是那些映照着蓝天白云的池塘、湖泊和水库,那些芳草萋萋的沼泽和湿草甸,那些长满红树、候鸟特别钟爱的海岸滩涂,那些芦苇茂盛、草长莺飞的河岸和冲刷出来的三角洲,那些被原住民称为“涌”的、咸淡水交汇、河流与海洋的交接处……

这个源于湿地,以湿地命名的城市还剩下多少湿地,有多少面积,分布在哪里?这些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更谈不上明确的保护。

找来一个地球仪,慢慢旋转,你会发现,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2°,在同样的纬度上,是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紧贴着北回归线的深圳,地理上应该属于热带,从理论上讲,受热带高压脊下沉的影响,深圳应该也同样干燥,会是一片荒漠。幸运的是,造物主在这里“画了一个圈”,就像这个城市在行政上是“经济特区”一样,它有自己的“小气候”。深圳夹在广袤的陆地与浩瀚的南中国海以及太平洋之间,不仅有着丰富多变的山海地貌,同时,每年夏季,由南向北的季候风走过漫长的海路,携带着丰盛的水分,登陆时落下大量雨水——深圳的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933.3毫米。雨水充足的滋润……

3.西海堤湿地

2006年8月12日,“西海堤保护界”碑立在西海堤湿地岸边。讽刺的是,这个碑连自己也没有保护住,如今湿地被大面积填埋,碑也早已不知所终。

4.坝光湿地

2007年2月11日,鹭鸟飞翔的坝光滨海湿地。坝光曾是深圳观鸟协会推荐的六个观乌胜地之一。如今,湿地大部分被填埋,先是被规划为化工城,后又被规划为火电厂,都在民间的强烈反对中下马。

5.深圳水库湿地

2011年1 1月27日,草木丰美、水质清澈的深圳水库湿地。建于1960年的深圳水库是深港两地的重要水源,是深圳保护得最好的人工淡水湿地。

一片滨海湿地的理想国

一片湿地的理想国应该就是这样,生命缤纷杂陈,戏码轮番上演,犹如一个生生不息的舞台——这个舞台的背景是日月更替,季节更换,潮涨潮落。草木、飞乌、鱼蟹、昆虫乃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领地,都在竭尽全力地求生、觅食,寻找猎物,逃避天敌,物色伴侣,繁衍后代,上演着永远没有结局的连续剧。

目录

 靠民间力量推动环保事业/王石

 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李云迪

Chapter 01 生命之殇

 三只大熊猫/蒋方舟

 留住长江的“原住民”/陆川

 黑嘴鸥和它的守护者/吴晓梅

 跨世纪的归来/石述思

Chapter 02 尘埃咏叹

 听十八亿年前的石头讲故事/陈胤希

 国境边的红树林/李栓科

 候鸟停歇的衡水湖/秦志军

Chapter 03 沃野仰望

 往回走,倾听自然的呼唤/萨顶顶

 老袁的故事/蓝瑞雪

 马背上的环保史诗/张春旸

代后记 其实,“深圳”的缘起是一片湿地/南兆旭

序言

音乐是我最直接表达情绪和感情的一种方式。不论我走到哪里,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指尖和琴键为大家带来欢乐。同样,在这个急需全民一起来参与环保、建设美丽家园的时代,我也希望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2011年,我在家乡重庆参与拍摄了一部公益微电影《爱的深呼吸之爱的风铃》,在里面我扮演一位在旅途中对人生、自然和音乐有所感悟的音乐家,希望从一个钢琴家和音乐人的角度,对中国当下城市发展和自然保护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思考。我很高兴可以参与这部公益短片的拍摄,用自己的力量去呼吁生态保护、善待自然和自己周围的一切,为能尽到一名钢琴演奏家的社会责任感到欣慰。

身为重庆人,我也很感谢家乡人民对我的信任,曾将“重庆市环保大使”的责任授之于我。在未来,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重视中国的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积跬步,行千里。音乐需要坚持,自然保护更需要坚持,这是一件长久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很荣幸为《中国自然笔记》作序。在这本书中,自然使者们带着自己对生态、对环保、对自然的热爱,不知疲倦地奔赴每一个自然保护区,行走在山间田野,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着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让我们了解到当地工作人员保护自然的努力,分享他们的自然保护理念、自然保护知识和自然保护经验,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传递的是他们对公益事业的信念和坚守。我深深为之感动,心底深处对大自然的最原始的敬畏被唤醒——大自然需要我们去呵护和珍惜;自然无言,它一直在默默等待。感谢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美好。感谢命运,让我用音乐的力量,去坚持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内容推荐

《中国自然笔记》脱胎于“2014欢乐海岸中国自然使者行动”,是知名环保人士首次跨界领衔的榜样行为,也是政府和企业联手践行“中国梦·生态梦”的一次尝试。包括王石、李云迪、陆川、石述思、萨顶顶、陈胤希、蒋方舟、李栓科、秦志军、南兆旭、张春肠、吴晓梅在内的十二位“中国自然使者”,奔赴中国十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走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每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考察环保现状,分享自然保护的经验,引导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让人人成为“中国自然使者”,共同铸造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美好的和谐家园。

编辑推荐

《中国自然笔记》记录了王石、李云迪、陆川、蒋方舟、萨顶顶、陈胤希、石述思、李栓科、秦志军、南兆旭、张春旸、吴晓梅这十二位环保名人,首次跨界组合,行走中国,感知自然,倾情记录,践行公益的行动。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当地工作人员保护自然的努力,分享他们的自然保护理念、自然保护知识和自然保护经验,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自然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1639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425004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