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谐天使/文化天府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荟萃天府地域文化的崭新出版物。是为了承继历史悠久、神韵独具的“天府文化”,抒写华夏儿女、海外游人的“蜀国情愫”,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主持下编写而成的。该书以成都为中心,扩而及于巴蜀文化,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光彩夺目的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全面展示,是成都旅游的宏观指南。

内容推荐

大熊猫古名驺虞、貔貅、貘,肥硕雍容,仪态万方,颇具和合二仙的神韵。黑白二色,巧妙谐合,实含宇宙基本色素的妙趣。她是和谐天使。交谊使者,人类永恒的朋友。她是和平义兽,吉祥标志,天人合一的象征。她生息于秦岭之南,主要栖息于四川,长达800万年,比人类还要古老。四川是承载熊猫生态绿舟历时最久的神奇家园,成都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故乡。

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走进我们的国宝和谐天使——大熊猫!

目录

古人类下山路径,就是大熊猫上山路径

悠久的家族史书写大熊猫家谱

解读“古成都”生命密码

大熊猫可否破解神秘的“北纬30°现象”?

“古蜀文明走廊”的大熊猫佐证

走出国门,缘于一位名叫戴维的“始作俑者”

戴维的惊喜与大熊猫多舛的命运

熊猫故乡矗立着一尊特殊的塑像

小罗斯福兄弟与“大熊猫热”

“赶洋沟”的传奇故事

一位女服装设计师的惊人之举

仅用了两美元,首例活体大熊猫漂洋过海

百万年“隐士”就这样独步世界舞台

大熊猫旅居世界的子丑寅卯

大熊猫家园:“城市森林,森林城市”

“看熊猫,到成都”已成为最好的广告词

以成都为圆水,瞄准“熊猫栖息地”做半径运动

成都的味道就是大熊猫的味道

成都和熊猫是“大道自然”的最好标本

黑白精灵身上聚集着“天人合一”的智能

景点简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古人类下山路径,就是大熊猫上山路径

五千多年前,海拔不到500米的成都平原还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古木参天,雪沃大地。这里有直刺云天的健木,这里有成群的大象,这里是大熊猫的乐园。总之,这里有无数的珍禽野兽和稀世珍宝。

21世纪开启之年,成都西郊金沙古村遗址出土成吨的象牙和巨型乌木等历史遗存,十分详实地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史料表明,古时大熊猫是生活在低海拔的丛林之中,成都平原这块肥田沃土就是大熊猫天然的家乡。

不断出土的参天乌木,诉说着成都与水共同抒写的历史画卷。悠悠千年往事在冥冥之中往往有诸多内在联系。《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广都之野”是一个植被茂盛,大象、老虎等动物自由生活的地方。传说轩辕帝在此修道,靠一棵高大的扶桑树来往于天庭与地面。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会是传说中的扶桑树吗?成都河道里发现了在全国都罕见的众多乌木,金沙遗址又出土了大量象牙,这些无不佐证着一千年前的成都可能正是植被茂盛、动物丰富的“广都之野”。

事易时移。生存在山间的古蜀人循着“龙门山——湔江——鸭子河(三星堆)——成都(金沙)”这样的路线,开始了大规模的下山行动。

就像一粒粒种子,古蜀先民迁徙路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后人的文明路线。

蚕丛、柏灌、鱼凫乃古蜀国早期三代“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先民艰辛的历程:山地文明的先驱蚕丛羌翻岷山,沿雁门东岸,越玉垒,过九峰,进入四川盆地边沿。平坦肥沃的川西平原点燃了先民们在此耕作生息的渴望。

在历经柏灌王朝风霜雪雨的洗礼后,渴望土地的人们继续向四川盆地腹地进发,这支古羌族沿白水河、湔江顺流而下,至鸭子河源。

每至汛期,洪水滔天,古蜀先民至此揭开了长达三千余年与洪水争战的序幕。首领鱼凫,融合并取代蚕丛、柏灌部族,成为最先统一蜀国之人,进入夏商之际的古蜀渔猎时代。

“湔江南麓,鸭子河源,大小二洞宛然,水清见底,青尾、红尾两种鱼儿悠游其中;洞外湔江宽缓,野鸭嬉戏,怡然自得。”这该是一幅怎样优美的世间田园风景画!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古蜀人自湔江顺流而下,向着文明靠拢,他们来到数十公里外的鸭子河畔。在这里,他们创造出了“地下沉睡千年,一醒震惊天下”的三星堆等辉煌的古蜀文明。

随着古蜀人从山上来到山下,那些生存在成都平原的珍禽异兽们便被迫上了山。而生性冷僻、自我保护能力极强的大熊猫则被“赶”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寒地带。

2 悠久的家族史书写大熊猫家谱

从某种程度上讲,大熊猫与成都平原的历史就是地球的繁衍生存史。

早在距今800-9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大熊猫便与这片神奇的土地联系在一起。更新世时历经了从小种大熊猫至大熊猫巴氏亚种等演化,庞大的大熊猫、剑齿象、肿骨鹿、中国犀种群中,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成为当时地球最灿烂的一页。

那时人类还处于猿人阶段(北京猿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与人类一起相生相伴,共存共荣。

历史从800万年前一路走来,上帝打造的这块金盆地一一四川,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供生命体繁衍生存,这是否是大熊猫800万年前就早已钦定的神秘家园?

专家考证,大熊猫祖先始熊猫的化石可追溯到中新世晚期,约300万年前更新世早期出现了早期小型大熊猫,现代大熊猫出现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广布于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广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北京周口店、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亦曾一度扩展至东南亚的泰国、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

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走来,大熊猫在先人们眼里,由好奇到了解,由了解到研究,人类关于大熊猫三千多年好奇的历史记载,从其名称的不断演变可见一斑——

《诗经》称之为“貔(pi)貅(xiu)”或“貅”;《尔雅》唤作“白狐”,其幼子为“豰”(hu);《礼记》定名为“挚兽”;《庄子》日为“文罴(pi)”;陆玑在《毛诗广要》中称为“白罴”;《辞源》《尔雅翼》则分雌雄辩之为“貅(镆)”和“干将”。

大熊猫还有更多的称谓:“皮裘”(《峨眉山志》)、“角端”(《洪雅县志》)、“貊”(《兽经》《后汉书》)、“白豹”(陆玑《毛诗广要》)、“猛豹”(《蜀中广记》)、“猛氏兽”(《蜀中广记》)、“啮铁”(《神异经》)、“食铁兽”(晋左思《蜀都赋》)……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大熊猫一直被当做神奇异兽,并将其视为勇猛、正义、和平的象征。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仅能追溯出三千多年来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五帝》记载,远在四千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东周楚国皇家猎场“云梦泽”和秦汉皇家猎场“上林苑”中也曾圈养貘(大熊猫)等多种奇兽。

作为最古老的上古奇书,《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中有“如虎”的记载,说像老虎一样威武,并把古代勇猛作战的勇士比喻为“貅”一样的威武英勇,以后甚至将其做为旗号,象征战无不胜的军队。

3 解读“古成都”生命密码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有一部记载周代民间歌谣及祭神宴会歌辞的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历史。《诗经》中谈到的动物名称有100多个。在《诗经·牧誓》中有“如虎如羊”的记载,在《诗经·大雅》中也有“皮献其”“羔裘豹饰”的记载。

三千多年前,《尚书》和《诗经》均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貅”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的数量居于前茅。

西晋时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做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戛然而止。战争规则云: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居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赋诗《貔屏赞》,以对大熊猫的赞美来表达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做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做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其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人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85年10月22日,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贵。

“十万貔貅十万兵”(《三国演义》)、“寝之可避瘟疫”(《本草纲目》)……早被融入炎黄子孙之传统文化中。

从大熊猫的古籍和方志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三千多年来,大熊猫一直被视为我国极其稀有、珍贵的珍奇异兽,具有重大的经济、文化意义。

借助历史我们发现,历朝历代有着辉煌记载的大熊猫,最初主要生活在低海拔(500米)湿润多雨的浅丘甚至平原地带。由此可以断定,远古的成都平原,应该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乌木丛生地带,戴一副“黑眼镜”的大熊猫悠然自得,在“黑水之间,广都之野”,可频繁看到大熊猫的身影。

数百万年的进化与生息,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距今1万年左右)的第四纪大冰期的降临,使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上百种成员完全销声匿迹,在大冰川的扫荡下而灭绝,只留下大熊猫奇迹般顽强地存活下来。

到了晚更新世,气候因素、原始农业的发展以及它们自身结构的缺陷和生活领域的狭窄,促使它们走向衰败期,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人类挥舞着一把双刃剑,在千方百计追求到物质文明之后,迎来的是人类进步本身带来的诸多灾难,如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人熊猫和聚显天灵、地珍、人意“三绝”的乌木,正是解读“古成都”生命密码和文化基因的一把最佳的钥匙。

P19-29

序言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叫做《文化天府》。这是一种颇有新鲜感的提法,有它特殊的韵味。人们热爱成都的秀山润水,生活安逸宜人,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加了不少修饰语,诸如锦绣天府、神秘天府、诗意天府、安逸天府……有趣的是,这些修饰语都离不开蜀文化,是从蜀文化这个根上生出来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美国著名学者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一书里,以全球发展的视角为出发点,认为“神韵(或曰‘神圣’)”是全球城市的第一品质。“神韵”就是文化性,它既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又是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质的永久性的城市印记。不同性格和神韵的城市有不同的历史印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城名意为诸神降临大地的“众神之门”,这就是她的永久性记忆。同为休闲浪漫性历史城市的杭州和成都,但其个性和文化神韵又有所不同。杭州是“春晓花香,岁稔时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元·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神韵是秾丽型的。成都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地日天府,原日华阳”(常璩:《华阳国志》引古记),神韵是安逸型的。这种差异性就形成为她们各自不同的永久性城市印记。

全球发展到现代城市阶段,包含着的城市文化性和多样性就更突出了。所以,凡是世界名域,正如乔尔·科特金所说,都努力保护自己的历史印记,追寻自己的文化脉络,张扬自己的个性,发展创新的思想。世界名城巴黎就是在以卢浮宫、蓬皮杜中心和奥赛博物馆形成的中心区“文化三角”与歌剧院区、香榭丽合大街和德方斯形成的第三产业“金三角”两个区域同时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从而彰显出巴黎自身的神韵和特色。成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的世界历史都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因素以外,还在于她始终保护着、传承着和发展着“天府”这一永久性的印记和神韵。它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天性,有可能得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敏感性和创造性,有可能得到唤醒。人们今天给予成都不少桂冠,诸如“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为人们心目中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是成都风光好,异乡焉得竟忘归”,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蜀文化地域特色的升华和发展上。最近,全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排行榜上,成都在上列两方面都排名第一,这也表明成都人对城市文化神韵建设的重视。

天府广场文化景观注人浓烈的蜀文化内涵,就是基于成都城市的品性特质,基于海内外人士对成都特质文化的认同度。正因为如此,我们这套书就突出了文化,用了“文化天府”这个新鲜书名。现在出了第一辑,以后还会连续不断地出下去。

这里奉献的第一辑是专写成都天府广场大型文化景观及其十二文化柱体系的。天府广场是城市景观体系的新亮点,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第一窗口,是城市中非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该广场景观以人性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巴蜀文化为魂,采用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神奇的巴蜀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静态艺术景观与动感音乐声光的整合,构建为“龙腾风舞拥朝阳”的和谐天地自然之图的大景观。为深刻体现蜀文化内涵,还专门设计了展现蜀文化十二体系的文化柱。这十二体系以成都为中心,扩而及于巴蜀文化,由历史名城的生态与文态、发展历程和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三大部分组成。这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光彩夺目的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全面展示,是成都旅游的宏观指南。作为艺术景观,它也是城市大地艺术和广场艺术的杰作。本丛书就是根据蜀文化十二体系写成的,目的是为来成都的旅游者,提供十二本赏心悦目的、文化内涵深厚的、高品位的旅游读物。

在当代,世界性的旅游潮流正显现出观光旅游向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高层次体验旅游发展的趋势。文化心理的美感享受和心灵感应,是旅游者高级层次的体验,是境界最高的旅游。它使旅游者从开始的悦目赏心、物我相偕的第一境界,进入到怡心畅神、物我相融的第二境界,再经过升华,达到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的第三境界,体味到自然与人文和合的“中和美”,在激起人高度美感的同时,激发人创造的灵感。这既需要旅游者主体具有欣赏眼界和文化修养,也需要旅游客体即景观景物有可供神游的品位。蜀中山水自有清晖,清晖自能娱人,成都和巴蜀景观拥有这样第一流的神品性。我们相信以天府广场为体验起点,扩而及于成都和四川,加上旅游者第一流的体验和高尚的文化素质,“一盆巴山蜀水”就一定可以读出“万卷天府之国”的韵味来。《文化天府系列丛书》愿为引起海内外游人对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的恒久的兴趣和热诚的探索而努力。

《文化天府系列丛书》编委会

后记

为了承继历史悠久、神韵独具的“天府文化”,为了抒写华夏儿女、海外游人的“蜀国情愫”,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主持下,二十余位四川的著名作家、资深专家齐聚成都时代出版社,共同倾力撰写、精心编辑出版了这一套荟萃天府地域文化的崭新出版物——《文化天府系列丛书》。

该丛书的选题创意,始于2007年初,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发起,成都时代出版社主动请缨,担当丛书的唯一出版单位;同步组织学者、专家做专题研讨,开始酝酿丛书的策划与编撰。经多方征询和认真研究后,2007年2月正式成立了《文化天府系列丛书》的编委会,开展了紧张的编纂工作。第一辑是以天府广场新景观为重点。这个新景观是在2007年2月9日成都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的揭牌仪式之日揭幕的,至今好评如潮,获得海内外游客的称赏。这个新景观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龙腾凤舞拥朝阳”的和谐天地自然之图的新的蜀文化景观。该景观建设是市民公众多年关注、热心支持、献计献策、加以推动的结果,是成都地铁公司等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众多建设者辛勤劳动、奉献心血的结果,是众多巴蜀文化与成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奉献智慧的结果,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关注成都民生、提升城市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加以科学决策的产物。这套书就是为深入认识和宣传成都城市个性和神奇的巴蜀文化特征而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出版社和作者还采访了艺术设计、文化研究和工程建设的专家学者们。天府广场景观艺术总设计师遥远先生,成都地铁总公司总负责人伍勇、于波先生,知名学者张昌余先生以及成都市委文产办等,为本书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天府广场景观文化总顾问谭继和先生担任本书主编,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尹建华先生担任编委会副主任,知名作家学者章夫、查有梁、凸凹、黎盂德、黄剑华等人担纲写作。特别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康理同志作为本丛书倡导者、编委会主任,许多领导和专家从选题策划到主题思路直至版式设计,均悉心指导,在此谨致以深深的谢忱。成都时代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美编邹小工同志辛勤劳动,四川省政府文化旅游发展报告课题组提供景点简介,在此,一并致谢。

成都市委宣传部对《丛书》编撰出版工作十分重视,不仅将《丛书》列入成都市对外宣传的重点项目,而且安排专人负责联络出版社,了解工作情况;并一再强调,能在天府广场焕然一新之际,首开“文化天府”的收集编撰之举,实为一件颇具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好事。我们殷望《文化天府系列丛书》,给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天府之国”、给热爱“天府之国”的海内外朋友,献上一份文化精品。

由于本丛书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信息浩淼,资料繁多,短期完成编纂有不少难度。其遗漏丛脞错误之处,热诚欢迎海内外友人不吝指正,以便出好丛书的后续各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谐天使/文化天府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54078
开本 32开
页数 1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59.83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