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动物系列”不仅着笔于动物的自然习性与生存环境,更对动物在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乃至古今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扎实的探讨。对其所述对象满怀热情,博览群书,涉猎百家,始将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图像集益浓缩,并假以时或机敏风趣、时或庄重敦厚的文字,将之贯穿一气,于是缤纷纸页间,扑面而来的是充盈的人文气息与令人愉悦的多样性。

本书是系列的第七种,隼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动物。本书将新的迷人光辉注入这种非凡的鸟,还有它飞过的种种文化。从隼的神话与传说、作为古老运动的驯隼术、作为现代城市住户的隼,讲到隼的自然历史与保护,还包括隼是怎样被征召成战争象征和武器的。

内容推荐

隼,一种强健、美丽、富有魅力的猛禽,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不管是爱它、恨它还是怕它,将它当作神来崇拜、当作狩猎伙伴来珍视,还是当作徽识来使用,人类对隼已经着迷了上千年。作为了解这种迷人动物的必备图书,本书将新的迷人光辉注入这种非凡的鸟,还有它飞过的种种文化。从隼的神话与传说、作为古老运动的驯隼术、作为现代城市住户的隼,讲到隼的自然历史与保护,还包括隼是怎样被征召成战争象征和武器的。

目录

前言

1 自然历史

2 神秘的隼

3 驯隼

4 濒危的隼

5 战隼

6 城市隼

隼年代表

征引文献及注释

参考书目

相关机构及网站

作者致谢

图片致谢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做一只隼是什么感觉?

从哲学上看,对他人感同身受是不呵信的,若是感受另一种动物的生活,那更是荒谬——然而无法否认这么做却充满吸引力。我们一一般会从拟人的角度,认为隼体验到的世界和我们的大同小异,只是它们感觉更加敏锐而已。但有证据表明,隼的感观世界和我们的大相径庭,而更像蝙蝠或大黄蜂的。它们的高速感知器官和神经系统给予其极快的反应。隼的世界动起来比我们的快上十倍,一些我们只能看到轨迹的运动,例如蜻蜓振翅从眼前飞过,对隼而言则要慢上许多。人类大脑无法接受每秒超过20幅的画而,而隼能达到70—80幅,它们难以识别每秒播放25帧的电视画面。隼能比我们及时看到更密集出现的事物,这使它们能在全速飞行中张开利爪,在空中捕猎小鸟或蜻蜓。

当眼睛锁定某个目标时,隼会以特别的方式上下晃动头部数次,以此对目标进行三角测量,以运动视差探知距离。它们的视力令人惊叹。茶隼可分辨出18米外一只2毫米大小的昆虫。这怎么可能呢?原因一方面在于隼的眼睛非常大,大到了其后部会在颅内相互挤压的程度。并且隼的视网膜无血管化,从而避免了阴影或光散射;供给其视网膜细胞的营养物也不是经由血管运输,而是由‘种突起的、褶皱状的黏胶质直接提供。隼的光感觉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特别是分辨颜色的视锥细胞,分布得比我们远为紧密。我们视网膜上最敏感的区域有大约3万个视锥细胞,而这些猛禽的视窝区域中有大约100万个。还有,它们的每个视细胞都能在大脑中独立显示。和视锥细胞结合在一起的彩色油脂小滴被认为能增加对比度,以看破迷雾,或起到保护细胞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人类只有一个视网膜中心窝,隼有两个。于是,同一目标形成的两幅图像聚焦在两个视网膜中心窝上,可以经由大脑融合产生真实的立体画面。在这两个视网膜中心窝之间,还贯穿有一条感受性较高的水平斑纹,即某种“模糊的视网膜中心窝”。这使得隼不需移动头部即可作水平扫描。隼不仅比人类看得更清楚,所见事物也与人类不同。我们相信隼能分辨偏振光,这对在云层中飞行时辨别方向非常有用。它们还能看见紫外线。总而言之,隼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的决然不同。人类有三种不同的光受体——红色、绿色和蓝色,我们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构成。和其他鸟类一样,隼有四种。我们有三维彩色视觉,而它们是四维。这很难理解。鸟类视觉研究专家安迪·贝内特(Andy Bennett)博士认为,鸟类和人类视觉的区别类似于彩电与黑白电视之间的区别。用一个最直白的功能性术语概括,一只隼就是一台“眼睛装置”,且安在了一架装备精良并拥有完美动力的飞行器上。

隼的喙也极其有力,被它啄伤过的人会极力证明这…点。其上腭的一个尖锐突起巧妙地嵌在下腭的凹痕中。这种“喙齿”是用来敲碎猎物脊椎骨的利器,这是种实行“一击致命”的有效方法,同时也避免了可能折断羽毛的地面搏斗。鸟喙的形状根据种类和性别而有所不同。游隼的喙随着纬度的降低而成比例增大。这种梯度变化的原因尚不明了,曾经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适应捕食像鹦鹉这样的危险猎物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无论如何,猎物的种类和鸟爪的形状有密切联系。以鸟类为猎物的种类,比如游隼和地中海隼,它们的腿相对较短,以减轻高速飞行中撞击猎物产生的影响,它们的趾则细而长。每根趾的底部部有凸起的疣状肉垫,能紧紧地贴合爪部紧握时形成的曲线,以便牢牢抓住猎物的羽毛。猎隼和矛隼有相对较细、较短的趾和较长的腿,以便更好地适应在雪堆、草丛或草原灌木丛中搜索哺乳类猎物。它们的趾有被称为“棘腱”的构造:一旦爪部开始收紧,不需要肌肉的作用,即能保持紧握状态,这对于要在飞行中抓住猎物或是在狂风中抓紧树枝的隼而言,简直是法宝。休息时,隼习惯于将一只脚收进羽毛里。这样人们便常常看不到它了。所以驯隼中心的访客经常会问,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独脚隼。  隼的骨骼非常轻盈、坚固且适应飞行的需要。有些骨骼接合在一起。主要骨骼为中空,里面充满空气,并由骨质支撑加固。充气的骨骼连接到鸟的呼吸系统。这是真正的连接:如果翅膀或腿部遭受穿透性骨折,隼会通过断骨的末端呼吸。而占到一只游隼体重20%左右的大块肌肉则接连在胸骨或者说是“龙骨”上,由高效的呼吸系统为其供应氧气。和我们的肺呼吸系统不同,隼的肺部可以让空气连续单向流过,并通过一系列九个薄壁气囊排出身体,这些气囊也有温度调节的作用。总而言之,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远比我们的高效,虽然它们的代谢率比我们大很多,但呼吸效率却和我们接近。

和其他鸟类相比,隼的消化系统较短。因为肉食更易消化。隼不能消化羽毛和皮毛,这些将被暂存在嗉囊里,紧裹成小团,几个小时后从嘴里吐出。它们不常喝水,所需水分大部分通过猎物获得,其节水能力令人咂舌。隼的排泄物——驯隼人的行话称为“鸟粪”或“鹰白垩”——就是由排泄物残渣和尿酸结晶形成的白垩状悬浮物混合而成。隼能把血液中的尿酸浓缩3000倍,酸性足以腐蚀钢铁。

P20-24

序言

1998年,肯·弗兰克林(Ken Franklin)训练了一只名叫非凡的雌性游隼,并让它跟着一名身着高速降落服自由下落的跳伞员,从4800多米高空的飞机上跳下。高速电影的片段记录了多次俯冲的过程,发现她把头深深埋在翅问,脚缩拢在羽毛下,让身体形成如雨滴般完美的空气动力学形态。当时速达到160公里时,哪怕身体和翅翼最细微的变化都会带来极大影响;它看上去正如弗兰克林后来所描述的那样,紧紧收拢,形似木乃伊。可是,就在人们感觉她的速度已不能再快时,她又一次改变自己的姿势:一只肩膀向前耸出,从阻挡它前进的空气分子间穿过,以超过320公里的时速划破长空,把目瞪口呆的摄影师远远甩开。

隼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动物。我们为之兴奋,因为它显得比其他鸟类更高傲,浑身散发出危险、敏锐和天生的贵族气息。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形成的概念,根本不关隼什么事。它们虽然是一种真实的、活生生的动物,但却只能被人类透过所谓的文化眼镜(Kulturbrille)——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所说的,依托个人文化背景来观察世界的一副心灵透镜——来审视。无论这隼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是透过望远镜所看到的,还是嵌在美术馆的画框里的,是诗人笔下称颂的,还是作为猎鸟放飞着的;无论这隼是点缀在曼哈顿的窗口、绣在旗帜上、印在徽识上的,还是振翼高飞在废弃的极地雷达站的云层上空的,邂逅它们便是邂逅我们自己。

动物是意蕴无尽的人类意象素材库,以致有些现代批评家认为它们几乎全然存在于人类艺术表现的领域内。但隼不是为了容纳象征意义而被虚构出来的,它们活着,繁衍,飞行,猎食,呼吸。鸽子就不会和人一样,把隼看成是仅仅容纳象征意义的空洞符号。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动物,隼抑制、削弱、有时是拒绝人类附加给它们的意义。

肩宽体壮的隼一动不动地立于枯树或嶙峋的巨石上,成为一种毋庸置疑的、富于魅力的完形(Gestalt);当它起飞时,它在空中的力量和轻盈的姿态,在敏感的观者心中产生奇异的效用。对于隼的存在,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类书籍作家肯尼思·里士满(W.Kenneth Richmond)感叹说,“我们也许应该意识到,与之相比,我们是劣等生物……恐怖与美丽,冷峻的银羽与火热的血液融于一身,造就了这个自然界的贵族,”他又保守地补充道,“至少对我来说似乎总是这样。”观察隼令人上瘾不假,但若将其作为一种职业,隼的诱惑又何止如此。作家斯蒂芬·博迪奥(stephen Bodio)认识一个养隼的人,他向来访的耶和华见证会的人展示他驯养的隼。“这就是我的信仰”,他骄傲地对那些人说。如此令人意想不到的虔诚和崇拜在J.A.贝克(J.A.Baker)的《游隼》(The Peregrine)里有着最为登峰造极的描述。这部自然史的经典著作是作者只身穿越英国东安格利亚的冬原,痴狂探寻野生游隼时所写下的日记。这是一部生态学领域的圣奥古斯丁《忏悔录》或一次当今的“寻找圣杯”行动。本质上看,这些日汜就是一场归向天恩的心灵之旅,是一个人在寻找上帝。其文风跳跃,文辞华美:贝克日复一日地寻觅着游隼,每次看到它,都深深沉浸在个人的情味之中。他找到游隼曾经逗留的蛛丝马迹——猎获物的残骸、几片羽毛。他忍受着旅途中的艰辛困苦,寻找合适的衣服、恰当的仪式和动作,让他可以靠得近一些。幻化而出的鸟群直飞云霄,赋予静寂的土地以生命,他眼中这片天地的生机勃勃全然来自隼的力量。以谦卑的姿态,冀求隐身的作者写就了这些日记,他在每日的跋涉中见到的那些隼对他再熟悉不过,以至于把他当作了二者共同遨游的天地的一部分。

在书的结尾,低垂的夜幕之下,神迹终于显现。那时贝克突然有种确信无疑的灵感,觉得能在海岸地带看到游隼——在一个萧瑟的午夜,无法抗拒的内在召唤将他引至一片荒滩。在那里,他找到了隼。他慢慢地靠近,直到站立于它的身旁。它正栖息在一片荆棘上。它接受了他的存在,合上眼睛继续睡去。贝克于愿已足。  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动物,激发了人类如此多的情感?在第一章里,我将勾画出隼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坐标;余下的章节再探索隼如何激起了人类对它如此强烈的反应,因为不管怎么说,它不过是一种鸟而已。

后记

动物不仅是自然的造物,长久以来,它们也与人类息息相通,共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三联书店此次所精选引进英国“瑞科图书”(Reaktion Books)的这套“动物系列”,不仅着笔于动物的自然习性与生存环境,更对动物在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乃至古今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扎实的探讨。各册作者对其所述对象满怀热情,博览群书,涉猎百家,始将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图像集益浓缩,并假以时或机敏风趣、时或庄重敦厚的文字,将之贯穿一气,于是缤纷纸页间,扑面而来的是充盈的人文气息与令人愉悦的多样性。对于这套博学而亲切的小书,拓展文化视野、方便同好探究,固是我们所望;而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下,促进读者对普世关怀的认同、对人类生存方式乃至传统伦理观念的审视和修正,更是出版者的初衷:我们的生存伦理不应囿于人类自身的视角,而应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与融合中确立,或者进一步说,大自然其实不独属于人类,我们应学会平和地与动物伙伴们分享共处。

《隼》一书是系列的第七种,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当分散。身居海外的译者夫妇慨然承担翻译任务,发挥其生物学与翻译学的专业优势合作定稿;郭红雨女士严格校核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劲硕先生更伸出援手,于忙中审读全稿,不但从专业上进行把关,对译文和编辑中的疏漏也多有指正。几位合作者的精审敬谨,令人不胜感幸。

本书英文版附有提供图片资料的个人与机构名录,及主题、人名索引,限于篇幅今从略,敬请读者谅解。因系列的写作跨越诸多学科,翻译和编辑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来函请发至:animalseries@sina.co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9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令人惊叹的书既非驯隼术讲义,也非生物学或动物保护学教材,而旨在捕捉并真正解读隼的本质,不啻是一部思考最为周详的隼类社会史……文笔优美清新。

——英国《驯隼人》杂志

设计精美,既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书写了自然史,也讲述了它们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故事。

——美国《华盛顿邮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海伦·麦克唐纳
译者 万迎朗//王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3680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59.7-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3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