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西藏生死书(双色超值白金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藏传佛教关于死亡与解脱的传世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俗称。本书在介绍中阴世界的种种景象与对策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确实可以在有生之年来为死亡预作准备。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死亡应该被视为一个脱离生死与轮回的契机。这部古老的经典巨著将指导我们通过读诵和聆听的方式来了悟生死的本质,洞悉中阴世界的幻相与机遇,最终实现圆满而自在的解脱。

为了使这部古老经典的精髓得以最充分地展现,本书精心设计制作了数百张插画和图表,并在正文之后的图解部分配合以生动具体的心理辅导。不管你的信仰如何,相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让我们学会在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妙道,永远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人间的悲欢与得失。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亡灵的“自助游”!

“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以来便一直困扰着人类。关于生死学的研究在古老的西藏可谓源远流长。这部《西藏生死书》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死亡旅程的指引地图,堪称生死学研究的巨著。

这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临终关怀指南!

每个人迟早需要面对死亡。本书深入讨论了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及他(她)们忧心守护在旁的家属们。通过上师或协助者诵读的方式使临终者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安然度过肉体崩解的恐怖境相。

这是一册通往解脱之道的实用秘籍!

通过本书我们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是让亡者或临终者因为得到了提示而得以见到明光,超越生死轮回,把握死亡所提供的永恒契机,进入涅 解脱的圆满境相。

目录

序:“生死”命题的另类解读

如何阅读本书

死亡历程的指引地图

PART 1 打开解脱之门:你必须了解的

 1 关于死亡的心灵指导教法:西藏生死书

 2 这部经的渊源:莲花生大师与西藏掘藏师

 3 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从容面对死亡

 4 生命的奇观:中阴与中阴的类型

 5 生前、临终、死后:密宗的解脱之道

 6 解脱后的成佛之地:净土

 7 中阴世界的主角:意识

 8 生命中的杂质与中阴世界的最大影响力:业力

 9 中阴身的遭遇:光、色、声

 10 死亡路上的神 :寂静尊、寂忿尊、忿怒尊

PART 2 死亡的那一刻:临终中阴

 1  临终者家人和诵经者必知:《中阴闻教救度大法》的诵读方法与步骤

 2 临终者死前那一刻的第一法文:“皈敬文”

 3 生命结束时:四大分解

 4 解脱的良机:第一明光的出现

 5 获得解脱必经的秘密通道:生命之风

 6 将意识引向净土的最殊胜法门:破瓦法

 7 “昏迷状态”怎能看到明光:临终者的三种意识

 8 领悟明光的密技之一:大手印

 9 领悟明光的密技之二:空性与心灵的合二为一

 10 领悟第一明光失败后:意识脱离身体进入“净幻身”状态

 11 解脱的第二次良机: 领悟第二明光

 12 领悟第二明光的关键:母子实相的相遇

 13 领悟心念本性的时刻: 红白明点在心轮相遇

 14 觉悟死亡的最佳方法:禅定

 15 临终中阴:即身成佛的最佳机会

PART 3 内在的光芒与晦暗:法性中阴

 1 真的死了:开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

 2 进入法性中阴前读诵者要做的:对亡灵的重要提示

 3 生命元素再一次显现:五蕴与四大的显现

 4 法性中阴的幻相:陆续显现的诸神祗

 5 第一天的幻相:与大日如来佛父佛母的相遇

 6 第二天的幻相:金刚萨阿如来佛父佛母相遇

 7 第三天的幻相:与宝生如来佛父佛母相遇

 8 第四天的幻相:与阿弥陀佛父佛母相遇

 9 第五天的幻相:与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相遇

 10 第六天的幻相:寂静诸尊的显现

 11 第七天的幻相:诸持明主尊的显现

 12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

 13 第九天的幻相:金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

 14 第十天的幻相:宝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

 15 第十一天的幻相:莲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

 16 第十二天的幻相: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显现

 17 第十三天的幻相:遇见忿怒诸女神

 18 第十四天的幻相:遇见四位守门女神与二十八位瑜伽女

 19 最后阶段的总结:影响中阴处境关键是生前修行

PART 4 选择,轮回与解脱:投胎中阴

 1 进入充满痛苦与折磨的投胎中阴前:对重新具备感官知觉亡灵的三个重要叮嘱

 2 超常的本领:神通

 3 投胎中阴的考验:七种险境幻相

 4 大审判开始了:善恶的冥界审判

 5 如何面对审判:一切都是空性

 6 面对贪欲与嗔恨念头的态度:心存喜悦与善念前生身形的微弱,来生身形的明显

 8 如何抵制六道诱惑和避免投胎转世:关闭胎门

 9 如果无法阻止投胎轮回:教导亡灵慎选胎门

 10 进入轮回的世界:六道景象

 11 不停的逃亡:索命鬼卒催逼入胎

 12 对付索命鬼卒:五种必胜法门

 13 最后的选择:转识前往清净佛土

 14 真的要投胎了:审慎选择胎门

 15 入畜生道时怎样转生人道:逆转情势的最后法宝

 16 总结一:根器差别的六种解脱层次

 17 总结二:聆听是获得解脱的关键

 18 总结三:给亡灵家属和读诵者的最后嘱托

PART 5 附录 《中有闻教得度密法》原文

试读章节

生命的奇观

中阴与中阴的类型简单地说,中阴是指死亡直到转世的这一段过程,“中阴”是“间隔”或“过渡”的意思。它可以是时间与空间的间隔,也可以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间隔。

中阴的三种形态

中阴在藏文中念为Bardo,它是指一个过程的“完成”和另一个过程的“开始”之间的过渡或间隔。 中阴的这种间隔可以是时间的,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是意识的。打个比方,我们耳熟能详的“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中的“黑暗”就是中阴状态,也就是说,日出前后之间的这段时间就可以算是一种时间概念上的中阴;再比如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即是空间中阴。还有我们内心瞬间可以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意识,此起彼伏的意识与意识之间有极短的间隙,这个间隙也许只有十分之一秒的短暂,但它同样也是一种中阴。其实,任何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之间的间隔都是中阴,而人类意识的经验便是由无数的间隔所构成。由此可见,生命就是由无数个中阴所组成。

六种中阴的类型

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进而转世投胎,一共会经历六种形式的中阴。即生处中阴,清醒的意识境界;梦境中阴,梦中的意识境界;禅定中阴,出神的意识境界;临终中阴,将死的意识境界;法性中阴,悟实的意识境界;投胎中阴,再生的意识境界。前三种是生命中的意识境界,后三种是在死亡与转生之间的意识境界。本书所要讨论的是中阴的后三种意识境界。这三种中阴境界决定了生命的升沉轮回。若是“得度”,便可轮入善道或是高一层次的道趣,否则就将轮入恶道或者更低一层次的道趣。亡灵在这三种中阴境界中将历时七七四十九天。

(1)生处中阴:

人活在世时的一切意识境界,人在这一段拥有的是清楚的意识,也包含人一生从生到死的所有的善业与恶业。因此又称为清醒的意识境界。

(2)梦里中阴:

它是指晚上睡着到早上醒来的这段时间所有的意识活动,它包含梦中的潜意识的活动,所以也称梦中的意识境界。

(3)禅定中阴:

它是指修行者修禅入定时的意识变化,当修禅完毕出定时,修禅时的意识境界就中止了,禅定中阴也就会中止。禅定中阴包含无数的禅定经验,由最低层的领悟到最高层的觉悟得道。因此也称出神的意识境界。

(4)临终中阴:

人在死亡时会出现短暂的昏迷状态,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境界,延续期间的长短不定,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一般的说法是这种暂时无意识的时期大约持续三天半,但如果是有极佳的瑜伽修行的修行者则可延续更长的时间,甚至超过一个星期,因此也称将死的意识境界。

(5)法性中阴:

它是指人死后会忽然失去意识,进入一段完全无意识状态,随后不久又会重新恢复意识。由意识的复苏到投胎入六道轮回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法性中阴。在这段期间,亡灵会经历心所发出的各种奇幻异象,并感受一连串的幻觉。所以也称其为悟实的意识境界。

(6)投胎中阴:

这是指即将投胎转世时的意识状态,这时亡灵的意识即将进入母体内的受孕胚胎,直到出生。因此也称再生的意识境界。

中阴身

中阴身身处今生的死亡与来生投胎之间这段过渡时期,它并非血肉之躯,而是一种细微的心识身,并且无实质可言。身处中阴状态的亡灵(中阴身),他们的神智多处于浮躁焦虑、纷乱激动的状态。因为它只是一个意识体而已,所以它们不能饮食实质物品,只能以气味为食,如其亲人用熏烟供养时,这些中阴身就如同接受了饮食一样。不论其生前有什么样的生理缺陷,在中阴期间,中阴身都是六根俱全的,而且还会拥有一些神通,例如:类似天眼的眼神通及随念起刹那间便能到达所想之处的神通等等。但是,这类神通并不同于佛陀的神通,也并非修持所得的神通,而纯属由业力所生的神通。中阴身可以随念而实时得至所思之地点,然而有两个地点它是不能穿越的,一是佛陀成道之金刚座道场,另一为要受生投胎的母胎处。除此之外,中阴身不受任何山、石、河、海等地理环境所障,可以自由穿行。另外,在某些例外的情况下,中阴期还有可能更长。中阴期间,中阴身每七天便会经历一次类似死亡的经验,然后又换一个中阴身,直至有因缘投胎为止,但一般来说顶多也不过会换七次中阴身。有些众生的中阴期极为短暂,有些则可维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亲友或上师代为布施、供养、超度及修善行,仍可改变其下生转世地点。

P24-27

序言

“生死”命题的另类解读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只要人在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服务,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可以安详自在、无愧无悔了。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他们将生和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死亡、藐视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了。不了解生死的本质,不在生时认真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死的不负责任。从这一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似乎更胜一筹。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人们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其实佛性是人人皆有的,这种佛性便是每个人的本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如此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于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它不是一味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最终超越生死。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虔诚地将这部藏传佛教关于死亡与解脱的传世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本书为方便读者理解,一般采用其更通俗的名称——《西藏生死书》)整理图解并出版。本书在详细介绍中阴世界的种种景象与对策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我们确实可以在有生之年来为死亡预做准备。世人不应再继续持有那种对于死亡的无知和偏见,在突然袭来的死亡面前,恐惧、伤感与束手无策也绝不应是世人唯一的选择。我们不必等到所爱的人在死亡的边缘痛苦挣扎时才惊恐地意识到死亡的真实存在,也不必等到自己大限已至之日再去茫然被动地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精进修行,深入观察万物无生无灭的本质,如此方能获得生命无常和无我的觉悟,在当下了脱生死,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

为了使这部古老经典的精髓得以最充分地展现,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数百张插画和图表,并在正文之后配合以生动具体的心理辅导。无论你的信仰如何,相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对于亡者而言,它是破除无明业障、走向解脱之路的指路明灯;而对于我们生者来说,这种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探讨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使我们学会在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妙道,永怀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人世间的悲欢与得失。这样,生存与死亡都将不再成为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这本《西藏生死书》,就可以知道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历程,还可以研究一下藏传佛教的大小神明。研究一下什么菩萨拿什么神器都,这样我就能分清文殊、地藏、观音等了。值得收藏一本。

——藏传佛教文化网 佛在我心

这本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内容能够触及本心、点醒人心的大力量,实在是难以衡估的宝藏。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新浪网友 布达拉的蜗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西藏生死书(双色超值白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莲花生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3648
开本 其他
页数 303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1.4-64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85
19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