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韶山魂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的个人文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及楹联作品等,主要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一些陈年往事,如革命历史、战友之情、逸闻趣事、乡情、亲情等。对于新时代,则主要叙述家庭和谐、代际仁爱和人伦道德等新风尚、新风气、新面貌,这是亲情的颂歌,也体现了湖南农村的湖湘文化。

内容推荐

尧根的第一部集子《阿爸情》是以喜添孙子为主线,写三代人的感情,并主要以儿子的名义,叙写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情感、情怀。《韶山魂》是在《阿爸情》的基础上,把情感、情怀延伸到兄弟、叔侄、战友、乡邻等有关的人和事。篇篇言之有物,谕之以理,道之以情。情则连贯到情爱、情怀、情愫。当前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一反过去“阶级斗争”的斗争哲学,提倡忠孝仁爱,发扬仁义礼智信,倡导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尧根的每篇文章,正是叙述家庭和谐、仁爱和人伦道德等新风尚、新风气、新面貌的,这是亲情的颂歌,也体现了颇具特色的湖湘文化。

目录

1.韶山魂

2.韶峰下的沉默

3.战友情怀

4.我爱您若痴若呆

5.中华拜祖之行

6.拥抱光明

7.咏姐的生日观

8.救死扶伤美名传

9.惟楚有材添仁爱

10.祝您寿比南山

11.韶峰情怀乐期颐

12.检娃子的和谐梦

13.祝愿科学保健过百年

14.三婶母逸事

15.西山塘之出名

16.周转福祉为后生

17.深切怀念老爸艰苦奋斗的一生

18.老辈的情谊在延伸

19.大姨母啊,我们深切地怀念您

20.西山塘祭奠姑(姨)母钟玉君悼词

21.耳顺母爱暖心窝

22.国道西山创赵家

23.她比亲姨还要亲

24.救救我西山塘

25.整顿市场车畅流

26.诗词、对联及其他

编后记

试读章节

2.韶峰下的沉默

“怎么没有一个人在家呢?”儿子的发问否定了我原来认为堂弟嫂可能在家的猜想。我们吃过早餐,在县城大女儿家稍作休息便出发,小车走过40公里的路程,时针已快指向11点钟了。这5户人家的门却都紧闭着,车子的喇叭声也未引起任何反应。按理说,这里是韶峰下的山区,年过半百的人仍然喜欢烧明火取暖,且一般是关着门在家烤火,多少会有些炊烟缭绕;有人在家,起码有鸡犬相伴,犬吠鸡鸣也会增加一些生气的。

儿子把小车拐进屋场的桥上停了下来,我随后下车。车外是寒气袭人的毛毛雨天,仰望韶峰,它依然巍巍耸立,大片的松林释放着青春的气息,只是落叶乔木和秃树还未苏醒,在朔风瑟瑟中摇动,它们在欢呼着春天的到来。我们父子俩一前一后,向大坟山攀登,开始给先祖的陵园拜年。

儿子是个大忙人,但他忘不了春节来拜年,这次就是特地从广州开车回来履行这个礼节的。早两天,他刚刚给市里有关党政领导祝贺春节,还去了双峰岳母家给舅兄拜年,给本地城乡的亲戚长辈和邻友拜年。今天给老家的长辈和老祖宗拜年,我这个老头儿也跟来了,因为我还寄托老祖宗以厚望,指望他们能够施以恩德,保佑我们健康长寿,保佑后代子孙个个身体健壮。因此,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去拜谒老祖宗的陵园,期望他们降福于人间。今天,我来到先祖父母的坟前拜年。“请神”也比往年增添了新的内容,最为突出的景色是,今年韶峰下的细坝咀已经成了“空城”,连最后坚守房子的一个嫂子也到她那在湘潭经商的儿女家过年了。甚至后来搬人此屋场的堂弟嫂,因她的丈夫不幸被癌症夺去生命,今天也没有在家。若是遵循古训,放弃祖业乃是极大的失职。追溯到明朝初期,传说朱元璋称帝后,他还未忘记其士兵在湖南山区打仗拉屎时曾被丝芒草刺破屁股的仇恨,在火烧庆功楼一举消灭开国功臣之前,早已下令要血洗湖南(疑是洪武29年2月间,征虏前将军胡冕讨伐湖南郴州蛮人时期镇压百姓的扩大化——据刘修铁著:《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124页),扬言要把湖南人斩草除根。但湖南人的生命力强,怎么也不会被杀绝的。那“只有跑到三亩大蚯的人才得了救”的传说,反映的不过是当年其残害无辜老百姓的局部现象。从我们的祖先在同治年间所修族谱对迁湘始祖“首创陈家冲”的记载中得知,至少在韶峰下正冲的农民是深受其害的,是我们的迁湘始祖从江西乐安县迁来搞开发才逐渐恢复其元气的。

早在380年前,迁湘始祖只身一人来到这里,此地原有四五户人家,都被无辜杀害。当时处处一片狼藉,尸骨遍野,飞鹰低空觅食,乌鸦枝头哀鸣,村落像死人一般的寂静,这一切莫不让人胆战心寒,自然忌讳往日的地名称谓,更不愿意居住旧屋。于是,老祖宗将韶峰下的正冲改为陈家冲,选择冲口搭了两间茅棚安居下来。后来,老祖宗从三公里外的舒家山娶了个贺氏女子为妻,因贺氏多年没有生育,无从传宗接代,在取得妻子的同意后,又纳王氏为妾。幸好王氏很为陈家争气,结婚一年后就为老祖宗生了一个儿子,前后共生有两个儿子。过去讲究传宗接代,只要有生育也就扎稳了根。贺氏晓得做人,从此王氏也就同贺氏以姐妹相称。贺氏把王氏两个儿子视同己出,协助其把小孩培养长大。随后开枝散叶繁衍了一大群人,他们分居后,在冲里又开辟了陈家上屋和陈家下屋。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手工业的发达,山区有柴火作燃料,有人开始学会做瓦,子孙们也就逐渐将茅屋改造成瓦屋。1911年,陈家冲族长发动大家募捐,在细坝咀建筑了三间瓦屋作为陈氏享堂。至1921年,陈某迁往沅江草尾谋生,我父亲才租住了几间公屋。父亲和母亲结合后,不顾别人讥笑,陆续在左右两旁又加盖了四间房子。1949年,共产党领导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父母才分得了三间公祠房屋和四亩水田等财产。在那少数地主垄断大部分土地的旧社会,父母历尽艰辛为地主耕田,为谋生养猪卖柴、纺纱织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又积极为改善居住条件谋划着,老大参加土改后,老四参军,老二和老三在家种田,利用老五寒暑假爱好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他们用土车子从韶峰山上运回片石,将横屋的地基夯实,把两旁的茅屋改成瓦屋,他们希望后代子孙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然而,形势发展令人难以预料,时至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子孙和曾孙子女已经起飞了,他们飞到了韶山、湘潭,有的还飞到了广州,飞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还飞到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求发展。

回眸往事,因为改造危房、加宽道路或兑换空坪隙地,坚持“寸土必争”的亲叔伯兄弟争得面红耳赤,几乎积恶成仇,严重到要发生械斗的地步。这就给我这个健在的长辈出了难题:明显不合理的一方,你不能纠正他,倘若开口就怪你“偏袒”;你若不发言,别人又说,你们未分祖传的任何财产,只有你们最有发言权。这是十几年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因为我是健在的长辈,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与其房屋田土不相连的外埠人,还当过军官和地方干部,面对侄子们过激的行为,我忍不住总要讲几句。但当面讲会受到另一方的顶撞,背后劝说的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所以我除了在他们情绪激昂的时候发出必要的劝告或警告外,最后还是让他们去找当地的村组领导协商解决。这就是我最不愿意回忆的那些令人担惊受累的场面,有一次最激烈的争吵,差点把过路的行人都惹烦了,他们也为这里的扯皮吵架感到厌倦。

当我想起这些,就陷入了沉思,跪拜在先父母的坟前,差一点不知不觉地打盹了。幸有儿子陪同,及时提醒我:“爸,还有十几座祖坟要拜,我们还得抓紧时间!”我才起立,在儿子的挽扶下,分别给附近的祖坟拜了年。路过涟侄的楼房,他夫妇俩已去广州儿子那里过年,其大门也是紧闭着。走上狭窄的土路,继续乘车从其他村庄或丛居的屋场经过,都未见到屋外有人,但是从烤火和炊烟的迹象看,大都还是有人在家的。不过,整个韶峰正冲的中青年人大多数外出了,年轻的正在攻读大学和研究生,中青年已去韶山、湘潭、长沙和广州等地经商打工,只留下几个老人仍然坚守着几亩责任田。因为儿子就要赶回大学去,时间有限,本想与几个堂弟夫妇会会面,因未见到人,也就都省了。反正我每年要回老家转转的,下次再说吧。儿子将小车开到陈家冲水库,唯恐泥路打滑,没有向前开了。我们拜过迁湘始祖的陵园后,又去拜马颈坳和檀山坪的祖先。由于天气寒冷,细雨霏霏,难得进入荆棘丛生的檀山坪,我和儿子在曾祖的坟前燃放了几挂鞭炮,点燃了几沓纸钱和几支焙烛,请祖先宽恕我这个年事已高的嗣孙不能逐坟致礼,要他们都来满堂“家”里接受我们的春节敬意,相信他们会同样显灵保佑远方子孙们的平安。

由于我年轻时就在朝鲜前线开汽车,有注重安全的意识,从来不大与开车的司机讲话,也就很少与儿子交谈。返回途中再过细坝咀,联想这些都是近十年内建起的新楼房却无人住,旧事便又涌上了心头。

1958年国庆节,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同时也进入了公共食堂的生活集体化。管理区为动员哥哥们搬出细坝咀,让他们选择“投亲靠友”的形式,除了老二搬去岳家的食堂,老大、老三和一个妹妹都搬去陈家上屋与六代的堂兄弟们共用一个食堂。每逢佳节,细坝咀的房子空荡荡的,几乎荒无人烟了,令当时在外工作尚未成家的我和在湘潭读大学的弟弟回来时有无家可归之感。连续三年,我不是在修铁路的工地过革命化的春节,就是在县委工作队同社员群众同甘共苦过大年。有时我偶尔请假给哥嫂们拜年,除了和回家休假的弟弟会一会面,也只能去陈家上屋食堂就餐。嫂嫂们能够煮两只鸡蛋再加一份荤菜,就是最热情的招待了。平时,让我们两个小兄弟多吃一顿饱饭,就是最好的享受啦。不到二十岁的妹妹将节余的粮食蒸成大钵的米饭或磨成粉子做粑粑,为了撇开小侄子、侄女们,特地将我们关到房里去独食。他们的粮食还是从“刮子米”里省下和从结交姐妹那里借来的呀!  我们兄弟虽然几次从细坝咀路过,却很少去参观,总认为以后难得返回这里了,便没有寄托多大的希望。不过庆幸的是,因为当时被管理区挂上了幼儿园的牌子,房屋才未被拆掉。因此,我们一家人还存有一线希望,还能沉住气,我们总是默默地祈祷:韶峰呀韶峰,您那顶峰从清朝起就立了圣帝庙,毛泽东和我们都是您这座大山的儿子,您可要保佑您的大儿子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贴群众的疾苦,食堂办不好就不要再坚持了,让我们这些大山的小儿子能够早日重返家园,自力更生,共享天伦之乐呀!后来,据说还是毛泽东派他的秘书胡乔木带领工作组深人韶峰下的另一条冲(邹家冲)的沙田公社作调查研究,充分倾听毛主席表兄的后裔和当地群众的意见之后,于1961年5月1日正式宣布解散公共食堂的,这时,我的哥嫂和妹妹们也都欢天喜地搬回旧居,开始了有较多自由的小家庭生活。P6-9

序言

尧根同志爱写作,平常写的东西喜欢送给我看,他的第一部集子《阿爸情》,有些篇章我曾圈点过。去年春季,他又先后送来几篇文稿,我说你又可出个集子了,他说再印书又要请我费心指导,我当即应允了,所以就充当了编写这本书的参谋。

尧根是20世纪50年代转业来银行的,当时我在支行干文秘工作,看到他爱学习,爱写作,很快就成了情投意合的朋友。我比他年长几岁,他爱称我为某兄某哥,我也视其为弟弟,直呼其名。

《阿爸情》是以喜添孙子为主线,写三代人的感情,并主要以儿子的名义,叙写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情感、情怀。《韶山魂》是在《阿爸情》的基础上,把情感、情怀延伸到兄弟、叔侄、战友、乡邻等有关的人和事。篇篇言之有物,谕之以理,道之以情。情则连贯到情爱、情怀、情愫。当前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一反过去“阶级斗争”的斗争哲学,提倡忠孝仁爱,发扬仁义礼智信,倡导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尧根的每篇文章,正是叙述家庭和谐、仁爱和人伦道德等新风尚、新风气、新面貌的,这是亲情的颂歌,也体现了颇具特色的湖湘文化。

《韶山魂》的作者文化基础并不高,只是爱好文学,并对文学艺术孜孜以求,对社会文明和好人好事十分敏感,并予以热情的赞颂和寄托,从而把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实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如《检娃子的和谐梦》、《韶峰情怀乐期颐》、《三婶母逸事》、《周转福祉为后生》等文章,都能给人以启迪,激人去效仿。《西山塘之出名》、《祝愿科学保健过百年》和《老辈的情谊在延伸》等篇,挖掘了一些地方趣闻和社会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和毅力。《中华拜祖之行》写出了“忠孝仁爱”的传统美德,为后代尽孝道、重亲情,留下了可供借鉴的范例。《拥抱光明》和《救死扶伤美名传》是作者以善心去体会社会的善良行为而创作的记叙性文学作品,对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个集子出版以后,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有着存史存档的价值。

尧根爱好书法、诗词和对联,在参加书画协会和楹联家协会之后,更是潜心学习和钻研,书法造诣颇深,每次参加市里的书展书赛,都能获得好评。收入《阿爸情》集的楹联作品有30多副,本集只收编了10多副。此外,自由体诗和打油诗有近20首,由于都是嵌字和嵌句诗,难免有牵强附会或词不联意之嫌,但意境都很好,能形象地体现事物的情趣,读来令人鼓舞,甚至心旷神怡。

尧根天资聪颖,思维开阔,在军在岗,循规敬业,成绩显著。退休后潜心写作,深入采访,不辞辛劳,实属难能可贵。然而最令人欣慰的,还是他的儿女们争气、有为。我曾遇见过他的一位内侄女,和她谈起其姑父姑母的事。她说姑父姑母固然风光,他们的几个儿女,也个个聪明伶俐,事业有成,兴许是从韶峰那边传来的灵气的作用吧。我今读《韶山魂》时想起了她的话。集阅后余韵,是以为序。

周旭才

2010年5月于湘乡

后记

巍巍韶峰山,我小时候曾跟随堂兄堂弟在这山上放牛,仙女峰的传说和韶峰山下毛泽东、陈赓、谭政等伟人的事迹,使我从小便对韶峰山无限敬畏。我四岁多跟随外婆、舅舅在韶山的毛氏宗祠里住过一段时间,我那时就指着那个最高的韶峰山说,那就是我的老家。韶峰山的正冲就是陈家冲,韶峰山的所有权自古属于陈家冲。我来自韶峰,这是我一生的骄傲,也是我自信的源泉。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幅自题的对联“地灵人杰孰盛众岳慕韶峰,文治武功谁尊世代仰主席”,表达了我对韶峰山的无限崇拜之情。韶峰山的人和物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和影响着我,我们的祖祖辈辈都仰仗这座大山生存,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这座山下,他的文章中处处可以看到韶峰山的影子,我欣然支持他将所写的文章结集出版。

父亲陈尧根(名声庠)自2006年12月自费出版第一部文集后,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相继写出了一些纪实性的文章和感悟、题赠与悼念之类的诗联。尽管他老已经深深体会了“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退休诗)的苦衷。随着商品社会的深入发展,老年作者文章的发表机会自然减少了,在这大都是中青年主持报刊编辑的新形势下,人到老年,即使你的文章写得再好,也难得寻找发表的园地,也就难以让作品与广大的读者见面。但是,他老不愿搞关系去求得发表,宁可不惜花费有限的退休金,去打印社自费印刷出版,赠送给亲友和父老乡亲们传阅,以文会友,获得雅俗共赏和心灵共鸣的喜悦。

第二部文集《韶山魂》,共收集作者自2007年以来的文章26篇,诗词、对联和顺口溜等30多首(副)。从内容上看,父亲的文章有讴歌党的领袖和人民的鱼水之情的,有子女为父母祝寿彰显其光辉业绩的,有抒发游览革命圣地的感慨的,有歌颂新中国六十年辉煌和光明的,有表彰新人新事的,有讲叙老人新传的,有为追念先父母及其长辈表达深切悼念的,有论证给小孩取名鼓舞新生力量奋发向上的,有寓名字于字里行间加深印象的,还有抒情叙旧表达怀念之情的。从体裁上看,一般以纪实传记、散文为主,以家史、族史贯穿于其中进行叙述,运用诗词、顺口溜和挽词等不同形式反映其思想感情。

去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陪同父亲去北京看望叔叔的小孙子。为了给叔叔一家送上一份精致的礼物,他老夜以继日地为侄孙子赶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式的文章。后来,经与身为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叔父叔母切磋,又征求叔伯弟夫妇的意见,父亲通过和叔叔去研究院图书馆借阅《辞海》作考证,终于把取字的深刻含义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人人满意的目的。在京逗留半个月.除乘专车外出参观已经建成的奥运体育场所外,他老的心血几乎都倾注在修改文章中,经过反复修改,写成了《惟楚有材添仁爱》一文。回到湘乡送给湘潭市的一个诗词家兼书法家一看,他深感惊讶地说:“你的文风确实又有新的进步了,你这篇文章的开头起得好,你将小孩的诞生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是很有意义的嘛!”一个远道从河南洛阳回湘探亲的朋友,看过这篇文章后,他特意要了一份,准备带回去给小孩们阅读学习。前年3月,78岁的二伯父过世,他老凭熟知的历史,悲悼同胞兄弟的激情,代表其子女写了一篇怀念的文章,他们在一起认真重温其父的生平事迹时,字字句句深深打动了他们的心弦,使读者念不成句,闻者泣不成声。他们说:“尽管爸爸的生前业绩突出,若没有叔叔的精心写作,难得做出如此恰到好处的挽词诗篇呀!”去年2月,大姨母不幸病逝,爸妈从广州乘车匆忙赶回,老爸立即主动投入了为大姨母写悼词的笔墨工作。7个月后,大姨父去世,当时妈妈的左脚摔伤卧床,离不开他老的护理,为了隆重悼念大姨父,他又是夜以继日地挥笔为大姨父写悼词。后来听说其“三支”子女通过协商正确处理了房屋遗产,其前妻的子女的姿态高,父亲又为他们写了一篇《检娃子的和谐梦》,热情歌颂了检娃子积极主张全面兼顾、大家受益的高尚风格。经多次打印,反复征求其子女的意见进行修改,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他们称赞老爸不愧为大器晚成的文学家。去年底,我一个初中同学的老父亲过世,父亲被那个84岁老人亲笔写下的家史所感动,便将那位老先生的名字巧妙运用于标题中,写了一篇纪实性的传记作品,托人捎给市内文艺界的老朋友看后,他们大加赞赏,认为有的语言艺术,已近乎散文诗的水平。在老家不少中青年人都争相阅读,有人还提出要教育一代青年认真学习,使孝敬长辈的传统蔚然成风。至于所属悼念亡者的挽词,有的人白天虽未看到父亲所作的原文,只要听说了,晚上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个究竟,他们对横读成悼词、竖念寄哀思的挽词甚感兴趣。

然而,如果用科学发展观来全面衡量作品,自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提到人们的唯心论反映,比如生下小孩请相命先生算八字,都说孩子的八字大、难以成人,建议取名为检娃子,把其当作捡来的孩子带养,已有雷同之处。二是运用七言形式所作的自娱、题赠与挽词,不符合吟诵规律,还要更换口气才能念通。有的民间方言只有本地人才能读懂。有个别词汇纯属新的创作,因此有生搬硬套之嫌。

综上所述,由于这部文集多系赞扬父母和长辈的业绩,怀念其养育之恩,加上其主人公都具有无限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领袖犹如热爱生身父母的无限深情,尽管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仍然不愧为一首热情讴歌亲情的动人的歌,从中可以看到湖湘文化之精神。

父亲虽然已步入耄耋之年,却还要像周恩来总理所教导的那样,力求活到老学到老。他把老年人比较讲究的律诗,进一步心领神会,运用抑、扬、顿、挫的铿锵之音,在“嵌字”的诗词对联方面,力求创造“横”有诗词对仗之工,“竖”具言简意赅之美,使词汇的运用更趋于科学,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父亲专心看书学习和勤于创作的精神固然是可贵的,但是注意身体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啥事也干不成。如果要把创作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那么必须以关心自己的健康作为搞好晚年事业的前提条件,待到取得丰硕成果之际,也是大家为他老人家庆祝长寿之时。希望读者多提供帮助,让我们同作者共勉。

在此,谨向悉心指导本书编写的中国农业银行湘乡市支行退休干部、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湘潭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湘乡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原《湘乡金融志》主编周旭才先生,以及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此部文集顺利出版的朋友们深表谢忱。此外,感谢梅蓉霞女士对本文进行了校对工作。

陈红雨

2010年5月于广州大学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韶山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尧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55130
开本 16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