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易经》有卦爻“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以之分析、验证与推测中国的这三个30年。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与“飞龙在天”与中国发展三个30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解读、研判新世纪中国发展大形势,及其对全球发展战略格局的影响?本书整理了作者近年来的一些思考与看法,与读者分享。

内容推荐

今后的形势发展,中国主权基金的角色与动向将备受瞩目……

对中国而言,大国崛起最弱的软肋即金融,说得更明白些,即金融人才与金融机制。中国将如何就战略角度,从攻与守两方面,谋定而动,有所对应,将为国际所关注。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世纪性的,中国的金融契机也是世纪性的。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中国,大趋势

 一、内需大开发

 二、民营化

 三、城镇化

 四、反暖化

 五、完整制造业大国

 六、人民币国际化

 七、人口政策

 八、可持续发展问题

 九、台湾问题

 十、“G2”博弈

 十一、从世界是平的到世界是新的

 十二、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30年”

 十三、2008,大历史

 十四、中国大历史:下一个30年

 十五、G20如何成了G27

 十六、金融海啸会撕裂欧洲吗?

 十七、“10+1”:中国和平崛起的政经机制

 十八、低碳经济·全球需求·中国机遇

第二编 全球化·新世纪

 一、全球产业大挪移:天下三分

 二、CO2政治经济学:全球化的新舆论、新价值与新标准

 三、后金融危机,昭示“全球化”

 四、新儒学: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战略

 五、“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逆流

 六、在全球化中应警惕“优汰劣胜”

 七、全球化的超级杀手:保护主义

 八、WTO·反全球化·中国

 九、全球化第三战场硝烟已现

 十、全球化的冲击与中国的责任

 十一、可以期待新世纪的布列敦会议吗?

 十二、达沃斯论坛2009新现象

 十三、凯恩斯理论:良药?毒药?

 十四、政府干预市场美国也不例外

 十五、全球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窘境

 十六、华尔街VS大街

 十七、美国的低利率怎么来的

 十八、华尔街危机VS中国金融契机

 十九、罗杰斯“对冲”中国?

第三编 大趋势之回顾

 一、新世纪的挑战、责任与契机

 二、“十一五”:该怎么看?

 三、新中国一甲子:误区·亮点·功课

 四、苏州十年:织一梦?磨一剑?上一课?

 五、向左走?向右走?继续向前走!

 六、公平与正义:一个新目标

 七、基尼系数与和谐社会

 八、再谈公平、正义

 九、执政理念·策略·能力

 十、新加坡模式和香港模式

 十一、工具理性VS目的理性

 十二、条件与自信

 十三、中国,从学习开始

 十四、三连环内在逻辑

 十五、欧洲的启迪

 十六、医改的最高理想与目标

 十七、医改的路:“准公共产品”的定位与供给

 十八、认识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

 十九、启示:西双版纳模式

第四编 改革开放。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把握经济大变局

 二、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调控

 三、中国内需战略的三个新思路

 四、宏调,须辅之以产业政策

 五、中国特色的内需市场与内需政策

 六、救市需用“非常”之举

 七、“家电下乡”:内需政策的典范

 八、为拉动内需献一计

 九、公共品经济学

 十、中国楼市问题的症结、思路与对策

 十一、新加坡的房地产新政

 十二、泄洪、截流、港股直通车

 十三、出口税矫正“透支经济”

 十四、中国人口政策需要第三个“维度”

 十五、市场经济地位“福祸之辨”

第五编 金融风暴:机遇与挑战

 一、属于大历史的一年

 二、三次大萧条有何不同

 三、从次贷危机小循环看60年繁荣大循环

 四、经济2008:大拐点·中拐点·小拐点

 五、全球经济危机的全球观

 六、熊斗牛?牛伏熊?

 七、冰火两重天:全球经济异象

 八、透视当前中国总需求的结构问题

 九、全球经济风声鹤唳?

 十、“Yes,we can!”——真的吗?

 十一、价格异象与政策窘境

 十二、离奇的金融蝴蝶效应

第六编 资本主义·华尔街·亚当斯密

 一、资本主义的“爆煲”及其未来

 二、全球金融危机深层次的解读

 三、贪婪的代价

 四、美国何尝不是一只大肥猫?

 五、全球经济困局的根源

 六、“不可持续发展”的另类理解

 七、分配不只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七编 中国:大博弈大战略

 一、中国进军“第三市场”

 二、中美货币大博弈

 三、奥巴马“中国政策”探微

 四、绿色政治经济学

 五、新世纪三大博弈

 六、中美全球战略大博弈

 七、“天朝复兴”:自省与期许

 八、看今日东亚,谁主沉浮?

 九、新世纪全球战略格局渐具雏形

 十、全球政经新秩序的胎动

 十一、在全球经济失衡中孕育“中国共识”

 十二、和平崛起应有的核心内涵

 十三、中国的石油战略

 十四、新石油参数下的世界经济

 十五、中国石油战略:死门与生门

 十六、关键是“硬干预”或“软干预”

 十七、“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期

 十八、中国海洋战略新思维

 十九、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

 二十、美元VS人民币

 二十一、筹划“亚元”的时机到了吗?

 二十二、人民币

 二十三、“亚洲化”,人民币的战略思维

 二十四、中国新世纪的印度与南亚战略

 二十五、低碳经济·新危机·新市场·新博弈

第八编 大趋势:格局与模式

 一、新世纪春秋战国平天下一

 二、布什遗产——全球对美的隐形反制

 三、萨尔科齐来中国卖什么?

 四、温故“创新”,创什么新?

 五、从“脱亚入欧”到“离西返东”?

 六、北欧模式何以令人着迷?

 七、分配:公平与效率的三次浪潮

 八、效率、公平,还有人本

 九、分配理论的创新:社会工程与基因工程

第九编 大趋势,新观念

 一、奥巴马百日“价值”领导

 二、社会进步:台湾例证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与出路

 四、中国游客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五、灾区重建:精神的放大与浓缩

 六、另类的M型社会——香港

 七、中国应有新加坡政策的新思维

 八、泡沫的理性

 九、穷山恶水恰是核心竞争力

 十、神舟计划:中国人的太空视野

 十一、全球化造英雄

 十二、市场前提:操守、纪律及道德

 十三、什么是美国参数

 十四、西亚大博弈的政经分析

 十五、从钱学森谈中国“脑矿政策”

 十六、“非对称战争”与“无兵器时代”

 十七、一人小故事,一国大道理

 十八、经济民族主义,理性还是情绪?

 十九、考试加分的“伪市场经济”

 二十、化缘经济学

 二十一、公益经济学,误区与正道

 二十二、中国不能自外于“北极圈”俱乐部

 二十三、中国应如何面对美国的汇率谈判压力

 二十四、中国房屋问题的宏、中、微观分析

 二十五、从谷歌事件看中美关系发展的新形势

 二十六、G2与10+1之下的两岸关系

 二十七、海峡经济区:和平红利VS和平发展

 二十八、从台海形势看中国周边战略

试读章节

七、人口政策

第七个大趋势是“人口政策”的调整。

也先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史及人口在其中的关键角色,然后将中国的人口变化形势与之对照。

20世纪的大国、强国甚至一度是唯一超级强权的美国,其所以富与强,是因为有各种软实力与硬实力,但也绝对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人口的青壮化。

研究一个国家短期发展,完全不需要考虑其人口因素,因为无论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在短期间变化均相当有限。但是,要观察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就绝对不能忽略人口这一个重要因素了。

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在1945到1965年期间,出现了大约长达20年的生育高潮,谓之战后婴儿潮。在这20年出生的所谓婴儿潮人口,约有8000万,占目前美国人口总数3亿出头的四分之一以上。婴儿潮人口大约自1965年之后陆续投入职场,使美国进入“青壮化”时期。青壮化为期约40年,从2010年开始,年满65岁将陆续退体,每天约8000人。

青壮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在供给方面,青壮人口富于活力、生命力、创造力、创新能力,从而使生产力大幅提高;在需求面方面,青壮人口有稳定收人就有购买力,根据美国统计,美国人一生中消费购买力最高的年龄是47岁。相对于青壮化,美国自2010年开始,将逐渐迈人老龄化,这对美国生产力、消费力及经济的影响是很值得注意的。

美国之后,日本崛起,1960到1990,也是日本的青壮化时期,是战后迄今为止发展最出色的一段黄金阶段。1990年大泡沫破了之后,到目前为止,历经了长达20年的“失落的岁月”,原因固不止一端,但人口老化无疑是主因之一。日本因为少子化,所以人口老化问题更是严重。目前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已高达23%。

继日本之后快速崛起的是四小龙,最出色的时期是1970到2000年,正是四小龙青壮化的高峰。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四小龙除了新加坡也都因为少子化而使得老龄化提早到来(新加坡是因为采取了大胆的优质人口移人政策而得以避免)。

四小龙之后,紧跟的就是中国大陆了。以“时间轴”为准,1980到2010年,即所谓的阶段(二),也就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正是中国大陆的青壮化时期。在这个30年中,中国同时享受了两端的“人口红利”,一方面是“一胎化”政策,每对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大大减轻了教育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全社会人口还没有明显老化,从而也没有过重的老人福利保障负担。正好是“轻装上阵”,经济增长跑得快,这当然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30年来执行“一胎化”的结果,中国的老龄化阶段最快也将从2010年逐渐开始,而且,最终严重程度恐怕比前述的一些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中国的人口问题除了老龄化之外,还有男多女少的性别问题,一胎化造成的家庭组织异化问题等,都是传统社会学未曾面临过的新生问题。

必须坦率指出,实施了30年的“一胎化”人口政策,从人口经济理论的角度看,是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区的。因为1979年之所以建议“一胎化”人口政策,众所周知,是为了纾缓当时很严重的温饱民生问题,以为吃不饱就是因为人口太多。其实,未必尽然。

事实的发展是,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搞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作为首先改革的部门,进行包产到户家庭承包制,立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大幅提高。才不过六年光景,到了1984年,原来普遍吃不饱的8亿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吃饱了。这个结果,应该与刚才开始实施了才几年的“一胎化”政策不太相关。根本的关键,是选择了正确的制度进行改革。

所以,实施了30年的“一胎化”人口政策是到了必须积极进行调整的时候了,以避免老龄化来临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而且,政策的调整宜早不宜迟,因为,几十年来,从欧州到美国到东亚,几乎没有一个例外,当一个国家发现生育率太低,开始采取鼓励生育政策的时候,没有一个是见效的。对中国而言,如果太晚调整人口政策,那时鼓励生育在高教育素质的父母身上未必有效,却有可能在低教育素质的父母身上见效,从而可能会拉低中国的平均人力素质。

P10-11

序言

出色的历史学家常有惊人的洞察力。

史学巨擘汤恩比上个世纪曾预言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还说如果有来生,将会投胎中国。必须指出汤恩比卒于1975年10月,他作预测时,中国改革开放尚未开始。

将来的历史或许会证明,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影响的不只是中国,而是全球;影响的不只是这30年而是(至少)300年。

因此,这样的一个史无前例的超巨大能量的历史现象,以如此迅猛的方式出现在当代全球30亿人类的眼前时,如何不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困惑、目眩、神迷!各种可预期、不可预期的,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反应,缋纷而现,自不足为奇。

解读新世纪的中国现象,因此已经成为而且将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新世纪显学。

然而,又该如何解读呢?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庆祝建国60周年。走过了一甲子,理应做回顾与前瞻。回顾过去60年,从发展脉络看,正好以两个30年分成了两个阶段,于是,不妨把前瞻也设定为30年,就得到了三个30年。

在本书首篇《中国,大趋势》中,有一个很管用的“时间轴”概念:

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30年

阶段(二):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

阶段(三):是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也是下一个30年。

中国大趋势的分析,就是要从阶段(一)、阶段(二)的发展逻辑与脉络中,观察与推测阶段(三)的大趋势。

《易经》有卦爻“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以之分析、验证与推测中国的这三个30年,可以看到,相当贴切并见出奥妙。

究竟如何理解“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与“飞龙在天”与中国发展三个30年的关系,及如何观察、解读、研判新世纪中国发展大形势,及其对全球发展战略格局的影响,本书整理了我近年来的一些思考与看法,很愿与读者分享。

全书编排,核心篇是首篇《中国,大趋势》,这是为编辑出版这本评论文集特别撰写的,建议先看。

其他内容,编为九篇,读者可依自己兴趣,选择阅读。

感谢凤凰卫视,让我作为一个评论员,有机会大范围、有系统地关注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崛起,并为这个至少300年以上的大历史的第一阶段,做了一些有趣的注解、评析与建议。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他们的专业,积极、用心地促成了本书的面世。

还要感谢一众好友在知识、友情上一贯对我的支持与照顾。凤凰同事黄春燕小姐工余之暇在资料整理上的协助尤其不可或缺,是大功臣。

2010年庚寅春石齐平序于香港红瑚“天海人”轩

后记

2003年6月,我到香港凤凰卫视做评论员,为工作需要或工作之余,常写短评,分别在《中外管理》、《理财》、《东方财经》、《南风窗》、《凤凰周刊》等杂志上发表,2009年,承长江文艺出版社田扬帆先生建议,提炼一个主题,将相关文章整理出版,遂成此书。

整理文稿,让我有机会又大致地重温了一下不同时间我的关注范围与心路历程,事后阅读对照,颇有一些当时所见(不论好的或不好的)朝预期的方向发展,也似乎有不少思路或建议与后来的政策走向不谋而合,感慨与快慰兼而有之。

感谢诸杂志刊登拙文,并惠予同意集书出版。

凤凰卫视提供了我一个做评论员的机会,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探索相关课题,自己也觉得在工作及学习中,知识与学问还在不断进步,很是欣慰,更是感恩。

石齐平2010年庚寅春于香港天海人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齐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4783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48:25